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线,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9:16:12
作者:蔚蓝的风y
--  发布时间:2006-7-25 23:58:00

--  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

关于职业的操守及理想

 

 


星期一的周例会开得特别短,短得让我们有些差异,习惯了老生常谈、絮絮叨叨、安全纪律卫生的耳朵突然听到“散会”,一时还有些反应不过来。于是风言风雨四起,大致意思是学校要“散了”。

 

 


我们学校正面临合并、重组的命运,随着日渐高起的11层大楼的兴起,我们离开这座校园的日子也渐渐临近。两年来,我们看着校园的两座教学楼的轰然倒地,看着有着200米环行跑道操场的草皮铲除并由劣质的临时水泥场地所代替。我们在这座城市最先兴办的小班化教育于五年级解体,我们的帐户被冻结,我们的住房公积金已停交两年,我们除了教师节发500元和年终拿1000元钱回家过年没有任何福利。我们的学生一年多没上过一节微机操作课,我们狭小的操场一节课有4、5个班的体育课要上,31个班级中有一半挤在阴暗、潮湿的原幼儿园的教室里上课。老师的办公室条件更差,冬天许多办公室连取暖器都用不上,一方面数量有限,另一方面带来也不能用,线路不能超负荷输送。

 

 


我想在中国的大地比我们条件更差、更艰苦的学校一定很多,问题是我们曾经荣耀过、曾经辉煌过,10年前我们通过了省实验小学的验收,本区第一家拥有微机房、语音室、实验室,全国劳技教育先进学校,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上级领导的一个决策一夜之间改变了我们的命运和对未来的展望。我不想评说这个决策是否正确,历史自有公断,我想说的是在这样动荡、艰苦、容易让人麻木的环境中我们靠什么去实施教育人的工作?很多人都是凭良心在教书,靠的是一种职业的操守。任何一种职业都具有两种功能:养家糊口和实现价值(无论是自我的价值还是社会的价值),我们这个职业也不例外。既然是职业,就有它的职业规范和道德底线,你做这一行就必须遵守它,否则你尽管发财或讨饭去,别来做教师!可现实生活却有一些人赖在教师的岗位上为的是那份旱涝保收的工资,却成天游手好闲,吃着碗里的想着锅外的。我觉得只要一天做教师就要对你的工作负责一天,你可以偶尔无视那些条条框框,但你应该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前段时间网上对代课教师的清退问题说的很多,偶尔也看到职业操守这个字眼。可以说正是这些亦农亦师的代课教师撑起了中国大半个教育的天空,坚守着农村教育的阵地,他们是中国最了不起的灵魂工程师,用自己的信念和理想点燃孩子们的信念和理想,他们是最具教师职业道德的人,他们的教育知识也许不够丰富,但他们的教育方式最接近教育的本质。教育就是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塑造一个人的灵魂。

 

 


这使我又常常想起另一个问题,是教育的形式、技巧、结构重要呢,还是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更重要?我们的优课、竞赛、观摩满天飞(这当然也有它的好处),但真正能改变教育现状的难道只是那几节精彩绝伦的公开课吗,我们的青年教师追求的仅仅是也能上出像窦桂梅、于永正他们那样的课来吗?我们千千万万如草根匍匐在地的教师们也许一辈子都达不到那样的知识储量和文化底蕴,那我们又该追求什么呢?我理想的教育画面:村野中、田社边、教室里、花园旁,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跟孩子们交流和对话,把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人性的圣殿。不用去想我这节课是否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了,我是否做到自主、合作、探究了、学生的活动时间是否超过一半了,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如何呀。现在的课太像课了,为了上课而学习而不是为了成长而学习。很喜欢苏教版六年级教材《孔子游春》那一课,多么智慧而富有诗意的教与学呀,这样的老师和学生都是很幸福的,这样的生活也是愉悦而睿智的。

 

 


 

 


