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总裁张瑞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2:48:09
张瑞敏

性格决定命运,定位决定地位----张瑞敏砸冰箱
   a:  在山东青岛,35岁的张瑞敏被派到一家濒临倒闭的电器厂当厂长。他是所谓的“老三届”,中学毕业之后就进入工厂当工人,后来又调进青岛市家电公司工作。他当时对管理根本就没什么认识,在他的印象中,“所有干的事都可能是假的”,“上级假装给工人发工资,工人假装工作”。有一年,他还在工厂当工人,全国开始轰轰烈烈地搞一个“推广华罗庚的优选法”运动,工人那时对“推广”感到很新鲜,有的也想在实践中搞一些,但它并不是一个可以立竿见影的东西。由于当时上级要求“必须马上出成果”,结果贯彻没几天就开始统计“成果”了,后来还组成了一个锣鼓队到车间里去宣传有多少多少项成果。当时工人就感到像演戏、开玩笑一样。

对这种形式主义已经深恶痛绝的张瑞敏,当然不喜欢自己管理的工厂还在这条老路子上继续走下去。他去的这家“青岛日用电器厂”是一个年份久远的烂摊子,它早年是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后来过渡成集体性质的合作工厂。在很多年里,它生产过电动机、电葫芦、民用吹风机、小台扇等等,最近几年则开始生产一种名为“白鹤”的洗衣机,由于外观粗糙,质量低劣,一直打不开销路,工厂的资产与债务相抵还亏空147万元。在张瑞敏上任前,一年之内已经换了三个厂长,当时他是家电公司的副经理,如果他再不去,就没人去了。很多年后,他回忆说,“欢迎我的是53张请调报告,上班8点钟来,9点钟就走人,10点钟时随便在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到厂里就只有一条烂泥路,下雨必须要用绳子把鞋绑起来,不然就被烂泥拖走了。”

为了整治工厂,张瑞敏上任后就制定了13条规章制度,其中第一条是“不准在车间随地大小便”。后人读到这里,大概都会笑到喷饭,但是在当时却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在很多国营工厂里,随地大小便是一件不被禁止并司空见惯的行为,张瑞敏的制度贴出半年多后,随地大便的人没有了,但是小便的却还没能马上杜绝。其他制度包括“不准迟到早退”、“不准在工作时间喝酒”、“ 车间内不准吸烟”和“不准哄抢工厂物资”。为了执行最后一条,张瑞敏有一天把车间门窗全都大开着,布置人在周围观察有没有人再来拿东西,没料到第二天上午就有一人大摇大摆扛走一箱原料,中午张瑞敏就贴出布告开除此人。这件事情后,全厂工人才相信,这回新厂长好像是动真格的了①。

张瑞敏上任后的第一个决策就是,退出洗衣机市场转而生产电冰箱。他是 12月初报到的,当月工厂的牌子就被更换为“青岛电冰箱总厂”。他在家电公司当副经理的时候,曾经被派到德国去考察,当地一家冰箱公司利勃海尔(Liebherr)有意愿向中国输出制造技术和设备合同,张瑞敏抓住这件事不放,向青岛市和北京的轻工部再三要求,终于被允许引进利勃海尔的技术,成为轻工部确定的最后一个定点生产厂。转产和引进技术的决定对这家资不抵债的小工厂的意义将很快呈现出来,它后来一次次更名,最后定名为“海尔”,都可以从这里找到衍变的痕迹。
1985年的一天,张瑞敏的一位朋友要买一台冰箱,结果挑了很多台都有毛病,最后勉强拉走一台。朋友走后,张瑞敏派人把库房里的400多台冰箱全部检查了一遍,发现共有76台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张瑞敏把职工们叫到车间,问大家怎么办?多数人提出,也不影响使用,便宜点儿处理给职工算了。当时一台冰箱的价格800多元,相当于一名职工两年的收入。张瑞敏说:“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你们明天再生产760台这样的冰箱。”他宣布,这些冰箱要全部砸掉,谁干的谁来砸,并抡起大锤亲手砸了第一锤!很多职工砸冰箱时流下了眼泪。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张瑞敏发动和主持了一个又一个会议,讨论的主题非常集中:“如何从我做起,提高产品质量”,三年以后,海尔人捧回了我国冰箱行业的第一块国家质量金奖。
张瑞敏说:“长久以来,我们有一个荒唐的观念,把产品分为合格品、二等品、三等品还有等外品,好东西卖给外国人,劣等品出口转内销自己用,难道我们天生就比外国人贱,只配用残次品?这种观念助长了我们的自卑、懒惰和不负责任,难怪人家看不起我们,从今往后,海尔的产品不再分等级了,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把这些废品都砸了,只有砸的心里流血,才能长点记性!”

