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普世价值为敌,就是与自己为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5:12:54
邵建
【我要评论】【该文章阅读量:407】【字号:大中小】
《环球日报》1月25号发表潘维的文章《敢与西方展开政治观念竞争》。文章认为:在核武器时代,不再是军事技术和军事实力的竞争,而是思想战线上的竞争,即政治观念体系的竞争。思想战线上的竞争有两大任务,第一,要解构所谓“普世”价值,把一个药方应付百病的荒唐揭穿;第二,要实事求是地总结我们中华的生存方式,给出关于“中国道路”或者“中国模式”的让知识界信服的阐述和理论解释。
这个世界上当然有不同的政治观念,比如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的政治观念就不同。不同的政治观念当然可以展开竞争,比如共和党和民主党每隔几年,总是以诉诸选票的方式,决出自己政治观念上的胜负。这本来是人类政治生活的常情,可是该文却由此引出要解构“普世价值”的任务,这就让人不解。更让人讶异的是,它所要解构的普世价值竟然是“自由民主”;而且自由民主所以需要解构,是因为它是“西方话语霸权”。
确实没有任何一点新的东西。这样的门调在1998年前后,我们听得实在太多。客观地说,经过知识界的努力,以特色反普世,并没有行情渐长。倒是普世价值本身,在民间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今天这样的声音再度斜出,在以自由民主为目标的政治改革尚未完全启动以前,却也并不奇怪。不妨视为一种权力或为权力的声音吧,它的高调,倒更见自由民主于我们今天的社会是多么必要。
这个世界有没有普世价值,它到底是不是西方话语霸权,我们需要不需要自由民主。在有人试图再度淆乱这些已经成为常识的问题时,对这些问题的再度言说也不妨成为一种必要。普世价值来自于人类的普世需要。人作为自然人,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种族、不分阶级,在其生存的基本需要上,具有相同的普世性。比如人人都有言论表达的需要、自由信仰或自由不信仰的需要,免予匮乏的需要以及免于恐惧的需要(罗斯福)。能够满足这些需要的对象,它就构成了所谓的价值。如果这些需要是普世的,满足这些需要的价值当然也是普世的。那么,什么才能满足并保障人的这些需要呢,制度,自由民主的制度。
自由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它的普世性,是专制无法比拟的。为了解构其普世,该文把制度区分上的“民主”与“专制”称之为“政治蒙昧主义”。甚至这样表白:“什么是当今世界主流信奉的‘自由民主’?你有再多的言论自由也不算数,除非反共的言论占据主流地位才是真正的‘自由’。”这样的表述十分恶劣,尤其是在当下的权力背景中。言论自由的精义不在于言论多少而在于言论无禁区。能否在言论上批评和反对执政权力,本是言论自由的第一考量。显然,专制制度的权力是不容反对的;而民主制度,由于权力本身来自选民,它当然可以反对和批评。前一种制度所以不普世,是因为人们没有批评它的权利。后一种制度的普世性,就在于它从制度建构上保证了民众批评和反对政府权力的自由。这一点如果比较两种不同制度下的媒体状况,即可明白。至于该文视民主与专制的区分为政治蒙昧主义,在我看,以这种方式来否定民主,同时为民主制度的反面辩护,倒是一种蒙昧主义政治。
作为政治制度的自由民主固然来自西方,但它依然可以具有普世性,就像来自东方的某些价值(比如古典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可以具有普世性一样。东海西海,心同理同。普世向不以地域论,它总是形成或来自某种地域。自由民主来自西方,这是西方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它不是什么话语霸权,而是人权在话语上的体现。我们今天要做的,不是与这种来自西方的普世价值为敌。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处于东方的我们,如何为普世价值做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贡献。要说竞争,也应该是这个层面上的竞争。该文的危险在于,它的竞争却是要解构自由民主这样的普世价值,并在普世价值之外寻找什么“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前者还称之为“破”,后者又称之为“立”。如果按照它的破立逻辑,自由民主的价值给破掉之后,所立的制度在性质上是什么又还能是什么呢。由皇权而威权而极权,走过来的历史又何曾走远……
在普世价值业已成为普世共识的今天,与普世价值为敌,就是与自己为敌。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08-2-4   本站发布时间:20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