--  作者:蔚蓝的风y
--  发布时间:2006-7-26 0:01:00

--  

教育应凸显生命本色

 

 

昨天在线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

 

 

江苏省太仓市朱棣文小学六(4)班学生陈振航,在五年级的时候,就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攻读法律专业。如今,他顺利通过了14门法律专科课程的考试,取得了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法律专科毕业证书。14门课平均分为72分,其中《国际法》得了90分,《马克思哲学原理》得了80分,《大学语文》得了77分。

 

 

  王晓春校长认为,他成功的奇迹,给现行的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很多思考和启示。摘自《新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6-07-21 第08版)

 

 

尤其令我费解的是报道的最后一句话:“王晓春校长认为,他成功的奇迹,给现行的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很多思考和启示。”似乎隐约地表明了文章的倾向性。

 

 

然而我却不能认同这样的观点。14门功平均72分,试想花去了这个孩子多少美好的时间!!别的孩子在球场上翻滚腾越在春天的草地上嬉戏打闹的时候他正在干什么?学过自考的人都知道其中的艰辛与欢乐,但那不是一个12岁的孩子所应承受的。生命的历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你可以有适度的跳跃,但过了那个度,也就违背了人性的准则。生命是有若干季节的,懵懂的时候就让它懵懂,青涩的时候就让它青涩,绽放的时候就让它无所顾忌、毫无保留地绽放,凋零的时候就让它碾落成泥。这才是生命的本色。

 

 

     今天又读了清华知名学子马宇歌的成长故事,心中颇生感叹。马宇歌只身走西藏,10岁起就利用假期独自一人畅游天下,13岁时只身业已走完祖国大陆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共31个。熟读名篇佳作,涉及文学、历史、科技、政治等各个方面。强健的体质、敏捷的思维、灵活果断的处事能力、严谨求善的自我规划,胸怀“博爱与进取”之心,尤其是谦虚、助人、真善之心令人称道,堪称素质教育之典范。然而我也在想,马宇歌的成功并不代表每个孩子都可以这样去教育,马父的教育方式告诉我们原来教育的方式如此之多,教育的时刻无时不在,教育的内容可以如此广泛,教育的层面如此丰富。除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个外在的凸显的学习方式外,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1、  教育孩子做一个心胸宽广、勇敢自信的人

 

 

2、  教育孩子做一个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人

 

 

3、  教育孩子做一个具有独立判断能力的人

 

 

4、  教育孩子做一个善于规划人生且又脚踏实地去践行的人

 

 

5、  教育孩子做一个会享受艺术和生活幸福的人

 

 

   6、教育孩子懂得生命的意义、人生的美好

 

 

 


--  作者:蔚蓝的风y
--  发布时间:2006-7-26 0:03:00

--  

   科学地理解还是盲目地感悟这是一个问题

 

 

   《印度洋上生死夜》确实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正因此我们才以朝圣者般虔诚的态度去阅读和感悟它,我们知道它是小说,但所有优秀的小说不都是以几近真实的完美来打动我们的吗?我们仅仅因为它的感人而忽略它的科学性吗?请注意我说的是科学性而非真实性,一切的文学创作都应基于科学,科学和文艺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姊妹花,如果我编一个故事说一头生活在南极的非洲大象为了保护幼崽而献出自己的生命,文字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富含哲理,然而你还会带着学生去阅读和感悟吗?仅仅是因为《印》这个故事写在教科书上吗?仅仅因为我的故事科学性错误显而易见,而《印》的故事错误不容易被发现吗?其实《印》的故事错误很容易被发现,只要我们允许学生对文本质疑,他们会提出很多的问题,我们该如何面对,继续红着脸粗着脖子在讲台上为作者辩解吗?无视这样的问题,旁若无人继续感悟、高歌人物可歌可泣可贵的高尚品质吗?我想这都不是理性的选择,明知文本有错误和缺陷却避而不谈、视而不见有悖于一个教者的职业道德,也愧对孔夫子向我们提出的传道、解惑、授业。我们如果真的这样做了,那我们在传的什么道、解的什么惑、授的又是什么业?我觉得我们教书和平常自己读小说很不一样,私读时分我们可以对小说质疑也可以被它感动得一塌糊涂而无视文中的事情是否有可能发生,但现在我们是站在三尺讲台上,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感悟生活、感悟生命,我们科学严谨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孩子们今后做人、治学的态度。

