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下精英阶层的“心理之殇”bb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0:46:54
心理疾病 潜伏着的洪水猛兽

  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只认识身体的疾病,对于心理疾病大多比较忽略。好好的人能吃能喝,说谁有病都不乐意。然而根据实际调查,得出的结论恰好相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完全没有心理疾病的人口比率只有9.5%。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原本门可罗雀的心理科,正在成为一个热门的科室。据心理科主任安钢辉介绍,每天来预约接受心理咨询或者药物治疗的患者,要排出10余天。

  由于传统的文化里人们忌讳心理疾病,所以有些就医者往往躲躲闪闪。某私营企业老板到心理科看病,一定先让司机楼上楼下侦查一圈,确定没有熟人在场,然后偷偷地溜进诊室,接受治疗后再如法炮制一遍进来时的程序,然后偷偷走掉。因为忌讳被说成精神有病,很多病人讳疾忌医,耽误了治病的最佳时间。安钢辉介绍,巨大的心理压力形成的精神疾病,正在成为生命的杀手。

  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为28.7万人。在全国,自杀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6%。有关部门统计,自1980年以来,仅有记录的,中国便有1200多位企业家自杀。这其中有:上海大众老总方宏。他是一位清廉的国企老总,企业营运状况良好,但他不幸患上精神抑郁症,在1993年3月9日跳楼;贵州习酒老总陈星国,他在1982年出任习酒厂厂长,15年间把一个年产值只有300多万的县办企业,逐步扩展为年销售额达2亿多元的大型企业。后来企业营运出现问题,1997年7月28日在习酒厂被茅台酒厂兼并前夕举枪自杀;

  茂名永丰面粉厂老板冯永明,1993年在家中用水果刀割腕自杀,年仅29岁。遗书中写下:“现实太残酷,竞争和追逐永远没有尽头……”

  说句毫不夸张的话,心理疾病这个蹲伏着的猛兽,正在跃跃欲试准备下山,吞噬人们的生命。

  面对巨大精神压力的“高危人群”

  说到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安钢辉主任列举了下列这些行业。

  A、相当级别的领导干部

  在仕途上进步较快的领导,往往是完美主义者,不容忍自己存在任何问题。不断的追求使他们的生命节奏总是处于紧张激烈的状态,没有给自己留下喘口气的机会。生命过于疲累不堪,容易产生偏激或者抑郁。一个事业有成的领导,在外面表现得无懈可击,但是在家中总要不定期地掀翻桌子,然后他自己总是很后悔,自责。安钢辉告诉他,他活得太紧,掀桌子是他无意中找到的发泄渠道。

  B、成功的企业家

  成功的企业家在一般人的想象里,应该是拥有无数的金钱与花环,然而也正是这些别人眼中的成功者,往往困扰在精神疾病里。有一个成功的私营企业家,在别人眼里年轻潇洒,是年轻人的楷模。他经常玩极限运动,比如在非正规的山地上滑雪,攀爬人迹罕至的高山。在别人眼中,他是在挑战自身的极限。他隐秘地向医生透露,其实在做极限运动时,他一直在幻想遭遇意外死亡。潜意识里,他一直存在自杀念头。

  C、公检法机关的干警

  与其他的公务员相比,公检法机关的干警们是存在心理疾病隐患的人群。或许因为工作的责任重大,这些人精神紧张的程度大大超过一般人。有一个交警在心理科接受治疗,由于心理疾病原因,非常正常的上岗在他眼里成为畏途,轮到上岗值勤,常不自觉地哆嗦,出汗,语无伦次。某县一个比较有名的侦查员,在处理一个案件时形成精神障碍。案件涉及到一个大神,大神骗取数十万钱财,全部交给身后的一个男人挥霍。而她骗取的对象很多是官员,此案必须处理。侦查员觉得大神就是愚昧,本身也很可怜,而他又无权不进行处理。两难抉择使他产生了睡眠障碍,安眠药由最初的一片加到将近10片,依然难以入眠,甚至出现了幻听、幻视。

  D、高级知识分子群体

  由于快节奏的科研活动,使得高级知识分子群体成为心理疾病的重灾区。某高校的一位年轻处长,本身是博士生导师。妻子领他到医院看病时,此人神情非常沮丧。他说,他感到自己没有能力,不能与人交流,脑袋不好使,甚至感觉自己丧失了说话的能力,这些感觉让他痛苦不堪。

  谈到心理疾病高发人群的成因,安钢辉用一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做了总结。安钢辉说,所谓的“精英”是心理疾病的高发群体,这些人往往追求完美,超越自我,不可能停滞不前不思进取。这些优秀的品质决定了他们在事业上抢跑,是这些人成功的基础。然而,这些追求完美的个性,也使他们的精神高度紧张,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由于心理压力得不到释放,产生抑郁、焦虑等问题,长期积累的问题一旦爆发,就成了心理疾病。

