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队从朝鲜战争学到了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3:46:13
中国军队从朝鲜战争学到了什么——师从苏联建设正规化军队
敌人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强大而全新的敌人。朝鲜战争是中国军队首次与一支装备完全现代化的军队进行的战争,而且这支军队的综合实力在当时来说还排名全球第一。战争三年进行下来让中国深刻体会了两支军队间的巨大差距。朝鲜战争后,中国军政高层大力效法苏联,进行了一场从军事思想、军事理论到军队组织建设、军事教育、训练的革命,从强调革命军队到强调现代化军队,使解放军初具现代化军队的形态。

朝鲜战争开始后,战争的形势让中国军政高层意识到,军队的现代化迫在眉睫,并且在内部形成一股人人争说军事现代正规化的风潮。随着苏联军援的深入,苏联军事顾问影响的加大,这种讨论氛围日益热烈。对过去游击习气浓厚的军事思想,在解放军高层的讨论中,也进行了从未有过的尖锐反省。

1953年9月12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听取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彭德怀主持了抗美援朝的实际指挥,更加强烈的认识到了军事现代化的重要性。
彭德怀强调军事现代化的重要性
1953年10月2日,彭德怀在高级干部会议上批评一些将官,只满足于过去经验,不认识今天已经改变了的客观情况(指与美军作战),也不认识今天已经改变并正在继续改变的主观条件(指多兵种合成作战),盲目地骄傲自满,不虚心学习,不加分析,企图以不适应今天情况的老一套工作方法来蛮干的精神。彭德怀强调现代化军队并不简单是步兵加上飞机坦克,而是从分散的作战到集中的现代正规作战。建设现代化军队,首先必须掌握现代的军事业务技术和科学知识。
陈毅在1950年12月15日出席南京汤山华东军区炮兵司令部、炮兵学校成立大会上,也要求与会者“学会新知识新技术,使用新武器,强调陆海空各兵种的联合作战,这是我们军队的一个历史任务”,过去因为条件限制,只能“打夜战、近战、游击战”。
陈毅总结说:“二十几年来,我们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伤亡很大。比如过去我们攻取敌人一个碉堡,都要付出相当代价。攻击一个小村庄,往往要打几天几夜。这说明我们的装备不好,过去打仗只能在夜间,白天受到敌人的空军和炮兵威胁。现在,我们有了强大的炮兵,并有了空军,将来我们掌握了制空权,白天黑夜都是消灭敌人的时候。因此,不愿学,看不起技术,认为自己有本事,是不好的。”
毛泽东对军事现代化的支持
毛泽东虽未曾如其它将领那样高调宣扬“军事现代化”说法,但他1952年7月10日,给军事学院不公开的训词中说,在尚未获得全国胜利之前,由于条件限制,军事建设处于比较低级阶段,装备低劣,编制制度不正规,缺乏严格军纪,作战指挥不集中、不统一,带有游击性,这在过去是必然的。
次年1月,毛给高级步兵学校的训词又指出,依靠过去和较为落后的国内敌人作战的装备和战术是不够的了,我们必须掌握最新装备和随之而来的最新技术。1954年10月国防委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他还说:“我们的军队距离现代化很远”。
1951年1月15日,刘伯承领导创建的解放军事学院在南京成立,中央军委赠送的题词是:“为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国防军而奋斗”。那个时期,解放军一心向往正规代现代化,在苏联顾问的帮助下,构建出一幅从军事思想、国防体制到装备训练、军队管理、军事工业的发展图景,已有的进行革新,没有的着手创立。[详细]

1953年,毛泽东视察海军东海舰队"洛阳"舰。建国后,毛泽东也迅速认识到了军队正规化建设的重要性,并多次视察基层部队的情况。

朝鲜战争后中国接受了苏联军事顾问的强烈建议实施了三项国防制度:征兵制、军衔制、军官薪金制,并在军队内部颁布诸多军事内务、纪律、队列条令。这些制度的实施虽然让当时中国军队感到很大的不适应,但最后看来都是促进了军队的正规化建设。
积极仿效苏联国防制度
中国在建立大军区制、国防领导体制上,虽积极学习苏联,但稍有不同。建政之初,中央人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改名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下辖总参谋部、总政治部等八个部,直辖13个军区以及海军、空军、防空军、公安部队。1958年再次精简为总参、总政、总后勤三个部。
在军兵种建设方面。1955年,解放军军形成了五大军种并立的局面。除了陆军、海军和空军外,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司令部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司令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军。1957年1月,军委决定全军由五大军种合并为三大军种。防空军与空军合并,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防空军作为一个独立的军种从解放军历史上消失。公安军领导机关撤销,仍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解放军恢复为三大军种的格局。[详细]

