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服饰乱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2:25:37

红楼服饰乱考
  1、褂
  
  第三回写凤姐:头戴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蟠龙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蘅比目鱼玫瑰佩,身穿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着五彩刻丝银鼠石青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其它第八回写黛玉“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襟褂子”,第四十九回中李纨穿着“青哆罗呢对襟褂子”,袭人回家是“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外再套上“青缎灰鼠褂”。
  
  “褂子”称谓明代已有,明代方以智《通雅•衣服》中说:今吴人谓之衫,北人谓之褂。徐珂《清稗类钞•服饰》有云:褂,外衣也,礼服之加于袍外者,谓之外褂,男女皆同此名称,唯制式不同耳。赵振民《中国衣冠中之满服成分》索性认定:中国古无‘褂’字……盖满制也。可见褂子,是从明朝对襟衫子发展而来。
  
  第八回有说:薛宝钗坐在炕上做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髻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绵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
  
  凤姐儿这里穿的褂,也属于比肩,即无袖的那种。否则,便看不见里面的“窄裉袄”。 裉,上衣在腋下的接缝部分。窄裉可以显得身材纤细,故后文称凤姐是“身量苗条”。
  
  附图:石青缎绣八团花卉女夹褂
  石青缎绣八团花卉女夹褂,清乾隆朝物,清宫旧藏。
  
  褂圆领,对襟,平袖口,裾左右及后开,衣上缀珊瑚扣五个。月白色 龙纹流云暗花绫衬里。褂面为石青色素缎地,用绣牡丹、海棠、茶花、菊花、月季、水仙花卉的八团锻片缀补其上。
2、刻丝
  
  刻丝又名缂丝,尅丝,意思是“用刀刻过的丝绸”,有人赞誉是“雕刻了的丝绸”。
  
  明周祈《名义考》:“刻之义未详,《广韵》‘缂、乞格切,织纬也’。则刻丝之刻,本作缂,误作刻。”宋庄绰《鸡肋篇》:“定州织刻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杼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明初曹昭《格古要论》称“刻丝作”曰:“宋时旧织者,白地或青地子,织诗词山水,或故事人物花木鸟兽,其配色如傅彩,又谓之刻色作。”我国宋代刻丝大盛,据《清秘藏》所记有“楼阁”、“龙水”、“百花攒龙”、“紫宝阶盛地”、“紫大花”、“五色簟文”等等数十百种。明代宫中设刻丝匠专事御用刻丝物品,民间以吴市出品为巨擘,清乾隆刻丝亦复大盛,且极精好。嘉道之后,则日形衰落,甚至无人业此矣。《红楼梦》所记尚能窥其“盛况”也。
  
  缂丝其实并非真的用刀来雕刻,而是一种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是一种通经回纬的织造方法:纬丝按照预先描绘的图案,各色纬丝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不贯通全幅,用多把小梭子按图案色彩分别挖织,使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些断痕,类似刀刻的形象,这就是所谓“通经断纬”的织法。古人形容缂丝“承空观之如雕缕之像”。旧时刻丝著录所说的"通经断纬",即指此意。缂丝成品的花纹,正反两面如一。织成物的图案和花纹,悬空背光观察,可见图案和花纹周边星星点点的洞孔,犹如镂刻而成。
  
  产自日本京都具有1200年历史的传统丝织艺术西阵织,即源于中国的缂丝技术。这种编织物利用各种颜色的丝线和金线来编织。由此编织出来的锦缎因其高超的艺术价值而闻名于世。
  
  在日本的西阵织技术流派中,有一种叫做tsuzure-ori, 或者称之为“手指”编织,那是因为艺人将他们的手指甲削成锯齿状以便于能够方便的编织丝线。
  
  附图:
  日本西阵织和服腰带及局部
3、二色金
  
  第三回写宝玉: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第八回薛宝钗在炕上作针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
  
  二色金,指用不同成色的黄金打成金箔,再制成金线。同一件衣服上,不同部位的花纹,或织或绣,让两种不同的金色错杂并置,或泛红或泛白,不同的金色在花纹上显示出微妙的色差。
  
  明清时期,有种“彩金象”的说法。指利用黄金成色的不同,制成闪色不同的金箔、金屑、金粉、金线。明代黄成所著《髹饰录》有提到过。明人杨明注云:“泥薄金色,有黄、青、赤,错施以为象,谓之彩金象。”
  
  《圆明园漆活彩漆扬金定例》:平面画戳扫金云坐龙,上红、黄二色金……红金二十二张五分,黄金二十二张五分。
  
  宝钗家常旧衣,也如此奢华贵重,可知薛家之富,确如护官符所云。
  
  附图:明代三色金龙袍料

4、羽缎、羽纱
  
  第八回,宝玉见黛玉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衿褂子;第四十九回,黛玉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皮里的鹤氅;第五十一回,写平儿走去拿了出来:一件是半旧大红猩猩毡的,一件是大红羽纱的。下文接着写平儿又说道:昨儿那么大雪,人人都是有的,不是猩猩毡就是羽缎、羽纱。
  