   现在听说《印》这篇文章已在最新的国标本中删除,我也觉得有些可惜,编辑应该是考虑文章的内容有些争议。如果现在还能教这篇文章,我会让孩子们在阅读、感悟的同时大胆地对文本进行质疑,然后专门用一节课时间讨论如何修改这篇文章?为什么这样修改?孩子们的文章一定精彩纷程,他们坚持真理而放射人性光芒的文字一定令我们一些为人师者汗颜。而他们追求真知、严谨治学的态度一定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深刻的烙印,这不正是我们教育一直追求的真谛吗?

   让我们把陶行知的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落实到我们的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行动中去吧!

 


--  作者:蔚蓝的风y
--  发布时间:2006-7-26 0:05:00

--  

也谈教师的选择权

小柏是我们学校出了名的好小伙,工作才两年。学校有事让他送个文件、打份材料什么的随喊随到。他们办公室数他最小,冲茶、倒水、领书、发材料跑得最勤。中文系毕业的他服从学校安排、工作需要教了一年语文后又改教数学。学校说他年纪轻,可塑性强,学校正缺数学老师呢,选他最合适。

 

 

没有来人问他是喜欢教数学呢还是喜欢教语文?我们刚分配的时候又有谁来问过我们呢,让你教什么你就教什么。哪有自己喜欢不喜欢的!我们老师对于自己工作的选择权真的少的可怜,教什么、教几年级、和谁搭班等等都不由我们决定,甚至不愿听我们的建议。学校也有自己的道理,你说东、他说西到底满足谁?到底听谁的?到底谁说了算?干脆学校给你定!定下来的事,那就是板上钉钉改不了!你明明想把这个班带上中年级他却认为你教一年级最合适,于是我们有的老师工作11年带了8个一年级!你送走了六年级学生想再从头带一届他却认为你带六年级最放心,优秀率有保障。

 

 

     工作这么些年,我只经历过一次让老师自主选择所任年级的机会。那位副校长现在已不在我们学校了,当时我们区里行聘任制。学校聘任校长,校长聘任中层、年级部长,年级部聘任本年级的老师。所采取的方式是每个人像填高考志愿那样填自己想教的年级,包括第一志愿、第二志愿,并且注明自己是否愿意担任班主任。年级组公布自己所需人员名额,并优先在第一志愿中选择,如人数不够再从第二志愿中选择,如人数多余则采用择优选用的方式。学校进行适当地调剂。由于是第一次试行,在转变观念、实际操作中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但总体情况较好,而且我相信经过几轮的操练和磨合,教师将逐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校主人。那一次我选择了四年级,抽到了期末考试成绩最差的一个班,但却是我教得身心最放松、愉快的一个班。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搞活动、给他们写信、读信,至今这帮孩子还常到我家玩,见到我也老远打招呼。我相信那一次许多老师都尝到了民主的好滋味。可惜好景不长,第二年就取消了。

 

 

    我有时候想如果学校能多给一点民主和自由给老师们,也许他们会以百倍的热情和精力来投入地工作,而不只是工作的容器。新教育理念指出,教育是为了一切人的发展。学校是什么地方?是学生成长的乐园、教师发展的家园、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当我看到许多老师长年累月、鞠躬尽瘁地奋战在人均分和优秀率之间心里就特别的难过,这样的工作还有什么乐趣、这样的奋斗还有什么意义。多少年了,一颗颗年轻的、热情的、滚烫的心来到教育战线,一盆水浇上去,看你没有浇灭再来一盆,直到你麻木、认可,以另一种热情投入分数的角逐才满意。在中国的绝大部分学校里,你再有能耐、再会说、会写、会领着孩子们搞活动、带着孩子们写诗都没用,那些都是零头,你首要的就是把分数搞上来。这两年课改大呼:素质教育不是不要分数!于是分数至上卷土重来!低年级没有老师教孩子们如何扫地、如何钉纽扣和做凉拌菜,而这前些年是我们学校的劳技特色。3~6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也只是课表上的摆设。

