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诗教观探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2:47:15
孔子诗教观探讨
潘平安
(鄂州大学管理系,湖北鄂州436000)
摘要:诗教在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孔子诗教以诗经为范本,浸润着礼、义、德、行、教
化的教育,深为整个社会所看重。也有一些学者对孔子诗教观持不同看法。该文旨在对孔子诗教的形成、
功用及特点作简要阐明,以期获得对孔子诗教观有较深入的认识。文章从“诗教”的历史渊源、《诗经》与诗
教、诗教与乐教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诗教渊源;《诗经》与诗教;诗教与乐教
中图分类号:G40—09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004(2006 104—0046—03

、诗教的历史渊源与孔子诗教观形成
西周时期,学在官府,采诗和献诗制度造就了诗在社会
生活中的不同寻常的地位。贵族所受教育以诗、乐为先,诗
的传授者是乐官周礼。春官太师说:“太师掌六律六同,以教
六诗,日:风、赋、比、兴、雅、颂”。《礼记·文王世子》说:“春诵
夏弦,太师诏之瞽宗”[11,这说明乐官兼管教育,他们是诗学
老师。当时贵族阶级学诗有其实用的目的。诗和礼乐一般不
分,而礼乐是贵族阶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使得诗在
许多场合都派得上用场。政治生活中讽谏与颂美要用诗;祭
祀典礼中要用诗:日常生活中要借诗和音乐来表示情谊汐
交场合中也要用诗;诗乐的应用几乎等同于语言的一部分。
以乐语教子兴国、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都是说贵族们
应当用乐语来表情达意。在《左传》、《国语》等典籍以及先
秦诸子的文章中,引诗的次数就有数百次之多。贵族们以诗
规劝、以诗颂功、以诗叙志、以诗抒情、在各种不同的场合
中,以诗隐晦地含蓄地来说明问题。因而在当时习诗、写诗
已成为一种时尚。
孔子诗教观形成的标志即对诗教功用和诗教内容的
确定。春秋晚期,礼崩乐坏、贵族没落、文籍散佚.同时学术
教育出于私门。孔子的晚年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他开
门授徒,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
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可见
他仍然把诗教作为重要的教育科目。并将其地位提升到显
著的高度。因为他发现以诗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恢复礼
制具有极为特殊的功用。要进行诗教,首先需要编定教本,
他对当时已存的周王室所采之诗和各诸侯国向周王室所
献之诗,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和校勘而汇编了一个规范
的教本? 诗或诗三百。即今天我们所见的诗经。可以说对诗
经的真正研究,是从孔子采诗、献诗、写诗乃至整理编纂开
始的。孔子是将诗教与礼教结合.并将其确定为主要甚至
是唯一功用的第一人。他并不完全否定诗教一般作用存在
的合理性,在孔子看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
教。正因为如此,孔子整理当时已存的诗.从而编定一部供
自己行诗教使用的教材,从一开始就内定了自己的标准。孔
子曾经有过非常直接的表述: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 雅颂各
得其所,这里所说的是正乐,使雅颂回复本来的地位。
诗教内容和标准的确定就形成孔子诗教观的基本思
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功用观:肯定诗教的社会
作用,强调诗教应该为人的道德修养,为国家的政治教化
服务,并且也能很好地服务。
二、《诗经》与孔子诗教观
1.《诗经》与孔子的诗论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集中的诗歌产生
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五百多年的时间里,其反映社会
生活的广泛性、其内容的繁富性、其传情达意的真切性以
及其文学形式的艺术性,无不展示着市民们的真情、深刻和
睿智,也赢得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和文人士子深度的关爱和
高度的重视。《论语》中记录了一些孔子有关《诗》的言论,
有人将这些“诗论”说成是既“奠定”了现实主义理论的“基
础”,又“指导”了后世文艺创作和文学批评。孔子在《论语》
中有关《诗经》的言论,多属“诗”的范畴,并不侧重于对作
品本义的解说,也不注重《诗经》本身的文艺性探讨,而往
往是借诗明志、互相发挥,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目。孔子
与《诗经》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孔子是《诗学》研究的第
一人。由于孔子所处时代的生产力较低,对于文化的态度与
作用,都是从政治上的实用角度来考虑的,因此孔子研究
《诗经》也是为了实用,以《诗经》来进行教化。《大戴礼记.
