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海宁"双城大战"为何爆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8:36:39
桐乡、海宁是同属浙江省嘉兴市的两个县级市,海宁因皮革而兴市,桐乡因毛衫而发达,本可以和和睦相处,然而,最近两市之间本来是相邻的兄弟市,最近却引发了“皮革大战”、“市场大战”。
一直以来,位于海宁市的海宁中国皮革城是一枝独秀,“皮革时尚,潮起海宁”也成了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可是从去年9月23号开始,随着距离海宁皮革城仅十多公里的桐乡鞋业皮革城开业,让海宁多了一个最头疼的竞争对手。
沪杭高速是两个市场共同的客源输送线,最近的高速出口“屠甸”位于桐乡境内,向左是海宁,向右是桐乡。

(沪杭高速屠甸出口,一个向左,一个向右)
双方的战争首先是路标大战、广告牌大战,桐乡占据“主场”优势,在自己的地盘上,把路标、广告片牌设置的十分到位,并且煞费苦心的在路标上不写“桐乡皮革城”,而是写成“皮革城”,让第一次驾车至此的客人以为这是海宁皮革城方向,分流了许多本来准备去海宁的客源。

(路标上只写“皮革城”,到底是哪一家?)
海宁自然不会善罢甘休,高速沿线的高炮广告一个接一个,气势逼人。路标没法设,干脆开车带着路标牌子,在路口一停就是一天。看看效果还是一般,干脆警察在路口值班,看见外地车牌就拦一下:是去皮革城吗?请往左拐。把外地司机弄的一愣一愣的:现在警察服务这么到位了?

(警察:去皮革城吗?请右转。)
其次是优惠大战,桐乡自知作为后来者必须出奇招,就用优惠的手段,照顾好了旅游团的司机和导游,让他们从传统的向左转,改为向右转。
再次是对经营商户的的争夺:降低租金,给予免费期等方法,让许多海宁的经营户利益驱动下奔向桐乡。
愈演愈烈的双城大战,从现实中延伸到了媒体、延伸到了网络论坛。初看起来,是两个市场的的竞争,但竞争发展到这样的层面,已经超去了竞争的涵义。

(海宁皮革城在高速沿线狂增路牌广告)
桐乡、海宁双城大战,是一个缩影,反映出了交易市场这种业态,在经营上的误区。
伴随服装、服饰类产业的发展和国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我国专业市场迅猛发展的速度,超乎了许多人的意料。作为国内服装贸易中的一个重要的流通形式,近20年来,全国涌现出了千余家服装、服饰类专业市场,其中成交额超过10亿元的服装市场有近百家。
除一些服装产业基地和具有商品集散优势的省会大城市外,服装专业市场的创建,如今已成为许多城市市场建设的重点。从一些城市的消费需求看,尽管许多地区的服装专业市场经营面积,已远远超过了当地服饰物流需求的总量,但各种服装市场的建设仍"高烧"不退。
经销商的争夺战,采购商的争夺战,消费群体的争夺战,如今已随着专业市场的发展在各地战火连天。
这种争夺战的背后,不是因为市场“太多了”,而是因为市场“太雷同了”。
大批的服装、服饰类市场定位模糊,同质化严重,缺乏鲜明个性。尤其是在相对集中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大批的专业市场大同小异,都没有做出自己的特色,只好陷入了同质化竞争的泥潭:
同样靠传统的交易传统:95%服装市场停留在现金、现货、现场交易模式的初级阶段,库存、运输成本高。大家都认识到了这种传统模式的弊端,但由于短期成市压力的存在,又不得不回到传统交易的老路上来。
同样靠零售+批发的经营模式,导致客户源重叠、消费者群体重叠,只好用价格作为竞争的唯一砝码。
经营业户是同样的进货源,导致产品定位重叠,以小品牌或假样品牌为主,真正的大品牌占的比例并不多,导致此类市场的档次趋同。
同质化,恰恰是恶性竞争的根源。以桐乡皮革城为例,简直就是海宁皮革城的缩影,与海宁走同样的道路,而又缺少先发优势,仅仅靠非常规手段强行拉动,三个月可以,一年可以,长此下去呢?
专业市场的功能定位,必须与产业集群地和市场集散地的需求相适应,并且找到自己的独特优势、独特定位与独特的经营模式。
目前,国际服装服饰(包装鞋业、箱包等皮革制品)产业向中国转移,国内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我国服装服饰产业快速发展,产品结构在快速变化;与此同时,由于商业流通体制的改革,来自大型超市、电子商务、连锁营业集团等流通业态,对传统批发市场的竞争加剧,因此,重复的、模仿的、简单的传统市场经营思路,需要换脑转变。
在几十年的经营发展中已形成惯性思维中国专业市场,应该通过产业和市场的互动找到新的机遇,迅速调整经营理念,调整人才资源,调整商品结构,调整物流渠道,调整服务职能,推动专业市场的服装交易单一功能,向服装产品展示、品牌展示中心,向服饰采购、物流配送、接受国际订单中心,向服饰技术研发、时尚信息发布中心的转变,做专业市场的升级版。
如果是不一样的桐乡,不一样的海宁,用不同的定位与功能,面对不同的客流,别说是现在的相距十几公里,即使是只隔一堵墙的邻居,又如何呢?那种状态下,两家只能是相互促进、资源共享,而非现在的相互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