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中的几个重要词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8:25:40

    翘首以待了近一年,终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浮出水面。尽管公布的依然是“征求意见稿”,但是,从其形成过程来看——历时长达一年半,1500余次座谈会、研讨会,23000余人次参与,210多万条公众建议,40轮大修改,甚至总理都亲自开了5次座谈会——估计最终定稿修改不会很大了。
    在过去的一年多中,我有幸参加了两次制定《规划纲要》的座谈会。第一次是2009年1月,在潍坊召开的《规划纲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主题调研座谈会。第二次是2009年4月,在南京召开的《规划纲要(初稿)》意见征询会。主持这次会议的是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现任部长的袁贵仁。在这之前的2008年12月5日,还参加了《江苏省教育发展与改革纲要》的座谈会,会议由江苏省教育厅袁金波副厅长主持。三次座谈会,立意高,主题明,容量大,效率高,成果实,气氛好,印象深刻。在三次会上,我就英语教育问题、给教育选择问题、班主任问题、家庭教育问题等提出了相关建议。
    昨天花了整整一天,将《光明日报》上刊登的2万7千字《规划纲要》全文逐字逐句研读了一遍。与近一年前在南京看到的初稿相比,明显感到内容更翔实,条理更清晰,重点更突出了,而其中的许多内容,与初稿已经是“面目全非”了。通观全文,其顶层性,前瞻性,战略性,创新性特征也得到了更充分体现——《纲要》,让我们对中国的教育重拾信心。
关于纲要的宏观解读,各种媒体,各路专家,已经很多了,不想赘述。我想从前后两个稿件的一些修改来看《纲要》。

一、“不”


   【初稿】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事业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适应国际竞争的新形势,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不适应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新期盼。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教育体制还不够完善,人才培养方式存在明显缺陷,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力还不强。
   【征求意见稿】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活,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
    从初稿到征求意见稿,在篇幅上是进一步压缩的。然而,一比较很清楚,在阐述当前教育中的现实问题这一部分文字增加了将近一倍。
    再看具体内容,显然由笼统走向了具体。在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具体的问题首先是从教育观念、内容方法、课业负担三方面反映出来的“素质教育推进困难”的结论。这与我们以往看到的“素质教育取得很大进展”大不相同。而接着在人才特征、教育机制、教育均衡、教育投入等问题的表述中,所用判断词主要是“不”,而不是以往的“不够”、“尚不”。如此表述在国家纲要性文件中并不多见,写进去显得有些“扎眼”。
    相信,众多领导、专家对这段文字的表述一定是反复推敲的。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纲要制定者对教育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估计。我想,这不是对我们的教育取得的既有成果的否定,而是对我们解决各种教育问题潜在可能的一种信心。
    解决这些问题,紧迫而又重要。这些问题的准确把握,是《纲要》制定工作方针、发展任务、改革措施的基础。

二、“改革创新”


    【征求意见稿】“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初稿】“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强国惠民。”
    在征求意见稿中,将“改革创新”作为“20字”方针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提出。这一方面很好地与纲要的名称“改革与发展纲要”相对应,而另一方面,也确实统领了《纲要》中最核心的内容。
    统观《纲要》,从篇幅来看,“发展任务”部分7千多字,而“体制改革”部分达8千多字。而在8类教育的发展的任务规划中,也不乏以改革促发展的“非常规内容”,如在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一节中提出“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在着力解决择校问题中提出“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在职业教育中明确提出“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等待。而“体制改革”作为独立部分,而且是最长的部分,显示出国家对教育改革战略意义的充分认识,也表明对教育改革战略部署有着充分的设计。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正走入了“深水区”。改革中的问题,只有通过进一步的改革来解决。因此,改革,是《纲要》所有内容的核心。这,一点也不含糊。

三、“4%”