卫将军文子篇》说:“吾闻夫子之施教先以《诗》”f卷六);《史
收稿日期:2006—03—25 修回日期:2006—06—08 ’
作者简介:潘平安(1963一),男,湖北鄂州人,鄂州大学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古典文学、现代文学。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4期 潘平安:孔子诗教观探讨 47
记·孔子世家》亦云:“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
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f卷四十七)。孔子对儿子也一样用
《诗》来教导,“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由此可见,
孔子非常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论语·为政》云:“子日: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思无邪”本是《鲁
颂·》中的诗句:“思无邪,思马斯徂。”“思”是语气助词,没有
实际意义。“无邪”是形容马的美好,孔子把它断章取义地借
用过来,形容《诗经》三百篇的思想健康纯正,符合社会道德
和礼义规范。历来对“思无邪”是否为《诗经》教化内容的概
括,颇存争议。有人认为孔子虽然一方面说《诗》三百“思无
邪”,但另一方面却又对郑风大兴讨伐之举,如《论语·卫灵
公》:“子日??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声殆。”《论语·阳
货》亦云:“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恶利_口之覆邦家
者。”因此断定“思无邪”并不能概括《诗》三百的思想倾向。
于是对“思无邪”作了另一番解释:“思无邪,乃是要使读诗人
思无邪耳,读三百篇诗,善为可法,恶为可戒,故使人思无邪
也。”[31由此可知,“思无邪”是《诗经》的全部思想内容的集中
概括。“思无邪”的最高境界是“尽善尽美”。
2.《诗经》成为孔门弟子从事社交活动和获取功名利禄
的必读书,是孔子诗教观形成的基础。
春秋时期.各国君臣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常常以“赋言
志”,或者通过“赋诗”来“观人”、“知志”、“知言”,以致形成
一种风气。《诗经》在当时的社会活动中被人们当作为我所
用的工具.“人无定诗,诗无定指”。孔子说:“学也,禄在其中
也”。子夏说:“学而优则仕”。为了使孔门弟子能够求仕干
禄,孔子进行诗教时,必须考虑如何适应当时社交活动中
“赋诗言”的风气。孔子从当时官场盛行诗言志的风气中归
纳出“诗可兴、可观、可群、可怨”作为人们交流思想和调整
关系的指南。孔子在这里提出的“兴、观、群、怨”,主要不是
从诗歌艺术本身的规律、特质和功能等方面着眼,而多半是
从诗的角度来谈这四个方面所起的作用。孔子培养学生的
主要目的是为了从政做官,因而出自《论语》有关“问政”、
“为政”、“为邦”、“从政”的言论,比比皆是。孔子的诗教,与
此亦有关联。孔子认为,学《诗》的主要目的是“迩之事父,远
之事君”。用读《诗》来培养学生“事父”、“事君”的忠孝思想,
是孔子诗教的核心。所以他主张学《诗》是为了“达政”、“使
转四方”,能够“专对”。这都说明孔子的诗教,与他的思想体
系是一致的,“吾道以贯之”的话,并非信口开河,而是有其
根据和道理的。
3.学《诗》有助于孔门弟子增长知识、发挥才能,是孔子
诗教的重要方法
孔子说过,学《诗》的好处,除可以“兴”、“观”、“群”、
“怨”、“事父”、“事君”外,还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所以
他说:“不学诗,无以言。”这是从语言的角度强调学《诗》的
重要性。孔子在门生如何学《诗》问题上,有自己的一套要
求,即在断章取义的基础上得到某种启迪,至于诗本身的意
义是什么并不重要。正如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指出的那
样:“语自人,心眼迥别,断章取义,以该全诗,千古遂不可磨
之;然与此诗之旨则无涉也。”这种断章取义、赋诗明天的做
法,既然为孔子所提倡,必然为弟子们效仿。有些人是以学
生身份向老师汇报读诗体会,如子贡、子夏:有些则是以老
师的身份给弟子做示范,如曾子的一席话:“曾子有疾,召门
弟子日: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醚
