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老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0:43:54

           享受老年

                         后惟泰

前言

重阳献礼


    国庆60周年盛典的兴奋仍在心中回荡,又欣闻县退休教师协会拟在即将来到的重阳节为七十岁的退休教师做生日。我有幸为其中一员,甚感幸运。

人生七十古来稀。在时代的风雨里,我们留下艰难跋涉的脚印;在人生的坎坷中,我们抛洒辛酸苦涩的汗水。奋斗中有成功的喜悦,磨难中有深刻的感悟。无论处境如何,我们能走到今天就是幸福!

我在七十岁之前从未做过生日,而今年为我的生日已有过四次较大的纪念活动,一、年初我的文集《平生旧事随流水》公开出版;二、今年清明节,我老家的七个外甥大聚会为我祝寿;三、我三个子女家纷纷送来生日贺礼,大摆宴席欢聚一堂;四、国庆前夕我女儿女婿陪我到北京玩了一趟。

现在又有领导、同事集体聚会为我祝寿,真让我感激涕淋。想当年,臭老九,人前低头;看今朝,喜祝寿,台上风流。

沫浴盛世阳光,感受和谐温暖;享受老年幸福,胜过人间天堂。珍惜有限的时间,等于生命的延长。

为珍惜这无限幸福的时光,特将我近年来撰写的几篇有关老年生活的短文集辑成册,且当我退休生活的小结,留作纪念。

愿与老年朋友共勉,诚望各位同仁指正。    (2009-10-18

第一篇  学会享受  

享受老年

退休了算是真正步入了老年时代,与亲朋好友交往少不了要听到一句恭维话:“您老现在可以享清福了!”退休后没有工作负担,没有规章约束,也没有繁杂的人际应酬,可谓船到码头车到站,有了享受的时空条件;现在政策好,退休后的养老金足以维持生活,无须为谋生操劳,有了享受的经济基础,理当好好享受才是。然而,并非所有的退休老人都能享受老年。

有一种人不思享受。他们太执着于“老有所为”,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一心想圆“发财”、“成名”之梦,以至事与愿违,反而伤了身体。殊不知大器晚成者是有其青壮年奋斗的基础,非只晚年“秉烛”所成。也有人不服老,不肯放手,家里家外,大事小事,样样抢在头,弄得比上班时还忙,哪里谈得上享受?

另一种人不善享受。他们只满足于“老有所养”,认为退休就是休息,就是靠人侍侯,故既不想用力,又不想用恼,“坐着吃”,吃了坐,整天无所事事,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以为这就是享福。也有人曲解“老有所乐”,整天不离麻将桌,结果“乐”得筋疲力尽,甚至伤了和气,坏了晚节。其实,这样不一定就幸福,长期不活动会影响健康,能动不动可能会引起家人的不悦,身心不适岂能幸福?

我觉得老年人要服老,要顺其自然。“为”莫过贪,“乐”莫过度,“养”莫过惰,“过”则有伤健康,有悖晚节。老年人应该要想得开、放得下,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为”要适度,“乐”要文明,做一些愿做而又能做的事,如带小孩、做家务、锻炼身体、种花养鱼、旅游观光、看书写作……总之,做要有节,忙要适度,用力不费力,用恼不伤恼,耕耘不计收获,奉献不图回报。做着玩,玩着做,闲中忙,忙中闲,自由自在,从容达观。

以人为本的理念,对老年而言就是以健康为本,健康是最大的幸福,愿所有的老人能珍惜健康,恰倒好处地享受老年,直至寿终正寝,无悔无憾!

2008-1-19

第二篇  科学休闲

说休闲

一个人在很忙的时候常会想到休闲的快乐,可也有人说,一个人太闲了也难过。究竟如何看“闲”?最近读了清代张潮的短文《说闲》,茅塞顿开。

文章说:“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

而今到处说“休闲”,但“闲”为何物,我看没有几个人能像张潮那样说到位的。

现在人闲了干什么?逛商场,泡舞厅,各取所需,但最为大众化的选择是搓麻将。我所处的一个小县城,麻将厅就不少于百家,至于零星的牌桌随处可见。

如果时间允许,不影响工作和生活,把打麻将作为一种娱乐方式偶而玩玩本无可厚非。可现在有不少人却入了迷,一味寻求刺激,甚至以此为业,这就过度了。诸如:《深陷麻场不可自拔》,《沉迷牌场毁了家庭》,《小麻将惹来杀身之祸》,报刊上的此类文章可谓层出不穷,但收效甚微。也许是这些牌场上的将士们日夜奋战,这类文章他们无遐过目。

有人并非闲,却要“忙里偷闲”。放着该干的活不干,钻麻将厅;放着该读的书不读,泡网吧。有的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这就更离谱了。

也有的退休老人什么也不干。不下棋,不钓鱼,更不打牌,连看书看报也没兴趣,整天想着“我老了”,这样的老人只满足有所养,而不想有所为,更不想有所乐。像这样的闲,也确实闲得难过,闲得没意思。

在我们周围却有一批“闲不住”的退休人员。他们中有的自谋职业或去打工;有的又被单位反聘,继续上班;也有的把菜园当成健身的乐园;更多的是看书看报,操家务,管教第三代;还有部分姣姣者,学画画,练书法,玩电脑,写文章——偶而他们也会聚到一起下棋,钓鱼,打牌,旅游——这帮闲不住的老人,可谓闲得快乐,闲得自在。

                                          ( 2006.12.8)

第三篇   寻找快乐

 冬天的老树(小说)

树上的果实渐渐被摘光,经秋霜染红的绿叶也自觉地与泥土作伴,只剩下树叉迎风伫立,虽还有些自信的神气,但已无人过问。过路的行人从树旁走过,不肯稍留片刻;觅食的小鸟由上空飞越,不愿枝头停歇;春暖花开季节在树荫下嬉戏的孩童也不再来了。老树感到异常寂寞,有时在寒风中吹几声口哨,人们都感到有些讨厌,似呼树老了就该悄然无声,不应再有声音干扰他们在温室里品尝果实的甜蜜。

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独自来到树下,触景伤情:老树过了寒冬又会枝荣叶茂,老人可没这个能耐。他不奢望返老还童、长生不老,只想少为家人添乱,多为子女效劳;他不奢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望兴趣不被嫌弃,诚心不被冷落。可怜的老人连这点心愿也难得到,只有彷徨,只有苦恼。

