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冠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1:17:21

冠县

冠县位于山东省最西部,冠县地处鲁西北平原,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全县总面积1152平方公里,耕地113万亩,总人口74万人(2003年)。辖有 22个乡镇,754个行政村,总人口72.6万。县城座落于冠城镇,城区面积25平方公里,是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冠县辖7个镇、10个乡:冠城镇、贾镇、桑阿镇、柳林镇、清水镇、东古城镇、北馆陶镇、斜店乡、梁堂乡、定远寨乡、辛集乡、范寨乡、甘官屯乡、兰沃乡、店子乡、烟庄乡、万善乡。县人民政府驻冠城镇,邮编:252500。

目录

·                                 • 历史

·                                 • 行政区划

·                                 • 地理

·                                 • 资源

·                                 • 经济

[显示全部]

冠县-历史

 

因春秋时曾在境内设冠氏邑而得名。

586年(隋开皇六年),析馆陶县东部和清渊县南部置冠氏县,其境域不详。627年(唐贞观元年),撤销清水县(原清渊县)并入冠氏县,境域扩大。明初,县东界贾镇高庄铺,距县城17.5公里;西界唐寺,距县城7.5公里,南界朝城井楼村(今属莘县),距县城12.5公里;北界万善村,距县城12.5公里。县域南北长27.5公里,东西宽25公里。另有孤悬漳卫河之北“飞地”,其境北越馆陶、邱县域,东界清河县的清河屯,西界威县的方家营,南界威县的沙儿寨,北界南宫县的红河村。俗称“河北18村”,实为31村。东界和西界分别距县城65公里,南界距县城55公里,北界距县城70公里。1738年(清乾隆三年),将“河北18村”的南北寺、郭张家庄、杨家庄划属直隶广宗县,余为24村。
  
直至1940年7月,全县境域未变。

1934年测定,全县面积为725平方公里,其中,“河北18村”约100平方公里。1940年7月,“河北18村”划属清江县,其他境域未变。1943年7月,原冠县的第六、八区(张庄和清水区)划属冠堂边办事处;同年11月,冠堂边办事处撤销,第六区划属武训县,第八区及冠、馆路以北划属永智县。时县域北界为冠堂路和冠馆路,西界至唐寺,东界和南界为原县境,时境域最小。1945年8月,撤销武训县,永智县和冠县合并称永智县,是年12月,恢复冠县称谓。

县域东界辛集的刘八寨,西界漳卫河东岸的南馆陶和北馆陶,南界、北界未变。1946年3月,南馆陶区、北馆陶区回属馆陶县,县境与1940年前县属河南境域大体相当。

1956年3月,原堂邑县的柳林区、辛集区和温集区的定远寨、范王庄、黑周3个乡划属冠县,县域扩大。1958年12月,馆陶县全部、莘县的燕店和王奉两公社划归冠县,时县境南北长50公里,东西宽52.5公里,面积2127.8平方公里1961年7月,冠县、馆陶县两县分治,原馆陶县地回属馆陶,原莘县燕店、王奉公社回属莘县。1965年3月,馆陶县属漳卫河东岸南馆陶区的张庄、么庄、东古城、乜村和北馆陶区的杨召、万善、肖城、许庄、城关等9个公社再次划归冠县,至今境域未变。

今县境东至史庄乡的岳胡庄,西至东古城镇东馆陶(含漳卫河西岸的秤钩湾、南童庄),东北至元造户乡的大桑树,北至甘官屯乡的连寨,西北至北馆陶镇的大刘庄,西南至斜店乡的班庄,南至梁堂乡的钱辛庄,东南至桑阿镇的潘家村。

冠县-行政区划

 

 

冠县辖7个镇、10个乡:冠城镇、贾镇、桑阿镇、柳林镇、清水镇、东古城镇、北馆陶镇、斜店乡、梁堂乡、定远寨乡、辛集乡、范寨乡、甘官屯乡、兰沃乡、店子乡、烟庄乡、万善乡。

历史沿革:586年(隋开皇六年),析馆陶县东部和清渊县南部置冠氏县,其境域不详。627年(唐贞观元年),撤销清水县(原清渊县)并入冠氏县,境域扩大。明初,县东界贾镇高庄铺,距县城17.5公里;西界唐寺,距县城7.5公里,南界朝城井楼村(今属莘县),距县城12.5公里;北界万善村,距县城12.5公里。县域南北长27.5公里,东西宽25公里。另有孤悬漳卫河之北“飞地”,其境北越馆陶、邱县域,东界清河县的清河屯,西界威县的方家营,南界威县的沙儿寨,北界南宫县的红河村。俗称“河北18村”,实为31村。东界和西界分别距县城65公里,南界距县城55公里,北界距县城70公里。1738年(清乾隆三年),将“河北18村”的南北寺、郭张家庄、杨家庄划属直隶广宗县,余为24村。直至1940年7月,
全县境域未变。