b: 当时海尔质量检查检查出一批不合格的电冰箱。张瑞敏令职工把不合格的冰箱抬到院中,又令职工将其砸毁。说如不合格的产品流到市场会影响海尔声誉。还会占据海尔合格产品的市场份额。


c:是这么个情况,海尔出的冰箱质量不好,卖不出去,

这时当时的厂长干不下去了,就闪人了

然后就把这位置给张瑞敏了

他认为质量不好都是因为员工不上心造成的

所以他带领员工开砸,这时候员工们也心疼自己亲手做的冰箱就这么砸了,心情也也非常痛苦,之后这些员工就非常用心,细心的做冰箱。以后再造出来就相当不错了




  张瑞敏,男,汉族,1949年1月5日出生,山东省莱州市人,高级经济师,1995年获中国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现任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中央候补委员。1984年,张瑞敏由青岛市原家电公司副经理出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他确立了“名牌战略”,带领员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创造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奇迹。24年来,海尔集团已由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2007年全球营业额1180亿元的中国家电第一品牌,并在全世界获得越来越高的美誉度。2008年3月,海尔第二次入选英国《金融时报》评选的“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
  在管理实践中,张瑞敏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西方现代管理思想融会贯通,“兼收并蓄、创新发展、自成一家”,创造了富有中国特色、充满竞争力的海尔文化。从“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模式,到每个人都面向市场的市场链管理,到“人单合一”的发展模式,再到卓越运营的商业模式, 张瑞敏在企业管理上的不断创新赢得了世界管理界的高度评价。到目前为止先后有美国的哈佛大学和南加州大学,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法国的欧洲管理学院、日本神户大学等商学院共做了十六个案例,涉及企业兼并、财务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特别是颇具权威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为海尔做的“市场链”案例已被纳入欧盟案例库。信息化时代,海尔开始了信息化流程再造,着力打造卓越运营的商业模式,被管理界称为是“海尔的信息化革命”。
  1997年张瑞敏荣获《亚洲周刊》颁发的“1997年度企业家成就奖”;1999年,在英国《金融时报》评选的“全球30位最具声望的企业家”中,张瑞敏排名第26位;2002年9月,张瑞敏荣获国际联合劝募协会设立的“全球杰出企业领袖奖”和 “最佳捐赠者奖”,是国内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家。2004年8月美国《财富》杂志选出“亚洲25位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张瑞敏排名第6位,是入选的中国大陆企业家中排名最靠前的。2005年11月,英国《金融时报》评出“全球50位最受尊敬的商业领袖”,张瑞敏荣居第26位,是唯一一位上榜的中国企业家。
  他是中共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代表,2001年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为中共第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张瑞敏的目标是使海尔成为世界名牌。据全球权威消费市场调查与分析机构EUROMONITOR 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按销售额统计,海尔集团目前在全球白色电器制造商中排名第四,按品牌销量统计,海尔已跃升全球第二大白色家电品牌。2006年,在《亚洲华尔街日报》组织评选的“亚洲企业200强”中,海尔集团连续第四年荣登“中国内地企业综合领导力”排行榜榜首。海尔已跻身世界级品牌行列,其影响力正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张而快速上升。张瑞敏和他的同事们已经把一个集体企业变成国际知名的跨国企业,并且他们正在通过流程机制的建立和卓越商业模式的打造,创造和满足全球用户需求,使中国在世界市场舞台上有了真正优良的企业形象。他们会以持续的创新丰富这种形象,为振兴民族工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编辑本段]
