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用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1:54:25

《诗经》的用韵

一、概念

  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音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介音)、主要元音(韵腹)和韵尾。

  韵: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韵尾的话)。

  韵脚:汉语诗歌或韵文中互相押韵的字一般放在句尾,叫做韵脚。

韵例: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二、《诗经》的韵例

  从三个方面观察:

  1、韵在句中的位置: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

  2、一章中所用的韵数:分为一韵到底的和换韵的两类。

  3、韵脚的相互距离:情况较为复杂,大致分为三种。

  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这是《诗经》最常见的押韵方式。

  C、交韵:奇句和奇句押韵,偶句和偶句押韵。

总的看来,《诗经》用韵的主要格式有两种:一是隔句押韵的句尾韵,一是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三、《诗经》的韵部

  1.韵部:押韵字的归类。互相押韵的字原则上就属一个韵部。

  2.古韵:清代以来,研究音韵的学者们就按照《诗经》用韵的实际情况概括出《诗经》时代的韵部来,叫做“古韵”,指的就是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

  3.韵部的归纳方法:系联法

  先秦韵部主要从诗歌韵文的押韵归纳出来。最主要的材料是《诗经》,其次则有《周易》、《楚辞》以及群经、诸子里的韵语。对于从来没有用于押韵的字,可以根据谐声偏旁归入相应的韵部。谐声字就是形声字,指由代表意义类属的义符(又叫形旁)和表示读音的声符(又叫声旁)合成的合体字。一个声符,往往产生出一系列谐声字。凭借经验,我们知道一组谐声字的韵母往往相同或者只有介音不同,声母也相同或者属于同一发音部位,这是谐声字的造字原理。例如以“长”为声符的字有“张帐胀苌怅”等,韵母都是a ,声母分别是t 和t 。造字时代一定遵守着这样一条原理。但是我们发现,有些同声符的谐声字的读音差别很大。例如,以“台”为声符的字有“怡贻、治始笞、胎泰怠殆”等。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已经知道语言是变化的,那么可以推想,同一谐声系列的读音存在较大差别一定是长期演变导致的后果,在造字时代,它们的读音本来是相同或相近的。拿谐声字跟《诗经》押韵进行对比,可以看到同一个声符的字在《诗经》里做韵脚时,总是出现在同一个押韵范围内。从谐声字系列在押韵中表现出的一致性,人们得出一个结论:“同谐声者必同部”。那些没有出现在押韵里的字,就可以根据它的声符归到恰当的韵部。

  4.前人的古韵分部

  清代顾炎武分为10部,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分为17部,江有诰《诗经韵读》分为21部,黄侃分为28部。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5.王力的古韵分部:30部

  6.合韵:临近的韵互相通押。有两种情况:非入声韵和入声韵通押;韵母近似通押。

  叶韵:六朝时,人们说明《诗经》押韵和谐,于是认为某字该改读某音,就是所谓“叶韵”(叶句)。到了宋代,有的人更全面采用“叶音”的办法来说明《诗经》的用韵,如朱熹。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因为照这样字音随着上下文变化,所规定的“叶音”是随意的,不规则的。这种错误,在于他们没有看到语言发展的事实,不知道古今的语音并不相同。

用韵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句尾韵。即在句子的末字处押韵。如《周南•关雎》第一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第一、二、四的末一个字押韵。《郑风•清人》第一章也是第一、二、四句末字押韵:“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邶风•静女》和《魏风•硕鼠》等全诗各章都是末字押韵。

  二是句中韵,即句子中间的一个字押韵。如《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胡瞻尔庭有县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句中“檀”、“干”、“”、“餐”押韵。这种用韵形式,韵脚之后往往附带上语气词,也有以动词为韵,再带上代词宾语的,如《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三是在一章中一韵到底的,也有换韵的。如《秦风•蒹葭》第一章便是一韵到底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邶风•静女》第二章便换了一次韵:“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四是逐句押韵。如《魏风•硕鼠》第一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五是通篇都是隔句押韵。如《召南•桃夭》全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有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每章一韵,共用了三种韵。

  《诗经》的用韵形式非常丰富,都是根据吟唱的需要,纯出天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