1934年测定,全县面积为725平方公里,其中,“河北18村”约100平方公里。1940年7月,“河北18村”划属清江县,其他境域未变。1943年7月,原冠县的第六、八区(张庄和清水区)划属冠堂边办事处;同年11月,冠堂边办事处撤销,第六区划属武训县,第八区及冠、馆路以北划属永智县。时县域北界为冠堂路和冠馆路,西界至唐寺,东界和南界为原县境,时境域最小。1945年8月,撤销武训县,永智县和冠县合并称永智县,是年12月,恢复冠县称谓。

县域东界辛集的刘八寨,西界漳卫河东岸的南馆陶和北馆陶,南界、北界未变。1946年3月,南馆陶区、北馆陶区回属馆陶县,县境与1940年前县属河南境域大体相当。

1956年3月,原堂邑县的柳林区、辛集区和温集区的定远寨、范王庄、黑周3个乡划属冠县,县域扩大。1958年12月,馆陶县全部、莘县的燕店和王奉两公社划归冠县,时县境南北长50公里,东西宽52.5公里,面积2127.8平方公里1961年7月,冠县、馆陶县两县分治,原馆陶县地回属馆陶,原莘县燕店、王奉公社回属莘县。1965年3月,馆陶县属漳卫河东岸南馆陶区的张庄、么庄、东古城、乜村和北馆陶区的杨召、万善、肖城、许庄、城关等9个公社再次划归冠县,至今境域未变。

今县境东至史庄乡的岳胡庄,西至东古城镇东馆陶(含漳卫河西岸的秤钩湾、南童庄),东北至元造户乡的大桑树,北至甘官屯乡的连寨,西北至北馆陶镇的大刘庄,西南至斜店乡的班庄,南至梁堂乡的钱辛庄,东南至桑阿镇的潘家村。

冠县-地理

 

漳卫河

 冠县位于鲁、冀、豫三省交界处,是山东省的西大门。西以漳卫河为界与河北省馆陶县、大名县相望,东隔马颊河与东昌府区为邻,南与莘县接壤,北与临清毗连。西南距河南省南乐县域仅20公里之遥。地处北纬36°22′—36°42′、东经115°16′—115°47′之间。

冠县县域大体呈平行四边形,南北长35里,东西宽45公里,总面积1152平方公里。冠县县城东距聊城市区51公里,北距临清市城区55公里,南距莘县县城35公里,西至河北省馆陶县县城15公里。至济南市152公里,至北京470公里。境内公路交通,东有京九,西有京开,329国道、济聊馆高速公路和济邯铁路横贯全境。境内东部有京杭运河、马颊河,西部有漳卫河。黄河故道自斜店乡南满菜入境,境内为西南东北走向,至清水镇柳行头出境。

冠县属暖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1℃,年均气温时数为2630小时,无霜期198天,年均降水量592毫米,年均大于10℃的有效积温4500℃,全县土壤以潮土类为主,占耕地面积的84.9%,土壤有机质0.95%,全氮0.062%,全磷0.068%,全钾1.6%,PH值7.1-8.5。

冠县-资源

 

鲁西黄牛

县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气候适宜,风雨调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西有漳卫河,东有马顿河京杭运河,引黄设施和井泉建设配套成龙,灌溉条件优越。是全国粮食、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全国100个油料总产最高县、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黄淮海开发重点县、鸭梨和畜牧业开发基地,境内有远近闻名的肖城遗址和武训祠,新建的黄河故道林场和人造森林旅游区,蜿蜒百余里,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工业基础较为雄厚。主要行业有轻工、机械、冶金、纺织、建材等;稀土永磁制品、桐木拼板等15个系列产品常年出口,远销日、美、英、俄及东南亚各国。农业以粮食、棉花、油料、林果、畜牧、蔬菜等6大集约性商品为主要支柱产业。冠县鸭梨、鲁西黄牛、山羊板皮等名优产品名扬四海。冠县投资环境优越。这里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通往西部内陆地区的门户,正处在相对发达和相对贫穷的地区的结合部上,具有连接东西,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京九、京广两大铁路干线擦肩而过,即将建成的济邯铁路、济聊馆一级汽车专用线横穿腹地,京九、京广、济邯公路在此交汇,县内六纵七横两环的公路框架基本形成。移动通信、无线寻呼、程控电话已经开通,并与国内国际联网。全县110千伏、35千伏变电站12座,主变总容量8.92万伏安。市政配套建设初具规模,教育、卫生、广播电视、各业商业服务设施已成网络。冠县的“硬”环境优越,“软”环境也十分宽松。1994年被列为山东省改革开放试点县,国家外经贸部赋予冠县对外贸易公司进出口经营权。县委、县政府制订了一系列招商引资、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诚招天下贤士、广揽合作伙伴。