“最”
  最成功的经验以变制变,变中求胜
  最深刻的教训永远兢兢业业,永远如履薄冰
  最大的遗憾很多别人想做而没做到的事,我们做成了,但也有很多我们想做的事却无法做成
  最重要的转折1984年,由青岛家电公司副经理改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
  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德鲁克的管理著作
  影响最大的一个人杰克·韦尔奇
[编辑本段]
海尔集团CEO
  “海尔现象”让国人为之感奋,同时也触发了海内外传媒对“海尔真相”的深层次探究与揣度。
  1949年1月生于青岛。“文革”中属“老三届”,“顶班”父亲当了工人。历任班组长、车间主任、厂长、家电公司副总经理。1984年接手海尔。初到任时,为了借钱给工人过春节,与有钱的朋友豪饮,大醉。这年春节,工人领到了工资,每人还有5斤鱼。
  1984年,张瑞敏第一次出国。
  80年代中期,张瑞敏为海尔确定的主导方向是:“为创国际名牌而出口。”
  出奇终于使张瑞敏制胜。如今,海尔产品已全线进入美、德、日、法、澳等经济发达国家。电冰箱在德、美是亚洲出口第一;洗衣机出口日本第一,空调器出口欧盟第一。在大规模出口发达国家的影响下,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迎刃而解,经销商纷纷上门争夺海尔产品的经销权。
  1997年2月,世界最大的家电博览会在德国科隆举行,海尔占了中国展位的一半。“引起轰动的不是这件事,而是我们在会上向12个国家的经销商颁发海尔产品专营证书。”张瑞敏说起当时的情景时不无兴奋,“在照相留念时,我们坐在前排,几十个外国经销商手持专营证书,站在后面。”
  连一位中央领导在海尔看到这幅照片时也感慨不已:“不要看中国人在前面坐着,坐着才意味着真正站起来。”
  张瑞敏对于组织的运作是超乎寻常的热情与关注。
  他说:“中国从80年代初引进日本的管理,但并不成功,重要之点是只注重形式,忽视了思想和内容。”
  当年,他第一个抡起铁锤,砸烂质量有问题的冰箱,轰然砸醒了员工: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
  他的海尔创造了OEC管理法(Over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r):全面地对每人、每天、每件事进行控制和清理,“精细化,零缺陷”。
  他还认为,管理中国企业只能用中国式的管理模式。他制定的公式是:日本管理(团队意识和吃苦精神)+美国管理(个性舒展和创新竞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精髓=海尔管理模式。
  他把实现管理的“最高层次自主管理”作为自己的目标,说:“海尔的管理并不是为了达到某个数字标准,而是提升整个企业的凝聚力,增强每个职工的责任感。”
  1995年5月,成立近80年的松下电器公司首次来中国交流。这家公司的参事薄信兴听了海尔的企业文化介绍,参观了空调器厂。使他大为震惊:“在海尔这样的企业介绍松下的管理,我感到紧张和信心不足……松下得加油干,不然就赶不上海尔了!”
  都说,海尔的成功是因为有了一个张瑞敏。而了解海尔的人往往又有一个相同的结论:只要张瑞敏在海尔,海尔就尽可放心。张瑞敏说:“并非如此。我在海尔与海尔一定健康发展不能简单划等号。你可能把企业做上去,你又可能把它做垮,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种事例不单中国,在世界上也举不胜举。 一着不慎,企业就可能垮在自己手上。”
  对于张瑞敏,工商界有三个疑问:一、张是“老三届”加上三年业余学习,没有学院派背景,哪来的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超人的智慧?二、与有颇多微词的诸多企业领导人大相径庭,张在上下内外,人缘极佳,几乎是没有争议的人物,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三、张也是八十年代创业,九十年代崛起,好多人都倒下了,为什么张这么稳,这么“长寿”?