薄冰。”
学《诗》怎样为我所用?这是孔子诗教方法中的重要一
环。孔子关于《诗经》的言论,基本上不是论诗歌创作本身的
艺术规律、艺术特征及其作用、价值的,而是指导门人如何
学《诗》、如何按主观需要去用《诗》、引《诗》,以致出现赋诗
断章、借诗明志、各取所需的做法。
由此可见,孔门诗教具有明显的功利目的,即通过《诗》
来进行道德教化,为弟子们将来“达政”、“使于四方”打下思
想基础;与此同时,为适应当时官场的“专对”风气。孔子要
求弟子熟悉《诗》三百,学会用《诗》、引《诗》的本领。归根到
底,是为了达到“事父”、“事君”的目的。
三、乐教与诗教
孔子非常推崇音乐教育。他的乐教思想根源于其伦理
哲学理念,以及生活中以人为本的艺术精神。孑L子从音乐学
习中体会到由“曲”而“数”、而“志”、而“人”的递进层次。这
便是“成于乐”的育人依据。能育人的音乐必须是“尽善”“尽
美”的音乐。“合于仁”、“合于礼”谓之善:“乐而不淫”“哀而
不伤”的“中和”谓之美.这样的音乐才能引领人们向上提
升,达到人格修养的完成。孔子的“大乐与天地同和”乃是最
高的艺术境界,也是自由的审美的人生境界。乐教的最终目
标是获得道德与艺术统一。
1.乐教的根本在于育人。孔子的教育体系中.乐教占有
中心位置,他一方面继承古代“以乐、德教国子”(《周礼·春
官·宗伯》)的乐教传统;另一方面在“礼崩乐坏”的残酷现实
中,积极实践,开创了“礼乐”的新精神。孔子乐教的对象是
人,乐教的目的也是人,乐教的根本在于育人。孔子曾亲自
学乐,在学习的过程中探求并关注“成于乐”的人格主体。孔
子通过自己学乐的体会,认识到音乐育人的巨大作用。孔子
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一个人没有“仁”的要求,没有内心向善、修养自身的要求.
文化与艺术对他有什么用呢?正如《乐象篇》中所说“德者,
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
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
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外发.
唯乐不可以为伪”。以“道”、“德”、“仁”为体.“艺”的境界自
然就丰富和高尚,“成于乐”的目标才可以实现[41。
由此可见,乐教作为孔子施教的重要内容,并非以传授
音乐知识为目的,而是与诗教、礼教的宗旨一致的,“兴于
诗,立于礼,成于乐”,乃是对人的思想、道德、情操、行为的
教化。乐教有其特殊的教化功能,故孔子认为仁人君子的修
成离不开乐,“乐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
2.孔子对音乐的审美理想是美与善的统一。
美与善是两个不同的范畴,音乐的“美”是通过音律歌
舞形式所表达的某种意味,但当美与善共同体现在音乐中
时,二者必然是浑然一体,即音乐中“仁”的精神内涵、气质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鄂州大学学报 第13卷
意蕴与音调声律完全统一,孔子将这种统一,集中为“中和”
二字,“中和”也是孔子音乐“美”的标准。孔子音乐审美思想
中的“中和”是与其“礼乐”思想为基础的,<乐记》中有关
“和”的论述也体现了儒家居于“礼乐”思想的审美观。
3.孔子的乐教思想是至高的艺术境界与道德境界。
孔子的乐教思想与他所追求的至高艺术境界和道德境
界是紧密相联的。孔子所向往的理想人格是对生命局限不
断突破、不断提升,最终达到“圆善自由”的境界。因此,在他
的乐教理想中,人生修养与艺术修养不应该只停留于世俗
的自我完善,而要上升到“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
上》)的超越性至高境界。孔子关于人一生的生命成长与人
格完善有这样的概括: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
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论语·为政>)这段话虽是以年龄时段提出的人生修养
阶段性进升,但我们完全可以将之视为人格修养的不同层
次,当人格修养达到“耳顺”与“从心所欲不逾矩”时,也就进
入了“圆瞢自由”的至高境界。
4.乐教与诗教的联系。中国最早关于音乐的理解实际
上是与歌谣联系在一起的。所谓乐救,实际上是诗教。孑L子
说:“不学诗,无以言”。孔子自己谈到音乐时确实不是个外
行,如:子语鲁大师乐,日:“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