1955年10月,总参谋长粟裕在全军射击运动会上讲话。在国防领导体制上,中国虽积极学习苏联,但稍有不同。

1955年9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授衔授勋典礼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1955年中国正式实施军衔制,迈出了军事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步。 征兵制、军衔制的实施
朝鲜战争后实施的三大国防制度:征兵制、军衔制、军官薪金制,这也是深受朝鲜战争和苏军顾问现代化正规化建议影响的结果。
这些制度与传统意识形态宣传有相当冲突,因为其体现出强制性、等级化差异,以前实行这些制度的国民党一直被痛斥为“拉壮丁”和“官兵不平等”,是“资产阶级军队”的产物。但主政之后,解放军高层渐渐意识到,这些制度是走向正规化和现代化不可或缺的。所以,苏军顾问的强烈要求下,军衔制度开始逐步实施了。
经过繁琐的评级和准备工作,这些制度终于在五十年代全部落实,后来又加了一个勋章奖章制度。其间,曾闹出不少风波和故事,如有很多人不满意所获军衔,声称要“挂到狗脖子”上去,还有人认为这些制度的实施破坏了军队平等。不管怎样,经过苏联顾问指导,军制现代化建设上迈出了第一步。正如彭德怀所说,“实行这些制度,迫不容缓,不如此,就将使我军停滞不前,延缓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就将使我军不能应付大规模现代化战争”。[详细]
强化惩戒制度曾让官兵矛盾激化
根据苏联军事顾问提供的资料和提议,在几大制度实施过程,还颁布诸多军事内务、纪律、队列条令,其目的就是加强军官权威,强化惩戒制度和等级差别,加强军队纪律建设。但这些措施在实施与学习过程中,一些细节却导致了中苏双方的争论,这源于一些条令引进后“水土不服”产生了不良后果。实际上,这是因为解放军的构成与苏军有异。
如苏军过度重视惩戒制度,重视誓词,重视对军旗的保管和尊重,这些条令被引入后,解放军基层非常不适应。1956年11月,总政送来基屋党支部中提供的材料,全军当年按纪律条令受到惩戒的达10万人次,被关禁闭者3万多人次;对9个连队的详细调查,受惩戒者90多人,惩戒错误或处罚不当的占71%,有的连队惩罚偏重率达100%。
受罚原因有些令人喷饭,如打靶不及格,不愿看电影,胃口不适不愿喝辣子汤。官兵矛盾激化,开枪开炮行凶事件55起。有一名士兵开动三七高射炮到处乱打,并说:教训你们这些官僚主义者。(《彭德怀军事参谋的回忆》)[详细]

中国军队曾在引进苏军的条令后出现过度重视惩戒制度的情况,曾一度让解放军基层官兵出现矛盾激化的情况。

解放军后勤干部稀缺、技术薄弱、非专业化的弱点,在朝鲜战争暴露无疑,并因此吃了大亏,这促生了解放军后勤观念的转变。到1951年10月,志后直属部队及配属部队已达到18万余人,形成由多兵种多专业组成的后勤合成大军。志愿军到战争后期伤亡率和负伤死亡率下降,与此有重要关系。