又走来一位老人,踱着八字步,双手叉在背后,嘴里哼着京调,显然是一位快乐的老人。见到老熟人在此伤心自然要开导一番:人老了凡事得想开点,糊涂一点,得放手时且放手,不要不服老,否则自寻烦恼,吃力不讨好。两位老人在老树下面南而坐,沐浴着冬日的阳光,刚才还在生气的老人,向听老熟人劝说一通之后也露出了笑容,又唠叨起子女买新房、搞装潢的家务事。最后两位老人都觉得应该珍惜时光、寻找快乐,于是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2007-10-31

 

 老人快乐故事会(小说)

县退休教师协会新任主席首次组织集体活动,一反常规,以大家畅谈取代往日的领导讲话、学习文件的议程,精心策划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快乐故事会”,老人们一个接一个地讲述着自己或他人有关快乐的故事。

 

 

老赵今年六十九了,虽然瘦点,但身体还好,据说他近二十年没住过医院,偶感风寒自己买些药片吃吃也就好了。

老赵是个大忙人,连走路也象个年轻人,大步流星,摆动双臂,让人检阅似的。若问他干嘛走这么快,他说,习惯了。你若有兴趣听他说,他会滔滔不绝地说一大串快走的道理。他说,人若是经常迈着八字步,慢吞吞地走惯了,需要快步赶路时就很难走得快。

老赵的确很忙,做家务,带小孩、养花、种菜、看书报,整天忙个不停。他是个闲不住的人,最爱找事做,拾来废铁筒做个畚箕,用旧布条札个拖把,扫帚柄掉了,用绳子綑好,就连沙发破了也自己动手蒙。

老赵虽忙但他并不嫌烦,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了。近来他格外忙,常出去走门串户,问他干什么,他说,他正在办一个公司,一个传销公司。我一听大吃一惊:“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要搞传销?”他嫣然一笑说:“我不是传销商品,我是传销快乐。”

这倒很新鲜,细听下去,倒也有道理。随着经济的日益繁荣,城里人的养老问题基本解决了。绝大部分老人不愁吃不愁穿,生活有保障。但是重物质轻精神的情况较为普遍。老有所乐确是大问题。

 

 

我们大院里的老钱,足不出户,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里,一天,我突然想起多日不见老钱了,是不是他身体不适,我得去看看他。

午后我敲开他的门,只见老钱头把自己放在一张铺着棉被的躺椅上,旁边的茶几上尚有刚用过的菜盘碗筷,我一看不觉一惊,忙问:“你是哪里不舒服?”

“没有啊!”

他的老伴从里屋走出来,搭讪:“他哪有不舒服,他是享清福,什么都懒得做,只知道躺着睡觉。”

我说:“老哥啊!这可要不得,生命在于运动,一个人若长期不活动,没病也会睡出病来。家中的小事帮助做点,没事多出去走走,见见世面,活动活动筋骨多好啊!我们可不能只满足于“老有所养”,还应该做到老有所乐才是。

打那以后我经常到他家走走,和他谈谈天,也常约他一道出来散步,渐渐地,他的心情比以前好多了,家中的小事也帮助做了。

 

 

老有所乐,说起来轻巧,做起来可难啊!一次我听一位朋友说他隔壁一个姓孙的青年曾叹苦说,他家老爷子太难伺候了,要什么给买什么,不惜代价为他买高档衣物,高级营养品,还花钱给他请了个保姆,这就够快活的了,可他感到十分孤独,并不快乐。

我觉得这个例子很典型,决定去了解了解。我先找到那位孙老伯,一问情况确实如此,孙老已不满足物质的享受,他渴求的是精神上的快乐。子女们虽个个有出息,但一个都不在身边,整天面对一个只会做事,不善交谈的保姆,自然有孤独感。于是我就说了一大套老人要快乐自取的道理,比如说要培养爱好,要多与人交往,要理解子女的难处等等。他听了觉得有道理。

我觉得老有所乐是多方面的事,其中子女的孝敬至关重要。一天我特意找到了孙老的儿子,听了他的诉说之后,便单刀直入地给他解读传统的儒家孝道: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老人只养不敬则与养犬马者何异?只养不敬,有伤老人心,伤心何乐可言?

大凡两代人之间的怨气来自不理解诸多。要真正做到老有所乐,两代人的心理沟通极为重要。如果子女能理解老人孤独的心,除给老人生活安排好,还应抽空常回家看看,多通音讯,也许能使老人得以安慰。如果老人能体谅子女的难处,自寻快乐,也许会对子女少些埋怨。

 

 

老李是我多年的老朋友,是远近有名的钓鱼爱好者,几十年如一日,到老了也不肯放弃。一次在街上我听他老伴说,老李最近为钓鱼的事和家人闹别扭,搞得一家人不愉快。我去一了解,原来是他经医院检查,患有心血管毛病。为此他的子女及老伴“下令”不准他再出门钓鱼。老头坚决不服,说:“我能吃,能睡,又能动,怎不能象养牲口一样把我整天关在屋里吧?”各有各的理,于是我也当了一回快乐传销员。

我先对他子女说:“钓鱼是你老爸多年的爱好,要他一下彻底丢掉也确实让他难受。他年纪大了,身体又不是太好,让他一人外出钓鱼也确实让你们不放心。是不是可以这样,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时间你们适当放弃自己的一些活动专门陪你老爸一道去钓鱼,让他也有乐趣。

我说,老李,你家里人不让你出门钓鱼是对你的关心,这份孝心,情意你要理解。我看你的爱好也要多样化一些,下棋、打牌、逛街、谈天、养鱼、养花都是有趣的,为什么非要认定钓鱼这一门乐趣呢?儿女们工作忙,偶尔陪陪你是可以的,可不能天天有时间陪着你去钓鱼。

经过一番协调双方顶牛的气氛趋向缓和。

 

会议结束,主持人说,大家讲得很实际,象这样的活动以后还要多开展。比如我们中的老周学电脑,老吴搞创作等等,他们的老年生活都过得相当快乐。

 

(2008.5.2)

第四篇   协调生活  

 老 人 慢 活

生活中常听到有人关照老人:慢慢走、慢慢吃、慢着点,似乎是客套,其实是一种关爱老人的具体行为。

人到老年,各种生理机能日趋老化,再不如年轻时那样血气方刚,多数老人都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不服老,大凡指精神,在具体行动上还是有必要尊重客观规律承认自己确实老了。

近年来关于“慢活”的理念炒得火热,说是全世界的一股新潮。现代大都市人讲时间、讲速度,不断加快脚步赶潮流,快速已成了一种瘾头,一种崇拜。回溯人们被时间搞得精疲力竭的历史,于是就有人主张要“慢活”,要慢工、慢动、慢性、慢食、慢疗、慢休闲、慢阅读……一句话,要慢慢享受。

关于“快活”之争,我不想介入。年轻人为事业、为前途、争分夺秒,快节奏地工作、生活,我认为是一种拼搏进取的可贵精神;对于一些年过不惑、事业有成者,适当放慢节奏,享受生活也无可厚非。

我只想就老年人的生活方式略述已见:老人宜慢!

