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民众为何首选“网络曝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8:49:32
据《检察日报》报道,近年来,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逐渐增强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监督政府的热情高涨。一项网上调查显示,有71.5%的人表示自己“会参与反腐”;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有75.5%的人会选择网络曝光。
事实上,网民通过互联网了解党和政府的各种决策信息,监督权力的运行过程和权力人物的行为,向相关部门提供反腐败线索,曝光不良现象,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已经使得虚拟的网络成为了现实监督的平台。网民的热情参与,使得网络反腐无处不在,构成了群众监督的巨型天网:一个个问题官员经不起网络反腐而被问责,一项项问题决策经不起网络监督而被纠正……如“白宫书记”张治安、践行“一夫二妻”的徐州市泉山区委书记董锋、失德失性的深圳市海事局长林嘉祥、抽“天价烟”的南京江宁区房管局长周久耕、派人进京抓记者而又违规复出的“最牛书记”张志国等,无不再次让网友拿起了网络曝光这一武器。

网络自身的特点赋予了网络全新的举报反腐、监督公权运行、制造社会舆论等功能。这些功能改变了传统反腐体制的效率低、风险大、成本高的特点,不仅便捷及时,而且能节约反腐成本,降低了反腐风险。但正如学者指出的那样,反腐败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工程,如果以为简单的BBS、新闻跟帖、博客日志、自建网站、甚至人肉搜索等方式就能揪贪反腐,未免过于幼稚。
因此,我们也要看到隐藏其后的社会困境。一是曝光成本问题,二是传统渠道被遮蔽的问题。传统的上访、举报等方式,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有的上访者甚至要付出放弃工作失去收入来源的巨大代价。同时,传统反腐途径由于总是要经过政府各级机关,可能会遇到被举报人的阻挠甚至报复,以至出现举报信转到被举报人那处理的现象。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何增科曾披露,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评出的十大反腐名人中,有9人遭受报复。因此,在看到七成民众选择网络曝光不良现象的同时,更要看到传统渠道的困境,由此,做到制度化的改进。
毋庸讳言,网络曝光尚未完全进入反腐的制度化通道。事实上,其效能的发挥,依然取决于政府部门的“自觉”,一些权力部门消极对待甚至反对和排斥网络,而缺乏立法上的硬性规范与约束。实践中,公民因发帖而受到公权打击的事件时有发生。如2009年的河南灵宝青年王帅遭遇跨省追捕事件。这从一个侧面反射出网民话语权的失守。要让网络充分释放民间监督热情,让舆情充分助推官方反腐,还必须回到常态化的制度建设上来。
',1)">您已欣赏本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