  清王士禛《香祖笔记》:羽纱羽缎出海外荷兰暹罗诸国,康熙初入贡止一二匹,今闽广多有之。盖缉百鸟氄毛织成。
  
  王士禛在《皇华纪闻》卷三又说:西洋有羽缎、羽纱,以鸟羽织成,每一匹价至六七十金,着雨不湿。荷兰上贡止一二匹。
  
  可见当时羽缎、羽纱均为泊来品,用鸟类的细毛织成,甚为珍稀。从资料来看,每年从国外进贡的羽缎、羽纱数量很少,而贾府居然是“人人都是有的”,可为一叹。
  
  康熙二十五年,荷兰国王耀汉连氏、甘勃氏,遣陪臣宾先巴芝表贡方物:乌羽缎四匹。荷兰使臣进贡方物:羽缎一匹。——《海国四说》
  
  康熙三十年,荷兰国贡物,乌羽缎四匹。 ——《池北偶谈》荷兰贡物
  
  雍正三年,西洋伊达里亚国教化王伯纳第多(即意大利教皇伯纳第多)入贡品,有大红羽缎。 ——《清一统志》卷四二三
  
  雍正五年,西洋傅尔都噶尔国王若望贡物中有“大红羽缎”。 ——《大清会典事例》卷五百零三
  
  乾隆五十八年,英吉利贡品:杂货一包(系红毛国物产,即哆哕呢、羽纱、洋布等) ——《志异新编》卷三
  
  
  
  附图:大红水波纹羽纱单雨衣
  大红水波纹羽纱单雨衣,清康熙年物,清宫旧藏。
  
  雨衣立领,对襟,平袖端,裾四开。立领衬月白色里,领边石青素色缎滚窄边,小掩襟,铜镀金光素扣6枚。
  
  雨衣面料为平纹羽毛纱,无图案。织造后经轧光,表面显现碾轧的水波纹。羽纱手感粗糙,但雨水落于其上可自然滑落,不内浸。



5、兜肚
  
  第三十六回写宝钗来至宝玉房中,看见袭人在做针线,原来是白绫红里的兜肚,上面扎着鸳鸯戏莲的花样,红莲绿叶,五色鸳鸯。
  
  兜肚,先秦称“膺”,汉谓之“抱腹”,流行于魏晋南北朝,后俗称为肚兜。
  
  汉刘熙《释名.释衣服》曰:抱腹,上下有带,抱裹其腹,上无裆者也。徐珂《清稗类钞》服饰类载:肚兜,夏纱冬绉,贮以麝屑,缘以锦缣。清曹庭栋《养生随笔》卷一:腹为五脏之总,故腹本喜暖,老人下元虚弱,更宜加意暖之。办兜肚,将蕲艾捶软铺匀,蒙以丝绵,细针密行,勿令散乱成块,夜卧必需,居常亦不可轻脱。又有以姜桂及麝诸药装主,可治腹作冷痛。
  
  由此可见兜肚到了清朝,不光是防风侵体,更兼有药疗及香囊的功用了。
  
  不过,还是有一点问题。按说一般的绣件,都是绣面绣好后才上里子。书里写明是“白绫红里”,难不成袭人是想把里子和绣面扎在一起?可见曹公虽精于织造,于绣工女红上,还是不大通的^^
  
  附图上:清代五彩绣串珠绸地如意兜
  绣件以几个如意状绣片连缀成一个大的如意纹样,有一生如意之喻。连接处以小圆珠子串起,巧思妙想,属兜中的精品。
  
  附图下:清初五彩双面绣两色绸内褂(背部纹样)
  绿绸地蝶鸟戏莲。红莲绿叶,五色蝶鸟,可与三十六回文字对比着看。


6、百子袄
  
  第五十一回:凤姐儿看袭人……身上穿着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葱绿盘金彩绣绵裙,外面穿着青缎灰鼠褂。凤姐儿笑道:这三件衣裳都是太太赏你的,倒都是好的。
  
  百子,历来是中国吉祥话(画)的题材之一,意喻多子多福。
  元代杨绯桢《六宫戏婴图》诗:“百子图开翠屏底,戏弄碰扭未生齿。”
  辛弃疾《稼轩词•鹧鸪天•祝良显家牡丹一本百朵》:恰如翠幙高堂上,来看红衫百子图。
  元好问《冠氏赵庄赋杏花四首》之一:一树生红锦不如,乳儿粉抹紫襜褕。花中谁有张萱笔?画作宫池《百子图》。
  