1、慢动。老人做事、走路,还是慢着点好,快了有可能影响健康,就拿早晨起床这一小事来说,老人就不便象年轻人那样“一骨碌”爬起来。生活中有些老人因动作过快,力不从心,不慎跌跤,出事故的不乏其例。

2、慢说。一个说话快是头脑清醒,思路敏捷的表现。除极个别的精英外,一般老人的思维相比年轻人要慢些,若不承认这一事实,硬要快说,就有可能说错,说错话不是有失身份,就是影响友好,于已于人都不好。

3、慢吃。尤为重要。老人的消化功能减弱,进食过快,不利消化,细嚼慢咽有益健康。因为咀嚼食物时不仅刺激唾液分泌,口腔中咀嚼肌的反复收缩运动也可以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加快脑细胞的新陈代谢,可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以上“三慢”只是“保守活法”,只能提供幸福的前提。要真正使老年生活幸福还得从积极方面再加三个“慢慢”。

1、慢慢回忆。

回忆也是一种幸福,老人有时间能慢慢怀旧,故地重游,与亲人相聚共同追忆童年的梦,与老战友、老同学共叙年轻时的趣闻乐事,能找到青少年时代的感觉和那份难得的真情。通过回忆可以真正认识自己,可以领悟人生,宁静致远,丰富人生。

2、慢慢欣赏。

老人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多出去走走,多关心外面的新鲜事,多了解大好形势,看看城市的繁华,看看家乡的巨变,这也是一种欣赏。细细品味今天的幸福,就不会为过去的恩怨辛酸而悲观。

3、慢慢休闲。

所谓人生四闲情:品茶、种花、看书、深呼吸。一个幸福的老人应以不急不徐的态度寻回生活中的闲情逸致,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能让自己健康快乐的爱好,尽情地玩个痛快。

老人理当好好珍惜这份“休闲”,得休便休,得闲便闲,细细品味,慢慢享受,才无愧人生。自然真趣,静闲得之。有闲情雅致的人抛却人际的烦恼,寄情山水、淡泊名利,历来被誉为贤能志士的高尚情怀。

主张老人慢活,并非主张事事牛步化,只希生活在一个美好面现代的世界。该快则快,该慢则慢,尽量以正常平衡的速度生活。适当放慢生活的节奏,轻轻松松、舒舒服服地享受老年这也是党和国家对老人的期望,更是年轻晚辈孝心的真谛。

人生能得闲适的时光十分不容易,必须好好把握。正确合理的休闲能让人享受心灵之乐;过度不当的玩乐易使人迷失自我,甚至产生罪恶。人生如朝霞,何妨善用这老年的闲暇,使它变成一束美丽的晚霞。

(2008.4.22)

第五篇   宁静淡泊 

     平常幸福

有位网友看了我的博文给我评了几句:“岁月如水流淌,凡人旧事平常,不图词藻雕琢,但求语意悠然。”我看了心里乐滋滋的,自己的劳动得到他人的认可,能不乐吗?觉得网友说得也还恰如其分。岁月如流,人之常情,我的文章写的都是些普通的人和事,极为平常。我之所以要写这些凡人旧事,因为我是个极平常的人,没有什么业绩可称道,也没什么故事可炫耀,只有些生活中的凡人旧事给我启迪,给我感动。

我觉得正常人的生活本来就是平常的。黎明即起,日落而归,一日三餐,上班下班,为事业,为家庭,为子女,各自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天天如此,周而复始。云云众生,多数平常。

人们也许不会意识到这平平常常有什么幸福,然而幸福就在这平常之中。平者平安,常者正常。一个人能平平安安地走到正常的生命底线,能在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中,正常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难道这不是幸福?

我居住在一所小学旁边,天天看到成群的天真活泼的孩子们,深感他们是多么的幸福啊,许多家长每天按时地接送孩子上学,老人脸上的笑容,孩子们的活泼欢笑,给人感到一股温馨和谐的氛围。晚饭后我和老伴照例要出去走走,一路上看到的大多是成双成对的,有的快步行走,有的悠然闲逗,碰到老熟人打个招呼,道声问候。看着一对对老人行走在人群中,我常想,他们在人生路途中一路走来,无论是一帆风顺,还是磕磕绊绊,但他们毕竟一起走到了头发花白,满脸皱纹的年龄,实现了白头偕老的心愿。他们那种安然、自足、祥和的神态以及挽手漫步,相互关照的情景,不难看出他们内心的愉悦。

我不禁想到现在有些人喜新厌旧,不安平淡,一味追求时髦,追求刺激,视那种锦衣玉食、名车豪宅为幸福,为谋高官厚禄,操心裂胆,甚至铤而走险,实在为之遗憾。

荣华富贵者毕竟是少数啊!有权有钱的不一定拥有身心健康,未必就一定幸福。我们周围绝大多数人不都是过着平常的日子,每天都在为工作为家庭忙忙碌碌,有空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有空和家人一起散步、聊天、看电视,仔细想想,这不就是幸福吗?

苦忆当年大动荡,社会一切不平常:各行各业摆战场,农民拉去炼钢,学生离开课堂,外行领导内行,“书读的越多越蠢”,生活越穷越荣光,“宁要…草,不要…苗”,蛋尽粮绝亦辉煌。和平就会演变,一切以斗为纲。人性反常,世态炎凉。狐假虎威,为虎作伥,勾心斗角,恶意中伤。人人自危,人心慌慌。那时人民是多么渴望平常!

走过崎岖小路,方觉大道宽广。进了病房多么仰慕健康。从非常年代过来的人深感幸福就在平常。当年臭老九,人前要低头。如今有人叫我一声老师,我觉得是莫大的享受。一束鲜花,一张贺卡,一句问候,一次电话,我深深感到是至爱的牵挂。

我为走过“非常”,享受平常,觉得幸福安康;我更为收回自尊,收获关爱,感到幸福无限。

幸福平常!                        

