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1:50:35

对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的思考
 
农民从贫困到温饱,从温饱到基本小康,再从基本小康到全面小康,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过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农民收入单纯依靠农业收入、劳务收入、工资收入的增长,其空间已经越来越小。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尤其是增加资产性收入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

一、**县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近年来**县牢牢抓住招商引资、项目投入、全民创业、亿元企业群打造、载体建设等重点工作不放松,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入改革开放以来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时期。gdp年均增长14.8%,三次产业结构已由“九五”末的27.1:37.5:35.4,调整为16.3:51:32.7。在全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排名中县位列124位,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和中小城市综合实力双“百强县”行列。

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推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十五”期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8.1%,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900元,增长11%,增幅连续三年呈两位数增长。从农民收入来源来看,“十五”期间,全县农民全年家庭人均总收入分别为5882元、6047元、6082元、6775元和7050元,其中资产性收入(包含了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占比分别为61.7%、58.8%、56.9%、56.6%、51.5%,呈逐年下降趋势,五年占比下降近10个百分点,而工资性收入则呈逐年上升趋势,占比分别为38.3%、41.2%、43.1%、43.4%、48.5%。2006年全县农民全年家庭人均总收入为7789元,其中资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占比分别为52.5%和47.5%元,资产性收入占比略有上升,但总体上仍呈下降趋势。

二、制约农民增加资产性收入的主要因素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全县农民增加资产性收入空间还很大。结合农村实际状况,目前制约农民资产性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有:

1、对农民现有资产的保障力度不够

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农民的农村集体所有土地被强制低价征用,本来应当属于农民的土地收益,很大程度上成了开发商的巨额利润、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用地单位的低价资产。 本文来自文秘114 http://www.wenmi114.com,转载请保留此标记。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从农村征地中获取的价值10万亿以上,而返回给农民的不到7000亿。这些巨额资金,变成了马路,变成了住宅,变成了办公楼,变成了政府的开支;而没有变成能使农民致富的农村及小城镇中的小店铺、小加工厂、小餐饮店、运输工具等创业方式。另外,农民的土地,包括宅基地,不能随意转卖,不能抵押,不能入股办企业,农民拥有的巨大资产,无法变为资本发挥效益。在东亚国家中农民利用土地和土地上的商业用房和厂房等可以获得收入,并且占比较高,许多农民创业的资金积累,就来自于资产性收入。而我国,巨额的土地资产不但没有使农民致富,而且还因低价征地使许多农民成为“三无”农民,成为一个致贫的因素。因此,农民现有资产因缺乏强有力保障,对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的作用微乎其微。

2、监管环境造成农民资产性收入空间的压缩

资产性增收致富是中国农民最艰难的一条道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农民创业是全国创业的主力。当时政府部门对农民办企业监管并不严格,靠收费吃饭的政府部门少,收费罚款供养的行政执法等人员比现在少。一些非正规创业和就业空间较大,农民创业活动活跃。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期,政府管理越来越严格,一些适宜于农民致富的,如临时运输、小商小贩、自产自销、简单服务等非正规创业已经没有发展的空间了。一旦登记成正规的个体、中小运输、商业、服务等等企业后,由于农村、农业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市场的不稳定、不持续和规模狭小等因素,数量大、规模小、不正规的创业和就业就被抑制了。

3、农民自身素质的制约

农民本身素质不高是导致农民资产性收入占比较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我国农民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仅仅为7年。受教育水平低,影响到农民了解、学习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能力,这样就不能最大限度地使现有资产增值。

三、**县农民增加资产性收入的几个范例

1、实行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增加农民收入

城东镇泰宁村是**开发区所在村,大部分土地被征用,农民失去土地;村级经济基础较为雄厚,但是产权不够明晰。根据以上情况,泰宁村从有利于集体经济持续发展,有利于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进行了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认真清产核资,科学确认股民、股权,全村确认股民3943人,人均持股6398元,按组所在资产每人留1000元作为宅基地土地平整费用外,其余资金均作股金分配到股民,村股份合作社当年各项收入减去支出及管理费5%,余额提取公积金、风险金,20%用于扩大再生产,80%用于股份分配,每年年底分配;股权可以在本社内部转让,并可继承。目前**镇自由村、胡集镇谢河村也在实行股份合作社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积极探索促进农民增加资产性收入的有效途径。

2、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增加农民收入

南通大公果业有限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建成了600多亩的优质梨种

 

植基地,多渠道为项目落户地的农民增收。一是通过流转土地,每亩每年为农民增收680元;二是公司吸纳农民工30余人,年人均工资万余元;三是带动为公司配套服务的运输、流通等行业的发展;四是实施订单农业,公司通过免费技术服务、成本价提供生产资料,收购农民种植的果品,带动周边农民种植梨树,年每亩增收2000元;五是土地流转解放了部分生产力,农民外出务工,人年收入万余元。其实大公果业只是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的一个小小的例子,一个简单的缩影。**县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1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3家,市级5家,县级22家。2006年9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32.7万户,比上年增加4万户;带动农民工就业9435人,比上年增加935人。

