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许锡良:“国学”与“红学” 【文化散论】-凯迪社区#6510597#651059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6:38:29
[转贴]许锡良:“国学”与“红学”814 次点击5 个回复0 次转到微评 万里如虎 于 2010/10/23 0:54:26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文化散论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本来只是有术而无学,因为任何“学”都要有逻辑与相关的概念体系,这个“学”才能够立得起来,比如会建筑桥梁,并不等于就有桥梁建筑学,会生孩子并不等于就有妇产科,会种庄稼,并不等于就有农学。因此,中国许多传统学问都是以术来命名的,比如,武术、剑术、算术、摩术、医术或者只是技的层面,如果杂技、口技,与“学”是不沾边的。

但是后来便便就有了“国学”,以一个国家命名一种学问,这真是有点奇怪了。像欧洲那些国家,牛顿虽然厉害,发明这个,创造那个,但是英国人也不便叫“牛学”,而是老老实实地称之为“物理学”、或者“数学”,而且别的国家的学者,只要明白其中的原理,也还可以接着继续研究,将这门叫“物理学”的学问继续做下去。

但是,中国并没有这样可以接着做的学问。稍象样的东西,如中医,早就成为了绝学。中医从一开始似乎就定了其绝顶学问。因此,西医的科学文献常常要找最近的,越近越好,越能够说明最新医疗水平。可是,中医不是这样的,学中医的人,常常要到故纸堆里找文献,而且标准就是越老越好。现在人们提起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似乎还嫌太新了,非得回到上古时期找到《黄帝内经》才能够说明中医的真正水平所在。西方人的学问,似乎总在开拓中,视野越来越开阔,而中国人的学问只在继承,越到后来丢失就越多。终于“一代不如一代”了。因此,迷信国学的人,骨子里难免有点怀古的幽情。一切都是古人的好,现在总是不及古人的。要说怨男,说鲁迅其实是冤枉的。鲁迅只是说古人不如今人,因为社会是发展着的。发展着,就会有希望改变从前的弊端,也就是有希望变得越来越好,因此,这其实是对现实的发展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满意的。要说怨男的祖师爷,其实说来非孔子莫属了。孔子明确主张“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於我老彭”,这就是说,他只转述古人,而且非常迷信古人喜欢古人。私下里还要向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学习,不但信古好古,而且还要将自己活成一个古迹。一般的古还不够,还要古到周公以上的礼制上去。在迷信古人方面,那可不是一般的虔诚,那可是相当的虔诚。如果做不到怎么办?他就大发脾气:“是可忍,孰不可忍?”甚至摔摊子不干了,要离家出走。漂洋过海,搞移民。这就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由此可见,孔子不但是一个怨男,而且还是一个愤老。

但是,这样一个人,竟然在后来,被一些中国人弄成了“国学”的鼻祖。整个“国学”几乎都是在围绕着他老人家转。什么“四书五经”、“十三经”,都是对他随意说的几句话大挖微言大义,结果像滚雪球效应一样,越滚越大。终于,弄成了浩如烟海般的典籍,后人即使皓首穷经,也无济于事。此话暂且按下不表。

再说“红学”,以一国为名,搞一个学问,称之为“国学”也就罢了。“国学”虽然杂乱无章,但是在泥沙俱下的时候,偶尔还会有一些带来一些珍珠,这是不用说的。但是,一个学科竟然用一本小说来命名,这就怪了。一本小说成为一门专门系统的学科,这恐怕是前无古人,也后无来者,至今世界也没有先例的。英国人也许有研究莎士比亚戏剧的专家,但是绝对不会有什么“莎学”,研究俄国托尔斯泰的专家肯定也不少,但是却没有听说什么“托学”,因为他们都可以归到文学领域。一部小说,即使写得再好,也就是一部小说而已,怎么说也难成一门独立专门存在的系统学问。当然,你可以说,《红楼梦》不是一般的小说,是世界顶尖级的绝世之作,这诚然是不错的。但是,一部小说学问再大,其实都是人们读出来的。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不同,人生经历不同,鲁迅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按照这个不同的眼光挖掘下去,确实是永远也挖不完的。因为经学家从中看到了《易》,那研究“红学”,就先要研究《易经》,因为要过“红学”关,先得过“易学”关而易学又不仅是算命的学问,又涉及到东方哲学,而东方哲学又不只是中国的道家、儒家,还包括印度佛学等。而道学家看见淫呢?那还得先把弗洛伊德、蔼理斯的性心理学研究透彻。革命家看见排满似乎好办一些,但是,那也是一部洋洋洋大观的近代史。至于流言家看见的宫廷闱秘,那就更是千年也说不完。仅一个《红楼梦》的主题,就有这么我花样,如果再加上,什么版本、作者考、名词考、人物考之类,那就更不得了。我记得王小波先生在谈到中国的国学时开了一个玩笑说:如果一块口香糖,嚼他二千,恐怕也一定会嚼出牛肉味的。更何况是一部书。事实上就是这样。据介绍红学的资料介绍说:“红学主要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即对《红楼梦》的作者、版本、脂砚斋评以及‘佚稿’的研究,才算是真正的红学。自《红楼梦》诞生的那一天起,红学的研究就开始了。脂批的作者脂砚斋等人可以说是最早的红学家。五四以后,胡适、俞平伯等用现代的考证方法来研究《红楼梦》,把红学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因此,人们把‘五四’以前的红学称着‘旧红学派’,而把胡适、俞平伯所倡导的红学叫做‘新红学派’。二百多年来,红学产生了许多流派,有评点派、评论派、题咏派、索隐派、考证派等。”从前的人只是喜欢研究一下《红楼梦》这问小说,这当然是可以的。至于胡适、俞平伯也喜欢另劈蹊径,弄点新花样也未尝不可。但是,非得给他们冠上“红学家”的帽子,把他们的那点考评称为“新红学”。也许是中国人极少见到真学,因此,就此“学”满天飞起来了,自“红学”之后,现在据说又开始有了“钱学”——钱钟书先生的学问。据说还专门就这门学问招收博士生。中国的博士研究也就越来越专了。记得,第一次见信力建先生时,他讲过一个小故事,是这样的,他一次偶然遇到一个研究历史的博士,问他研究什么,博士说:“我是搞杨贵妃的。”敢搞杨贵妃,胆子真大啊。那可是皇帝头上动土啊。如果搞得好,以后这门学问也许就可以叫“杨学”。

