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毛岸英在朝鲜战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9:32:30

与毛岸英在朝鲜战场

  • 发布日期: 2010-10-25 00:00
  • 作者:吴志菲

  1958年10月,志愿军撤离朝鲜前夕,赵南起(左三)等在毛岸英烈士墓前合影。

晚年的赵南起。吴志菲 摄

今天,是抗美援朝60周年纪念日。

不知谁讲过这样一句话,“研究战争的人,应该多研究一下抗美援朝战争;反对战争的人,也应该多研究一下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带给人类太多的思考,硝烟散去虽已60年,但成千上万中华儿女血洒战场,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始终激励着中华民族前行。

当下央视一套正在热播纪念抗美援朝60周年献礼片、电视剧《毛岸英》。赵南起每天晚上8时起就守在电视机前。忆及毛岸英的牺牲,他心底隐隐作痛,对自己与毛岸英相识、相处的情景记忆犹新。

因有朝鲜血统参加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战争是1927年出生在朝鲜、随全家逃难到中国并在中国接受教育的赵南起一生中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战争经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场战争使他由一个农家子弟成长为党和国家高级干部,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正是因为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他懂得了忠诚和努力,为祖国和人民鞠躬尽瘁、战斗不息。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马上派兵侵略朝鲜,并把战火烧到中国领土上。这时军中急调懂朝语、熟悉朝鲜民情风俗的人才准备赴朝工作,赵南起也在其中。10月10日深夜12点多钟,正在熟睡的赵南起被一位参谋叫醒,对方通知他马上到沈阳车站报到。当得知乘坐的火车在夜色中开往边陲城市安东(今丹东)方向,赵南起才清楚自己将作为志愿军总部的作战科联络员开赴朝鲜战场。

说起赵南起在朝鲜战场最辉煌的“战绩”,那便是6年多在后勤运输战线上的贡献。1951年6月,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在朝鲜战场正式成立,赵南起担任参谋处战勤科运输组组长,成为这场现代化战争的汽车运输组织总调度。由于我方没有掌握战场制空权,部队后勤刚开始运送3天,就损失汽车400辆。敌军用“天上点灯、地上撒钉、地下炸坑”的办法,阻止我方汽车运输,加上当年七八月间朝鲜北部地区暴雨成灾,中朝军队后方交通线严重受损,而从8月中旬起,美军采取“绞杀战”战术,即美空军集中80%以上的空中力量,以铁路为重点,对朝鲜北部的交通运输线实施全面轰炸封锁,并逐步将轰炸封锁的地区缩小,集中轰炸封锁朝鲜北部清川江以南的新安州、西浦、价川“三角地区”,企图一举切断志愿军前后方的联系,让前方的志愿军部队在缺粮少弹的条件下窒息而亡。毫不夸张地说,赵南起一上任就接了一个“瓷器活”。

屡建战功突显军事才能

如何突破“三角地区”,如何战胜美军的“绞杀战”,把物资送到前线,是摆在赵南起面前一道几乎无法解决却又必须解决的难题。他整天趴在桌子上计算物资过轨数字和确定运力调度计划,或拉个凳子坐在地图前琢磨方案。

经过精心计算,赵南起向领导提出“长区段倒运,全军运力集中运用”两个方案,很快被批准了,部队开始在“三角地区”进行反“绞杀战”斗争,建立起著名的“打不烂,炸不垮的千里钢铁运输线”。在此期间,赵南起数次到“三角地区”协调长区段倒运、接运工作。每次出发前,他都给战勤科的同事留下一封信,说:“如果我回来了,这封信还我。如果我没有回来,麻烦诸位把这封信给我寄走,给我父母报个信。”

由于敌机轰炸,1951年志愿军夏装运输损失很大,许多部队无法按时换发夏装,战士们只好将棉衣里的棉花抽出来作单衣穿。所以,秋季到来之后,美军谈判口出狂言,声称要让志愿军“永远记住朝鲜冬天的严寒”。冬装运输是朝鲜战场后方交通线上最为惊心动魄的一场战斗。赵南起担当起战勤科冬装抢运方案的起草任务,很快便提出了具体运输方案。那时,他不会打算盘,只能用笔一点一点地算各军报到志后的各种数字,他经常一算就是一个通宵。后来志后首长从国内找来一台手摇计算机,这台计算机成了赵南起的专用品,白天他处理其他工作,晚上就趴在桌子上摇计算机。全军冬装的分配和运输方案,就是这样计算出来的。当身着冬装的志愿军执勤人员出现在停战谈判的会场时,美方代表惊呆了,因为他们的部队当时都还没来得及换发冬装。