3、资产多元化组合增加农民收入

**镇新陵街道办事处由原曙光村、海光村合并组成。原曙光村、海光村位于县城腹地,历来人多地少,随着全县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原有的土地不断被征用,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针对这一情况,新陵街道办事处积极整合资源,大力发展道口经济,壮大集体资产,然后通过以下四种办法来保证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一是兴办村办企业、三产事业,安置部分失地农民,确保他们有固定的工资收入;二是对于年岁较大、不适应安置工作的失地农民,一次性发放养老金;80年代领取养老金的农民,目前多数年都在80岁以上,当年领取的养老金已经用完,现在每人每月再补贴100元;三是没有领取土地补偿款,将补偿款留在原村组,用于发展村组集体事业的失地农民,由原村组按月发放生活费,每人每月120元,需要补偿款时一次全额返还,此类村民也可以由村组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费230元,待村民年终时,不再返还补偿款;四是如个人愿意一次性领取土地补偿款,可直接一次性领取补偿金5000元,同时与集体脱钩。通过以上四种方式,新陵街道积极整合资源、资产,在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有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2007年全街道实现三业总产值7.5亿元,三产增加值1.5亿元,集体经济收入400万元,集体资产总额4526万元,净资产2866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7800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2600元。

四、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的几点建议

**县农村存在着人多地少的状况,人均耕地只有8.7分。要真正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必须一方面促进土地资产的增值,另一方面摒弃依赖土地生财的简单思路,拓宽增收渠道。

1、充分挖掘本地优势农业资源,走高效规模农业之路

一要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工商资本投资农业,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项目、高效规模种养业园区、生态休闲和观光农业项目等,鼓励投资兴办弥补县空白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基地,以促进农业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高效规模农业转移,促进农民增收。二要着力增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或“公司+农户”的联结模式,创新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推行面向农户的利润再分配,探索建立风险基金制度,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双赢”目标。引导农民以土 本文来自文秘114 http://www.wenmi114.com,转载请保留此标记。 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龙头企业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省级龙头企业都要与农民签订原料收购合同,建立自己的企业基地,鑫缘集团、海辰公司年内要分别建成千亩蚕桑基地和淡水养殖基地各1个,更多地带动本地、本省农民调整种养结构,增加收入。

2、拓展农民自主创业空间,走资本经营之路

农民从打工图温饱、到温饱求小康、再到积累资本自主创业当老板,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2004年以来政府鼓励全民创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有效地带动了农民增收。但是**县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着速度不快、起点不高、规模不大等问题,优势并没有充分体现。2006年个体私营收入仅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2%。因此,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在城郊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还大有可为。要继续加大对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政策宣传力度,解放思想,营造艰苦创业的氛围。教育农民富而思进,鼓励农民投资兴业,变“进厂就业”为“创业办厂”,进而实现从给老板打工到自己当老板的转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让农民创业真正享受到“国民待遇”、享受到外商投资企业的待遇,从金融、财税、劳动、环保、用地等多方面支持培育一批搬不走的“地产老板”、“本土老板”。加大引导服务的力度,为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加强经验交流,加强引导服务,加强各类园区建设,降低农民创业成本,让创业者在自身发展、发财的同时,带动周边农民致富。

3、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推进,一方面村级组织承担的管理和发展职能不断拓展,支付的管理成本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征地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和安置即将或已经成为农村发展中的一个难题,它不仅关系到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而且关系到城镇和农村的稳定。现在各级政府对吸纳下岗职工和下岗职工创办企业已有一系列扶持政策,这样的政策也应该惠及到失去土地的农民,因为失去土地的农民与失去生产资料的下岗职工性质是一样的。要进一步调整农村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发展村级经济的积极性,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现在,阻碍村级经济发展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是村级招商引资花费的成本和管理成本很高,而得到的实效不多,企业的纳税是国家的、利润是老板的,村里只有服务的义务,而得不到利益共享的权利。因此,在财政收入的再分配中,要考虑村级组织这一块;二是村级发展集体经济使用土地难的问题相对突出,在征用土地中,要切实处理好开发建设中征地、拆迁等诸多矛盾,切实维护失地农民和被拆迁农民的利益;同时要积极探索以基本生活保障为主体的征地补偿安置政策,适度提高保障标准,学习和借鉴深圳、苏南等地的成功经验,允许城郊农民以地入股,获取长远的、稳定的收益。苏州农民从四个方面获得资产性收入:改制后的乡镇企业,由农民占有的股份就给农民;新的建设项目占用了农田,采取股份制的形式让农民持有股份;在不适合搞工业的地方,让农民在工业化区域占有资产份额,参与分配;农民承包的土地可以流转,集中到种田大户手里,变为资产性收入。通过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苏州农民已经成为“有产阶级”,靠资产吃饭,与市民共同分享工业化成果。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下的农村,其生产方式已经不是自给自足、单一的农业经济,而是集土地开发、工业、服务业、农业于一体,外资、民资、集体资本为一体的多种经济成分的经济形态,因此,必须改变原有思维定势和发展理念,围绕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的总体目标,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