  从表现上看,精英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倾诉障碍,他们羞于承认自己出现心理问题。一个长期失眠的求诊者,面对心理医生的诊断哑然失笑,认为自己经过各种坎坷,多年作的都是别人的思想工作,不存在心理问题。认为自己只是医疗问题,只要治好自己的失眠就可以了。由于这些潜意识的反抗和对医生的拒绝,使得有些小病最终酿成大祸。

  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心理疾病

  据安钢辉主任介绍,心理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A、微笑型抑郁

  这是比较特殊的心理疾病,外表没有任何症状。对任何人都彬彬有礼,即使别人触犯自己,也能微笑着接受。然而在微笑后面,潜伏着巨大的悲哀,甚至出现自杀倾向。一位由爱人陪同看病的患者,说出自己曾想到自杀的隐秘后,爱人非常震惊,没有想到谦谦君子的背后,是难以言说的隐痛。潜意识里,这些人用微笑隐藏症状。

  B、多睡型抑郁

  症状出现时表现为嗜睡,黑天白天连着睡也睡不够。开始睡两三天症状消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越来越明显,睡眠时间越来越长。有时候伴随肢体疼痛,看过各科之后,都难以有明确的诊断。嗜睡,其实是潜意识里对现实的逃避。

  C、疑病型抑郁

  相当一部分人心理疾病的表现是疑病,以年轻的领导干部和企业高管居多。他们整天看病,大有不看出病来不罢休的架势。比如偶然的一次胃痛,马上认为自己患了胃癌,反复检查。有时确实伴随身体不适,是情感不适在躯体上寻找了突破口。他们最不愿意承认的就是心理问题,情愿奔波在诊病的路上。如果查出了一点疾病,反倒能暂时地松口气。

  D、自责型抑郁

  总是认为是自己造成了家庭或者事业的损失,沉湎在自责中无以自拔。

  某民营企业的老总,在事业上非常成功。但是他决策把资金投到房地产当中,被一定程度套牢,资金回流出现困难。虽然公司运转正常,但是他认为是自己给公司造成损失,决定辞职。后来接受医生的建议,保留辞职报告3个月。3个月之后,接受治疗后的他认为天没有塌下来,至今仍领导着那家企业。对于当初的辞职,他自己感到不可思议。

  E、焦虑型抑郁

  临床表现为突然的心慌意乱,大汗淋漓,似乎世界末日突然到来,已经不能完成正常的工作。

  某部门的领导,一次正在台上讲话,突然大汗淋漓呼吸困难,不得不暂时终止会议,到医院进行了全方位的检查。然而,诊断结果是没有任何身体上的疾病,已经年近六十的人,身体的器官相当于40岁左右人的程度。面对诊断,他并没有表现出欣喜。

  安钢辉说,任何一个人都可能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出现短暂的心理问题,有一部分可以不医而愈。比如,生活中遭受到突然的打击,会使人出现心灰意冷的灰色情绪。有时候在梦中突然发现自己一丝不挂地出现在街头,情绪上羞愧难当。还有梦见自己做某件事情,无论怎么做都做不好,受到领导的批评,感觉无地自容。这些,都属于心理问题的反映。

  有很大一部分人是无法自行痊愈的,精英人群恰好是重灾区。这些人,往往是由于思维方式导致心理问题发生,回过头来固执地用惯常的思维方式解决心理问题,是很不现实的事情。

  安钢辉认为,出现心理问题并不可怕,但需要正常的治疗,不要固执地讳疾忌医。对于心理疾病的预防,安钢辉认为,那些快节奏的高压人群,应该适当地放缓节奏,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但是人的生命却只有一次。就像一个病愈的人说的:我赚三五万元的时候非常快乐,赚三五十万的时候欣喜若狂,但是赚到三五百万的时候我没了感觉。人不应该活到没有感觉的地步,停下来享受一下人生,会发现人生有另一种境界。

  精神体检 离我们还有多远

  作为一个心理医生,安钢辉认为,目前心理疾病的现状是,20%的人到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而80%的人群依旧生活在心理疾病的困扰当中。

  安钢辉介绍了哈市心理医生的现状,一个存在巨大的心理疾病隐患的都市,从业心理医生不超过10人。她的美国师兄一天只看3个病人,给病人建立完备的医疗档案。而安钢辉他们这不足10位心理医生,即使满负荷的工作,依旧有大量的心理问题患者无法就医。医生与患者之间,存在巨大的缺口。这个缺口,是一个社会的隐患。

  哈市还有一个心理咨询师队伍,但是由于大多没有医生这个背景,有时候难以有针对性的处理问题。去年,一个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向某心理咨询师倾诉,咨询师进行了开导,陪同他体验人生。然而当天晚上,这个患者还是选择了自杀。对于需要药物干预的患者,咨询师有时候无能为力。

  安钢辉介绍,目前的现状不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医生,但是感觉自己出现了问题一定要及时就医。一些单位在给职工体检的同时,作一下心理测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已经有一家合资企业与心理科联系,准备对职工进行心理体检,这毕竟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心理问题会越来越成为受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心理疾病的社会隐患是巨大的。自杀,过早地结束工作,给社会带来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关注人们的精神健康,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