  而百子图案的衣饰,则主要用于新嫁的女子。
  陆畅《云安公主下降奉诏作催妆诗》:云安公主贵,出嫁五侯家。天母亲调粉,日兄怜赐花。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车。借问妆成未,东方欲晓霞。
  康熙《苏州府志》:……女出阁,有踏甑跨鞍之仪,上百子花髻,以笄纬帐遮围之。
  所以第三十七回写明,袭人所穿的是王夫人“当日年轻的颜色衣裳……”
  
  北京定陵曾出土过两件洒线绣百子袄,衣上精致地绣有100个童子,共约40余个场景。或斗蟋蟀、戏金鱼,练武、摔跤、踢毽子,或爬树摘果,站凳采桃,放风筝、玩陀螺,放爆竹、捉迷藏。这两件袄子自出土之日便被奉为国宝。
  
  不论洒线绣还是刻丝,皆非简单工艺。这样的衣物贾府竟然用来赏给未过明路的准姨娘,也不可不谓大手笔了。
  
  附图:明万历孝靖皇后洒线绣百子袄

7、披风
  
  第六回: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紫貂昭君套,围着那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
  
  那时的披风,不是现在的那种一片式的斗蓬,而是一种流行于明代的外衣。斗蓬乃是风雪天出门才穿的一种服装,进门须得脱去。家常起居不穿这个。
  
  明王圻《三才图会》云:褙子,即今之披风也。
  清方以智 《通雅•衣服一》:褙即背也, 元以来女服褙子。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八:对襟衣……方俗谓之披袄。小者曰背子。
  
  可见书中所云的披风即宋代的背子,一种对襟衣,而不是斗蓬。故宫《雍正十二妃图》中,有一幅揽镜自照图,画中人头上带着昭君套,穿红色立领袄,宝蓝披风。披风是毛的,露着出锋。可与文字对看。
  
  现今京剧戏装里的帔,便是保存下来的明清披风。
  
  
  
  附图一 黑地折枝花卉百蝶纹妆花缎女帔
  清康熙朝物。直领,对襟,左右开衩,领镶白色缠枝莲纹暗花绫,胸前钉黑素缎带一副,湖绿色云纹绫里。挖梭技法,纹饰用捻金和片金线绞边,是故宫所藏妆花缎织品中的瑰宝。
  
  附图二 雍正十二妃图之一



8、箭袖
箭袖在宝玉的服饰中出现过很多次。第三回: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第八回:穿着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第十五回:穿着白蟒箭袖;第十九回:大红金蟒狐腋箭袖。

箭袖即马蹄袖,起于明代,袖身窄小,袖端为斜面,袖口面较长,弧形,可盖住手背,不影响射箭又可保暖,所以当时主要限于射手穿着。

清代早期因朝庭极力主张“不废骑射”,因此将箭袖用于制服,成了清代男袍的典型制式。所以宝玉这几件箭袖,是典型的清代男装。

书里提到的蟒袍,又被称为花衣,因袍上绣有蟒纹而得名。徐珂《清稗类钞》服饰类:蟒袍,一名花衣,明制也。明沈德符《野获編》云:蟒衣,为象龙之服,与至尊所御袍相肖,但减一爪耳……凡有庆典,百官皆蟒服,於此时日之内,谓之花衣期。如万寿日,则前三日后四日为花衣期。

蟒袍在明代是官员的朝服,到清代才放宽限制,上至皇子下至未入流者都可穿服,只在颜色、蟒数上有区别限制。

《钦定大清会典》卷四十七:蟒袍,亲王、郡王,通绣九蟒。贝勒以下至文武三品官、郡君额驸、奉国将军、一等侍卫,皆九蟒四爪。文武四五六品官、奉恩将军、县君额驸、二等侍卫以下,八蟒四爪。文武七八九品、未入流官,五蟒四爪。

《清史稿》卷一百三志七十八:
皇子:蟒袍金黄色,片金缘,绣文九蟒,裾左、右开。(初制,皇子冠服,凡庆贺大典,冠用东珠十三颗镶顶,礼服用秋香等色,五爪、三爪龙缎,满翠八团龙等缎,束金镶玉嵌东珠带)。


第十五回,北静王水溶……穿着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

龙袍、蟒袍下端斜向排列的线条称“水脚”。水脚上有波涛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为“江牙海水”。 海水有立水、平水之分。立水指袍服最下摆条状斜纹所组成的潮浪;平水指在江牙下面鳞状的海波。海水意即海潮,潮与朝同音,故成为官服之专用纹饰。江牙,又称江芽、姜芽,即山头重叠,似姜之芽,除表示吉祥绵续之外,还寓有国土永固之意。