之,纯如也,嗽如也,绎如也,以成”。他尽可能用准确的词语
形容音乐之声,而不曾谈到音声之外的东西。但后来人们解
说孔子的音乐思想时,却有许多是强加于孑L子的。比如: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语的解释,得
出《论语》乃至以后的孔门系统,都重视一个“乐”字的结论,
来说明孔门音乐思想所追求的“道德理性人格”,实在难以
顺理成章。《论语》里与音乐或礼乐有关的语录共15条,孔子
甚至不用音乐来类比政治。而后人对这15条语录的说解,牵
强附会处不胜枚举。这种种牵强附会。正是“多恃前言以
为谈证”的结果。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未直接向
<论语》发难,显然并不是因为他未读过《论语》,他唯一
诘难的是孔子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的教条嘲。归根
结底,三位一体“乐”的教化作用,终究还是要通过语言
艺术传达给更广泛的大众,哪怕你五音不全,哪怕你五色
不辨,只要你是一个具有语言交流能力的人,你就可以接
受教育。很多乐调由于其附加的歌词而获得了音乐之外的
意义及价值;反过来,很多语言概念又由于音乐的感染力
而凸现出该概念本来不具有的意义.并通过反复使用而获
得了约定俗成的价值定位。
总之,<诗经》对孔子“诗教”观的形成与发展影响巨大,
“乐教观”在诗教中也得到充分体现.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
点和功用观。诗教具有明显的功利目的,通过《诗》来进行道
德教化,强调诗歌与政治教化之间的关系,肯定其社会作
用,强调诗教应该为人的道德修养、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服
务。诗教观充分体现了孔子经世致用的文艺观。
【参考文献】
[1】马银琴.孔子诗教主张及思想渊源田.文学评论,2004(5).
【2】殷光喜.诗经与孔子诗教[J】.’中州学刊,2005(1).
[3】周满江.诗教与乐教看孔子美育思想田.桂林教育学院学报,2003(3)
[4】曾红军.诗教观探微[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12).
[5】陈望衡.孔子诗教论田.益阳师专学报,2005(4).
(责任编校:潘倜滋)
A discussion on Kong Zi S poem education view
PAN Ping—an
(Management Department,Ezhou University,Ezhou,Hubei 436000。China)
Abstract:The poem education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ancient social life in our country. Kong Zi poem education which
takes the Book of Songs as a copy and includes the education Of ceremony,principle,morality and activity is highly judged by
whole society.Some scholars hold diferent viewpoints on it.Th is paper makes brief statement about the poem education S
formation,efect and feature in order to get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about it.This paper叽alyzes from three aspects:the origin of
the Poem Education,the Bok of So ngs and the poem education,the po em education and the music education

Key words:the origin of the poem education;the Bok of Songs and the poem education;the POem education and the mus1‘c
education
第13卷第4期
V01.13 No.4
鄂州 大学学报
Journal of Ezhou University
2006年7月
Ju1.2o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