冠县县委、县政府面对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气魄带领全县人民,开拓进取,奋力拼搏,发挥社会、自然、地理、人文等各方面的优势。把冠县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更加文明富裕、更加美丽辉煌。热情好客的冠县人民,将以更优惠的政策,更优美的环境,更优良的服务,热忱欢迎海内的有识之士,来冠县商办企业,共创冠县灿烂辉煌的明天。

冠县——春秋系晋国冠氏邑,元升冠州,明改冠县。千古圣丐武训,清未农民起义领袖宋景诗都诞生在这块土地上。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晋冀鲁豫革命的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鲁西北的小延安,为国家造就出一大批有影响、有威望的革命干部。

冠县-经济

 

冠县

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坚持工业立县不动摇,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带动战略。按照纵抓产业链条延伸、横抓产业组群集聚的战略构想,重点培植发展了纺织服装、冶金板材、农机配件、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千方百计加大有效投入,大力推进“2612”工程建设,一批骨干企业茁壮成长。目前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36户。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收入、增加值、利税、利润、实交税金分别达到110亿元、30亿元、10.6亿元、5.58亿元和2亿元。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17户。冠洲集团、冠星集团、二运公司、电业公司四户企业上缴税金突破1亿元。 

区位优势明显。既背靠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又面向市场广阔、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内陆省份,处在东西部经济、技术、信息和文化交流的结合部。

冠县-交通

 

济聊馆高速公路

交通条件十分优越,联接京九、京广、京沪等铁路主干线的邯济铁路穿越县境,东距京九(聊城)40公里,西距京广(邯郸)80公里,济聊馆高速公路、329省道横穿东西,京九、京开公路纵贯南北,实现了“一个半小时上天(济南机场),五个小时下海(青岛港口)、进京(北京)”。

冠县-旅游

 

冠县梨园

冠县旅游资源丰富。一是历史文化资源。孔子的弟子冉子曾长期在此游学,并葬在这里,建有冉子庙。这里曾是辽宋战争的主战场,辽国屯兵的肖城历经千年,至今保存较好。元代大诗人元好问曾在此长期生活,留下许多美好诗篇。千古奇丐武训,行乞办学,矢志不移,建有武训祠和义学第一处。清代起义军领袖宋景诗,在这里揭竿而起,反清抗虐。此外还有晓春亭、清真寺、白佛头寺、寒露寺等文化遗存。二是自然生态资源。冠县是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省生态建设试点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2.7%;鸭梨生产面积达3万亩,被誉为“鸭梨之乡”,有马颊河度假村、万亩梨园、新优果品生产基地(田马园),以及百里黄河故道林海、全国毛白杨研究基地等自然生态资源。三是红色旅游资源。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冠县涌现出了赵健民、徐运北等一大批革命家,被誉为“鲁西小延安”、“干部母县”,留下了鲁西北地委旧址、六十二烈士墓、血水井以及刘邓大军南下时的冀鲁豫边区高干会议旧址秤钩弯等文化资源。

马颊河度假村

马颊河度假村简介:马颊河度假村位于马颊河东岸,济邯铁路及329省道北侧,东至东昌府、西至冠县城、南至莘县、北至临清均20公里。 度假村里丛林环抱,绿草如茵,松杨叠翠,浓荫蔽日,流水回环,小桥曲折。 碧水清波,让钓客怡然自乐。 欧式木屋,供情侣一度温馨。以“游森林牧场,洗天然泉水,住木屋别墅,吃绿色食品”为宗旨的生态旅游项目,使游人可以逃离滚滚红尘,避开城市喧嚣,到此来尽情享受自然。

