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在江津写的两首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7:50:56

作者:庞国翔 罗昌一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是国民政府陪都,南京、武汉等敌占区内的许多机关、团体、学校都是内迁来此。江津是重庆上游第一大县,物产丰富,水陆交通方便,每天有多班往返轮船,因而“陪都”的许多知名人士又疏散到江津。1938年8月,在南京蹲了国民党五年大狱的陈独秀由重庆转到江津,先住在县城黄荆街等地,由于多种原因,不久就搬到了离县城约30里的鹤山坪石墙院杨家的住宅内。他在这里致力于文字学的研究,不介入地方派系争端之中。
  陈独秀虽然不常与当地百姓交往,但附近百姓如有婚丧嫁娶等大事还是会来主动请这位“着长衫的下江人陈先生”参加,帮助写写对联什么的。江津人很喜欢在婚礼上“闹房”,不分男女老少和老幼尊卑,对新娘新郎进行疯闹,乱说乱唱乱动手脚……陈独秀对这一民俗感到非常好奇,曾赋小诗《闹新房》云:
  老少不分都一般,大家嘻笑赋关关。
  花如解语应嗤我,人到白头转厚颜。
  比陈独秀大八岁的著名佛学大师欧阳竟无(名渐,字镜湖,江西宜黄人)早陈独秀一年来江津,在县城东门内主持由南京迁来的支那内学院。当时重庆和江津的许多名流包括张澜等都来听他讲学说佛。陈独秀也多次来院内与他谈文赏艺。陈独秀想练隶书,打听到欧阳竟无珍藏有《武荣碑》字帖,于是就来借帖,还向欧阳竟无打了一张非常奇怪的“借条”:
  贯休入蜀惟瓶缽,久病山居生事微。
  岁暮家家足豚鸭,老馋独羡武荣碑。
  在这张特殊的“借条”里,陈独秀以五代时一生抑郁苦闷、被迫入蜀的苦行僧人贯休自喻,语言诚朴哀愁。欧阳竟无读后不得不借出自己的心爱之物。
  作者单位:重庆市江津区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