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华人摄影经典作品欣赏(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7:35:36
20世纪华人摄影经典作品1

01 物理学家杨振宁
邓伟简历
邓伟:男;1959年生。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并留校任教,担任电影摄影师。1980年至1985年,拍摄中国文化名人肖像;1990年至1997年自费足迹遍及五大洲,。拍摄世界名人,成为著名肖像摄影艺术家,兼职教授。特聘研究员,英国皇家摄影协会高级会土,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2004年获中国摄影届最高奖—金像奖。
《物理学家杨振宁》
拍摄于1994年2月10日。作者邓伟在详细解读了杨振宁的精彩人生背景后拍摄了这幅作品。40年代末,杨振宁从主持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反应堆的费米教授,共同提出基本粒子的结构模型,成为美国物理学界崛起的一颗新星。“美国氢弹之父”泰勒教授帮助杨振宁选择了理论物理作为研究方向;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原理,促进了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新发展,从尔获得了当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当作者见到杨振宁教授时。他已是72岁的老人,正在和学生谈话,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的多。他坐在一张沙发,背景是书架,身边有电脑。“我认为这个位置不错,曾有人在这拍过。他提议说:。我说喜欢过道墙上那几幅爱因斯坦的黑白肖像,拍的如同素描般简洁的,请杨教授坐到靠窗的长木桌前,继续和学生交流,他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时常会双手合十,像是陷入短暂的沉思。作者捕捉到了这个充分表现他性格的典型瞬间,他宁静的神态中蕴涵着悠远而跳跃的思绪。

02 历史性的握手
杜修贤简历
男:1926年生。1940年参加革命,1944年在延安八路军电影团学习摄影。此后历任八路军关中前线野战军政治部摄影员,第一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摄影组副组长、副队长。1954年调新华社工作。1971年任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兼中央新闻组组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80年任中国图片社副总经理,新华社高级记者,1988年离休。
历史性的握手
1972年初,周恩来总理要做一件大事,怎样接待中国长期视为敌人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既不失中国尊严,又不乏友好,这是挺有难度的一次外交活动。1972年2月21日是尼克松访华的日子,这也是我们摄影记者的大事。为了让中外记者拍摄好这一历史瞬间,有关部门第一次在机场边搭了一个阶梯式的大架子,距离宾主握手点约20米远。上午11点,尼克松的专机出现在北京机场的上空。记者们屏声静气,紧张地等待着中美两国领导人的历史性握手!舱门打开,第一个出现在门口的是满面笑容的尼克松,接着是他的夫人,尼克松步子很快,他一会招手,一会鼓掌,一只脚刚落地,手就笔直地伸向2-3米开外的周恩来。周恩来不卑不亢,面带笑容,等待着这只从太平洋彼岸伸过来的手,就在双方即将握手的刹那间,我当机立断,按动了快门……。后来由周恩来总理审定发表了这张照片。
03 入城式
高粮简历
高粮:男,1921年生。现为《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中国老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老摄影记者联谊会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政府津贴。1996年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有特殊贡献荣誉奖杯”。1944年始投身新闻摄影事业,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战火洗礼与锻炼,冒着生命危险拍摄了大量战斗场面的照片,成为我党我军文献史上有价值的珍品。1955年调《人民日报》社任摄影组长,负责中央新闻报道工作。举办过“历史的脚印——高粮摄影作品展”等。
《入城式》
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了开进北平的入城式,上午10时,庄严的入城式开始了,平津前委首长、北平市委、军管会的首长以及北平联合办事处的傅作义方面的代表登上了正阳门(前门)城楼,检阅了入城部队,威武雄壮的入城部队受到北平市民夹道热烈欢迎。当时我被任命为军管会与平津卫戍司令部记者,随部队采访和拍照了入城式盛况及各界群众夹道欢迎入城部队的热烈场面。

