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玉与汪曾祺:从亲密到疏远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8:18:36

  作家李辉对画家黄永玉进行了20多年的交往与采访,搜集了大量第一手材料,终成《传奇黄永玉》(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一书。黄永玉与汪曾祺的关系,随着偏爱、志向、生存环境的改变,彼此之间关系由近至远,甚至有所隔膜。

  当远在北京的汪曾祺,为好友的个展写来文章表示庆贺时,正处在走进新时代的兴奋之中。他与沈从文一样,也建议黄永玉从香港到北京来。他在《寄到永玉的展览会上》结束时,以下面一句话,向黄永玉发出召唤:“希望永玉能带着他的画和才能,回到祖国来,更多的和更好的为这个时代,为人民服务。”

  一年多之后,黄永玉真的如他们的期待一样离开香港来到北京,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新时代。自此,以后的岁月里,当年上海“三剑客”中的两位——汪曾祺、黄永玉,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他们友谊的延续与加深,似乎有了空间与时间的可能。

  然而,后来的变化却非如此。

  数十年间,投身新建设、大鸣大放、反右、“文革”、改革开放……如此复杂而变化莫测的历史演变,成了所有人际关系发展变化的大背景。在中国,无一人能超然于外。特别像汪曾祺、黄永玉这些作家艺术家,在那个时代注定与政治密切相关,其命运浮沉,焉能摆脱必然与偶然的交叉影响?在种种主动或被动、有意或无意的情形下,热闹与沉寂,耀眼与黯淡,此一时,彼一时,谁又能预料和把握?

  自五十年代初开始,汪曾祺先后在文工团和《说说唱唱》杂志工作。他停止了小说写作,转向戏曲创作。他的文学修养与造诣,以及投入与专注,使戏曲创作界多了一位高手。而正是这一特殊才能,使他能在被打成“右派分子”下放塞外农业研究所之后,又能在六十年代重回戏剧界。虽有“右派分子”的“前科”,却仍能被启用,进入到“样板戏”的主创人员行列。“文革”期间,他甚至一度风光,享有国庆节登上天安门观礼台、名字在《人民日报》名单上出现的殊荣……

  黄永玉一九五三年来到北京后,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在版画系任教。他兴奋不已,投身新时代,希望借各种方式来拓展艺术空间。他一次又一次扎进森林写生采风,到荣宝斋向老艺人学习木版水印,以水印套色木刻《阿诗玛》等作品为代表,其艺术创作进入新的境界。六十年代初,与美术界前辈相比他显得那么年轻,却有了与他们一样的资格,成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教学工作室。在一九五七年,他没有像汪曾祺那样遭遇“反右运动”的冲击,却没有逃过“文革”的磨难。从一九六六年“文革”爆发初期的批斗与挨打,到一九七四年突如而至的“猫头鹰黑画”风波……

  最初的一些年,他们的往来继续着。一同看望沈从文,一同切磋文艺。时过境迁,随着各自事业的投入,当年在上海两个人无拘无束海阔天空的日子,已不可能重现。随着偏爱、志向、生存环境的改变,彼此之间关系由近至远,甚至有所隔膜,势在必然,这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不过,两人在“文革”结束后居然基本上中断往来,的确让人颇感意外而为之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