坐龙,指龙的头部呈侧面。盘成圆形的龙纹称团龙,其中头部在上者称升龙,头部朝下者称降龙,头部呈正面者称正龙。


附图:深绛色缂丝袷纱蟒袍
深绛色缂丝袷纱蟒袍,清代乾隆朝物品。清宫旧藏。

袍圆领,右祍,马蹄袖,裾前后开。湖色暗缠枝勾莲实地纱里。石青素缎接袖。石青色缂丝五彩云蝠行龙领、袖边,石青片金缘。铜镀金光素扣五枚。

蟒袍深绛色地,织金四爪蟒九条,间饰祥云、杂宝、海水江牙。缂丝以平缂、搭缂为主,立水用长短戗法缂织浪花,设色以三晕为主。

此清代贝勒吉服。

9、缎
  
  书中提到的缎,有妆缎、蟒缎、倭缎、闪缎。
  
  第五十六回甄府礼单上有:上用的妆缎、蟒缎十二匹,上用杂色缎十二匹……
  第三回,贾宝玉: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穗褂。
  第六回,写凤姐屋子里:铺着金心绿闪缎大坐褥。
  
  《天工开物》分名条:凡罗中空小路以透风凉,其消息全在软综之中。衮头两扇打综,一软一硬。凡五梭、三梭之后,踏起软综,自然纠转诸经,空路不粘。若平过不空路而仍稀者日“纱”;消息亦在两扇衮头之上。直至织花绫绸,则去此两扇,而用桄综八扇。凡左右手各用-梭,交互织者日“绉纱”;凡单经日“罗地”;双经曰“绢地”;五经日“绫地”。凡花分实地与绫地,绫地者光,实地者暗。先染丝而后织者日“缎”。
  
  妆缎,即妆花缎。妆花始见于明代的《天水冰山录》。该书载有严嵩抄家时抄出的各色“妆花”名目的丝织物,如“妆花缎”、“妆花罗”、“妆花纱”、“妆花紬”、“妆花绢”、“妆花锦”等等,当时尤以妆花缎最为流行。
  妆花是明清时期用挖梭(俗称过管)方法织造纹饰的彩色提花丝织物。云锦的品种之一。妆花所采用的工艺技术,其实早在唐代就已使用,只是妆花一词始于明代而已。
  
  妆缎若是织有“蟒”的花饰,则又称蟒缎。有时只称蟒的形状而不用缎字,如“金钱蟒”、“白蟒”、“立蟒”等。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二倭缎条:凡倭缎制起东夷,漳、泉海滨效法为之。丝质来自川蜀,商人万里贩来以易胡椒归里。其织法亦自夷国传来,盖质已先染,而斫线夹藏经面,织过数寸即刮成黑光。北虏互市者见而悦之。
  《大清会典》载江宁织造局岁织倭缎六百匹,近则苏州等处亦织之。为极珍贵之织物云。
  说明倭缎原是日本制造的缎匹,后来福建漳州、泉州等地仿制,仍称“倭缎”,也称“洋缎”。
  
  闪缎是经纬丝用两种对比强烈的色彩搭配,织成后从不同角度观看,织物表面呈现闪色变化的效果,在清时颇为流行。
  清卫杰《蚕桑萃编》丝绸类:贡缎……有罗纹缎、金丝缎、大云缎、阴阳缎、鸳鸯缎、闪缎、锦缎诸名。
  
  雍正三年二月十五日,内务府奏曹頫送来缎匹如数收讫摺里有: 臣等查收,看得上月满地风云龙缎一匹,大立蟒缎六十九匹,蟒缎十一匹,片金十四匹,妆缎一百四十匹,倭缎二十匹……已如数收讫,并将按类登记入档,谨此奏闻。等因缮摺。
  
  锦缎虽好,却不是人人可以服之。顺治三年曾规定:庶民不得用缎绣等服,满洲家下仆隶有用蟒缎、妆缎、锦绣服饰者严禁之。康熙元年规定:军民人等有用蟒缎、妆缎、金花缎、片金倭缎……者,禁之。康熙三十九年又规定:兵民人等鞍辔不得用绣缎、倭缎、……为饰。
  
  附图左:清同治蓝地花卉团寿纹妆花缎
  附图右:清中浅香色地折枝大洋花妆花缎



对于配色,曹公在第三十五回借莺儿之口说明了自己喜欢的色彩搭配方式。
  
  莺儿道:大红的须是黑络子才好看,或是石青的才压得住颜色。
  宝玉道:松花色配什么?
  莺儿道:松花配桃红。
  宝玉笑道:这才娇艳。再要雅淡之中带些娇艳。
  莺儿道:葱绿柳黄是我最爱的。
  
  所以第三回凤姐儿穿的是大红袄,外罩石青褂,下着翡翠裙。宝玉穿大红箭袖,外罩石青褂,
  
  第六回凤姐穿桃红袄,石青披风,大红皮裙。
  
  
  书中对青色描写颇多。
  
  李渔《闲情偶寄》治服篇中衣衫一节有云:然青之为色,其妙多端,不能悉数,但就妇人所宜者而论,面白者衣之,其面愈白,此其宜于貌者也……富贵者衣之,又觉脱去繁华之习,但存雅素之风,亦未尝失其富贵之本来,此其宜于分者也……富贵之家,凡有锦衣绣裳,皆可服之于内,风飘袂起,五色灿烂,使一衣胜似一衣,非止不掩中藏,且莫能穷其底蕴。—— 想来曹公也是深得其味的。
  
