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系列专题之四:4.5%的通胀率可以承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5:59:47
2010-10-19
第1429期读者来信 / 往期专题

——汇率系列专题之四。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经济学家厉以宁近日称:4.5%的通货膨胀率作为警戒线是可以的,是社会可以承受的。…[详细]

 

这个说法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社会可承受是指什么呢?是不影响经济稳定快速发展,还是民众不会因此吵吵嚷嚷,抑或兼而有之?

 

这个4.5%究竟有何玄机?它又与我们讲的汇率是何关系?

关于通胀的一些忽悠

防忽悠公式:MV=PQ

这个公式需要牢记。其中M指货币供应量,V指货币周转率,P指商品价格(也叫物价总水平),Q指商品总量。

 

当市场化发展到一个稳定阶段后,V可以看作是常量,不必考虑。那么如果M的增长率超过Q的增长率,P就会增长,也就是通胀。通胀的定义就是:货币超发(即M/Q增长),或者物价总水平P上涨,二者是一回事。

忽悠一:结构性通胀

据说,中国发生的一直是结构性通胀,也就是粮食涨价,衣物不涨;或者说菜价涨了,电子产品反跌,总之涨价的是局部的商品,就叫结构性通胀。

 

我们再看公式二:PQ=P1Q1+P2Q2+……+PnQn。即每种具体商品的数量与它的价格相乘,然后加在一起,就是物价总水平乘以商品总量。从这个等式可以看出,如果P不涨,即没有通胀的时候,是不是那些P1、P2就一成不变呢?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显然不是,不同种类的商品总是在不停的此消彼涨,有的涨价有的跌价。反之,如果P增长,也就是通胀了,那么P1、P2们必然同时增长吗?显然也不是,不管什么时候,市场中总有一些商品在跌价。所以,如果局部商品涨价就叫结构性通胀,那么这个结构性通胀就是永远存在的正常现象,我们有什么好关注的呢?又何必要起这样一个名称呢?正如经济学家周其仁所说,结构性通胀并无实际意义,只是听起来让人感觉通胀还不那么严重。有了结构性通胀,就有结构性调控,比如P1如果是猪价,那么不许猪价上涨,似乎通胀就控制住了。但是公式告诉我们,M和Q没变,P还是那个P。表现在公式二中,就是P1虽然小了,但指不定哪个Pn又涨了呢,即钱不变,商品总量不变,那么钱不在此商品处兴风作浪,必在彼商品处推波助澜。…[详细]

忽悠二:输入型通胀

厉以宁先生同时表示,“国际上的油价,铁矿石价格,粮食价格继续上涨的话,输入型的通货膨胀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再用公式检验一下。比如现在国际油价涨了,中石油拿7亿人民币去央行换了1亿美元,拿这1亿美元买了石油在中国市场上卖,那么对通胀影响几何呢?首先,因为少了7亿人民币,所以M减少了;同时,不管国际油价多贵,总之是买进来了东西,Q增长了。M减少Q变大,则P变小,也就是通胀反而减轻了。表现在公式二中,就是等式右边增加了一个PnQn(买进来的石油),等式左边反而变小了,说明必然会有其它PnQn在减小,即钱减少,商品增加,则钱在此商品处耗费,必在彼商品处节省。厉以宁先生还说“如果原料短缺的话,那么就会产生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或许厉先生还可以说出其它五花八门的通胀来,至于对不对,请读者拿着公式自己检验吧。

通胀与汇率

通胀的总盘子有多大

是不是如果这个月的P没有增长,通胀就不存在了呢?恐怕不能这样说,我们只能说,通胀并没有加剧,P在之前的大幅增长,不会因为这个月没涨就缩回去。

最新公布的中国广义货币量(M),达到68.8万亿人民币。这是今年8月底的数。对应的经济总量是多少呢?目前还只有上半年我国GDP的统计结果:总量是17.3万亿。下半年GDP还会增长,广义货币也会增长,放到一起来估计,到今年年底我国的广义货币有可能等于年度GDP的200%上下。而不少发达国家的广义货币占GDP之比,先是由低向高发展,但一般过不了100%就掉头向下。中国则是1993年过了100%之后继续上冲,1997年过124% ,2005年过162%,目前看依然扶摇直上,还丝毫没有掉头向下的意思。

如此增长为哪般?答案是汇率

为什么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如此剧增,远超过商品增长量,导致物价总水平剧增呢?回望40年代末,蒋委员长治下因为腐败和打内战,靠印票子来补充财政亏空,导致货币泛滥,物价飞涨,失尽人心。再看当代的津巴布韦,100万亿津元只够买半个面包,也是拜政府印票子所赐。当今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一来财政殷实,不需要向印钞机借钱;二来1994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人民银行法》,不允许政府向央行透支。

 

所以正如我们在系列专题一里面所说的,货币供应量激增,是因为大量出口,换来大量美元,而央行又印刷人民币高价收购美元,结果就是商品送出去了,钱留在国内。以2007-2008年为例,每年的净出口要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8%-9%,等于像广东这么一个大省一年生产的GDP全部以商品劳务的形式出口,但由此形成的各种人民币收入却留在了国内。累计起来算,仅2005年以后与出口商品劳务脱了节的货币购买力就达十多万亿。如此巨大的一个“货币缺口”,还不压迫物价上涨?你不让它涨,过量货币就到处漫游!多余的货币像一滴蜜滴到水里,流到哪里哪里变甜(涨价),并最终平均的融入水里,引起物价普涨。…[详细1][2][3][4]

4.5%与人民币小幅升值的秘密

4.5%是扬汤

P是物价总水平,CPI是消费者物价指数,两者不是一回事,但是一般P涨的话,CPI也会涨,所以姑且可以拿后者代表前者,厉以宁先生所说的通胀4.5%,其实就是指CPI。

正如结构性通胀可以让人感觉通胀不那么严重;输入型通胀可以让人感觉通胀是国外闹腾出来的,这个4.5%也有类似的“按摩”功效。今年八月CPI同比上涨3.5%,之后的数据如果低于3.5%,那么可能与民众感受不符而遭质疑,如果高于3.5%,那么可以在4%左右选择。所以当你面对一个4%左右的CPI数据时,你会想起厉先生之前就告诉过你了,4.5%才是警戒线,目前这个你可以承受的。

人民币小幅升值是抽薪

当然,靠“按摩”只能扬汤止沸,人民币升值(也就是央行不再高价收购美元,原来收购1美元肯出7元人民币,现在只肯出5元)才是釜底抽薪。但是据说升值之后,会出现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经济重创,不管是不是真会如此,至少决策层是有这样的担忧,所以升值宛如挖手心里的肉。但是不升吧,物价上涨造成的民意不满也是排山倒海,不利于稳定大局,犹如挖手背上的肉。手心手背都是肉,哪块都丢不起,所以只好缓慢小幅升值,在不对手心伤筋动骨的前提下,可以揉揉手背。于是今年6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近3%,目前还在不断的小幅升。

结语:

看汇率系列,把经济脉搏;读今日话题,防通胀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