    【征求意见稿】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
    【初稿】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12年达到4%,2020年达到5%左右。
    钱的问题,可以说是整个国家的教育问题的第一问题。许多问题看似不是钱的问题,其实是钱的派生问题。而钱的问题又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总量问题,二是结构问题。首先是总量问题。4%的问题,对国家财政来说,是结构问题,对教育来说,是总量问题。
    “4%”的问题,是教育发展中的“老大难”问题了。在《教育大国的崛起》一书中,对“4%”的来源,作了详细的回顾。1983年,中央政治局直接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合理比例研究,其研究结果是3.87%。后来经过上下反复研究,许多部门共商,中央政治局决定,提出到2000年末达到4%。这一决定最终写入了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然而,一直到2005年,这个比例一直低于3%!2006年为3.01%,2007年为3.3%,2008年3.48%。尽管逐年增长,但这个比例还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有人大代表责问:我们一直在讲教育要优先发展,如果连4%这个目标都实现不了,何谈教育优先发展?
    在2月28日的人大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副部长丁学东明确表示,要积极采取四项措施,努力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一是增强公共财政有效财力;二是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三是大力筹措其他财政性教育资金;四是切实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这次再提4%,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的决心。
    然而,初稿中提出的到2020年达到5%的提法没有出现在征求意见稿中。或许,这是稳妥起见?不知这是否可以解读为更趋务实?

四、“实际存在”


    【征求意见稿】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初稿】政府依法向学校放权,逐步退出微观管理,从主要依靠行政指令干预转向综合应用法律的、经济的、政策的、信息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和调控监管,使学校成为依法办学自主办学的主体,享有充分的权利和承担应有的责任。
    从比较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一年前的初稿中,对如何处理政校关系已经有所思考,并提出了总体原则。而在此基础上,征求意见稿从原则与方向进一步到明确提出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概念。这段文字的关键,其实还不在于此,在于最后不经意的一句——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而这一句话的全部价值,在于“实际存在的”这个定语。把校长当官做,首先源于政府把校长当官任用。这本质上是机制问题,不是校长的觉悟问题。
    袁贵仁部长说,行政化管理倾向其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对学校管理的行政化倾向,二是学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倾向。其实,内部管理的行政化倾向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对学校管理的行政化倾向的延伸。
    “去行政化”,原来是民间用词。去行政化的呼声,近年渐盛,重量级的力推者当为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现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的朱清时。现在,明确体现在纲要中,于是,这个口号就有了“官方支持”。在两会上朱清时说,去行政化,能上升为国家意志,这让他已经很满足了。这句话意味深长。
    但是,我们不要太乐观。因为,“去行政化”这件事,本身离不开“行政”的支持。

五、“革命性影响”


    【征求意见稿】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
    【初稿】将教育信息网络建设纳入国家信息教育建设整体规划,超前部署。

    说实话,没有想到在纲要中会用“革命性影响”这个词来界定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重大作用。在初稿中是没有这句话的。
    什么是革命性影响?我们可以从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来理解。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蒸气机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和产业革命, 历时一个世纪, 导致了人类社会在先进地区由封建主义制度为主阶段跨入自由资本主义社会为主阶段。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以电力和内燃机为代表的科学技术革命, 经历了60年左右, 导致人类在先进地区由自由资本主义为主社会跨入一般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为主阶段。本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开始的则是以电子计算机, 原子能,和航天技术等为代表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时期, 即新技术革命时期, 迄今仍在向纵深和横广两个方面发展, 这场革命,对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社会形态正在促进重大变革。
    教育的发展,其革命性将如何体现?学习内容获取的大大便捷,学习方式的将重大转变,集体单向听讲为主的学习转向基于个性需要的个体自主学习为主将成为更大可能。当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学生电脑如同现在的手机一样普及的时候,我们的教育会是怎样?或许没人能准确描述,但有一点可以相信,与现在相比,那时的学生学习方式大大变化了。这需要几年?也没有人能准确预测。但不会很长,或许就在这十年间。
    从人类教育史上,对教育产生最大革命性影响的当数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因为,除此之外,似乎没有一种方式、没有一种机制、没有一种工具,能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重大改变。
    “革命性影响”, 对那些没有为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作好充分准备的人来说,是一声惊雷。但愿这声惊雷惊醒更多人。

    要说两个稿件的区别点,那是太多了。我们去比较,有的几乎没有意义,有的却意义重大。以上五点,是我看出的“意义重大”的五点。意见征求稿之后还有新的修改稿。到新的修改稿发布后,到那时想再进行比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