  而红楼中所描写的其它颜色,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都有叙述:江南染房,盛于苏州。扬州染色,以小东门街戴家为最……红有淮安红……桃红、银红、靠红、粉红、肉红,即韶州退红之属。紫有大紫、玫瑰紫、茄花紫,即古之油紫、北紫之属。白有漂白、月白。黄有嫩黄,如桑初生,杏黄、江黄即丹黄,亦曰缇,为古兵服,蛾黄如蚕欲老。青有红青,为青赤色,一曰鸦青,金青古皂隶色,元青……合青则为冥色,虾青青白色,沔阳青以地名,如淮安红之类。佛头青即深青,太师青即宋染色小缸青,以其店之缸名也。绿有官绿、油绿、葡萄绿、苹婆绿、葱根绿、鹦哥绿。蓝有潮蓝,以潮州得名。睢蓝以睢宁染得名,翠蓝昔人谓翠非色,或云即雀头三蓝。
  
  《通志》云:蓝有三种,蓼蓝染绿,大蓝浅碧,槐蓝染青,谓之三蓝。黄黑色则曰茶褐,古父老褐衣,今误作茶叶。深黄赤色曰驼茸,深青紫色曰古铜,紫黑色曰火薰,白绿色曰余白,浅红白色曰出炉银,浅黄白色曰密合,深紫绿色曰藕合,红多黑少曰红综,黑多红少曰黑综,二者皆紫类。紫绿色曰枯灰,浅者曰朱墨,外此如茄花、兰花、栗色、绒色,其类不一。
  
  可见红楼中对服饰色彩的描述其实也就是对整个明清社会服饰流行色彩的一个描述了。
  
  至于香色,《雪宦绣谱》中说原作湘,俗称香,亦有老湘、墨湘、银湘等区别。
  清昭梿《啸亭续录》香色定制云:古之东宫皆服绛纱袍,盖次明黄一等。国初定制,皇太子朝衣服饰皆用香色,例禁庶人服用。其后储位久虚,渐忘其制。近日庶民习用香色,至于车帏巾无不滥用,有司初无禁遏者,亦未习典故故也。
  
  
  试着配了一下凤姐出场时的服装颜色。
  
  左上:清中大红提花绸花鸟如意袄:小立领,右衽,开衩,小滚边接白缎绣花鸟山石如意宽缘,织彩绦,前后四角挖蝴蝶花。白缎花鸟挽袖,腋下兜回仿古式,大红缎双龙戏珠暗团纹。
  
  左下:清代绿地绣花裙。
  
  右:清光绪石青缎地彩绣花蝶褂:立领,右衽,左右开裾。有库金、彩绣、中绦三道缘,褂面绣菊花、海棠花、兰花,彩蝶。


11、鞋(一)
  
  第三回,宝玉: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青缎粉底小朝靴,是一种黑色缎子面,白色靴底的方头长筒靴子。青缎,即黑色光缎。粉底,指靴底涂有白色的涂料。清徐珂《清稗类钞》载:“靴之材,春夏秋皆以缎为之,冬则以建绒,有三年之丧者则以布”。
  《清俾类钞 服饰》曰:风靴之头皆尖,惟著以入朝者则方,或曰沿明制也。
  
  
  第四十五回:黛玉看脱了蓑衣,里面只穿半旧红绫短袄,系着绿汗巾子,膝下露出油绿绸撒花裤子,底下是掐金满绣的绵纱袜子,靸着蝴蝶落花鞋。黛玉问道:“上头怕雨,底下这鞋袜子是不怕雨的?也倒干净。”宝玉笑道:“我这一套是全的。有一双棠木屐,才穿了来,脱在廊檐上了。”
  
  蝴蝶落花鞋,是一种薄粉底,深色绒布堆绣云头贴花,鞋头还装上能活动的绒剪蝴蝶作饰物的双梁布鞋,也有手巧的女子会在上面绣上蝴蝶图案。这种鞋原本是为《蝴蝶梦》(取材于《庄子休鼓盆成大道》那本,也叫《劈棺惊梦》。不是包公那个)戏文中的庄生所设计。所以鞋名也叫蝴蝶梦。
  
  “百本张”《逛城隍庙》曲云:身穿着西湖色,色西湖,西湖水染绣罗娇……足登着蝴蝶梦,梦蝴蝶,蝴蝶闹梅瘦底儿薄。打扮的上下无非是窈窕……。
  十不闲莲花落《西厢记》:标布的袜子蝴蝶梦的鞋。
  清《刘公案 刘墉传奇》第九十一回:一秤金……红缎蝴蝶梦鞋足下登。
  