我小时候本来对《红楼梦》是很有感受的。还在读初中时就经常去看徐玉兰、王文娟主演的越剧《红楼梦》,这个越剧我小时候至少看过四次,每次都要赶十里山路,摸黑去看。看得我泪流满面。幼小的心灵受到美的洗礼与爱的熏陶。后来考进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老师是一个“红学家”,把个《红楼梦》讲得玄乎其玄,从脂砚斋评,到俞平伯评,从《金瓶梅》到《石头记》,从作者是曹雪芹再到作者是慈禧太后。弄得我晕头转向。从此,十分厌恨《红楼梦》,对以前那种纯真的感动,也开始淡淡地忘记了。除了作为中文系的毕业生必须读完《红楼梦》的要求外,终于到现在再没有读过这本书。少儿美好纯真的感情,活生生地被一个百杂的无比的“红学”糟蹋了。现在想起来,还是那样令人恶心。本来,一部《红楼梦》,作为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就可以完全领悟其美好的情怀,能够悟懂里面人性之美与爱情之真,可惜,中国坏就坏在有太多的吃饱了没事干的红学家,在那里糟蹋文学艺术。

如此红学,可以休矣!

2010年10月22日星期五
[转贴]许锡良:“国学”与“红学” 【文化散论】-凯迪社区#6510597#6510597... [原创]2009:百年“红学”全盘覆灭彻底破产-文化散论-凯迪社区 泡沫“红学”与“窥阴”文化 泡沫“红学”与“窥阴”文化 傅国涌 [转贴]《南方周末》 : 清末“国有”与“民营”的激斗-文化散论-凯迪社区 [转贴]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哀与觉醒 / 爱德-文化散论-凯迪社区 [转贴]辛弃疾与官场“潜规则”-文化散论-凯迪社区 [转贴]张鸣:王帽子与王 【文化散论】-凯迪社区 [转贴]也看孟锦云回忆毛泽东-文化散论-凯迪社区 [转贴]陈平:胡福明对谢韬文章的看法--真理标准与民主政治-文化散论-凯迪社区 [转贴]陈平:胡福明对谢韬文章的看法--真理标准与民主政治-文化散论-凯迪社区 [转贴]竹与酒——魏晋竹林名士的精神世界-文化散论-凯迪社区 凯迪社区-文化散论-[原创]圆明园是谁烧的,与爱国无关! 抗战英雄张灵甫与妻子王玉玲 -文化散论-凯迪社区 [转贴]慈悲,人类文化中最崇高的情怀 【文化散论】-凯迪社区 [转贴]许锡良:林语堂眼中的中国人性格-文化散论-凯迪社区 读一遍《红楼梦》原著胜于看百篇红学评论-红楼书话-文化纵横-搜狐社区 土默热红学与正统红学比照表 土默热红学与正统红学比照表 [原创]为什么党的建设步履维艰-文化散论-凯迪社区 [原创]中国文化的“真相”-文化散论-凯迪社区 [原创]桂花树-文化散论-凯迪社区 许知远:文学的力量-文化散论-凯迪社区 [原创]练字 [逝者如斯]-9 【文化散论】-凯迪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