 

 

    教师们当初或许由于种种原因选择了老师这个职业,从此关于他的工作特别是一些大的选择权几乎没有,有时一些小小的自做主张都要提心吊胆。比如在班上搞个厨艺比赛----煤气不安全!学生跳个山羊——跌坏了谁负责!(关于学校体育工作的缺失以后慢慢聊)集体备课轮流负责制--------有人会偷懒,取消!黑板报上必须有健康角、语言文字工作的内容、卫生文明工作的内容等等,总之是谁来检查应付谁!这样的工作压力下何来的成就感、何来的创造性!朱永新教授搞新教育改革尚且多听民意,我们的教育主管、学校校长为什么不来听听第一线老师的心声呢!那些可以给老师选择、在无妨大局的情况下可以给老师自主的空间,我们为什么不坐下来谈谈呢?这样对老师、对学生、对学校都有好处。

 

 

 


--  作者:蔚蓝的风y
--  发布时间:2006-7-26 0:06:00

--  

红领巾,想说爱你不容易

 

 

 

 

今天是我值日,很早就来到校门口,值日学生们也早早就来了。不知道其他学校有没有这种现象,我们这儿的值日学生一个光荣而重要的任务就是检查每一个进校学生的红领巾有无佩戴,如果没有则扣班级常规分。于是在校门口常常出现这些奇特的景象:甲同学红领巾未戴,缠着家长立马重买一根,那边小店老板早就笑盈营盈地递上一根。(学校周边小店这类生意特别好,尤其是星期一)乙同学红领巾未戴,哧溜一声想进去,早被眼疾手快的值日生抓住了(早等着呢,休想溜走)抓到后有的学生低头“认罪”,乖乖地招出班级和姓名;油滑一点的瞎编一个班级和姓名;更有甚者谎说红领巾在教室,然后煞有其事地从班里拿出一条红领巾戴在脖上说找到了从而免于扣分(谁知道是哪位学生发挥集体主义思想、顾全大局奉献了一下呢!)

 

 

我觉得从表面上看去,检查红领巾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几乎每个小学都这样做,而且历史悠久,我上小学的时候就查过别人也被别人查过。而今,新课程也改革了,教师思考和行为方式也发生巨大变化了,怎么这道风景还涛声依旧呢?

 

 

我觉得现象后面有这样几点值得我们深思:

 

 

1               学生诚信感的逐渐消失。老老实实说出班级的被班上同学骂、被老师摔脸色,耍滑头的被捧为智多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谁还愿做冤大头,不如乘早学乖。

 

 

2               学生对于佩戴红领巾意义的模糊和不认可。我曾私下里问几个高年级同学是否知道戴红领巾的意义,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那是咱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但这一定要戴红领巾吗,难道只有这样才能把革命者的精神挂在心中吗?

 

 

3               每天都要做的一件事,孩子们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真正的、实际的含义在哪里,长期以往造成了我们德育工作知行的脱节。我们中国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跟着别人学、跟着别人做,没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4               值日生们检查红领巾的意义不大,方式欠妥。一大清早,在这里拉拉扯扯,兴师问罪,有失仪态。检查红领巾远不如检查学生的文明习惯、礼仪风范更具价值。

 

 

我觉得可以从这样几点着手改进:

 

 

1  赋予红领巾以新时代的意义,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文明修养。一个诚实守信、举止文明、勤奋好学、心胸广阔的新时代少先队员才配戴鲜艳的红领巾,这是一种骄傲和自豪。