2008-11-28

 

人生三道茶

喝茶有三道,细细品味各有不同,第一道茶味浓且苦,第二道茶淳中带甜,第三道茶淡而清香。在多年的品茶过程中我渐渐晤出人生也有三道茶。

有人说,人来到这世上是来经受苦难的,不管愿意不愿意,苦难不会从我们的生活中自然消失。人在青年时期尤其辛苦。读书苦,人所皆知,起早摸黑,整天处在紧张状态;上完学,刚步入社会,一无经验,二无职位,工作苦,在所难免;创业也苦,创业中若遇上挫折,更是苦不堪言。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人生的第一阶段正如第一道茶,充满了苦味。然而,不经一番风霜苦,哪来梅花分外香。这苦是一定要吃的。惟有承担风险,战胜苦难,方可领略“化险为夷”的乐趣。喝茶,有人怕苦,可以将第一道茶倒掉,可完整的人生却不能斩头去尾。现在许多教育家提倡对青少年进行艰苦教育、挫折教育,其意就是主张年轻人要吃得了苦,要培养在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下有顽强的生存能力。这能力非常重要,世上哪有万事如意的,心想事成,一帆风顺,只是人们美好的祝愿。吃苦耐劳,战胜困难的能力是人生不可或缺的。

人到而立之年,随之而来的是甜蜜的爱情,温暖的家庭,还有兴旺的事业,无不具有二道茶的甜味。殊不知这甜味来之不易,须好好品味,好好珍惜。二道茶之所以味甜好喝在于淳。为人也如此,只有具备淳朴之心,忠厚之道,才能维系甜蜜的情感,和睦的家庭,才能使事业持续兴旺,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甜蜜。然而有的人却不善把握这人生的黄金时期,好高鹜远,自寻烦恼,在好好的二道茶中加些杂质,变得不是味儿。

人到老年犹如第三道茶,其味淡了。老年是生命的顶峰,生命中许多东西已消耗殆尽,心有余而力不足已成事实。饮食清淡了,不再贪图油腻,对大鱼大肉,不再有太大的兴趣;行动缓慢了,再没有年轻时那股快节奏的激情;社交清淡了,不再和方方面面的各种人打交道,也没有许多关系要应酬了;对名利也该淡泊了,在人生的搏击场上撕杀一阵之后,渐渐感到岁月如流,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人到老年惟有实事求是的接受这客观的“清淡”,步入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才能享受老年,体会幸福。

细细品味人生的三道茶,会让你的生命更有意义。

2009-4-18

 

 

清静的小院

我的堂侄在北京一家出版社工作,随单位组织来游黄山,为了看望我他没有随团返回,而是抽空到我这里来了。晚饭是我的孩子们招待的,他们都是新房,住的都很宽畅,最后他还是随我回到我住的旧房子里,目的是争取多点时间和我交谈。

我住的是一楼一底的连体福利房,是1986年建造的。当时造价低质量不高,又是20多年了,自然显得很旧。但他一步入我家的小院竟对我居住的环境赞不绝口。

门前的小庭院,绿荫华盖。墙角的一棵桂花树枝繁叶茂,花已落了,枝上挂着许多小小的果子,一簇一簇的,人们都说金桂结子是吉祥之兆。

还有棵石榴树,树叶已落了,树上几个未摘下的石榴象驼铃般挂在细细的枝头,我让他爬上院墙摘下几个石榴,他非常高兴,显然是为我的庭院高兴,最后几个还不太熟透的石榴子是不会太好吃的。

我的小楼面积不大,但上下也有六间房,光线很好,临窗眺望,满眼绿色。远处群山隐约,近处田园阡陌,几幢粉墙黛瓦的民居点缀在大片田园之间。

早晨起床,我问他晚上睡得好不好,他高兴地说:“太好了,什么豪华宾馆也比不上你这里清静幽雅,醒来我躺在床上听到一阵阵鸟叫声,这是我从未有过的美的享受。”走出房门,面对门前的一棵白玉兰,他指给我看,那枝头还有一只小鸟,啊!又飞来一只花的鸟,叫的声音特别婉转悠扬,问我叫什么鸟,我也说不清。“真是花香鸟语啊!我真羡慕你这清静幽雅的环境。”他满怀深情的夸着我的小院。

我的住地在县城的边缘,屋房旁边还有点菜园可种菜,可谓城里的乡村。退休后住在这旧屋里真有点陶渊明归园田居之感。

近几年孩子们都买了新屋,住的也都很宽畅,他们都说让我老俩搬到他新屋里去住。但我总觉得住惯的地方不想动,至于环境怎么好平时也没太多的留意。没想到这一向不被人重视的旧屋竟然被大都市的客人夸耀。仔细想想住这小院确实比住单元楼房要方便舒服、尤其是清静。

客人走后还不到半年,最近一天,我住地的围墙外突然机声隆 隆,我站在楼上的窗边观看,只见好几台大型推土机就在我住的围墙边不远,是一家开发商来开发了。暂时虽未惊动我们,但议论纷纷说,我们这几户拆迁是迟早的事。虽然拆迁会给补偿,但我总舍不得离开这清静的小院。

(2009.3.15)

第六篇  坚持活动

      

近年来城里悄然兴起了走路之风,早上走、晚上走、走路上班、走路办事,各自选择自己走的时间。我要为这走路之风喝彩!

走路是一种健身运动的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走路可以减肥已成共识。我有个亲戚身居要职,一年前很胖,最近见到他判若两人,问其减肥的秘诀,他说:“很简单,我每天提前一小时走路上班。”

可是有的人就是怕走路,出门就乘车。我在报上看到,现在有人健身也讲时尚,打的,乘电梯上楼,到健身房花钱在跑步机上跑上十几分钟,又打的回家。何苦这样摆阔。

相当年交通困难,几乎全靠走路,有的山区长寿老人甚至一辈子没见过汽车。我并非是怀旧,只是说走路有利健康。生命在于运动。由于受时间、场地、设备等条件的限制,一般人难以有天天参加体育运动的可能,何不选择走路这一最方便有效的运动方式呢?

