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几种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8:36:57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几种方法

[日期:2008-12-14]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李若君 [字体:大 中 小]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自然科学教学功能对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得天独厚之处。在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关键在于让学生动手操作,从而在实验中去验证得出可靠的令人信服的结论。我认为“导”“放”“启”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             实验前,学生已作好了课前准备,面对桌上引人的实验材料,学生早已迫不及待了。因此,“导”首先要简明扼要,一针见血。如《电路》一课,上课伊始,我就对学生说:“你能选用桌上的材料使小电珠亮起来吗?把你每次实验的方法和结果用画画或文字表达在白纸上, 看谁试验出的方法多,失败的次数少!”这样一来,先让学生满足了好奇心,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接着学生在汇报实验结果时,统一实验名称,进一步“导”入下一个实验。“让学生接入两只小电珠,并能使它们同时亮灭或者任意控制它们的亮和灭,同样看谁的办法多,谁的办法妙。”这样的“导”,就使学生始终激情高涨,充满了强烈的创新欲望,同学们不需教师的讲解就试验出了串联和并联这两种方法。其次,“导”应做到目的性不要太强,给学生留有想象和自由发挥的余地。如《毛细现象》一课,用餐巾纸做实验时,教师在实验前的“导”除讲清必要的注意点,安全性外,应要求学生整个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的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教学实践表明:成功的教学应使学生对所学的问题发生兴趣,激起思考学习的欲望,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巧妙的“导”。如教《风》一课时,可以通过谜语导入,然后采用师生谈话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刮风时有什么现象,为什么用扇子可以“制造”风,进而提出“想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吗?等问题,告诉学生:我们需要动手操作解决。这样,学生就来了兴趣,乐于参与到实验中来。

二、             实践探索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要让学生去创新,就必须“放”手让学生自己实践,勇于探索。如果教师牵着学生走,教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又怎么可能有创新呢?当然,实验中的“放”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相信学生自行探索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敢于大胆放手,放开学生的心,放飞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驰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尽量给学生时间,空间方面更大的自由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研究探索问题得出科学结论。如教学《斜面》一课,在研究斜面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斜面提出了许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根据需要自己选择材料,愿意怎样研究就怎样研究,用什么方法都行,教师只是点拨学生,在研究的时候纪录好数据,看通过研究有什么发现,比一比认的发现多,整个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对斜面的研究达到了入迷的程度。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出了斜面不但省力,而且斜面越平缓越省力的结论,要做好“放”教师在学生实验的形式上,应多支动脑筋,多出点子,依据各个实验的不同,采取切实有效的不同方式。对于材料、标本多的实验,可以采取“自由”发挥的形式,各小组研究不同的材料、标本,各小组还可以自由轮换研究。对于学生能自己准备的实验,则可以采取“自助餐”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提出研究课题,自己准备实验材料,自己设计实验。在自然课教学中,除课堂要指导学生独立动手操作,也可以让学生在家里动手实验。如教学《电磁铁》一课时,可布置这样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动手操作,设法利用电磁铁制作一个小玩具。学生通过独立动手操作自主学习,实践与创新也就有了动力。这就使学生在良好的气氛中,人人参与研究活动,在研究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在动手动脑的基础上把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研究成果展出来。这样,学生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发挥,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

三、             许多教师在学生实验后得出了书本上要得出的结论,就认为教学目的已达到了,殊不知,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除得出教师需要的结论外,还能产生许多创新的设想或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验后好好地去“启”,启发他们想象,启发他们去实验自己的创新设想,启发他们利用课外的时间去继续探索、研究,真正体现自然课“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的特点。如《电路》一课,我放手让学生实验,得出串联、并联电路的要领后,应该说本课目标已达到,但我继续启发学生:“除了发现这两种连接方法外,你们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还发现了什么,或者觉得有哪些地方实验不方便,联系生活实际,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学生在思考片刻之后,马上就有了热烈的响应。有的学生提出了实验中发现令他们有不解的现象,如在电路中导线只从电池正极到负极就会发热冒烟;还有的说同样的器材,并联电路的小电珠要比串联的亮;还有的则说为什么不把小电珠做成各种各种各样的形状的,既可以用来照明又可作为装饰,既美观又实用。我就提议他们课后继续思考,并且去试一试。教学第八册第5课《养蝌蚪》、第6课《养蚕》后,启发他们动手实践,养蝌蚪和蚕,先了解哪些家长养蚕,然后按住址的远近将学生分为3-5人一组,家里养蚕的学生为组长,每组养一些蚕。启发学生养一些蝌蚪,放在学校的生物角以便观察。这样,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涨,观察日记也记得很详细、认真,告一段落后,启发学生进行总结。学生通过养蝌蚪和蚕,对它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记得一清二楚,看着渐渐长大的蝌蚪和蚕,每个学生的小脸都洋溢着笑容。

大自然是最好的教科书,只有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才能体验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如教学《蚂蚁》一课时,教师把学生带到校园里、田野里,启发学生亲自去发现,去探索,看一看蚂蚁的活动,尤其是对蚂蚁生活习性的几个问题,学生如果不去挖几个蚂蚁洞,并细心观察研究,是无法了解的。我们应该启发学生在自然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启发学生在自然实践中提高认识水平。当学生带着自然课中学到的知识沉浸在大自然中时,他必将是一位开放性的主体,他会积极地运用固有的自然常识的认识方法主动的认识自然,在与自然交流中,受到启发,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因此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大自然中,启发学生参加多种观察、考察、采集动物标本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趣。认识自然界中常见和事物及其相互联系。在了解人类对大自然的利用、改造、保护和探索中,不断地研究,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创新。整个教学过程就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言,无疑是自然课教学改革的一个新亮点。

    总之,实验是自然课最大的特点,只要教师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实验,突出了“导”、“放”、“启”三个字,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自行探索,求取新知,这是当代素质教育、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符合党中央关于培养创新人才的战略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