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反对与台湾动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8 15:15:03
从《英雄》到《集结号》和《投名状》,国产电影反对与台湾动武
马庆云/文

中国的电影大片要得是一个气势,宏大的场面给人心灵与视觉的冲击,同时把人的英雄气质与炮灰精神发挥到极点,力图在血杀与蹂躏中找回人类最原始的生存本性的冲动。这种冲动与人类的对原始母体的依恋是一样的,它来源于一种血杀下的人吃人情结,所有的原始人类中都存在并遗传这种血杀情结,因为如果没有血杀,所有的原始部落则都将因为食物与生计的问题而灭绝。人对血杀的执迷、崇拜与恐怖,最原始的心理情结来源于人吃人,从人性心理学角度讲,人类种群只有在自相残杀的时候才有一种恐怖感出现,这种人类恐怖感的调动,在余华的一些阴冷的小说里得到充分运用。艺术其实就是要创造钻入人心的东西,《英雄》、《集结号》和《投名状》等许多电影都是利用了人类这中最原始的情结来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其实,艺术的本质力量也就是这种在艺术欣赏中的人心震撼。
但是,最近的国产电影中,我们可以明显得看到对生命个体关怀的情结了,在战争中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在被当作生命对待(从艺术家的角度被当作生命个体),艺术的创作者通过生命个体的群体死亡来震撼人心,叫我们的观众尊重每一个人每一个参战的战士,每一个放下武器的士兵,这是对我们中国观众的一次挑战,因为我们容易在血杀中寻找快感,而忘记死伤的是自己的兄弟。如《投名状》中在城楼上向手无寸铁的投降的太平军射箭的那些士兵们,他们都是眼含泪水的,这在中国的艺术史上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我们从《三国演义》到《康熙大帝》,这其间,有哪一部著作在战争中强调个人?我们民族心目中的英雄是关羽的过五关斩六将,是赵子龙的曹军中进进出出,是要有血杀的,才可叫做英雄,而从来不关心每一个生命个体。这些电影的产生,正是要在满足民众心理的大前提下,通过眼泪、通过炮火,叫所有人知道,战争是一个人接着一个人的死亡。
从《英雄》到《集结号》再到《投名状》,这其中,我们虽然还一直保持着几个人物的大英雄主义,但我们应该欣喜地看到,这其中的人性因子已经逐渐浓烈起来。无名不杀秦王,这是义,一人的仁义而至天下,是存苍生的观念,是一种对血杀与凶残的正面解读,它已经不在单单满足观众的最原始的“凶残”心理,而是向一种合理的义气方向转化。到《集结号》与《投明状》里,它们所表现出来的,远比它们的导演所说的多上许多倍。《集结号》导演冯小刚说,人有怕死的本性,求生是人的自然欲望,他的电影就是要表现这种欲望与理智(或者说是一种战争中的军人理智)地较量。抓住人的生的欲望,然后去展现死的惨烈,那个老兵战后对战友的找寻,从他个人角度讲是一种兄弟情结,从作者与观众角度讲,则是——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应该得到尊重。后面的一个镜头——平地上林立着无名英雄烈士的墓碑,那老兵身边的女人说别看了,都没有名字,这就是一种艺术反衬手法,还记不记得在《别拿自己不当干部》中冯巩他儿子说“妈,拿几块钱,咱带爸吃包子去”的场景,这是一样的效果。因为无名,所以我们才要爱护和平,最终与珍惜每一个生命。战士的肉体炮灰,就是叫人类清醒,不要叫更多的人成为九连一样的炮灰。
到《投名状》里,这种对生命个体(战士)地思考开始转化为对整体战争的思考,是一个从小到大的变化,也正是两个导演艺术创作的不同风格。《投名状》里最深入人心的情节在围苏州城一段,战争最后结果往往是那样的,两军对垒数十载,最终两败俱伤,都得到战争的报复。这些战争,一直在强调一个主题,“兴也百姓苦,亡也百姓苦”,战争的最终受害者是百姓,而不是慈喜太后或者王公。在苏州城楼上对手无寸铁的投降士兵射箭,是最震撼人心,叫观众深省的。
在中国民间,流传着这么一个谣言,我们开完奥运会就攻打台湾,而且许多人对武力攻打台湾摩拳擦掌、豪情万丈,实际这只是一种原始的兽行心理,是凶残与不理智的,党中央政府的“不放弃武力”,并不是要一定实行武力,那只是最后的底线。有人说,中华民族是平和的,我们热爱和平,可事实上却并不完全是这样,我们对台湾的战争还是十分执着的,并没有从一个和平的角度考虑问题。和平当然不是受气,但也不是“亡也百姓苦”。国人很少考虑战争的代价。我们在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中有太多的人对美国杀气腾腾,到是我们的政府以一种冷静的方式处理了此事。战争,不是像希腊神话中所说的那样为抢夺一个美女而发生十年战争,而是要考虑这十年战争中一个个生命的轮番倒下——战争,尤其是两个民族之间的,不能只为了出一口气。我们的民众还是缺少一种战争的理智,缺少对战争的正面认识。
《左传》中说“肉食者鄙”,有时候中国高层却是很清醒的,我们没有发动战争的损失远比毛泽东时代的战争损失小得多。国人应该在战争面前清醒一下头脑,相信这些战争题材的电影,要说的更多的是这些吧。
看看电影,看看战争的惨烈,尊重每一个战争的牺牲者,因为他们是一个个的生命,作一个真正爱好和平的人。在中国还是缺少这种电影,要用一种艺术的方式来完成民众的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