  因当时旗人女子不缠足,所以这种鞋男女都可穿。当时时兴月白、藕合等浅色衬深色绒云头贴花,或以红缎衬黑绒,再嵌金线,显得特别触目。是乾隆年间最为流行的样式。
  
  
  屐,唐以前是旅游用的鞋,在宋代以后基本上就是专门的雨鞋了。雨雪时,当套鞋使用,以防打湿鞋袜。唐颜师古《急就章注》: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所以践泥。
  汉刘熙《释名 释衣服》:屐,搘也。为两足搘,以践泥也。
  宋张瑞义《贵耳集》:东坡在儋耳,无书可读,黎子家有柳文数册,尽日玩诵,一日遇雨,借笠屐而归。
  
  棠木屐即用棠木所制的屐。棠木,棠梨木,古称沙棠,也叫杜梨。第四十九回有:宝玉……戴上金藤笠,登上沙棠屐,忙忙的往芦雪庵来。这里所说的沙棠屐也就是棠木屐。棠木木质坚韧,可以做舟。第四十回:那姑苏选来的几个驾娘,早把两只棠木舫撑来。晋郭璞《沙棠》:安得沙棠,制为龙舟,汎彼沧海,眇然遐游。
  
  附图左:
  清同治帝登基时穿的石青缎粉底小朝靴
  
  附图右
  仿南朝活络齿屐

12、鹤氅及其它
  
  第四十九回:黛玉换上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氅,束一条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头上罩了雪帽。二人一齐踏雪行来。只见众姊妹都在那边,都是一色大红猩猩毡与羽毛缎斗篷,独李纨穿一件青哆罗呢对襟褂子,薛宝钗穿一件莲青斗纹锦上添花洋线番帊丝的鹤氅…… 一时史湘云来了,穿着贾母与他的一件貂鼠脑袋面子大毛黑灰鼠里子里外发烧大褂子,头上带着一顶挖云鹅黄片金里大红猩猩毡昭君套,又围着大貂鼠风领。…… 一面脱了褂子,只见他里头穿着一件半新的靠色三镶领袖秋香色盘金五色绣龙窄裉小袖掩衿银鼠短袄,里面短短的一件水红妆缎狐肷褶子,腰里紧紧束着一条蝴蝶结子长穗五色宫绦,脚下也穿着麀皮小靴。
  
  鹤氅,徐灏《说文解字》注笺云:以鸷毛为衣,谓之鹤氅者,美其名耳。可知鹤氅是一种以鸟毛为原料的毛织物。而后世只以形称之,面料到不一定要“鸷毛”了。
  清曹庭栋《养生随笔》卷三衣类云:式如被幅,无两袖,而总折其上以为领,俗名“一口总”,亦曰“罗汉衣”。天寒气肃时,出户披之,可御风,静坐亦可披以御寒。
  明刘若愚《明宫史》水集氅衣条云:有如道袍袖者,近年陋制也。旧制原不缝袖,故名之曰氅也。彩、素不拘。
  
  而黛玉的这一件鹤氅,应该就是“陋制”者,有袖。否则便无法系腰带了。
  
  白狐皮,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云:凡狐貉亦产燕、齐、辽、汴诸道。纯白狐腋裘价与貂相仿。黄褐狐裘值貂五分之一,御寒温体功用次于貂。
  
  大红猩猩毡,传说猩猩血染出的红色,色正而艳,经久不褪。所以称猩红,而非腥红。
  
  
  哆啰呢,黄遵宪《樱花歌》曰:螺钿漆盒携叵罗,伞张胡蝶衣哆啰,此呼奥姑彼檀那,一花一树来婆娑。钱仲联笺注:哆罗呢为毛织物,即呢之阔幅者。
  
  哆罗呢在清代为西洋各国进贡物品。
  传教士艾儒略所著《西方答问》卷上谈及西方土产时曾说:至于蚕丝、棉花、花草诸果品,种种皆同。所异者如绒缎之类,有锁袱、多罗绒,有金银丝缎,一匹值一二百金。
  乾隆时,日本人泽元恺著汉文《琼浦偶笔》卷二记中国商人汪竹里语云:近世大臣薨逝,朝廷有赐多罗被殡殓者,系西洋所贡,类如明镜。”又云:“呢即明镜也,唐山呼为哆罗呢,系西洋所产,故有番字识号。
  
  康熙六年夏,荷兰国遣使入贡,有哆啰呢绒之属 (《池北偶谈》“三国贡物”)
  康熙九年,佛郎机人入贡物,有天鹅绒,哆啰呢、花幔、花毡等 (《清一统志》卷四二三)
  康熙三十年,荷兰国贡物,有大哆啰绒 十五匹,中哆啰绒十匹 (《池北偶谈》“荷兰贡物”)
  雍正五年,入贡品中,有金丝缎、洋缎.金花缎、大红哆啰呢等 (《清一统志》卷四二三)
  乾隆五十八年英吉利贡品,有杂货一包(系红毛国物产,即哆哕呢、羽纱、洋布等) (《志异新编》卷三)
  