淮海战役时,山东人民用小推车向前线运送物资。陈毅曾高度评价淮海战役支前民工的物资运输行动称:“淮海战役是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战争方式
国共内战时期,解放军的后勤交给由各级党委组织起来的群众办理。一般情况下,地方各级党委先通过召开“诉苦大会”、“教育大会”、“动员大会”或挨家挨户做通思想,党委把农民按军事编制组织起来,每个民工连队里由党员监督管理,要求把每村每户按时按点把规定的支前物资数量送到指定地点。据统计,在淮海战役,一共动用了543万人的民夫,而这些民夫并没有统计到战役双方的人数之中。
而国民党军自办后勤的方式,在分兵守城守地情况下,后勤占用大量作战兵力员额。当时经济已崩溃,工业水平低下且已瘫痪,道路桥梁大部被毁的环境,这种后勤方式不仅财政负担沉重,也降低了部队的机动性,解放军的后勤方式却正好有这方面的优势,也一直成为人民战争理论优越的重要论据之一。
朝鲜战争中的后勤难题
但这种内战的后勤经验照搬到朝鲜战场就出了问题。志愿军第一任总参谋长解方之后回忆总结认为,国内战争时可以不争一城之地之得失,四处游击和运动。但到了朝鲜,发现有了“守土之责”,又是境外作战,非正规化后勤已入不敷出。在朝鲜战争中,美军则沿袭二战总体战思维,轰炸中对平民的伤亡基本不予考虑,在朝鲜可以对这个后勤狂轰滥炸。
志愿军刚出国作战时调用1300多辆汽车,第一星期就被打坏217辆,作战两个月后,国内补充12486辆,又损失6646辆,当时全国共有缴获的和苏联提供的汽车只有2万4千多辆,不可能全送到战场。周恩来急得恳请苏联火速支援3000辆,因为国内能够紧急动员的车辆只有200辆了,连坦克飞机都可以缓给,但车辆一定要先送来,否则军队将没有饭吃,没有衣穿,没有弹药。在一、二、三次战役期间,志愿军粮食供应只有25%,重点供应弹药,但能安全送达前线的物资经常不过半。志愿军寒冬穿着单衣,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的状况,使得专业化大后勤的呼吁越来越多,它也是对朝鲜战场维持良好军纪和军民关系的保障。
而远离本土作战的美军,却把国内生活水平搬到了战场。火鸡宴可以摆到鸭绿江边,一度还供应免费啤酒(遭到国内舆论反对被取消),甚至还有非战争必须的诸多奢侈品享受,如用飞机送去充足香烟和口香糖,每周享用一次冰淇淋……
志愿军在战争后期建立18万后勤部队
志愿军初期没有专门的后勤部,临时建立了东北军区后勤部负责前线后勤,任命李聚奎(后任解放军后勤学院院长)为部长。李聚奎到前线工作一段时间,彭德怀让他立军令状,他很为难,深感情况跟内战时大不相同。后来李向彭德怀建议:“仗打到这个程度,东后对全军的后勤保障已经管不开了”,他要求建立一个志愿军后勤司令部,东后管国内,志后管国外。
志后成立,一切配属后勤部之工兵、炮兵、公安、通信、铁道兵等,其建制序列及党政军工作领导,指挥与供给关系,全归志后负责。自此,志愿军才有了健全的后勤组织指挥机构,后勤成为一个与作战指挥体制一致,既组织供应,又指挥后方战斗的组织体系。到1951年10月,志后直属部队及配属部队已达到18万余人,形成由多兵种多专业组成的后勤合成大军。志愿军到战争后期伤亡率和负伤死亡率下降,与此有重要关系。
1952年5月,以朝鲜战争经验而深感后勤现代化正规化重要的解放军,批准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后方勤务学院,同年在天津、上海建立第一至七军医大学,军医中学12所,加上原有的总后直属院校,一个军队后勤教育体系成型了。[详细]

志愿军汽车兵在往前线运送弹药的过程中遭遇敌机轰炸。战争中美军的轰炸给志愿军后勤供应造成了巨大影响。

志愿军在后期大大加强了后勤方面的兵力,到1951年10月,志后直属部队及配属部队已达到18万余人。图中志愿军部队正在河流中抢修公路便桥,方便车辆运送物资。

在苏军顾问的影响和指导下,中国军政高层逐渐意识到,一个完整的军事现代化体系的搭建,除国防工业之外,必须有相应的国防教育体系。由此,中国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国防教育体系。

中国五十年代毕业的一批航校飞行学员合影,图中可见到多名苏联的航校教官。由于朝鲜空战的需要,苏联对中国最先援建的军事院校是6所航校。
海空军院校优先创立
出于台湾和朝鲜时局的需要,也因为海军空军技术最复杂,对苏联专家的需求最为迫切,这类军事院校得以优先建立。苏联最先援建的军事院校是6所空军航校,目的是以速成班方式,尽快培养出可用的飞行员。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每所学校配专家120名,外加航空医生、后勤何障、理论教员及部分驻空军司令部,共计878名,担任着校长、教员、工程师、机务员等职务。航校使用的教材、教练机和其它教学器材均从苏联订购。至1951年5月,培养出来的学生使空军能组建17个航空兵师、34个航空兵团提供。
在克洛契柯夫为首的84名苏联帮助下,解放军第一所水面舰艇初级干部培训学校得已在大连建立,即解放军海军学校,下设航海指挥系、机械工程系,分别培养航海、枪炮、鱼水雷方面人才。
高等军事和军事技术学院的创立
1951年1月15日,苏联援建第一所培养中高级军官学校——南京军事学院,即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这所院校承担储备与深造高级军事干部的功能,待全国部队整编时,作为建设正规国防军之训练中心,用它的研究成果当作全国建军的制式。毛泽东要求:“在人民解放军现有素质及军事思想的基础,熟悉与指挥现代各技术兵种,并组织其协同动作,同时熟悉参谋勤务与通信联络,以准备与美帝为首的侵略集团作战。”
朝鲜战场上,美军武器之先进,给志愿军留下深刻印像,即使有了先进武器,还需要培养高尖端技术军种来使用维护。斯大林提出应建立高等军事技术学院时,毛泽东欣然接受。朝鲜战争还未结束,即把陈赓从前线召回,赋予此重任。1952年7月,苏联奥列霍夫中将率空军、海军、炮兵、装甲兵权威专家赶赴北京,专门帮助筹办此事。第二年9月份,当时中国最高级的军事工程技术学院“哈军工”诞生了。
至1959年,以苏联军校为模式,苏式教材为大纲,苏联顾问为指导,苏联援建的核心院校为骨干,全军院校已有160所,包括高等军事学院、政治学院、海军学院、空军学院、炮兵学院、装甲兵学院,基本形成包含各军兵种院,从初级到高级的军事院校教育体系。[详细]