 

 

2  红领巾的授予不一定都在一年级某一天人人都戴上,那就失去了其激励的功能。可以让新生分批分阶段的加入。可以以此为目标,让更多的学生向往它、渴求戴上它,从而更加的爱惜。孩子们追求戴上红领巾的过程,其实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诚实、善良、勤学、好思的学生的过程。红领巾代表的正是真、善、美,这原比共产主义理想更让学生觉得触手可即,毕竟他们只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孩童。

 

 

 


--  作者:蔚蓝的风y
--  发布时间:2006-7-26 0:08:00

--  

统考后的思考

 

 

 

我不知除了中国以外,还有多少国家的教育制度中规定以统考这种方式评价一个阶段一个地区一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反思我身边近十年的统考现象,其折射出的关于教育改革和教育风尚的观点倒令人深思和寻味。

 

 

       记得我刚工作那会儿,大约是9596年吧,偶尔也组织市、区两级的统考,据有经验的老师们讲,再往这之前,也就是89~95年之间,统考的次数、规模比现在要壮观的多。老师们常以本人某次在市、区统考中三项指标(及格率、优秀率、人均分)均名列榜首而自豪不已。后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大约是9798年以后吧,考试成了压迫学生的罪魁祸首,于是小学低年级不带书包回家;三、四年级只留30分钟的作业;五、六年级只留40分钟的作业;保证每天体育活动的时间不少于一小时;每学期取消期中测验,只保留期末测验,并且只能是本校组织,教育部门不得以统考形式组织考试。这些举措在当时减负的大旗下轰轰烈烈、盛极一时,且不论是否有其弊端,许多孩子也正是那会儿享受了一把素质教育。如今到了二期课改的反思阶段,大家普遍认为不是不能,而是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近两年又开始掀起统考之举。

 

 

        我觉得留给我内心深处震撼的有这样几点:

 

 

         一、不能以孩子们的幸福为实验品。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大体的意思是孩子们的幸福叫今天。我们给每一个孩子怎样的教育决定了他今后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而这段历程是不可逆转的。虽然有人提出新课程下的教室是实验室、教学过程是实验的过程、新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递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有一些东西被颠覆或被弘扬,然而我决不愿看到孩子们失去他们幸福的童年。有位老教师的话让我很感动,她说:不管怎么教,都应该让孩子们觉得学习是一件有意义的、令人愉快的事。也许若干年后,我们手上的这批孩子忘却了我们所教的知识,却无限感慨的怀念美好的学习时光和曾经体验到的学习的快乐,他们必将带着这份激情和信心走得更远、更好。其实很多的教改决策的失误我们还是可以避免的,希望我们的上级主管部门多下去走走,聆听一线老师的声音,使得教改之路更为顺畅一些。

 

 

        二、重压之下、苦不堪言

 

 

        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两手抓,校长苦、老师苦、家长苦,最苦的还是孩子。今年六年级语、数统考,毕业班的孩子们上午650到校,晚上700离校,中午和晚上还有大量的作业,少部分人还要参加个别辅导。当然不统考也是这样,但统考就更加变本加厉了、顺理成章了。请注意他们只是一群1213岁的孩子,有些孩子受不了重压情绪急躁、有些孩子基础差学得十分艰难,每一个孩子脸上都书写着疲惫。理解孩子们,为什么会有那多恶作剧、为什么小小年纪他们就会传那些令人肉麻的小纸条、为什么他们会以强硬的态度顶撞含辛茹苦的家长和老师、为什么他们会背起书包头也不回。都说毕业班的老师辛苦,可把这大把的青春和心血用在这样的教学上,值吗?每当我想起也许有一天我也会被迫担任同样的角色,我就不寒而栗。我或许可以为了修改孩子的诗集而夜不能寐、或许可以为了写作教学日记而挑灯疾书,但我无法忍受这样的角色。这样的工作还有什么幸福可言,给老师们最大心理满足的是学生们又进步了一点,然而孩子真的需要这样的进步吗?孩子们难道不向往在书海中翱游,在足球场上雀跃,在美妙的音乐中起舞吗?什么时候可以改变这一切,什么时候一纸上级来文宣布:早730、晚530小学校园内不准有学生?