  
  番帊丝,《天工开物》述云:一种矞芀羊,唐末始自西域传来,外毛不甚蓑长,内毳细软,取织绒褐,秦人名曰山羊……故褐之细者皆出兰州,一曰兰绒,番语谓之弧古绒 …… 一曰搊绒,用梳栉搊下,打线织帛,曰褐子、把子诸名色;一曰拔绒,乃毳毛精细者,以两指甲逐茎挦下,打线织绒褐。此褐织成,揩面如丝帛滑腻。每人穷日之力,打线只得一钱重。费半载工夫,方成匹帛之料。
  
  番帊丝便是绒褐,番语曰把子,把丝,是明清时盛极兰州的羊绒制品。甘肃各州府县的乡邦文献记载:(兰绒)细者可与丝绢媲美……能造为织金妆花之丽,五彩闪色之华……
  
  兰绒论色彩,有大红、松花、桃红、石青、油绿等等;论织法,有提作方胜者,谓之铁里绵;左右斜纺者,谓之麦穗子;论名称,有小绒、绒帨、褐帨、呀呀褐、撒喇绒、苏织、米心等等。
  
  
  里外发烧,是指里外都是毛皮。
  
  风领,一种毛皮围脖,形如菱。湘云没戴帽子,所以围了风领。
  
  靠色三镶,靠色,指相近的颜色。《扬州画舫录》有提到一种红色,名靠红,故此靠色也为红色。
  
  狐肷,狐狸腋腹部皮毛。褶子,一种对襟的短衣。
  
  麀皮小靴,麀是母鹿,这里应该是麂皮之误。
  
  附图一:清缎地盘金龙斗篷
  附图二:清胡锡《梅花仕女图》)






 再加一张图。
  
  明《千秋绝艳图》中带昭君套,围风领的王昭君

13、凫靥裘与雀金呢
  
  禽毛织物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汉代。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一幅羽毛贴花绢,绢地,橘红、青黑二色羽毛顺贴成重叠复合的菱形图案,不同色彩的羽毛间用绢条组成菱形勾连纹。中央的柿蒂性花饰,则是用贴有羽毛的绢片另外附加的。
  
  《西京杂记》卷二载:司马相如初与卓文君还成都,居贫愁懑。以所著鹔鹴裘,就市人杨昌贳酒,与文君为欢。
  《艺文类聚》卷九十二鸟部下:有凫鸳鸯,有雁鹔鹴。
  《尔雅翼•释鸟》:鹔鹴,水鸟,盖雁属也。
  张华《禽经注》:鹔鹴,鸟名,其羽可为裘以辟寒。
  —— 由此可见鹔鹴是一种雁,鹔鹴裘也就是用野鸭子毛做的,与凫靥裘取材相同。
  
  清秦福亭《闻见瓣香录》丁集载:鸭头裘,翠光闪烁,艳丽异常,达官多为马褂,于马上衣之,遇雨不濡,但不暖,外耀而已。
  贾母给宝琴的这件凫靥裘,非常好看,就是保暖性差了一点(估计因此才没给林MM吧^^)。几乎所有的画上,都把宝琴立雪时穿的裘衣画成了红色。而凫靥裘实际是闪耀的绿色,衬着白雪红梅,岂不比红衣红花的要好看很多?
  
  这样的织物非常珍贵而不易得。《天工开物•裘》曰:“飞禽之中,有取鹰腹、雁胁毳毛,杀生盈万,乃得一裘。
  
  
  相比凫靥裘,雀金呢又珍贵得多。
  《南齐书•文惠太子传》云:太子善制珍玩之物,织孔雀毛为裘,光彩金翠,过于雉头远矣。
  清初叶梦珠《阅世编》卷八有载:昔年花缎惟丝织成华者,加以锦绣,而所织之锦,大率皆金缕为之,取其光耀而已。今有孔雀毛织入缎内,名曰毛锦。花更华丽。每匹不过十二尺,值银五十余两。
  《国学丛刊》第四册载周肇祥《故宫陈列所纪略》一文中提到:乾隆时孔雀毛织成蟒衣 …… 皆罕见之品。
  
  俄罗斯国极北之苦寒地,不出孔雀。当时俗语俄罗斯来的,指舶来品,或者言其珍贵少有。
  
  
  附图一:清代凫靥裘褂
  圆领、对襟、平袖、后开裾。身长145.5厘米,褂面用长9.5厘米,宽6.2厘米的凫靥裘一块压一块的拼缝而成,约用了720块。裘褂随着穿者移动时,会不断变幻出蓝色,绿色或者紫色。
  