  张瑞敏自称读了不少书,是企业家中少有的“饱学之士”。自称还写得一手好文章,逻辑严谨,文字颇佳。“海尔是海”——张瑞敏曾以此为题著文。
  外界评论,海尔到美国去风险太大,张瑞敏则回应,"如果不去风险更大!"
[编辑本段]
市场是每个人的上级 张瑞敏管理箴言100句
  1、管理者要是坐下,部下就躺下了。
  2、管理就是行动。
  3、管理就是树立榜样。
  4、高层管理不等于高高在上。
  5、管理者必须进行问题管理,而不是危机管理。
  6、干部怕的就是不知道自己怕什么。
  7、没思路的领导不想互动,没控制力的领导不敢互动。
  8、干部怎样对待问题?要100%地落实责任,即“见数也见人”的原则。每个1%的问题都可以转化为100%的责任,100%的责任人。
  9、干部怎样对员工?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氛围。
  10、干部怎样对市场?创与闯。既要创新、创造;又要有闯劲、冲劲。
  11、干部怎样对待管理?悟性和韧性。
  12、干部的目标:做超级领导,即你的领导水平达到了能够让下属在没有领导的时候仍能够正常工作。形成有活力的员工,有合力的组织。
  13、干部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14、如果你或你的部门没有了上升的空间,也将失去生存空间。
  15、终端的问题就是领导的问题。
  16、看不出问题是最大的问题。
  17、重复出现的问题是作风上的问题。
  18、部下素质低不是你的责任,但是不能提高部下的素质是你的责任。
  19、观念不变原地转,观念一变天地宽。
  20、管事先管人,管人带作风。
  21、渐进就是守旧。所以经营理念创新,就要反渐进,必须一步到位。
  22、不只做一颗螺丝钉,要经营一部机器。
  23、先画靶子再打枪。
  24、特殊论就是给问题放行。
  25、“立刻办”是奔着有预算的目标立刻办;“想想看”是没有预算的闭门造车。
  26、开发的是市场而不是产品。
  27、市场目标的确定不是以个人能力为限,而是以用户满意度为准。
  28、对市场目标的确定就是以在市场上有竞争力增值为标准。
  29、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减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车厢都减速。
  30、零增长不等于零需求。
  31、有效供给才能创造出市场。
  32、海尔人只有创业没有守业。
  33、海尔国际化战略能否成功,主要是靠每一个海尔人的国际化,有了每一个人的国际化才能保证海尔集团的国际化。
  34、企业竞争力的实现取决于创新的细胞——SBU。
  35、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获取用户资源的能力。
  36、一个企业的竞争力是看一个企业的员工是增值的资产还是负债。
  37、要以秒为计算单位。
  38、客户的要求不等于客户的需求。
  39、造势产品输入的是用户的需求,输出的是用户的满意。
  40、企业一旦站立到创新的浪尖上,维持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要持续创新。
  41、要持续造势,就要把企业做成一条流动的河。源头是创新的SBU,河的终点是用户的满意度,即对企业忠诚的用户。
  42、把每位员工经营成创新的SBU并不断经营出高素质的人才的决定性因素就是管理者能否经营自我。
  43、成为SBU的四个要素是:市场目标、市场定单、市场效果、市场报酬。
  44、SBU具体的体现就是速度和创新。
  45、经营企业就是要经营人,经营人首先要尊重人。
  46、止谤莫如自修。战胜非议的唯一途径就是战胜自我。
  47、挑战目标首先要挑战自我。
  48、工作要简化,不要简单化。
  49、求人不如求己。
  50、“想干与不想干”是有没有责任感问题,是“德”的问题;“会干与不会干”是“才”的问题,但是不会干是被动的,是按照别人的要求去干;“能干与不能干”是创新的问题,即能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目标。
  51、没有市场定单的管理者就是不要管理的管理者;没有市场定单的员工就是不干工作的员工,责任不在员工身上,而在于管理者;没有市场定单的工作就是无效工作。
  52、决胜在终端。
  53、流程再造就是先要再造人。
  54、企业内部管理革命是为了创造企业外部的市场。
  55、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了斗志,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斗志,那些事情才难以做到。