04 热土
侯钦孟简介
侯钦孟:男 年生。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并在天津工艺美术学院进修。历任北京装璜设计研究所美术设计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摄影记者、中国文化报主任记者,现为国家一级摄影。与人合作,在国内率先拍摄成功立体摄影图片。几十年来有数千幅作品发表报刊、杂志,多幅作品获奖,在舞台摄影艺术制作上成绩卓著;作品及论文获中国艺术摄影年会特等奖和中国艺术摄影“金路奖”,出版《灵性——侯钦孟舞台摄影艺术》画册并举办“用激情燃烧灵性”个人作品展,多幅作品被展览馆及社会各界名流收藏。
《热土》
《热土》拍摄于舞蹈《绿地》。我在舞台摄影艺术创作中,运用多重曝光、慢门、变焦等技法,对舞台上的物象结构、重构、打破原有的组织形式,完成视觉形象的再创造,使原来完整的、简化的舞台形象复杂化,让清晰的舞台物象显现出模糊与多义性,营造出物象之间矛盾与协调的,虚实相生的关系,引发人们在具象与抽象之间的联想。使舞台上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一切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成为自己理想的寄托。《热土》运用多重曝光,慢门和色彩属相的感知力表现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在自己的这片“热土 ”上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拼搏精神。

05 万头攒动看飞机
毛松友简介
毛松友:男,1911年生。1932年大学毕业后任上海《晨报》摄影记者。新中国成立后任新华社摄影记者、《新闻摄影》杂志编辑、中国摄影学会理事等职。在近七十年的摄影生涯中,足迹遍及祖国大地,拍摄了10余万张摄影作品,记录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和自然风光,拍摄的宋庆龄、鲁迅、蔡元培等和英国著名文学家萧伯纳相聚上海时合影及《万头攒动看飞机》等作品成为我国珍贵的文献照片。作品《节日焰火照北海》在1960年匈牙利国际影展中获二等奖,《三峡帆影》等照片被印制成邮票和明信片行销国内外。作者还致力于摄影理论研究,数本专著中的《实用摄影》被国家出版局定为出国版本向海外发行。
《万头攒动看飞机》
《万头攒动看飞机》——上海市民为支援抗战捐献5架飞机,照片是作者于1932年10月在上海虹桥机场拍摄的。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军陆站队夜袭淞沪,炮轰吴淞口要塞,占领上海闸北一带,事变聚齐,群情鼎沸,驻沪十九路军奋起抗战,上海市民纷纷捐款救国,并将全部捐款购买了五架战斗机,在虹桥机场举行了飞机命名典礼的献机大会。市民踊跃参加达10多万人。作者到现场观察地形,选定一处高坡,待飞机列队起飞的一刹那,用千分之一秒的快门速度拍下了万众欢腾,仰视天空飞机飞行的壮丽场面,地面上欢呼雀跃,激情澎湃的观众与空中比翼翱翔的五架战机融入同一画面上的新闻照片,生动的表现出我中华民族同仇敌杞的救国激情。报纸刊出后引起轰动!当天报纸销售一空。06 给藏族儿童理发
蒙紫简介
男,1933年生。1950年63军政治部从事摄影工作,曾参加抗美援朝及西藏平判的战地采访。先后任解放军画报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旅游出版社编辑室主任、编委会副主任、高级记者、编审等。50多年来,他有近千幅作品发表在历届全国影展和全国主要报刊上,并有多幅获奖。出版了《美丽的桂林》、《故宫》、《紫禁城》、《皇故里》等画册。其作品追求时代感,讲究用光传神,情景交融,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给藏族儿童理发》
摄于1959年5月。一天我去郊区的一个连队,看着挤满屋子的一群藏族儿童,他们有的做着鬼脸,有的用藏语和班长比划着,被这种天真活拨,亲密无间的情景吸引了,当得知这些孩子是来找班长理发时,兴趣悠然而生,这不正是我要寻找的题材吗?既和班长商量决定临时理发店就设在屋后的树林里,孩子们听说要去“林卡”(花园的意思),特别活跃,为了使他们在相机前不感到紧张,作者先给他们每个人照一次相,并让他们从取景景框看看自己的小摸样…..正式拍照已是中午,太阳“顶尖”反差很大,请通讯员找来一块白布当反光板,这种散光反射柔和不刺眼,加强了照片的艺术效果。为了突出主题,我屏弃地平线上杂乱的景物,用仰角度,使班长和孩子们略腑的脸部突出地呈现在画面上。使读者从人物真实情感和内心世界的画和表现上,解读西藏平判以后,发生的深刻变化。
孟昭瑞简历
孟昭瑞:男,1930年生,著名摄影记者。1948年始从事摄影,先后于《华北画报》、《解放军画报》任摄影记者。研究员、高级记者。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参加了“平津战役”、“北平入城式”、“新政协会议”、“开国大典”、“抗美援朝战争”、“两弹一星”发射。审判林、江反革命集团主犯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采访,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1986年出版了专著《历史的瞬间》,1992年在北京举办了个人摄影艺术展览。
《我的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我的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摄于1967年6月17日上午9时。需要指出的是:世界主要国家从原子弹到氢弹试验成功的时间为:美国用了7年零4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前苏联用了整4年;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我国仅用了2年零8个月,这是何等的奇迹和创举啊!
当时承担拍摄“两弹一星”任务的人员控制很严,除我拍摄照片外,连新华社摄影部的记者也不能进场区拍摄。要求上不传父母,横不传夫妻,下不传儿女,这是铁的纪律。我拍摄的照片,除了供解放军画报使用外,还要肩负国内外的发稿任务,我深感责任重大,为确保向全国和世界人民交上满意的照片,我顾不上个人的困苦与生命危险,经强烈要求,感动了指挥部负责人,于头天下午绕行到了现在的拍摄地点。晚上戈壁滩上气温聚降,狂风卷飞石,仅盖着一件皮大衣,蜷缩着熬过了黎明前的黑暗。第二天,太阳初之即,我把三台哈苏相机分别装上了后背:40cm、150cm、500cm镜头,装好胶卷的背后,脖子上挎着M4徕卡135相机和 等120相机,就像战一场恶仗,即将打响一样……“零时到了”顿时光辐射闪现,震撼宇宙的巨响,地动山摇,瞬息万变的滚滚火球,在碧蓝的天空中呈现出鲜艳夺目的蘑菇云……这次核试验拍摄到的火球最壮观,从小到大的各种蘑菇云变化多端,每颗都像一束鲜艳夺目的花朵,是我拍摄数十次核试验最好的一次。