 

 

         三、统考背后的故事:教育首先要讲诚信

 

 

       我们学校是一所比较老的学校,校风也比较正,最近几年抓毕业班的教学质量这样紧,却仍然不敌一些新兴学校的统考质量。据消息灵通人事透露如今统考之下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至于用什么样的方法,我也不必细说。中国自科举考试开设以来便有作弊之法,可以说考试的历史有多久,作弊的历史就有多久。但统考之下,那番有组织有纪律的作弊之法已不是一般危害之举,它断送的也不仅是一场教育改革,更使一个民族的大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学校它播撒的是诚实、文明、礼仪、守信的种子,这比教给学生多少筐知识都来得有价值。而我们有些学校为了在学校招生简章上浓墨重彩地写上那么一笔学校业绩,为了在上级领导、家长、同仁面前面子好看一点竟有一些不实之举。而且更令人担忧的是那些老是巴交的学校也有闻风而动的形迹,如此这般,我看这考,不统也罢。

 

 

        四、亲爱的主管部门,您可以为我们做点什么?

 

 

        我这番对统考大放微词,并不代表我对统考本身有意见,恰恰相反我十分欢迎市、区教育局组织出题。我们各年级组研究分析了历次考试卷发现,市、区教育部门出的题总体质量要好于学校组织的考试。学校自己出的卷子有偏难、偏怪的现象,而统考的卷子一般都比较规范,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执行。统考只是一种手段,更直白地说只是一种工具,我希望我们的上级主管部门能看到统考之前之后所带来的一些问题,并及时地给予一些关注,对一些问题能够及时地反馈和解决。

 

 

 


--  作者:蔚蓝的风y
--  发布时间:2006-7-26 0:09:00

--  

减负时代何时真正来到

 

 

周一,全校教师例会,会上传达了有关“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文件。其实几年前我们就学过了,并且也试行了其中的一部分,但很快又被“素质教育不是不要分数的大旗”压下去了。而今天校长在会上宣读的目的并不是说我们将要大张旗鼓的大干一场而是防止省实验小学督查组来的时候我们不要“乱说”。禁止“乱说”实质上也就是不让我们说真话罢了。

让我们来对照条例看看我们到底做了什么?

“学生在校时间不超过6小时”--------六年级的孩子早上700上课,晚上700回家。

“学生在校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学校没有足够的活动场地,体育器材投入严重不足,一周3节体育课能上1节学生已是受宠若惊了。

“开足开齐所有科目”---------信息技术课纸上谈兵,综合实践课足不出户,品德课抄生词,科学课读课本(以至全区的科学竞赛课在我校举行时学生竟连酒精灯如何熄灭都无所适从,竟然鼓起腮帮使劲在那儿吹。)

“一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二、三、四年级作业总量不超过30分钟,五、六年级作业量不超过一小时”-------------简直是孩子们梦想的天堂!实际上一、二年级作业一小时左右,其他年级2小时以上!

“学校不得举行任何形式的考试、调研测试,学期中不进行期中测试,只进行期末测试,考试不得排名。不能只以分数衡量老师的教学实绩。”---------学校每月不同年级举行月考、质量调研考试,在全体教师大会上读各班的人均分、及格率、优秀率。

我觉得真正要学这些条例的不是教师,操纵整个学校评价规则的不是教师,改变学生目前课业负担重关键不在教师而在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和督查部门。只怕这一次“减负运动又是一次形式主义”,等风头一过仍然恢复老样,甚至变本加厉,要把以前的补回来。

校长说“给学生减负就是给老师增负”,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应该让老师们也从繁重、琐碎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让老师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一些问题、开展一些活动、进行一些探讨和反思,让老师们能获得工作的幸福感,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很重要。试想一个疲于奔命的老师怎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地工作又会给他的学生留下什么呢?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又是一年春来到,教育改革的春天何时来到?孩子们所真正盼望的减负时代何时来到?


