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之间,我们还要做些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8:17:41
   ECFA签了,“三通”通了,协商机制重启,大陆赴台游客超过百万人次……两年多来两岸关系飞越关山,取得突破性进展。下一步,两岸关系还有哪些事情要做?推动的方向在哪里?在近日召开的“北京台研论坛”上,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给出各自的思考与答案——


  一场“北京台研论坛”,凝聚两岸数十位学者的思考与心得。

  台湾夏潮基金会执行长毛铸伦说,两岸关系沿着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思路发展,但在由易到难、由经到政的路途中,两岸政治、军事对话的挑战无法回避。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教授王晓波说,在20年“李扁时代”“去中国化”教育下的台湾新一代已经成长起来,这一点不能忽视,如何还他们一个符合历史事实的民族观至关重要。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嘉树说,两岸结构性的矛盾仍未解决,岛内阻碍两岸关系发展的“台独”势力仍然存在,摆在两岸间的大题目仍然很多,正在等待答案和实践。

  签了ECFA并非完事大吉

  浦东台湾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盛九元在讨论会上提出,商签ECFA只是第一步,因为两岸间的经济合作协议有特殊性,那就是在政治矛盾尚未解决的情况下经济先行一步,可以说先天条件并不好,这个协议能否顺利执行发展,归根到底还要取决于两岸的政治互信。一个协议不能包办经济中所有复杂的问题,但ECFA最大的意义在于,依据这个共识,在碰到具体问题时,可以参照这个协商模式,分阶段逐步推进协商,充实具体内容,解决争端,使协议发挥更大的效应。

  盛九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ECFA签了并非完事大吉,后续的两岸经济合作的问题很复杂艰巨,不能对ECFA抱功利躁进的期待,这个协议立竿见影的效果就是早收计划。其他的要经由时间慢慢释放出来,比如通过这个协议两岸间的经济法规融合起来,通过不涉及政治的区域合作和示范点的建设,找到实践ECFA的最好路径。

  “2009年6月底台湾开放大陆赴台投资,但截至现在赴台项目只有大大小小70多项、1.3亿美元,没有出现预期中的热潮,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记者提出问题。

  暨南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陈恩回答说,这是台湾的政策限制造成的。大陆想要投资的项目不开放,具有国营企业背景的企业被拒之门外,大陆商务人士赴台仍受到种种限制,“这种开放只是象征意义的。”

  盛九元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两岸产业合作当然离不开相互投资,但也不要在短时间内追求数字效果,要务实谨慎地推动陆资赴台,先做几个成功的案例提供经验非常重要,“行稳致远。”

  文化和媒体交流缩短心理差距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刘红在主题发言时指出,ECFA签了,加强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成为两岸面临的新任务。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台湾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文化有凝聚两岸人心和共同意志的强大作用。

  有40年媒体工作经验的台湾“中央通讯社”前董事长黄肇松也强调传承中华文化、开拓文创产业不仅是台湾迈向“文化经济”的重要一环,也是两岸建立纽带联系的重要一步。黄肇松提醒大陆学者注重台湾的农村文化,他说,中华文化的精髓是绵远流长的农业文化,其底蕴则为勤劳敦厚的农民精神。台湾农村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走入衰弱之境,幸而过去20年台湾推动农业、农村、农民运动,结合各地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发展出精致农业,农民生活改善了,农村景观改进了,对文化的保存与发展也开始进行,台湾对中华文化保存的基地就在台湾农村。

  曾经亲历两岸媒体交流诸多“第一”的黄肇松,呼吁两岸媒体加速实现互设常驻,他说,只有长期的累积,才能让报道更深入更准确,也才更能够探索民情、了解社会。黄肇松说:“20年来两岸交往以探亲观光和经贸生产为主轴,前者是个人经验,往往船过无痕;后者考量的是利润,对促进两岸社会的深入认识和相互联结缺乏附着力。而文化和媒体的作用可以缩短心理差距,两岸媒体即使在20年前交流的初级阶段,对关系两岸公共政策的重大议题都发挥了深入传播的角色,促进了社会的理解。20年后ECFA的商签,两岸媒体更发挥了双向沟通的功能。因此,不管有没有政治上的空仓期和互信的缺口,两岸媒体都应该调动积极性,做好翔实报道、公正评论、促进沟通、建立共识的基本工作。两岸媒体对两岸社会的责任就是维护两岸人民之间的和平来往、稳定发展。”

  政治谈判有阻力但不能人为拖延

  对于后ECFA时代两岸是否进入政治谈判,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嘉树认为有3种态度,一是顺其自然,强调难度和阻力而尽力拖延;二是拔苗助长,认为越快越好,但如果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过快进入,可能使双方矛盾突显,谈判变成争吵和指责;三是不消极等待拖延也不躁进,积极创造条件,为两岸政治谈判做准备。黄嘉树认同第三种态度,认为目前两岸学者应该进入准备期。

  关于政治谈判,黄嘉树的观点是,“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互信是什么?最关键就是双方在‘一个中国’问题上形成政治互信,假设没有这样的政治互信或任由原有的互信不是逐步增强反而日渐衰落,那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就可能演变成最后的反目成仇。”其次,在政治议题上需要双方相互妥协而不能仅仅是单方面“让利”。政治议题毕竟不同于经济议题,事关主权与领土完整,能“弹性处理”的空间其实很小,台湾方面如果低估大陆追求统一的决心和意志是不现实的。最后,两岸关系的氛围现在很祥和,但双方之间的矛盾、摩擦将长期存在,因此两岸应加强危机处理意识,对可能的冲突未雨绸缪,并建立单边或双边的危机管控机制,以求把两岸关系中的负面冲击降至最小。

  两岸关系历经60年,终于步入了和平发展的时代。在来之不易的成果之上,如何应对新挑战、达成新融合、迎来新发展,这需要两岸的责任感与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