08 西沙巡航
牟健为简历
牟健为:男,1954年生。海军航空兵主任记者,荣立二等功1次,荣立三等功7次。兼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函授学院副院长;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学术委员;央视《军事摄影纵横》节目主持人。曾采访三军演习、南海撞机、舰艇访欧、黄岛大火、车海沉船、保山爆炸等重大事件,航摄数千小时,4次冲过“生死线”,挑战生理极限,首拍下战机高空发射导弹;20个春节以拍摄偏远艰苦部队官兵的形式过年,获摄影及论文奖226项,发表作品8000余幅。
《西沙巡航》
《西沙巡航》摄于1992年5月16日。当时,正受命宣传海军航空兵40年业绩的作者,几经努力申请到一架残击教练机,随残8II编队出征。未经任何飞行训练的作者,身体被固定在狭窄的机舱中,随战机一起跟踪拍摄编队大幅度的战术飞行。作者乘坐的老式喷气歼击教练机机动性能差,油量有限,到达西沙上空只能在低空飞行两三分钟。庆幸的是,为作者架机的海军王牌飞行员王文元上校,在编队大坡度转向七连屿的瞬间恰到好处的抢占了有利的拍摄角度,作者忍受了强大的空气压力和晕机反应,按动了连拍快门,相机以1/500秒的速度,把战机的飞行姿态和西沙最具代表性的地貌环境演于一体,让国产先进战机首航西沙的历史瞬间永远凝固。突然,油量先急!飞机徒然拉起急转返航。一阵强烈的晕眩,作者昏倒在剧烈跃升的机舱中……。这幅浓缩着“保卫南海主权”重要内涵的记实照片,曾获各种摄影奖27项。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