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推进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路径选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2:52:09

重庆推进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路径选择

  一、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

  把重庆建成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这已经形成重庆干部和市民的共识,近几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及金融办出台了多部关于发展重庆金融业的文件,如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了《重庆市促进金融业发展若干意见》、《关于促进重庆资本市场发展的意见》、《重庆市金融业发展激励政策实施细则》,也制订了《重庆第十一个五年规划金融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等等,这有利于吸引金融资源聚集重庆,有利于重庆对外开放,对重庆推进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建设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为重庆新阶段发展“导航定向”,明确了重庆三大定位—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建成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是落实“314”总体部署的关键,2007年4月召开的重庆市金融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到2015年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即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乃至中西部地区金融功能最完善、金融创新能力最活跃、金融品种最多、金融实力最强大、金融服务覆盖面最广泛的金融中心。

  2009年1月26日,《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颁布,将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正式写入文件,第13条明确“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促进金融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增强重庆的金融集聚辐射能力。”在第33条又作了具体的部署:建立统筹城乡的金融体制。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金融市场体系,改善城乡金融服务。加快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适时将重庆纳入全国场外交易市场体系;推进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发行及机制建设;研究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探索设立中外合资产业基金管理公司;设立保险业创新发展试验区;展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优先考虑在重庆设立全国性电子票据交易中心;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支持开展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等等, 国发〔2009〕3号文件是以国务院规范性文件向全国发布,换言之,《意见》将重庆改革发展提升到事关全国改革开放、区域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和生态安全等国家战略的重要层面,“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也是国家的战略定位。这是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具体目标,也是重庆金融业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总体思路:这是周慕冰副市长提出的,按照金融业比国民经济整体率先推进的要求,围绕2015年建成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以“314”总体部署为统领、以培育金融产业为主线、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强化监管为保障,全面提升重庆金融业的综合实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实现金融与经济良性互动。

  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定位:区位定位: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集聚和辐射范围是藏、青、陕、川、渝、云、贵、鄂的广大地区,具有鲜明的内陆开放特征。

  服务定位:服务于建设“五个重庆”、重庆产业发展、统筹城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服务于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为重庆经济建设提供创业孵化器、融资、资本经营和投资管理等金融支持。

  产业定位:把金融业作重要支柱产业,积极引导金融机构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继续深化金融改革,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模式:政府推动、面向市场、辐射西部的融资型产业金融中心,是长江上游的金融中心。国家政策的支持,重庆市委、市政府的推动,市场机制等形成三方面的合力,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政府主导模式。

   
       二、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路径

  金融中心一般指一个区域的中心城市或地区,它们凭借优越的经济、政治和地理条件,以及发达的交通、通信基础设施,能够为诸多金融机构提供种类繁多的金融交易和中介服务,并成为全球性,国家性或地域性资本集散地和金融交易清算地。现代社会的金融中心主要是指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金融机构紧密,金融市场完善,资金交易活跃,金融工具齐全,金融信息灵敏,辐射能力强,金融设施先进,金融服务高效的地区,一般是通过某个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做依托。它由资本、资金、项目、人文、都市、时空、地域等要素构成,通过资源的整合、配置,为国家、区域或全球经济提供全面金融服务和广泛聚集金融资源的组织,通过资金融通、资本运作来实现资源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

  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大体有五个方面:一是雄厚的经济实力,金融中心要靠庞大的经济实体来支撑;二是高度集中的金融机构和发达的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期资市场、外汇市场等等。金融体系越发达,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提供选择的机会就越多,金融服务就越便利周到,人们从事金融活动的欲望就越强,社会闲散资金就会吸收到生产用途上来;三是健全的金融法规和管理制度,宽松的金融管制;四是地理位置优越,有广阔的腹地作为金融服务的对象;五是拥有足够多的金融专业人才。其中地理位置、经济实力,金融发展是金融中心形成的三大基础要素。

