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乐义实验室科技援疆的故事(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6:30:22

科技日报:乐义实验室科技援疆的故事(上)

2007-03-23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陈太安   [字号: ]

“乐义实验室”科技援疆的故事(上)

——鲁东蔬菜大棚技术花开天山南北

(原载科技日报20073238  本报通讯员  陈太安)

  

图为王乐义(左三)与莱阳农学院副院长原永兵(左二)在乐义实验室

【编者按】
  在山东青岛农业大学,在党委书记周学宝、院长李宝笃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一个特别的实验室——“乐义实验室”。
  说它特别,是因为一个高等学校的实验室却用了一个农民的名字来命名!而这个农民就是享誉全国的“蔬菜大王”、全国劳动模范、山东寿光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
  “乐义实验室”在青岛农业大学可是鼎鼎大名:它是该校第一个、也是我国高校中为数不多的以商务合作的模式组建和运作的实验室;王乐义亲自担任管委会主任,青岛农业大学副校长原永兵博士任实验室主任,实验室聚集了该院多个学科专业的精英骨干。

  为了总书记的嘱托

  乐义实验室的诞生源于胡锦涛总书记的嘱托。
  200547日下午,几辆中巴车缓缓驶入了“中国大棚蔬菜第一村”——三元朱村。车刚停稳,胡锦涛总书记就健步走下车来。他是利用到寿光视察工作的机会,专程来三元朱村的。
  在乐义书记的陪同下,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了蔬菜基地,参观了大棚蔬菜展览。
  当乐义书记介绍说,三元朱村的蔬菜大棚已经发展了三代时。总书记兴致颇高。 
  “第一代大棚是用土垒的,档次低,面积小,效益差;第二代棚用砖砌成,空间大,最大限度利用了土地,农民增收快;现在用的是第三代大棚,中间没有立柱,便于机械化作业,还推行了节水灌溉,效益很高。”
  总书记夸道:很好。科学技术应得到充分利用和发展。 
  临走时,胡锦涛总书记紧紧握住乐义书记的手,他语重心长地说:我嘱咐你两件事,一是你要把蔬菜技术一如既往地向全国传授,促进农民增收。我们国家有8亿多农民,农民达不到小康,我们国家就永远进不了小康,这件事情非常重要。第二件事,你要培养人才。我们国家有了人才,就兴旺发达了。
  乐义书记郑重地表示:请总书记放心,我们一定把这些事情办好。
  为了总书记的嘱托,王乐义在农技推广的大道上,开始了“新的奔跑”。

  一个以农民的名字命名的实验室

  谈起“乐义试验室”,还有一段故事哩。该实验室派往新疆的科技特派员、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李庆典博士开始了长谈——
  我是1994年调到青岛农业大学工作的。这是一个有着五十多年办学历史的农业院校,曾培养出像著名玉米育种专家李登海、农业部部长孙政才等大批的优秀人才。
  由于地处县城办学,学院多年来形成了贴近乡村、服务“三农”的传统。早年,每到农忙季节,师生们便打起背包、扛起农具参加支农活动,老教授与农民朋友一块田里劳动,一铺炕头吃饭,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生产技术。
  当时流传着一句话:烟台地区有多大,青岛农业大学就有多大,胶东的农村有多远,青农大的教授就能跑多远。
  近几年,学院的科技服务区域不断扩大,近到山东各地,远到贵州、新疆,都有学院科技人员的身影。常年奔走在乡村田野开展技术服务的专教授就有近200人。
  其实,青岛农业大学和三元朱村的合作早就开始了。在乐义书记的冬暖式大棚刚刚试验成功时,学院就不断有教师前去考察调研。后来,学院教育技术中心以此为基地,拍摄制作了60多集的《大棚蔬菜栽培》系列技术推广片,连续在中央电视台七套农业节目中播出,后来又陆续出版发行,成为大棚蔬菜栽培技术培训的优秀教材。
  我到学院工作后,也经常到三元朱村的大棚里进行考察学习。在那里,我学到了很多书籍里得不到的知识。我后来编写了30多本用于教学和技术推广的小册子,很多东西都来自那里。农民是真正的创造者。
  乐义书记的提议受到了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双方商定,成立一个以乐义书记名字命名的实验室,作为大棚蔬菜技术推广的技术依托单位,利用学院在现代农业和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研究、开发与推广先进农业技术,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推动农村生产发展,引领农民增收致富。
  2005423日,青岛农业大学“乐义实验室”正式挂牌成立。这是乐义书记在全国建立的第一个以他个人名字命名的高校实验室。

  当代“贾思勰”

