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战略产业:靠什么带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6 19:09:47
立足长远,发展新兴战略产业
选择依托并发展新兴战略产业,是一个经济重建的过程,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
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新医药、生物育种、节能环保、电动汽车,七大新兴战略产业,宛若七颗耀眼的明星,成为助推中国经济步入“后危机时代”的主打牌和引领经济彻底摆脱阴霾的“新北斗”,同时,也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
“在当前世界产业大潮转向新兴产业领域的背景下,我国推出一系列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举措并不是被动为之,随波逐流,而是通过应对此次经济危机,结合国内及国际发展趋势,做出的慎重决定。选择依托并发展新兴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来带动起新一轮的经济增长,这实际是一个经济重建的过程。”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常务副主席马培华如是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出台,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成为我国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
中国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方兆本教授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谋划感到鼓舞,他说,目前我国多个省市正积极行动,抓紧规划制订新兴产业发展指导政策,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酝酿、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以及多项发展措施。他举例道:“各类高新区发展,如万马奔腾,北有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部地区有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我所在的皖江有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据我了解,2010上半年合芜蚌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500亿,增长近40%,专利申请增幅居全国前列,23人入选‘千人计划’,数量居中部第二,形势喜人。”
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的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杨先明教授也对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背景有着深刻的认识:“我们正在进入第四次产业技术革命时期,技术的变迁与发展将推动人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回顾历史,中国已经错失了前几次科技发展的机遇。经济危机催生了战略新兴产业的萌发,这是中国借机步入新兴产业技术革命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国不仅仅是立足当前渡难关而选择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更是着眼长远,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选择、发展新兴战略产业。”
技术支持,提升核心竞争力
抓住自主创新的牛鼻子,真正掌握关键的核心的不可模仿的不可替代的技术
相对于传统产业,我国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尽管起步较晚,但其间不乏佼佼者,部分实力较强的公司甚至可与世界同行叫板。但是,如何保持和提升这种优势,并利用个体的技术优势带动全行业的发展,从而凝聚成稳固的核心竞争力,以抢占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成为摆在我国政府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马培华常委提出,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就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很有可能抢占制高点和领先地位,为中国在新的全球经济发展与产业竞争中赢得有利地位。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根本的途径就是要加快产业的技术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真正掌握关键的、核心的、不可模仿的、不可替代的技术,进而形成产业自身独具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点也正是核心竞争力理论所特别强调的。
方兆本常委说:“自主创新关键是创新,最宝贵的是原创,最难的也是原创。原创要靠扎实的基础和不断的积累,而且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是无法预先规划得很好的,很可能碌碌而无所得,也可能无心插柳柳成荫。因而,面对自主创新,我们要提倡宽容而严谨的学术态度。”
“发展技术能力有两条路径,其一是技术引进,其二是坚持自主创新。”杨先明委员介绍说:“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有些技术甚至还是处于领先地位,例如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我国比亚迪公司开发的FDM系列的电动汽车一次充电的行驶距离远远超过了通用、丰田等跨国公司同类汽车的行驶距离,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掌握技术一方是不可能向竞争对手转让关键核心技术的,事实上关键的核心技术花钱是很难买到的,在这方面我们国家有着深刻的教训。此外,尽管技术引进能够缩小技术差距,但技术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很难形成原始性、集成性的技术创新。所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坚持自主创新。”
转变思路,重视体制机制创新
人才是创新的主动力,制度设计要把资源配置给最有创造力的企业,激活最能干的创新人才
马培华常委今年4月先后在广东、陕西调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自主创新方面存在的不足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说,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许多关键技术、大型成套设备、核心元器件和重要基础件都严重依赖进口。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实施技术快速产业化的新思路。调研发现,影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科技资源归属不同主体,难以整合,科技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低,科技成果市场化程度差,成果转化困难。就说陕西省,科技教育资源在全国排在前列,拥有众多国内著名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又是军工大省,它的研发成果相当可观,但没有和市场直接发生关联,形成产业链,所以科研成果在当地转化的比例比较低。这当中既有观念问题,也存在成果产权、技术市场、科技经纪人以及转化体制的问题。我国有些产品技术起点其实不低,但迟迟不能产业化,本来站在技术的领跑线上,最终却丧失了领先优势,经济、科技“两张皮”现象比较严重。
马培华常委建议,进行自主创新,一定要研究市场,发现急需, 特别是要重视国内市场需求,将有效的市场需求作为切入点,被市场接受的创新才可能壮大为产业。比如,数码相机技术的兴起迎合了人们对于低成本拍摄,观看拍摄效果,照片便于存储和传输等等拍摄需求,从而给传统胶片相机行业带来了冲击,迅速占领市场,壮大为新兴的数码相机产业。同时,他还强调,要借鉴发达国家扶持自主创新的国际通行做法,在市场准入、示范应用、政府采购、财政补贴、市场秩序等方面加大扶持。此外,他认为,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要高度重视对创新型小企业发展的培育和扶持,在融资担保、人才培训、创业辅导、技术创新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要支持企业联合技术攻关和资源整合,构建垂直产业链。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研究开发任务,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要向企业扩大开放,建立企业牵头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实施的有效机制。
方兆本常委谈到,目前体制机制创新的不足已经严重制约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其中,金融体制和人才机制的滞后是最为突出的两个方面。他说,要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转变思路。“变思路”就是要像重视项目和硬件建设一样重视体制机制的创新。具体而言,在金融体制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金融市场对接能够发挥资本的乘数效应。因此,我们要切实加强金融支持力度,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依靠自主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要加大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从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速发展。人才是创新的主动力,我们的制度设计要把资源配置给最有创造力的企业,激活最能干的创新人才。
杨先明委员特别强调,推动自主创新最为关键的仍然还是要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只有企业才是自主创新的基本载体与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深圳是我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城市,涌现出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像华为、中兴、比亚迪等等。如果仅从科技资源上来看,深圳远不是全国最好的,国内有许多城市的科研院所、大学和科技人才的数量远远超过深圳。但是,深圳却能成功地培养出这么多的创新型企业,这绝不是偶然的,关键在于深圳营造了鼓励自主创新的良好政策环境。深圳90%以上的研发机构都设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都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都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都出自于企业。如果全国各省市区,特别是一些拥有雄厚科技资源的大中型城市,能够像深圳一样营造一个鼓励、扶持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那么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会有一个飞速发展。”(潘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