走路就是一种锻炼,走路可以避免或者说减少运动损伤的产生。步行快走路是最简便易行的一种健身防老法,作为一项户外活动,其锻炼身心的作用完全可以和其他运动相媲美。
  走路,两臂要自然下垂,随着步伐轻曳摆动,保持体态平衡;通过双臂动作,腰部尽量随着转动可使关节牵引肌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疲劳。
  长时间地快速步行,可增加能量消耗,使体内多余的脂肪得到利用。
    轻快的步行,可以缓和神经肌紧张,从而收到镇静放松的效果,既有助于安眠,也可以防治神经官能症、情绪抑郁等。
    高血压患者坚持漫步,其舒张压可明显下降;缓慢步行,再配合深呼吸,能缓解头痛;走路时仰首望远,有助于调整俯首案头的姿势,可防治颈椎病。坚持走路,还能使心脏受到一定的锻炼,增强心肌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同时促进胃液分泌,使营养物质在体内能加快消化和吸收。所以说,步行走路是一种极好的健身活动。

健身走路要注意方法。走路的姿势非常重要。挺胸、收小腹,臀部夹紧,千万不要弓腰驼背。如果走路时不紧缩小腹,不管你走多少路,也无法刺激你的腹部肌肉,你的小腹就不会缩小。此外,驼背会破坏身体的平衡感,降低走路的运动效果。将走路作为一种减肥的运动,就不能像平常散步一样随便,要适当加大步幅,只有大步流星地向前走,才能运动你的大腿肌肉,避免萝卜腿出现。走路时要后脚跟先着地,而不是整个脚底平放在地面上。将重心放在前脚,每跨出一步,前脚须按照后脚跟、脚心、脚尖的顺序着地,这样走路,后脚跟会自然上提,腿的曲线就会变得紧实匀称。

长期养成了快走的习惯,一但遇到需要快速赶路时就不会感到吃力。

老年人常出去走走,还可以交朋结友,开阔视野,舒畅心情,比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好。

(2007.6.3)

 种   菜

八十年代初我调进城,2000年退休了。我的住房旁边有一块很大的空地,还有围墙。是前几年买来准备盖房用的,因资金困难没盖成,一直闲置着。我和另外几个退休老头有同样的想法:这地荒着多可惜,何不开出来种菜。就这样我又干起了种菜的老行当。

这次种菜和三十年前种菜,情况大不相同了:一是条件不同,以前在山区种菜土质差,水肥困难;现在这块地原是菜园地,土壤肥沃,加上旁边有厕所,又有水塘,水肥极为方便。在城里买种子秧苗也方便。二是内容不同,以前品种单调,只种些白菜萝卜之类的大路菜;现在种的品种繁多,一年四季各种蔬菜瓜豆,应有尽有,而且还学着用塑料薄膜种反季节蔬菜。三是心态不同,过去种菜只为解决吃菜困难,不得已而为之;而今种菜不光是为收获产品,更主要是为了健身,自得其乐。老年人最忌整天坐着躺着不活动。种菜自然有许多事可做,但没有丝毫压力和负担,想干就干,今天干不完还有明天,累了就休息。

种菜不仅可以活动筋骨,锻炼身体,而且是一种精神享受,一种乐趣。茶馀饭后到菜园里转转,看着自己种的菜在不断生长成熟,有一种无比的欣慰。菜园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绿树环绕,绿菜茵茵,树上鸟儿啼鸣,水中鱼儿游动。身临其境,自然有反朴归真,心旷神怡之感。同业者互相切蹉种菜的技艺;观光者齐声赞扬种菜的艰辛。蔬菜丰收了,送些给亲朋好友品尝,他人高兴,自己更高兴。自己种菜不会去使用化肥,更不去喷洒农药,是真正的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吃了放心。

切身体会,种菜确实是一件有益身心健康的大好事。

2006-4-28

第七篇   看书学习

退休读书好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人各有乐,我嗜好看书看报。

我年轻时就因爱看小说才学中文的,在“大跃进”年代,劳动很累,但只要有空我总是捧着一本书躲在一边静静地看,为此也不知道挨过多少批评。记得小说《青春之歌》刚出版时,学校图书馆数量不多,一个班只摊到一本,为了先睹为快,白天轮不到看,我就借来晚上看,直看到深夜。那时《红楼梦》被当作禁书,但我仍然背地里偷偷地看。就业后,尽管工作很忙,我还是挤时间看书,六十年代初《北京晚报》连载《燕山夜话》,我是一篇不缺地仔细阅读,读了还要向同事们推荐。这事在后来成为我的一大“罪状”。

尽管我爱读书,但由于那年代一个接一个的运动占去了大量时间,总觉得自己书读得太少了,常为没空看书而遗憾。

退休后,从上班的约束中解脱了,就想趁此一生中难得的机会多读些书,读些好书,以弥补以往读书不多的缺憾。每天只要有空,别无打扰,我总是争分夺秒地看书学习,看书看报是我退休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平时在生活上我很节俭,而在订报买书方面却出手大方,我常年保持订两份报纸一份杂志,还不时地上书店买本自己喜欢的书,有空还常去图书馆看书看报。

退休老人爱读书好处多,我深有体会。

多读书,适应新环境。古人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我看说得是读书,古代的信息不象现在这么发达,若不靠文字传播天下事,不出门何以知道?读书看报能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地方的发展变化,在陈旧的大脑里输进一些新鲜血液,更能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年轻人也多一些共同语言,代沟的距离自然会缩短一些。否则,只会说些陈芝麻烂谷子的老话谁会离你。

多读书,有利身心健康。健康对老人来说尤为重要,现在有关健康方面的文章很多,通过阅读可以懂得科学的养生之道,有意识地克服不良的生活习惯,更懂得珍惜生命。同时,多读书能活跃大脑思维,使大脑有更多的血液供应,神经细胞之间有更多的联系,从而延缓脑力衰退,有利健康。

多读书,与时俱进。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科技水平越来越高,老人若不学习就难以跟上时代潮流。我曾听到有人说,现在辅导小孩作业都感到有些困难,这就足以说明老人要读书学习,不能光吃老本;至于象电脑这类新技术,不读书不学习就更不会了。

多读书,陶冶情操。我每天拿到报纸除浏览重大新闻外,大多时间是阅读文学作品,如《江淮晨报》、《黄山日报》副刊上的一些文章我就很爱读。本土作家许定安的《回望生命》我读了深受感动。对一些名家散文我更是爱不释手。在读书的过程中使我更能以科学的心态体味人生。

多读书,促进写作。喜欢看书,看多了自然会想到自己也要动笔试试,写文章虽无定法,但基本的套路还是有的,同类文章读多了,是可以悟出一些基本规律。好的文章的内容也会给我们一些启迪,有感而发。我虽不擅写作但通过读书也激发我写了一些文章。我的文集《平生旧事随流水》一书能公开出版,这与我平时爱好读书是分不开的。

