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維傑对董氏奇穴的回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5:10:07
楊維傑对董氏奇穴的回答 

 

  1請問三叉三穴及小節穴之位置及作用。
答:這個答案請看新編「董氏奇穴講座」內容如下:

【三叉三穴】(圖13-2)(摘自「董氏奇穴講座-穴位學」)

位置:在手背第四與第五指縫接合處,握拳取穴。
主治:感冒、頭痛、肩痛。五官科疾患。喉痛、耳鳴、心悸、目赤腫痛、蕁麻疹、腿痛、眼皮下垂、眼皮沉重、疲勞提神、重症肌無力、益脾補腎。
原理及發揮:
本穴在四、五指間,但尤貼近第四指,從筋下骨旁進針,即貼筋貼骨進針,因此能肝腎並治。又透達中白(中渚)、下白等俞原穴之位置,又能健脾益氣。本穴在三焦經上,透過腎與三焦通,也能補腎。本穴脾肝腎皆治,又能增加免疫機能,治療上述諸症確實有效。
【小節穴】(圖13-3)(摘自「董氏奇穴講座-穴位學」)
位置:位於大指本節掌骨旁(在肺經上)黑白肉際上,握拳(大拇指內縮,見圖片)取穴。
主治:踝痛踝扭傷特效。亦治頸痛、肩痛、背痛、腰痛、坐骨神經痛、胸痛、胃痛、慢性腹瀉、腕肘痛。
原理及發揮:
本穴治療腳踝疼痛及扭傷,首先係基於對應關係。其次內踝與脾關係密切,外踝與膀胱經關係密切。本穴在肺經上,透過手足太陰同名經相通,及肺與膀胱通,故治內外踝痛甚效,治療與肺及膀胱經的頸、肩、胸、腰、背、坐骨神經痛皆有效。與脾相通,穴與土水穴有相合之處,故能治便溏、咳喘。又與重子、重仙穴亦有相合之處,故也能治肘、腕、手掌痛。




2.請問楊大師你是怎樣學好董氏奇穴的?
答:我是怎麼學好的呢?我只知道我是下過極深的功夫,不只是董氏奇穴,也包括其他中醫及針灸的研究。數十年如一日,平均每天至少要讀六個小時以上的書籍。這其中的過程大概是這樣的:
我喜歡作筆記,也歡喜參閱他人的筆記。當年隨董老師學習,就曾收集了至少五位同學的筆記〈因為每個人不可能天天跟隨著老師〉,因此我在開始時就學得很全面,很完整。
在隨董老師學習時,我即常利用閒暇及機會義診,將所學立刻求證,並有所新悟。在1975年我第一本著作出版時,即已累積達六萬人次臨床經驗。
由於歷經嚴格的中醫師荚嚒疵績赡昕荚囈淮危B考三天,數千人錄取不到一百人,錄取率低於百分之三〉,中醫基礎比較紮實,對以後之研究及臨床幫助甚大。
自1972年即教授中醫及針灸,長期以來以教授經過考試及格的中醫師為主,比醫學院學生層次較高,教學相長,收益甚多。
由於喜歡讀書,所以購書視為必要,費用也很可觀。1975年至1990年每年多次至香港購書,之後幾年則常到大陸購書,近幾年來也是此地最大中醫書局的最大顧客,雖與當年不成比例,但每月購書亦至少數百元美金。購書時與老闆聊起,知道此地醫師讀書風氣不佳,頗為感嘆。
經常作一些專題研究,並發表於期刊之上,以致日後累積成書。在美國缺乏有水準的期刊,幾乎沒有發表的園地,對於學術研究者,必須寄稿遠投於中國,的確很無奈。
總之,讀書、購書、教書、寫書、臨床及研究,這一切的總合成了我的生命,只有這樣才能學好,用好,教好中醫、針灸,當然包括董氏奇穴。
3.有人說下三皇的位置在書上有出入,到底下三皇的正確位置何在?
答:下三皇主要是指腎關〈天皇副穴〉及人皇(三陰交,但董老師之定位則係距踝上緣三
寸為主,或可謂之上三陰交,),再加地皇穴(定位為內踝上七寸,如此則上三陰交再上三寸,則或可謂為董師之漏谷,卽一般之漏谷上一寸))。不過董氏門生及聽過我講課的同學都知道,董老師取地皇穴常是浮動取穴,有時在腎關下三寸,有時在人皇上三寸,但上下兩針亦卽腎關與人皇則是不變的,其浮動取穴所夾之處,正是其應用玄妙所在。構成了脾肝腎並治的全息大倒馬,是很常用很有效的穴組。
4請問董氏奇穴之淵源為何?那些人才能教好董氏奇穴?
答:董老師在世時,雖不與學生談深奧理論,但學生向其詢問淵源,董師曾說:「董氏奇穴與內經、難經、易經及道家學說有關,並來自於臨床實踐。」。因此,若對「內難經」、「易經」及一些道家醫學之認識不夠,而又未經臨床十年以上之操練,是很難 教好董氏奇穴的。一般要學董氏奇穴的人求師應有如此基本的認識。
5.董氏奇穴有理論體系嗎?
答:董氏奇穴原來並沒有任何理論及體系,只是散在的十二大組穴位。在董老師唯一的遺作「董氏正經奇穴學」(本書英譯本由巴頓於1973年完成問世) 中,只有穴位及治療的簡單組列,沒有任何理論及解說。當年弟子如有任何提問,董老師幾乎只說:你自己看,自己想。三十多年來,本人(楊維傑)深入研究中醫經典理論,並結合臨床經驗,除將古人之理論用於解說奇穴外,並研究獨創許多理論用以發揮奇穴,將董氏奇穴之理論由沒有到完整,使成為具有豐富理論體系的奇穴,而不同於一般奇穴。這些在1999年於台灣舉行的『第一屆全國董氏奇穴學術研討會』中得到參與師兄弟的確認,其中大部份已寫於”Tung’s Acupuncture”一書中,讀者可參考此書。
6.臟腑別通之針灸淵源為何?
答:「臟腑別通針法」為本人(楊維傑)於1972年首創之針法。「臟腑別通」又稱「臟腑通治」,其名詞及大要首見於明代李梴之「醫學入門」,清代唐宗海「醫經精義」加以解說,但未提出具體應用方法。其內容亦僅提及 肝、心、脾、肺、腎五臟與大腸、膽、小腸、膀胱、三焦之別通。本人於 1972年首先將臟腑通治用於十四經(在此之前尚無他人使用此種針法) ,並將其方法介紹於1975年著作之「針灸經緯」中。之後本人根據《內經》開闔樞理論找出臟腑別通之原理,並補足「包絡與胃通」,用其發揮董氏奇穴。有關內容讀者可參考本人之英文”Tung’s Acupuncture”。事實上再上溯其源流與易經有關,、此亦已發表過多篇文章,中文版新著《董氏奇穴講座---治療學》有極詳細之說明,欲進一步瞭解讀者可參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