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么因素推动了物价上涨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22:03:25

究竟是什么因素推动了物价上涨

【字体:

2007-8-21



 来源:解放日报  
  
    近几个月,一些食品价格一路看涨,肉价涨了,菜价涨了,米价涨了,炒菜的油也涨价了。据说继方便面集体涨价10%以后,部分中式快餐企业也打算提价。部分食品价格上涨引发的全行业涨价,似有不断蔓延之势。那么,原材料上涨导致食品成本增加,真的是供求关系发生变化,还是一些商家想借机“捞一把”?究竟是什么推动了物价上涨?    

    分析CPI结构,可以看出,今年上半年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主要是由农副产品价格上升所致。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上看,今年上半年CPI上涨3.2%,其中,由食品价格上涨拉动的因素,就高达2.5个百分点,占上涨因素的78%。

    由此,人们产生了一系列疑问:第一,国家统计局发言人年初宣布,我国目前在有关部门监控下的800种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无一短缺,全部处于供给大于需求或供求平衡状态。为什么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农副产品就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呢?第二,本来物价上涨主要体现在猪肉价格上升上,为什么这么快就蔓延到其他食品行业呢?第三,这一轮以农副产品价格上涨为特征的轻微通货膨胀,有没有进一步扩散的可能?会不会再形成1993年-1994年那样的高通胀?第四,如果让这样的通胀存在,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是弊还是利?

    长期以来,经济学对农副产品周期性波动问题,有许多经典理论分析与模型设计。但进入工业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后,人们渐渐把这些理论给淡忘了,甚至有些教科书也不屑于介绍这些理论了。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现代产业与传统产业并存的后发国家,这些理论对分析问题,还是非常有用的。例如,动态经济学中的蛛网模型。这种理论就是专门分析类似生猪这种周期性产品价格波动原理的。用这个模型分析目前生猪价格的上涨,就非常贴切。

    蛛网模型分析的是这样一种产品:供应量存在时滞(即生产者从开始生产到产品上市之间有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如半年以上)而需求量不存在时滞;产品本身不易储存,一旦生产出来必须尽快出售;产品预期信息难以收集,生产者主要根据现期价格决定第二期的生产量。这样,这种产品的生产,就会出现大年和小年循环的周期。在大年,由于产品供大于求,价格下降,导致生产者大量减少第二期的生产量,从而使第二期产品供小于求,价格上升,于是,生产者又开始大量增加第三期的生产投入。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价格波动周期。由于其波动周期图很像蜘蛛网,蛛网模型由此得名。

    可以形成蛛网状波动的典型产品,就是农副产品。由于现在农民生产仍以家庭作业为主,他们没有能力收集更多的信息,指导下期的生产计划,而只能以现行销量与价格为主预测未来的需求。因此,农副产品的价格变化,就逃脱不了如蛛网般的波动。目前,随着猪肉价格的上涨,农民看到了饲养生猪的收益空间,再加上国务院公布了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可以肯定,一个生产周期后,生猪的供应量会大大增加,物价也会自动下降。其他农副产品的情况,大致也是如此。

    除了农副产品价格周期性波动外,由生产率差异所造成的农副产品持续涨价因素,也不得不引起关注。所谓生产率差异的通货膨胀,是指随着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要素的价格也会随之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劳动力价格会呈现一种平均化趋势。这样,那些未能提高生产率或生产率提高缓慢的领域,随着工资的不断上涨,就容易形成劳动力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而最容易形成这类通胀的,就是那些产品价格弹性较低的产业,农业自是首当其冲。纵观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历程,可以看到,在工业化由第一周期向第二周期过渡的过程中,都会出现来自于农副产品并扩散至食品领域的价格上涨。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工业品与农产品的比价,一定会不断发生变化,即工业品不断降价,而农副产品不断涨价。

    从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情况看,农副产品的不断涨价,对中国经济增长并不一定是坏事。自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政府为摆脱通货紧缩的困扰,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从而使我国的投资增长率,一直大大高于经济增长率,大量投资不断形成新的生产能力。由于消费率一直在下降,这些新形成的生产能力,也一直以再投资和出口作为输出通道。如果哪天出口率出现急剧下降的拐点,生产能力过剩的阴影,就会重新笼罩中国经济。因此,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通货紧缩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真正阻力。为了防止这一现象的出现,就应该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率。我国消费率一直上不去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广大农民的消费能力不足。由于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大大高于城镇居民,因此,只要农副产品涨价的收入,实实在在地进入农民手中,而不是被中间商所瓜分,那么,农民收入的增长,对提高我国居民整体消费率,将是十分有利的。

    现在应真正引起关注的是,部分行业组织和企业协会,在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的过程中,通过其垄断力量借势涨价、哄抬价格。方便面集体涨价10%以及中餐快餐企业的集体提价,就使人联想起卡特尔组织成员之间的“暗中默契”。在竞争性市场中,企业产品价格的涨跌,应是企业行为。如果通过一个行业组织宣布集体涨价,就改变了竞争性市场的机制,形成了一种垄断力量,其结果一定会产生垄断利润。因此,政府目前的任务,一方面是组织更多力量增加农副产品的供给,另一方面是坚决打击垄断势力的借机涨价。

    总之,目前这一波以农副产品价格上涨所形成的轻微通货膨胀,不应成为我们判断经济已经过热的依据。只要生产率差异还存在,由劳动力成本差异所推动的通货膨胀,就不可能消失。如果能够通过类似农副产品期货等各类金融衍生品,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信息透明度,提高农民对市场需求的预期能力,就会使蛛网波动趋于收敛。由此,持续性的通货膨胀就不可能出现,经济增长也就会更加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