在反“绞杀战”的斗争中,赵南起经受了严峻考验,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积累了战时运输组织协调丰富经验。与此同时,他的能力和才华也在反“绞杀战”斗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1952年10月的“金化战役”更充分展示出赵南起超人的组织指挥能力。美军在上甘岭对志愿军发动规模庞大的“金化攻势”,我志愿军15军沉着迎战,但由于阵地战弹药消耗惊人,赵南起突然接到一天半之内为前线将士运送两万枚手榴弹的任务。当时,仓库弹药储备所剩无几,惟一办法就是从国内调运,而这样最短也要3天。经过周密筹划,赵南起大胆采用汽车接力从安东运送手榴弹。方案启动后,仅用15个小时,3万枚手榴弹就从国内运送到了15军。

经历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中朝军队终于战胜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队,迫使对手只能同意停战,结束战争。根据谈判日程安排,朝鲜停战谈判双方代表将在1953年7月27日正式签订朝鲜停战协定。当时板门店谈判区内只有帐篷,没有能够容纳几百人的建筑物供签字时使用。中朝方面代表团决定:立即在会场区建造一座签字大厅。美方代表知道这一消息时连连摇头说“这是不可能的”。志愿军总部下达命令:大厅必须在7月26日夜间完成。筹集运输材料的任务又落到了赵南起的肩上,他与有关部门确定了施工方案后立即赶赴东北,筹集物资。最后采取“金化战役”运送手榴弹的做法,将材料用汽车接力运输,直接运抵板门店。7月26日下午,美方谈判代表结束谈判离开板门店帐篷,27日再进入会场区见到一座气势宏伟的大厅时不禁惊呆了。

1955年,由于在朝鲜战场显示出超群才华,赵南起被组织推荐到全军三大院校之一的解放军后勤学院本科班深造。不料,本来3年的学习生活才进行了1年,赵南起就被学院由学员破格提拔为教员,并参加了由总后勤部主持的编写志愿军后勤工作经验总结。1957年,赵南起返回朝鲜担任志愿军后勤部撤军办公室主任,具体筹划撤军和物资移交等事宜。

1958年,赵南起随最后一批志愿军部队撤离朝鲜回国。回国后,他随志愿军代表团在中南海受到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的亲切接见,生平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主席,看到主席高兴的面庞,听到主席称赞大家为“英雄”,赵南起止不住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与毛岸英同屋却逃过劫难

入朝之初,赵南起眼中的彭总,既亲切又随和。在志愿军总部工作还不到一个月的一天,赵南起被彭总叫住:“赵参谋,你是志愿军中的朝鲜东木(同志),是个‘朝鲜通’,你谈谈朝鲜北部的地形与民情,我听听你这个诸葛亮的意见!”赵南起便把自己所知道的朝鲜北部情况一五一十地向彭德怀作了介绍。

让赵南起难忘的是,彭德怀一次平常的人事安排却成了自己命运走向的关键。一次,赵南起担任彭德怀和朝鲜副首相朴宪永会谈的翻译,他流利的朝语引起朴宪永的注意。得知赵南起是朝鲜族人后,朴宪永便几次向彭德怀提出把赵南起留在朝鲜工作。当彭德怀正式征求赵南起的意见时,他坦率地回答,愿意在中国工作,将来打完仗便回中国。彭德怀拍板将赵南起留在了志愿军部队。后来,赵南起回忆这件事时感慨地说:“彭总把我留在志愿军,使我的事业得以继续发展,否则我的人生轨迹可能会是另外一番景象了。我深深地感谢他老人家。”

因为有了与彭德怀的具体交往,赵南起转而特别注意彭德怀谋略、智慧和风采。多年以后,赵南起为一本反映彭德怀在朝鲜战场光辉形象的书《北纬三十八度线》亲自作序,并支持促成该书拍成电影。

1998年6月,赵南起赴朝访问,专程去桧仓郡志愿军总部烈士陵园为战友扫墓。方圆300平方米的烈士陵园里,整齐排列着几十座碑,碑身一律向着北方,向着祖国的方向。其中,第一排边上第一座便是毛岸英烈士墓,墓前有一座半身雕像。轻轻抚摸着岸英的雕像,赵南起禁不住流下了思念的泪水……