  说起王乐义经历,可谓“传奇”。
  19789月,王乐义被村里15名党员推举为寿光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那年春天他刚做了直肠癌手术,腰间还挂着个粪袋子,可以说只有半条命。
  当时的三元朱村,800多口人,1200多亩耕地,其中有三个埠子岭,面积就有500多亩,种菜菜不长,种粮粮不收。全村4个小队两辆破车,10头牲口瘦得皮包骨,那才叫一个穷啊!
  王乐义一上任,就瞄上了那三个埠子岭。他抱着病残之躯请来了农业专家。经过仔细考察分析,专家给他开出良方:三个埠子岭全部换粮为果,东苹果、西葡萄、南山楂,营造适合果木生长的局部环境。
  说干就干。先打井,再栽树,王乐义带领乡亲们苦干三年,三个埠子岭终于披上了绿装,飘出了果香。昔日光秃秃的埠子岭成了“花果山”、“聚宝盆”。
  温饱解决了,王乐义没有满足。
  1988年冬天,他听说辽宁瓦房店一户农民种植大棚蔬菜挣了钱,就带上7名党员三上东北,软磨硬泡,费尽口舌,学到了越冬大棚蔬菜种植的一些技术。
  刚开始在村里推广大棚,群众顾虑很多,他就发动党员带头。
  1989年年底,17户党员的第一批大棚黄瓜顶着黄花上市了:每公斤20元!到第二年5月一算账,棚均收入27千多。这下,大伙服了。到了冬天,全村一下冒出了180多个大棚。
  这以后,王乐义又反复推敲、试验,从墙体、骨架、覆膜、方位等方面对大棚结构进行了改造,终于研究成功了冬暖式蔬菜大棚。
  三元朱村富裕了。
  王乐义说,一村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才叫富。
  从1990年开始,他派出一批又一批的技术员,奔赴大江南北义务传授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时至今日,三元朱村还有140多名技术员常年奔波在外,传艺授徒。
  王乐义自己更没有闲着。这些年来,他跑了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行程10多万公里。先后到过河北、新疆、山西、陕西等地,义务传授大棚蔬菜种植技术。
  一场以种植大棚蔬菜为标志的“白色”浪潮,开始从山东寿光的三元朱村蔓延,并很快席卷了我国北方大地,从而改写了北方冬季无鲜菜的历史,同时也带动了上亿农民靠“白色”农业致了富。
  寿光自古出名人。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就是寿光人,他写的《齐民要术》是世界上第一部农学巨著,开启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先河。如今,人们开始把王乐义称作“当代贾思勰”。
  从1990年开始,王乐义带领三元朱村的农民技术员,在全国各地传授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渐渐地他们感觉到,农民搞培训,缺少理论知识作指导,经常遇到一些技术问题讲不清楚。
  如果能有农业专家作指导,再加上农民技术员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培训工作做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王乐义开始物色能够提供技术支持的合作单位。经过多方考察,反复权衡,最终,他将目光投向了青岛农业大学

  难以割舍的新疆情结

  乐义实验室一成立,立即着手做了两件事:一件是组织编写了一套《乐义设施园艺产业蔬菜生产新技术系列丛书》,作为培训教材。这套12本、80余万字的系列丛书即将由出版社出版发行。
  第二件事就是选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为“乐义实验室”的第一个培训点,并面向全院选拔赴新疆开展科技培训的科技特派员。
  回忆起当时报名的情景,李庆典博士说了下面一段话。
  我在全院第一个报了名。
  听说我要去新疆,亲戚朋友都反对。他们劝我:你已经50多岁了,又有糖尿病,干嘛去受那份罪?
  可我有我的想法。由于历史的原因,我8岁时就随父母到了新疆,一直在那里生活了30多年,是那片土地养育了我,我最美好的青春岁月都是在那里度过的,我深深地爱着那片土地。虽然现在我回到了内地,但回报西部养育之恩一直是我的心愿,能代表“乐义实验室”为新疆做点事情,让新疆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走上富裕道路,再苦我也愿意。
  再说,我对新疆的情况比较熟悉,还会一点维吾尔语言,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
  看我如此坚决,亲友们只好同意了。
  我又专门找到乐义书记,向他详细汇报了我的想法和打算。乐义书记很赞同,他支持我到新疆去。
  学校领导对我的决定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党委书记周学宝亲自找我谈话,勉励我到新疆后努力工作,把最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带给新疆农民,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经过一番紧张的前期准备工作,20059月份,我和三元朱村农民高级农艺师徐少华一起奔赴新疆昌吉州,着手成立昌吉州“乐义设施农业培训与示范基地”,开始为昌吉州各县市培训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和技术骨干,由此揭开了乐义设施园艺产业西部科技培训的序幕。欢迎进入
 

 

 

科技日报:乐义实验室科技援疆的故事(上) 科技日报:乐义实验室科技援疆的故事(下) 乐义实验室科技援疆的故事(科技日报原件) 近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等中央媒体陆续推出我校乐义实验室科技援疆工作的报道 科技日报新疆经济报互动宣传乐义实验室科技援疆效果好 科技网 --《科技日报》-- 能表达情感的机器人问世 科技网 --《科技日报》-- 选择适宜的运动才能“养肺” 科技网 --《科技日报》-- 中医药国际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科技网--《科技日报》--报社领导-- 科技网 --《科技日报》-- 营养快餐 科技网 --《科技日报》-- 冬天吃啥菜好 科技网 --《科技日报》-- 盘点可能改变科学面貌的50个想法 科技网 --《科技日报》-- 专家告诫: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的另一个“杀手” 科技网 --《科技日报》-- 全球变暖怀疑论者不可信 科技网 --《科技日报》-- 喝牛奶十误区 科技网 --《科技日报》-- 查尼湖又现“水怪”? 科技网 --《科技日报》-- “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网 --《科技日报》-- 橙色食物有助长寿 科技网 --《科技日报》-- 八类人不宜吃人参 科技网 --《科技日报》-- 天冷多喝点骨头汤 科技网 --《科技日报》-- 奇迹世界殊 科技创新路 科技网 --《科技日报》-- 未来主导: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科技网 --《科技日报》-- 8种食物有利降脂 科技网 --《科技日报》-- 技术和法律,谁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