古墓葬:位于东阿县鱼山西麓,坐东朝西。建于魏太和七年(233)。曹植墓依山营穴,封土为冢。南临鱼山八景之一的“星落陨石”,北傍曹植读书之地羊茂平台。墓顶悬崖峭壁,灌木葱郁。1700余年来,古墓沧桑

古墓葬

,历经磨难。据记载,早年:“兆茔崩沦,茂响英声,远而不绝。”隋建《曹植墓神道碑铭》载:北齐皇建年间,曹植的第十一世孙曹永洛奏请孝昭帝恩准,在鱼山“复兴灵庙”、“雕镂真容”。又据《东阿县志•古迹志》载:“元时以王为东阿城隍,后令宫钦改正其讹,别祠王于邑城。其后城迁祠废。明隆庆间,县令田乐建祠于墓下,有屋三楹,未设庙貌”。因经年久远,古建筑均已湮没不彰,目前只剩几幢古碑。古碑中隋开皇十三年(593)所立的神道碑甚为珍贵。该碑高2.57米,宽1.03米,厚0.21米。碑顶呈半圆形,石料较粗,为灰白色岩石质,有额无题字,但龛中,粗镂造像,因年代久远,造像面容已毁,只剩残迹。额背浅雕盘龙,尚清晰可辨。碑文22行,每行42字、43字不等,共931字,漫漶脱落57字,现存874字。此碑早年曾湮没在大清河(今黄河)中,到清代始捞出,还置于墓前,并建碑楼保护。另外还有2方石刻也较为珍贵。其一是明传碑,字迹剥蚀严重,仅能辨认碑冠“魏陈思王传碑”6个小篆体大字标题。另一方是大明弘治八年山东按察司洽阳九皋子用章草狂书的一首七律诗,诗曰:“人才三国数谁良,子建于曹独有光。七步诗成名盖世,千年冢陷骨闻香。鱼山西麓斜阳老,胶水东阿衰草荒。今日我来寻掩处,精灵安妥花傍徨。”墓前现还存有清代题诗碑和民国时期墓碑一幢,保存良好。

1951年6月,平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该墓进行了清理发掘。墓室砖结构,墓壁采用三横一竖砌法。墓壁及顶部均抹一层厚约0.5厘米的石灰面。平面呈“中”字形,由外甬道、前室、后室3部分组成。甬通与前室、前室与后室之间各有1道门。墓全长11.40米,前室最宽为4.35米。甬道长2.20米,宽1.47米,高2.24米,券顶、甬道口用砖平砌封堵。外门道深1.45米,宽0.20米,高1.41米,作为顺砖墙缝横砌封门墙之用。前室呈方形,边长4.35米,高4.80米,大跨度拱券顶。后门道深1.20米,宽1.65米,高1.96米,位于前室后壁偏北部,券顶,两壁中部偏西处砌有宽0.20米、高1.67米的凹槽,亦砌入顺砖错缝横砌的封门墙。后室长2.20米,宽1.78米,高3.31米,券顶坍塌,无后壁。棺木放置于前室中部,已腐朽,从廊迹上观察,应为单棺。棺内铺垫3层,下层为厚约3厘米的木炭灰。中层为豆粒大的朱砂,上层为剪成日、月、星形的云母片。尸体安置在云母片上,已腐朽,仅存部分骨骼。随葬器物共有陶、铜、石器等132件,除玛瑙坠珠和3件玉璜放置于道封门墙内侧外,余均放置于棺木两侧。1977年3月,文物考古工作者又在该墓室前门道高约3米处的墓壁发现一刻铭砖。该砖为墓砖,3面刻有铭文,曰:“太和七年三月一日壬戌朔十五日丙午兖州刺史侯昶遣士朱周等二百人作毕陈王陵各赐休二百日别督郎中王纳主者司徒从掾位张顺”。“太和”为魏明帝曹睿的年号,“陈王”为曹植生前最后封爵。墓葬发掘后,甬道、外门道和主墓室由于长期暴露,1978年9月28日,4.35米见方的主墓室及2.2米长的墓道自然坍塌。为保护国家珍贵历史文化遗产,1981年,山东省文物局拨专款修建了墓基围墙,翻修了隋碑楼。1986年,国家又拨专款对曹植墓进行维修,使濒于毁弃的曹植墓,恢复其历史本来面目。1993年,东阿县人民政府对曹植墓周围环境进行了拆迁改造,建起了1.2万多平方米的陵园,修建了陵门,改修了隋碑楼,增建了曹植纪念馆等。1996年11月由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鲁西北地委旧址