  附图二:西汉羽毛贴花绢



14、花领子的疑惑
  
  第二十四回,写过鸳鸯的穿戴:回头见鸳鸯穿着水红绫子袄儿,青缎子背心,束着白绉绸汗巾儿,脸向那边低着头看针线,脖子上戴着花领子。
  
  这里的花领子,叫人颇为费解。女装从先秦始,与上衣分开的领饰,只有宋代的领抹和明代的云肩了。另外清初满族女装因为无领,所以女子在穿袍时会戴个领子,即一条叠起约二寸左右宽的绸带子,围在脖上,一头掖在大襟内,一头垂下,如一条细围巾。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正月》:及州南一带,皆结彩棚,铺陈冠梳、珠翠、头面、衣着、花朵、领抹、靴鞋、玩好之类。
  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 正月》:街坊以食物、动使、冠梳、领抹、缎匹、花朵、玩具等物沿门歌叫关扑。
  宋无名氏《阮郎归 端五》词:及妆时结薄衫儿,蒙金艾虎儿,画罗领抹襭裙儿,盆莲小景儿。香袋子,搐钱儿。胸前一对儿。绣帘妆罢出来时。问人宜不宜。
  —— 说明当时领抹单独出售,是两条或绣花或影金的长花边,用来装饰领口的。但领抹也只见到过宋朝的记载,宋以后再不闻之。
  
  云肩,始见于敦煌隋代壁画,是元代的官服式样。明代开始才专为妇女所佩戴。本以为鸳鸯穿背心就不可能再戴云肩,可是无意间看到禹之鼎的乔元之三好图,里面恰好有个穿背心戴云肩的人物。
  
  不过不论领抹还是云肩,可以肯定的是,鸳鸯穿的不会是旗装。因为旗装不会在外面束汗巾。
  
  唐寅的孟蜀宫伎图中,左边第一个女子领上戴了个类似于帔帛的东西,绣花领缘,结带,但比帔帛短得多。不知道是不是传说中的花领子。
  
  附图一:孟蜀宫伎图
  附图二:乔元之三好图局部




15、金丝八宝攒珠髻和朝阳五凤挂珠钗
  
  金丝八宝攒珠髻,指一种假发髻。假髻约起于汉晋,《明皇杂录》载:杨贵妃尝以假髻为首饰,而好服黄裙。天宝末童谣曰:“义髻抛河里,黄裙逐水流”。
  
  明代已婚妇女必戴髻,一般称为鬏髻,就是一种用头发或银丝,或者是金丝编结成的网帽。已婚妇女必须用冠或这样的发网,把头发包罩起来。
  《金瓶梅》第二十八回写潘金莲:红丝绳儿扎着,一窝丝攒上,戴着银丝髻。
  《金瓶梅》第二十五回,宋惠莲对西门庆说:……你许我编鬏髻,怎的还不替我编?只教我成日戴这头发壳儿。
  西门庆道:不打紧,到明日将八两银子往银匠家,替你拔丝去。
  —— 所谓头发壳儿,就是指头发编的鬏髻。拔丝,就是把银子做成银丝,准备编银丝髻了。
  
  八宝,即宝珠、方胜、磐、犀角、金钱、菱镜、书本、艾叶等各种佩饰。
  
  清代在大拉翅时兴之前,满洲贵族妇女穿常服的时候,会带一种类似冠的头饰,称为钿子,分凤钿、满钿、半钿三种。“其制以黑绒及缎条制成内胎,以银丝或铜丝之外,缀点翠,或穿珠之饰”。 穿珠之饰即是攒珠了。
  
  这是金丝八宝攒珠髻。那么朝阳五凤挂珠钗呢?
  
  朝阳是凤冠之类的中间那种,一个圆形小镜子或者大珠等,边上有火焰装饰的东西。五凤挂珠钗不是指一支钗分做五股,而是说在这个鬏髻上有五只凤凰,每一只凤凰嘴里衔着一串珠子。类似前面所说的,清代贵妇戴的朝阳五凤钿。
  
  
  附图一:左 明代金丝鬏髻 右 明代银丝鬏髻
  
  附图二:左 清代点翠嵌珠五凤钿 右 《桔子红了》中周迅戴的朝阳六凤喜冠







  明代银丝鬏髻说明:
  
  半圆形网状体,先以1毫米银丝为框,继以0.8毫米银丝编结网络纹,网格有六角形和长方形两种,一侧编有一牛角形镂空装饰,一侧编有一半圆形孔,内粗银丝结“寿”字。编织的孔眼均匀,没有接头破绽。
  
  发罩前部有饰有仙女和亭台楼阁的鎏金额带饰,后部边缘为银质鎏金杂宝纹弧状条饰,内錾刻楼阁、人物故事等。发罩上插20多件发簪,簪首有鎏金蚂蚱、蝴蝶、虾、乌龟、菊花、莲花等。
  
  发罩整体造型庄重,结构复杂,薄如蝉翼,采用极细的银丝精工编制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