回顾八年的退休生活,我深刻感到,读书给我带来很大的快乐。

(2008.12.28)

 

暮学电脑

 

我退休后在家没事,欢喜写些回忆类的文章,有时应亲友们的需要,常托儿媳打印,他们工作很忙,曾多次要我学电脑,说学会了电脑写文章就方便了,将文字直接输在电脑上,可以随时修改,用不着一遍遍地誊写了,文章写好后可通过邮箱直接发到报社投稿,发给亲友们阅读交流。

经他们这么一说,我就想试试看。但一接触实际我就傻眼了,翻开电脑书籍就被许多表示名称的英文字母搞糊涂了,因为我不懂英语。五笔型输入法的字根我更是记不住。正当要打退堂鼓时,我想到了一段历史故事。

晋平公曾对他的乐师师旷说:“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回答说:“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这段话给我很大的启迪,老年时好学,如燃烛的光亮,烛光虽弱,但总比摸黑走路好啊!我虽年近古稀,学电脑是迟了点,但亡羊补牢未为晚矣,我在这人生暮年能赶上如此进步的电脑时代,可谓一大幸运,我岂能自甘落后!

林老伯渠有首咏老诗说得好:“世有老少年,也有少年老,不落时代后,年老才可宝。”为了使自己的精神世界能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升华,“不落时代后,年老才可宝。”我下定决心暮学电脑。我想,反正没有任务,没有压力,没有精神负担,学多少算多少,即使一无所成也无关大局。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里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我就是凭着这股尽志尽力,不甘落后的精神,在古稀之年学起电脑操作。

为了激发我学电脑的兴趣,儿媳给我买来了“手写连笔王”,我一试觉得很好玩,于是她就教我电脑开关和有关键盘、鼠标的基本功能。用过一段时间就感到这手写王很不理想,字非得一笔一笔的写,笔顺不能有一点错,更不能潦草。更扫兴的是,没用多久就不灵了。儿媳说,你语老师会拼音,何不用拼音打字。在她的指导下,我慢慢地熟悉了打字键盘的功能。

用拼音打字的方法倒不太难,困难的是我的语音并不十分标准,一些字读不准也难打出来。于是她又教我“智能ABC”,这种汉字输入法有很多优点,以词语输入为主,只需输入字的声母即能很快完成词语,而且还可以造自己需要的新词语。对一些会读会用不会写的词语,用这种方法打字更显出优越性。

在学会打字的基础上,我又逐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编辑方法。诸如复制、剪切、粘贴、插入、分段、移动等都能熟练操作。

学会了电脑的一些最基本方法对写文章确实很方便。我现在可以只需打个腹稿、写个提纲或者只是开个头就可以直接在电脑上写了 。打一段文字念一下,觉得哪里不妥就随时修改,有时一篇文章写好了,过些时候打开看看觉得有修改的必要,就可以随心所欲地修改。若是誊写在纸上就没有这么方便了。

我对电脑操作技术的初步掌握,是与儿媳的耐心指导分不开的。我每次遇到疑难问题问到她,她总是耐心地给我讲解,而且一边讲解一边演示,一步一步地教我。比如教我发电子邮件,是一遍又一遍地发给我看,讲给我听,又将操作程序简要的写在纸上,让我照着操作,她站在旁边及时指点、纠正。

由于学电脑,她一下班回家,我俩之间就有许多话要讲,她关心我学习的进展,我将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一一提出,她总是热情给予解答,需要操作的及时打开电脑操作给我看。

围绕着学电脑,本来有着代沟的两代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古人云:能者为其师。我向儿媳学电脑犹如徒弟拜师学艺,一个学而不厌,一个诲人不倦,彼此和谐,不亦乐乎!

学会上网更增加了我生活的乐趣。我感到电脑实在太神奇了,可以玩游戏、看新闻、听音乐、看影视、查资料,还可以在网上与亲朋好友聊天、互发邮件,简直是无所不能。尤其是发电子邮件,极大地鼓舞了我写作的信心。我将写好的文章一篇篇的发给远方的亲友,请他们提意见帮助修改,他们都及时给我回复,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今后,我要进一步提高电脑操作水平,充分利用电脑,录下我一个古稀老人平生的记忆和感受。我准备在有生之年出一本小册子留给后人。不知阎王爷能否放我一码,给我一点时间。我这一黄昏梦若能实现,也算是我对人生旅途的一点补白,给我的暮年留下一丝秉烛之明。

                                          ( 2008.5.28.)

 

 

带着感动出发     

 

看了2008年安徽高考作文题,想到我也有一段这样的经历,写出来作为我在古稀之年交给人生的一份答卷。

2006年8月,张启立先生著的《一路走来》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我俩是老相识,他送我一本,拜读之后,深受感动。

先生书的内容使我感动。正如中共休宁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胡宁先生的题词:“道出身边事,写满家乡情”。张先生出于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几十年如一日,不遗余力地宣传齐云山,宣传休宁,传播旅游文化。他爱家乡的小《山村》,不忘《故乡的东坑河》,身在军营恋着《故乡水》,花甲之年高唱《休宁之歌》。《夹源春雨走盐铺》,《探险源芳大峡谷》,一刻不停开发旅游的脚步。一组组散文游记,给我浓浓的美感,一篇篇山水文学,给我深深的启迪;《写给母亲的歌》唱出了伟大的母爱,他热爱《坚强的老爸》,不忘《灯下》的贤妻,还有老祖母的“满脸风霜”。比天高、比海深的至爱真情,在先生的笔下汇聚着传统道德、中华文明;先生是著名的民间文艺家,他写的一个个民间的旧传旧事,保存了古徽州文化的原汁原味,深受读者的青睐,更在我心里留下永存的记忆。

我的一个朋友曾向我推荐说:“他的文章内容真实感人,语言朴实无华,毫无花架子,不可不读。”我说:“是啊,确实如此。”我现在较仔细地读了他的文章,深为其正道质朴的真情而感动,为其自然写真的文笔所折服。

先生的创作精神更使我感动。他说:“喜爱文学,成为我人生旅途中的一股动力。这股动力转变为一股热情,演化成一种追求。因此,无论工作多次调动,环境再三变迁,从乡村到城市,由部队到地方,唯一不能改变的是我的业余创作,从未因故而辍笔。 写作,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张先生的为文为人感动了我,也启发了我。感动之后不禁联想自己,扪心自问,他能做到这样,而我为什么不能?他因遇上灾年辍学,小小年纪便参加工作,而我还有幸比他多读了几年书;他有丰富的经历作素材,而我有苦难的遭遇可回忆;他能以朴素的语言写出优秀的作品,而我也有一定的写作基础,为什么不拿起笔坚持写下去呢?我也曾经有过写回忆录的念头,也写了一点,但一听泄气话、悲观调,也就放下了。

俗话说,心动不如行动。张先生《一路走来》让我感动,沿着他走过的路走下去才是行动。遗憾啊!相见恨晚,再起步恐怕太迟了,但一想“起步”总比“止步”好,拿定主义,下定决心,带着感动出发!