1953年9月,张宗逊副总参谋长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授军旗,陈赓院长接旗,中国当时中国最高级的军事工程技术学院“哈军工”诞生了。

朝鲜战争让解放军看到了人员文化素质和正规训练是以后进行现代化战争的必备基础。战后中国军队内部掀起了文化学习热潮并开始了全盘苏化的正规训练,就是在这一时期解放军三军确立了后面延续几十年的基础训练内容,诸如陆军步兵的“军事五项技术”(射击、投弹、刺杀、爆破、土工作业)等等,正规化训练取得的成果由此可见一斑。
全军掀起文化学习运动
解放军以前长期在农村活动,强调阶级出身,越“泥腿化”越先进越优秀的观念在党内军内影响很大。但军事现代化根本不可能建筑在“泥腿”之上,解放军深感官兵的素质远远不能胜任军事现代化任务。
1951年底在军中进了一次统计调查,全军战士的文化程度,初小以下者占80%,干部不及高小者占68%。军中高级将帅认为,再先进的装备,在文盲半文盲官兵面前也是废铜烂铁一堆,而多兵种合成作战对官兵科技文化水平和军事素养却有极高要求。
士兵的政治学习、军事训练、文化学习到底占多大比例,在解放军中也一直是个难题。通过朝鲜战争经验,军队较大幅度压缩了政治学习时间,增加军事训练和文化学习,并在军中掀起文化学习运动。而之前政治教育摆在第一位,文化学习的内容其实也是变相的政治教育。[详细]

1952年8月,中国军队文化教员帮助行军的战士学习注音字母。建国后,全军掀起了新一轮的大范围文化学习活动。

根据中央军委颁布的战斗训练命令,1956年6月开始,全军转入正规化军事训练。注意这会儿官兵已换装仿苏的55式军装,士兵还佩戴有船形帽。 全军展开正规化军事训练
1954年1月,彭德怀在全国军事系统高干会议总结里指出:这次会议明确了现代化军队建设中长期的、经常的中心工作是训练部队,特别是训练干部。这个时期,刘伯承这种专业性强的元帅如鱼得水,这一年全军首次高级指挥员战役集训由他组织,同年军委成立训练总监部。
根据中央军委颁布的战斗训练命令,1956年6月开始,全军转入正规化军事训练,即“统一编制、统一制度、统一指挥、统一纪律、统一训练”,军中以前的军事术语、战斗用语、装备用语比较混乱繁杂,这时也要仿苏军模式进行统一;其主旨就是要告别之前“农民军”形态的游击战争。
这一切在苏军顾问的指导下进行,当时中央军委会议的重要报告都要提交给顾问一份,这种做法直到1958年才终止。[详细]
正规化训练成绩斐然
总体来看,这段时期的训练成就斐然,举办了很多单兵种和多兵种的登陆反登陆演习、战役演练。以空军为例,志愿军飞行员在复杂气象和夜间环境往往不能驾机作战,在朝鲜战场上吃亏很大,这一时期空军把它当作最重要课目来训练。
在苏联空军顾问帮助下,1955年底,40%的航空兵团、28.4%的飞行员进行了夜间和复杂气象飞行训练,1957年底,达到“全天侯”标准的飞行员已占三分之一。
由于统一更换了苏式装备,为熟练掌握武器,陆军基础训练也是热火朝天,确定以射击、投弹、刺杀、爆破、土工作业等五大技术为训练基本内容。到1956年,与三年前比,能完成步枪射击练习的单位由占参训单位总数的47%上升到98%,冲锋枪由78.6%上升到81%,轻机枪70.2%上升到88%,重机枪由79.5%上升到94%。[详细]

50年代解放军辽东半岛抗登陆演习,此时的军队合成化建设已初见成效。

朝鲜战争对于中国军队,很有些像苏联卫国战争对苏联红军的影响。志愿军在朝鲜与世界头号强国交手的经验教训,使中国军政高层全面向苏联学习的意识空前增强,朝鲜战争后,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契机。比如中国陆军开始强调火力,炮兵得到极力加强,多年建设后炮兵实力位居世界前列。更重要的是中国建立起了完整的国防制度、全面的国防教育体系,改变了对后勤体系的认识,完善了训练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