--  作者:蔚蓝的风y
--  发布时间:2006-7-26 0:10:00

--  

你应该挂在心中的人

 

 

终于告别阴霾已久的天气,阳光洒满了屋子。早晨橦橦醒了,第一句话便跟我说:“妈妈,我们谈谈话吧!”我心中涌起一种感动,不知若干年后,我的宝贝女儿是否也能像今日依赖我一样让我依赖,是否也能在暖暖的冬日里陪我晒晒太阳。想到这里,我不禁要跳起来,是啊,我几时陪过母亲晒过太阳,又几时陪着母亲唠过家常?

 

 

       逢年过节、生日聚会我会不失时机地给橦橦拍呀拍呀,恨不得把她的每个珍贵的镜头都记录下来,在我的眼里孩子的童年是一去不复返的,是人生最美妙、最五彩斑斓的。偶尔,我也会把镜头伸到父母亲身上,他们却总是摆摆手说,老了,不中看了,还是拍宝宝吧。母亲给我带宝宝整整30个月,我给橦橦拍了数不清的照片,给母亲的却寥寥无几。再看看我和孩子他爸的,大多还是恋爱时候拍的。为什么我们把如此多的关注都倾注在孩子身上,而忘却了曾经辛劳抚育我们的父母甚至忘记了我们自己?我们在网上看到那么多慈爱的父母为他们可爱的小生命建立网页,不辞辛劳地记载下宝宝的点点滴滴,一个微笑、一次跌交、甚至流下来的小鼻涕。年轻的爸爸妈妈做这一切的时候是忙碌而欣喜的,洗尿布和记日记同时进行的日子是甜美而充实的。在宝宝们一天天长大的时候,我们年老的父母亲变得越发的苍老,更加和“爷爷、奶奶”的称谓名副其实。小时候,在识字读本上画着“爷爷、奶奶”,他们慈祥的目光,雪白的银发,一眼就能确认出他们。而今,我亲爱的父母也要变成像画报中人了,我不禁有些伤感。其实人生的每一段历程都是难忘的,生命中每一缕阳光都是珍贵的。在我们记录小宝贝们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同时,别忘了常回家看看。同时我们也别忘了自己,要关爱自己的身体、关注自己的心灵、关照自己的伴侣。孩子终究要长大,倾注得太多,容易形成一种形影相随的习惯,对孩子和自己都并不一定有益。

 

 

        许久以前在网上看到杨绛先生的《我们仨》,颇有感触,杨绛与钟书先生相濡以沫几十载,他们唯一的爱女钱媛又因工作积劳成疾先他们而去,钟书先生不久也去了,只留下温厚、娴雅的杨绛,于是有了这本写满怀念与爱的《我们仨》,人生充满了变数,人生也因有了爱的环照而充满光辉。去爱你的孩子、爱人和父母吧,去帮助需要你帮助的人。末了以杨绛译蓝德的一首诗作尾:

 

 

            我与谁都不争

 

 

            与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便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  作者:蔚蓝的风y
--  发布时间:2006-7-26 0:31:00

--  

      今天我在小学教育论坛建了一个随笔集,思想也就有了一个去处,不在杂乱无章到处漂流了。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我还有一个博客:跟我去远航,不知为什么新版的博客比旧版的少了好几篇文章,两个博客怎么还没有合并?新版的输入博客名根本打不开,只能输用户名及密码才能打开,那别人怎么读你的文章呢?我的困惑不知谁能帮我解决?

   我是个新手,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帮助。

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
http://bbs.eduol.cn/dispbbs.asp?boardid=28&id=226465&star=1#3417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