鲁西北地委旧址:位于冠县城镇红旗南路X号。共分3个展区10个展厅。第一展区,主要展示冠县早期党的活动和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历史;第二展区,主要展示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历史;第三展区,展示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创新、发展的革命历史。通过这个展览馆,我们可以回眸党的组织在冠县产生、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重温这部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革命史诗,感受当年那一幅幅震撼人心的场景,摄取那激昂向上、催人奋进的感召力量。

冠县,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遗存。这里自古崇文尚武,悲歌壮士俱多,近代更是出将入相,不乏叱咤风云之举。特别是从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的星星之火在这里点燃,至今已走过了80  年的光辉历程。在这块血火交织的大地

鲁西北地委旧址

上,刀光剑影、腥风血雨谱写了民主革命时期的不朽壮歌;在这片广阔而贫瘠的黄土故道,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主旋律凝铸了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前进的灿烂和辉煌。

革命战争年代,中共冠县党史陈列馆曾是中共鲁西特委、鲁西北地委、冀鲁豫七地委、冀南一地委所在地。在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中,它像鲁西北的一座灯塔,指引着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几届党的地区委员会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百里故道:冠县是全国最大的毛白杨繁育基地,五大林场绵延分布着12万亩伟岸的白杨林。沟渠路旁,白杨耸立,总长度达l万公里。可以毫无夸张地说:白杨林,给冠县以和风、细雨、更充足的氧气和更碧蓝的天空,白场林,是冠县的骄傲,是一道壮观的风景。

百里黄河故道,便是苍茫葱郁的白杨林海。这里,草干沙软,林密风柔,空气清新,沁人肺腑。林海四季风光好,淡妆浓抹总相宜。

62烈士墓:故道林带中段西侧,田庄村头,有一座高大的圆形水泥墓,墓中安葬着六十二位抗日烈士的遗骨,这便是著名的“六十二烈士墓”。烈士墓常年有绿树芳草环护,故道林涛相伴。墓前高耸的青灰色碑亭上已苔痕斑斑,如泣如诉的碑文,记录着一段悲壮惨烈的往事。 

1940年春节前后,当时驻邯郸、临清、冠县、馆陶、邱县、曲周、威县的侵华日军及伪军共5000多人,对我鲁西抗日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我抗日先遣纵队一团三营十连在营教导员孙树声、连长王德林的率领下,转战数日,伤亡过半,终未能突出重围,最后退到卫河西赵官寨一座土楼上,坚守抗敌。日军久攻不下,纵火焚楼。英雄们宁死不屈,纷纷高呼口号,跳入火中,壮烈殉国。

事后,当地百姓收敛烈士遗骨62具,合葬于此。半个世纪以来,每年清明时节,杨柳吐絮,梨花盛开,四乡百姓纷纷来此,祭奠英灵。 

元好问

清真古寺:位于冠县旧城西街路南,是全县诸清真寺中较早、较大的一座。该寺始建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今已近600年,中间几经重修,方成现状。全寺占地14亩,建有大殿30间,讲堂、对厅、水房等28间。大殿宏伟壮观,古朴肃穆,整体结构严谨,布局精巧,兼有楹联匾额,砖雕石刻点缀其间,更显出这座伊斯兰信徒礼拜之所的庄严、肃静、神秘与古老。 
 
元好问纪念馆: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山西忻州人。元好问是金元时期中国北方首屈一指的诗人、文学家、史学家,其诗词创作成就,可与同时代的南宋陆游相当。1234年,蒙古兵攻克汴京,金亡。时任金尚书省左司都事员外郎的元好问一家l0口(包括其好友之子,后来成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被俘监押在聊城,被冠氏县令赵天锡救出,并为其在冠县安了家。

元好问草书



赵天锡,冠氏保义里人(今无考)。在金、宋、蒙混战之际,他和被百姓视为“女王”、“指麾千军如臂使指”的姐姐起兵保境安民,后归顺元朝,任左副元帅、大名府路兵马都总管,行军千户兼冠氏令。他虽为武将,但十分爱惜人才,热心救助人才。元好问在他的救助下,在冠氏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危难的4年,他在冠氏所作的百余首诗词,大多是他作品中最优秀的篇章。

纪念馆展有元好问画像、生平介绍、在冠县活动情况以及他和赵天锡的交往始末,还展有名家书写的元好问在冠所创作的诗词文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