人们常说不打无准备之战,准备也是行动。于是我在“出发”之时做了以下几项准备:

一是,登门走访,亲聆指教。     

我鼓足勇气登门拜访了张先生,他平易近人,他耐心地听了我的想法,热情诚恳地鼓励我:“一定要坚持写下去,你有经历有遭遇就有写作的素材,只要用正确的观点去面对去分析,同样能写出好文章。写回忆也好,我们这代人记忆的旧事,年轻人不一定知道,写下来让后人不至于忘记,一代一代地记下去才有历史,才有文化。别担心写不好,也别在乎别人说长道短,只要用心去写,自己觉得可以就好,能见报更好,不采用也别懊恼,报刊有各自的需要,不用的文章不一定就不好。”

张先生的一席话使我茅塞顿开,觉得很有坚持写下去的必要。

二是,翻箱倒柜,搜集资料。

写回忆录光凭头脑的记忆是不够的,于是我翻箱倒柜地将几十年留下的日记、笔记、学生时代的作业、亲友师邻给我的书信,还有用过的课本、读过的报刊等等,统统的翻出来,大致浏览一遍,从中寻找记忆的线索,理出一些有用东西。有时夹在书里的一张字条、一张贺卡,甚至一句话也能钩起深沉的记忆。

三是,虚心刻苦,学习电脑。

为了写作的需要,我放下架子虚心向儿媳学习电脑,首先学会打字,进而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编辑方法。如复制、剪切、粘贴、插入、分段、移动等。学会了电脑的一些最基本的操作方法对写文章确实很方便,只需打个腹稿、写个提纲或者只是开个头就可以直接在电脑上写了。觉得哪里不妥就随时修改,一篇文章写好了,看看觉得需要修改,可以随心所欲地修改,若是誊写在纸上就没有这么方便了。我还学会了上网,发电子邮件。

四是,有的放矢,看书看报。

以往看书看报多以消闲为主,为了写作的需要,我一改随意性,有目的地看一些对写作有直接帮助的文章。如著名的古代诗词,名家散文。看报,除了浏览一下重大新闻,重点是看自己喜爱的游记散文。巴金的《随想录》季宪林的《牛棚杂忆》,我认真仔细地阅读之后使我深受感动,对我的写作有很大的启发。

五是,故地重游,魂系梦绕。

生我养我的家乡,亲友师邻,山水草木,无不在我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民俗风情,旧事熟人,酸甜苦辣,刻骨铭心;一切我曾去过的地方无不旧貌换新颜。故地重游,魂系梦绕。有伤心的眼泪,也有美好的记忆;有忘不了的遗恨,也有隔不断的亲情。

打开记忆的闸门,有说不尽的旧事真情;涌起创作的激情,有写不完的趣事美文。“平生旧事随流水,人间真情永春秋。”两年来我拉拉杂杂写了36万字的文稿,虽不成器,但心悦自慰,乐在其中。带着感动出发,朝向目标前行,夕阳魂系黄昏梦,老骥伏枥志存。

相知相识的老年朋友们,让我们拿起笔来,为讴歌今天的幸福生活,带着感动出发!                       

2008-6-15

 

 

 

 

第八篇   旅游观光

 

幸福北京行

 

游览首都北京是我多年来的夙愿,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实现。今年九月初终于如愿以偿,深感莫大的幸福。

上北京对于那些有条件的人来说犹如走村串户,轻而易举,然而象我这样一个平民百姓却很难很难。

旅游是一种高级的消费形式,首先必须具有金钱和时间的条件,在那日常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尚不能满足的年代,连温饱都成问题岂能有外出旅游的奢望。

曾记得文革时,红卫兵大串联,我们学校师生准备上北京,我也想趁此机会上趟北京,我作好了一切准备工作,黄被条、黄挎包、黄军装、解放鞋,应有尽有,只因为我不是造反派,没有资格,结果他们都走了,惟独我留下“接受再教育”。当时未能上北京心里不好过,后来一想,没去也好,免得在我的人生途中留下一点非分的痕迹。在那贫困而又被歧视的年代,我上北京的愿望自然渐渐淡化了。

改革开放后,生活改善,旅游兴旺,我上北京的愿望与日俱增。因为我平时爱好文史,每当看到有关北京的内容总想什么时候能身临其境就好了。1988年听说单位要组织职工游北京,个人出一半经费,我万分高兴,带头报名,可由于多数人持不同意见未能去成,我深为遗憾。

九十年代本该可以自费去北京了,可由于我们教师进修学校工作的特殊性,平时有全日制班级要上课,寒暑假要集中进行师资培训,根本就没有上北京的时间。

进入新世纪我退休了,时间倒不成问题,而体力又上升为家人顾虑的焦点,旅游花钱多,经费自然也在考虑之列,曾几次萌生上北京的念头,都因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泡汤。

我今年七十岁了,身体状况良好,觉得再不上北京会留下遗憾,因此下定决心要上北京。机会终于到了。今年我的外孙女要到北方上大学,女婿送行邀我一道,真是个好机会,于是欣然同意。

我这次游北京条件优越,可谓尽如人意。

一是有女儿女婿陪同,一切由他们张罗,时时有他们照应,我成了百事不问的老太爷,毫无后顾之忧;

二是买卧铺票,轻松舒服,上午九点多从屯溪上火车,晚上睡一觉就到了,一点不感到吃力;

三是有在北京工作的侄儿自驾骄车全程为我们接来送往,比乘公交车方便自由多了;

四是季节最佳,时间宽裕。九月初不冷不热,天高气爽,有一周时间,不慌不忙,慢慢游,细细看;