  56、我们所有的质量问题,都是人的问题,设备不好是人不好;零部件不合格是人不合格;我们所有发展不起来的问题都是思路问题,不是缺人是缺思路;不是缺件是缺思路。
  57、企业发展的空间无限大,企业与用户的距离无限小。
  58、有价值的定单是企业发展的永恒的主题,企业要发展必须有定单而且是有价值的定单。
  59、质量无止境,企业无边界,名牌无国界。
  60、“一站到位”的服务,“一票到底”的流程。
  61、员工齐心,管理用心,对用户真心。
  62、企业生命之树的土壤是用户。
  63、企业做到极致,满足用户需求,无有他奇,只是本然。
  64、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第一是质量,第二是质量,第三还是质量。
  65、质量不打折、服务不打折、信誉不打折。
  66、质量一次就做对。
  67、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
  68、在一个管理好的企业内部没有激动人心的事情发生。
  69、管理的关键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70、没有定单就没有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工资。
  71、盘活资产首先要盘活人。
  72、在别人否定自己之前先自我否定。
  73、只有自己才能打倒自己。
  74、突破自我,突破思维定势,突破昨天。
  75、智力比知识重要,素质比智力重要,觉悟比素质更重要。
  76、创新的目标是创造有价值的定单;创新的本质是创造性的破坏,破坏所有阻碍创造有价值定单的枷锁;创新的途径是创造性的模仿和借鉴,即借力。
  77、监控就是爱护,委任就是信任。
  78、观念创新就是目标创新,目标创新就是提出别人认为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并用创新的办法实现它。
  79、每个中高级管理人员只有自己先找到市场才能找到市场中竞争的方向。
  80、不能用职能管理的手推职能管理的山。
  81、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
  82、职能签字是事先没有市场目标的签字,事先无人负责的签字。用户的签字才是有效的签字。
  83、用户的钞票才是企业的选票,用户的口碑才是企业的金杯。
  84、只有真正实现了问题清零和买断损失,才能卖出有价值的定单。
  85、要效果,不要借口。
  86、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
  87、举一纲而万目张,失一机而万事毁。
  88、管理无小事。
  89、物流以时间消灭空间,商流以空间消灭时间。
  90、什么是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千百遍都做对,就是不简单;什么不容易?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认真地做好,就是不容易。
  91、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92、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93、昨天的成功经验与辉煌可能是明天成功的阻碍。
  94、要做到实事求是,有两点很重要:其一是能不能实事求是,即思维方式的改变问题;其二是敢不敢实事求是,即思想境界的提高问题。
  95、解决无效管理,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树立以几何级数去提高工作效果的信心;其次,要有创新是无止境的观念,创新的空间存在于每个地方、每个人、每件事上。
  96、一切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在调查研究中,如果找不出原因和解决办法就不能放过。
  97、抓管理肯定要数,但如果就数抓数,最后连数也得不到,或者只抓到一个假数。抓好提高人的素质工作,数自然会产生;不抓人的工作,数就会越来越差,不能见数不见人。
  98、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管理人员的创新精神。
  99、真正的人才是在寻找实现自我的机遇。
  100、市场是每个人的上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