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溺于网络,谁之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4:04:23
仿佛一夜之间电脑普及了,彷佛一夜之间网络普及了,又彷佛一夜之间“网瘾”流行了,面对沉溺于网络的孩子,面对着荒废的学业,面对孩子彻夜不归,面对孩子有犯罪倾向,我们举起了大板,可问题是:板子该打在谁身上?网络?孩子?父母?学校?社会?还是网络经营商?“网瘾孩子”其实也是受害者,对于“病人”我们要 送上良药而不是举起大板,而对孩子的围追堵截和粗暴言行显然也不是良医所为。

  1、不到位的家庭教育该挨一大板。

  家长们也一直在困惑:“除了学习,我让孩子干什么?”孩子的培养是场马拉松,可部分家长把它当作百米赛,将赛前热身当作终点冲刺,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无形中给孩子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在加大压力的同时却忽视了心理教育,难以走近更难走进孩子的心里,成了孩子“最熟悉的陌生人”。在孩子思想道德养成和行为习惯养成中,作为孩子第一学校的家庭教育存在不少误区,最突出的是忽视思想疏导和教育引导,众多父母中多“衣食父母”少“导师父母”,重“管”轻“教”,重“束”轻“疏”。家庭教育的失误导致孩子成就感的缺失、爱心的缺失、兴趣的缺失和意志的缺失,这些现实中的缺失孩子会转而在虚拟世界中寻找并沉溺其中。

  2、错位的学校教育该挨另一大板。

  改革应试教革进行了好多年了,但应试教育仍占据很大的比例,只是改头换面而已。在“伪素质教育”中,孩子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缺乏健康文娱活动,丧失了求知的欲望,许多孩子感到身心疲惫、压抑不堪。有关专家在分析网瘾青少年的心理状态时指,“玩网络游戏特别是一些升级游戏会很有成就感”。一些孩子因学习成绩不好,经常遭到家长的斥责,老师和同学也看不起他们,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网络游戏不断“练功升级”,便成为他们找回自尊的唯一途径。在某种程度上是我们不成功的教育把孩子“逼”进了虚幻的网络世界。

  3、少作为甚至不作为的社会教育也难逃其咎。

  社会教育是大依托,如果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冰山一角的话,那么社会教育是水面下的90%的底基。可公益设施、科普教育、爱国教育、公益教育等教育基地和社区教育都没有充分作为,学生漫长的寒暑假出现了教育真空,于是各种盈利性机构趁虚而入,夏令营成了夏“利”营,暑假成了第“三”学期。

  4、不法网络运营商和非法网吧难逃大板。

  在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拔河中,这类人利欲熏心,利用孩子的猎奇心和不太明了的是非观,不注重行业自律,“不道德经济”造成了上千万青少年沉迷上瘾,混淆虚幻和现实,道德扭曲。网上不良内容灌输的价值观与我们传递的价值观存在冲突,甚至完全背离。青少年长期处于两种价值观的冲突之中,容易盲从网络,抵触正常价值观。这些问题无法随着青少年年龄增长而自动解决,很有可能伴随其成长并影响其一生。

  面对困在网中的孩子,如何让他们破“网”重生?

  网吧本身是无“毒”的,只是一个提供上网的处所,更多的问题是出在孩子所处的家庭和学校的心理环境不太理想。不只是青少年,作为一个现代人,都应该去了解网络。至于因为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甚至因为网络而导致青少年犯罪的现象,凸现的是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引导没有到位的问题。另外社会的大环境也是造成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原因。不能把所有的问题根源都归咎于网吧。

  短期封闭式“戒瘾”班也不足取,网瘾是在社会大环境中多种因素促成的,训练班只能短暂的缓解难以根除,而且“网瘾孩子”回到社会后很容易复发。药物治疗也只能在生理上缓解孩子的焦躁心理却难断心瘾。

  面对网瘾孩子,父母使用的往往是拳头和眼泪。有的父母没有与时俱进,他们不会用电脑,甚至有的对电脑一无所知,当孩子染上网瘾后,他们就从不懂电脑发展到拒绝电脑、将电脑视为洪水猛兽、谈“网”色变。家长只有自己会用电脑,才能引导孩子怎么用,只有懂得了孩子的心理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只有先“教教家长”,才能真正做到“救救孩子”。

  “伪素质教育”不消失,“网瘾孩子”的诱因难消。在现实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乐趣信心和动力。在健康教育计划中引入有关“网络上瘾症”的内容,让学生能像防范酗酒危害一样预防网络上瘾,事前防范比事后解救更有效。一旦发现学生有网络上瘾的苗头,应该多加心理疏导。不要给他们贴上”坏孩子”的标签,也不要对“网瘾孩子”孤立和排斥。针对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多组织校园团体和社会活动,让他们在现实世界中找到比虚拟世界中更有意义的乐趣。

  铲除电子毒品根治网瘾任重道远,对于电子毒品要用对待真正毒品的力度去铲除,这些毒品的危害不亚于现实中的毒品。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刻不容缓,预防青少年上网成瘾,社会更是责无旁贷,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努力,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成为木桶上最短的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