五是我的侄子还为我准备了一副望远镜,有了它对一些目力不济的远景便是一目了然。

游北京,看天安门、看故宫自然放在第一位。9月4日早晨6点许列车到达北京站,下车后我们不顾昼夜乘车的疲劳,在我侄子的陪同下趋车赶到天安门广场,由于寻找停车场耽误了片刻,迟了一步没能看到升国旗的全过程,但国旗护卫队战士们返回时那整齐的步伐,豪爽的英姿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在广场上拍了几张照片,便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凭栏俯视,大道上车水马龙,广场已被四面八方的游客填满,楼上楼下全是人。登上城楼的有相当多的外国人,只见一个老外看到那金碧辉煌的城楼,张开双臂“哇啊!”叫了起来。许多老人相互招呼、拉话,尽管陌生,但一见如故,真有“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游客中有位坐着轮椅的老太,我好奇地和她答话,知道她已八十岁了,从广州来的,推她的小伙子是她的孙子,现在旅行社有专门为行动不便的人服务的工作人员。有许多人在打手机向家人、朋友报告,大声地说:“我已登上天安门城楼啦!”

几乎人人手里都拿着相机,不停地拍着照片,此时我有种特殊的感情,特意站在邓小平的大幅照片前留影纪念。每个人的脸上都流露着愉悦幸福的笑容,显得那样的平和温馨,有位老人大发感慨:“现在真正是太平盛世,我们老百姓也能登上皇帝登的城楼。”

“太平”这两个字是千百年来国家和人民共同追求的美好愿望,国泰民安视为最高的理想境界。在游览中我发现历代皇家宫殿、园林、寺庙等建筑的命名多离不开“和平安乐”的内容。天安门、地安门、太和门……,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群,是我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明永乐年间始建,分外朝和内朝,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个大殿为中心,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召见群臣行使权力的场所。内廷有清乾宫、交泰宫、坤宁宫等,这些古建筑的命名中的安、和、泰、宁等都是一个意思,希望太平。

然而,回顾中国的近代史何曾有过真正的太平盛世。我的70岁生日正逢新中国60华诞,因为我经历了那些不太平的年头更感到今天太平的意义,我有幸在这盛大庆典的前夕游览北京,亲身感受到祖国首都繁荣富强,安乐详和的氛围自然有着无比幸福之感。

我这次游北京内容也较丰富,几个有名的景点都去了。既瞻仰了天安门广场、毛泽东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城楼等这些代表我们伟大祖国尊严的宏伟建筑,又较详细地参观了故宫、颐和园、圆明园、天坛等皇宫和皇家园林,详细地了解了当年皇帝和达官贵族是过着怎样豪华奢侈的生活;真切地感受到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我更有幸看到了奥林匹克公园、鸟巢、水立方这些现代化的建筑,我久久地坐在馆内的观众席上回味北京奥运的辉煌,留连忘返;我健步登上了八达岭长城的最高处,下来没有丝毫疲惫的狼狈相,我感到十分自豪;十三陵我一一光顾,进入定陵地宫尤其觉得惊奇;另外我还到承德玩了两天,避暑山庄太美了。这是我最感自豪的,因为离我们这里较远,我周围的同龄人中可能很少有人去过那里。我郑重地向朋友们推荐:承德避暑山庄值得一游。

虽然我到的景点不算多,但所到之处看得比较细,比跟旅行社游览要实惠得多。在我古稀之年又欣逢新中国六十华诞这际,我能游览首都北京感到太幸福了。                      

2009-9-29

第九篇    珍惜健康

哀伤的提醒

——说健康

自打今年初从老家为叔父送葬回来,一种难以摆脱的哀伤时时缠在心头。我的父母姑姨舅姐都相继去世,而今十分关爱我的叔父又离我而去,难免哀伤。我这次回故乡,可谓“少小离家老大回”,村里的年轻人几乎全不认识,原来的老熟人已廖廖无几,一个阔别多年的小学时代的老同学告诉我,家乡的某某都已过世了。回忆往事,犹如昨天,我深深地叹口气,十分感伤,听说他们的后辈都有所发展,总算有些安慰。

再想想我身边的一些老同事,老朋友,许多人都不在了。现在人毛病也多。最近我的一位老乡,多年的老朋友又走了,看着他妻子那悲伤的情景,回来后我好多天都无法高兴起来,一闭上眼就回想起我们四位老乡在一起的日子。

人这一辈子活着就图个亲热。有亲人,有朋友,有邻居------,但一路走来发现自己的亲人越来越少,亲戚朋友越来越少,自然产生一种难言的哀伤。

哀伤给我极大的痛苦,也给我一个极为重要的提醒。我开始感到健康的身体是何等的重要!金钱财物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唯有身体是自己的,唯有健康最宝贵!一个人只有到了晚年,或是到了生命垂危之际,才能真正体会这些话的含义。

想想已故的亲人,朋友,许多都是辛苦一辈子,好日子刚开头就走了,有的人连一天福也没享到,真叫人寒心。

根据专家分析,一个正常的人应该能活到一百多岁,但这样的人太少了,人们大多数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

我们当中有不少人是为了工作,为了生计,积劳成疾,影响了自己的健康,那是不得已;而现在有的人一味地追求金钱,追求权力,一味地贪图眼前的刺激,而不顾自己的健康,这也太不明智了。

近几年来,我注意到现在谈养生之道的人越来越多了,参加锻炼的人越来越多了。也有的老人说,年轻时不注意,到老了再讲保健讲锻炼是亡羊补牢。我说,就算是亡羊补牢也未为晚矣,补总比不补好。

人到老年,几乎都感到健康的重要,我常听到有人说:“一个人不生病是最大的幸福,也是全家人的幸福。”然而,中青年重视健康的人并不多,他们只觉得眼下无痛无病,就把健康二字丢在一边,稀里糊涂地拼命抽烟酗酒,无节制地暴饮暴食,无规律地起居作息。还是让我们到医院病房里去看看那一张张哀戚的面容,去听听那一声声悲伤的叹息,就会提醒我们要增强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及早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防微杜渐。否则因无知,无治,误了大事,悔之晚矣!

报刊上关于养生保健的文章很多,内容大同小异,不外呼要平衡饮食,注意活动,改变不良习惯,保持乐观情绪。贵在坚持。为了掌握生命的主动权,力争多活几年,几十年,以享受眼下这来之不易的大好时光。让我们时刻提醒自己——健康是最可宝贵的!

2006-12-8

 

 

九九重阳书九篇

七旬老朽诉衷言

国泰民安歌盛世

健康快乐享天年

 

2009年重阳节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