进入朝鲜战场后,赵南起在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担任参谋,住在彭德怀住处的旁边。那天,赵南起走进分派的房间,发现里面已经住着一个人。他身材较高,有些消瘦,留着分头,年龄和自己相仿,但举止端庄,显得很成熟。对方主动伸出手来,热情地说:“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毛岸英,也是作战处的参谋,在总部担任俄语翻译。”“毛岸英?!”赵南起突然想起了入朝之前所听到的一些传说,就试探着问:“你是哪里人?”“你大概是听别人讲过什么吧?我是湖南人,我的父亲是毛主席。”毛岸英笑着回答。一个是国家元首的儿子,一个是部队的普通军官,但是赵南起觉得自己与毛岸英之间的距离在瞬间拉近了,他们开始了无拘无束的交谈。

生活、工作在一起,使得赵南起对毛岸英有了更多的了解。毛岸英是个非常朴实的人,和大家关系很融洽,这一点给赵南起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件小事至今让赵南起感慨不已。毛岸英和赵南起都是团职干部,按照规定,他们俩可以有一位公务员负责日常勤务。当时,公务员每天要花一个小时来回驻地的山下打水,由于山路崎岖,还要注意防空,公务员打水非常辛苦。赵南起觉得自己和主席的儿子住在一起,应该首先满足毛岸英的生活需要,便很注意节约用水。这样,公务员一天打两桶水就可以了。毛岸英发现这一情况后开始奇怪,后来明白了奥秘,他马上表示自己以前没注意节约用水,应该向公务员道歉。从那时起,他们俩一天只用一桶水,减少了公务员的工作量。

1950年11月24日,是赵南起难以忘记的日子。前一天,美军的侦察机不断在大榆洞上空盘旋。首长对此很重视,决定所有人员吃过早饭后,一部分人上山,一部分人进防空洞办公。赵南起吃过饭后,即收拾东西到山上防空。

10时左右,响起了警报声,4架美国飞机钻出云层,掠过了大榆洞。敌机过后,警报没有解除,赵南起仍待在山上。几分钟后,敌机突然返回,一个俯冲下来,对准山坡上的目标就投下了几十颗凝固汽油弹。

大家在山上看到,随着凝固汽油弹落地,地面上顿时腾起了熊熊烈火,这时一个人忽然从烈焰中滚了出来,大声喊着:“快,快来救人!”赵南起听到喊声,脑中蓦然闪过一个可怕的念头:“毛岸英不在!会不会是他出事了?”拔腿就向山下跑去。然而,一切都晚了。当赵南起和同志们赶到时,地面上已是一片火海,根本无法靠近。毛岸英和作战处的高瑞欣参谋不幸遇难。

司令部的同志们扑灭了烈火以后,在灰烬中找到了两具遗骸。烈士的遗体被烧焦了,根本辨认不出身份。后来还是根据毛岸英带的苏制手表这一线索,才分辨出了毛岸英的遗体……

那个晚上,赵南起看到住在同一个防空洞的彭总彻夜未眠,叹息不断。而目睹毛岸英烈士的遗物,痛心失去亲密战友的赵南起想哭又怕影响彭总而强忍着不敢哭。

赵南起回忆说,抗美援朝战争,是美国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场战争,是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场反抗侵略、保卫和平的正义战争。“在世界战争史上,没有哪支军队能在那么严酷的环境中坚持战斗,更没有哪个国家能在那么悬殊的条件下夺取战争的胜利。但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中国人民却以钢铁般的意志经受住了考验,战胜了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创造出了世界现代战争史上以劣胜优、以弱胜强的奇迹。”

成长为国家军政高级干部

从朝鲜战场回国后,赵南起回到延边军分区工作。1985年,人民解放军决定进行百万大裁军,总部、军区和各军兵种主要领导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当年3月,当时担任吉林省军区政委的赵南起被中央军委正式任命为总后勤部副部长兼副政委,在离开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战线27年之后,赵南起重返后勤战线,首次担负起了人民解放军高级领导职务。两年后,赵南起被中央军委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1988年4月,赵南起被选为军委委员。当年9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恢复军衔制,赵南起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这一年,赵南起62岁。在首批被授予上将军衔的17名高级将领中,他是惟一一位少数民族出身的上将。

2000年4月,赵南起以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身份率中国代表团访问韩国。这本只是中韩两国政府间一次普通的访问,却因赵南起是朝鲜族的特殊身世而轰动韩国朝野,韩国方面以最高的礼节欢迎代表团的到来,欢迎赵南起这位朝鲜族的中国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