  金融中心一般要具备八大硬指标——经济中心、交通枢纽、悠久的金融历史、稳定和谐的政治环境、自由开放的经济环境、配套先进的基础设施、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强有力的政策保障等等。伦敦独立机构ZYen Group发布的权威《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lobal financial Cecter Index即GFCI),GFCI有五大指标体系,分别是人才、经营环境、市场准入、基础设施和综合竞争力。这五大指标体系又分解为57项具体指标,同时运用了不同的评价方法,一是市场本身的各类数据,二是请金融专业人士评价,还有对普通人士进行问卷调查,综合得出相关研究数据,并根据指标对各个金融中心城市进行排名,作出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的报告,金融中心的标准有一套客观的评价体系。

  金融中心一般具备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各类金融机构一起构成了金融业,金融机构经营运作形成了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人才和金融服务等在地域上的相对集中并形成综合效应就称之为金融中心,通过金融中心的集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增强区域金融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金融核心竞争力,进而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因此,金融中心至少有以下五个功能,即产品定价中心、资金清算中心、风险管理中心、市场信息中心和金融创新中心。

  2007年7月10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重庆市金融业发展激励政策实施细则》。重庆的目标是“把解放碑‘十字街’建成中国西部的‘华尔街’,2015年基本建成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并在2015年使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3万亿元和1.8万亿元,资产证券化、银行业利润、保险的深度和密度都要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金融机构总部数量要成为西部第一,各项主要指标要位居长江上游地区乃至西部地区的前列。2008年末,重庆银行业资产规模达到10320.4亿元,较年初增加2228.5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亿元,比年初增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亿元,增长。本外币贷款余额亿元,增长;其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亿元,增长。

  2009年重庆市各大商业银行普遍延续了年初以来的信贷平稳增长态势,经营良好,信贷规模稳步扩大。3 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突破 9000 亿元大关, 人民币贷款余额突破 7000 亿元大关,同比分别增长 和 ,双双再创新高, 金融业缴纳营业税同比增长 ;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 亿元,同比增长 ,增速高居各行业首位;金融业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为,拉动 GDP增长 1.3个百分点,分别比上年同期高 12.7和 1.0个百分点。重庆金融市场发展势头良好,融资结构有所改善。金融企业改革深入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迈上新台阶。

  2009年1月26日,“国务院3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金融中心,增强重庆的金融集聚辐射能力,文件出台十项支持重庆打造金融中心的政策。由于重庆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任务繁重,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文件要求建立统筹城乡的金融体制,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金融市场体系,改善城乡金融服务。

  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路径的关键是增强金融中心内在功能,提高金融资源集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培育具有区域优势的金融市场,规划建设好金融核心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争取更多金融机构在渝设立总部或区域性总部,金融业要更好地服务于建内陆开放型城市及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服务于森林、畅通、健康、平安和宜居重庆的建设,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及可持续发展。

  重庆具备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条件,重庆金融业已具备一定规模,金融中心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初步显现,2008年,重庆银行业在改革中加快发展,存贷款增量均创历史新高,信贷投向继续优化,服务功能明显增强。货币市场交易活跃,票据融资规模猛增,2008年,重庆新增H股上市公司一家,上市公司总数达31家。重庆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是西部大开发、大开放的桥头堡;重庆具备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相匹配的经济实力,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国内经济下行的不确定条件下预计仍能保持地区生产总值9%-12%的增长;重庆有百年金融文化沉淀,抗战时期一度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重庆金融业的发展在重庆产业结构中地位日趋重要,为重庆市工业投资“十大”工程建设和“双百计划”的实施,以及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特色园区的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旧城改造、中小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支持,成为重庆经济发展的引擎;重庆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打造金融中心的载体渝中半岛解放碑、类似上海“陆家嘴”模式的江北嘴中央商务区(CBD)。

  与上海、北京、深圳相比,重庆具备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还存在差距 ,在金融地位上没办法与北京比,金融资源和总量上没办法与上海比,重庆金融创新和体制没办法与深圳比。重庆金融业发育程度不高和金融结构不平衡是最严峻的挑战,而金融产品单一、创新能力不强;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不够;重庆上市公司资源不足,资本市场短腿严重;金融人才不足,2008年末统计重庆金融从业人员5万左右,世界上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l0%以上的人口从事金融业,在上海却只有1%。香港是35万人,上海10万人左右。重庆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机构体系、金融人力资源体系、金融发展环境有待提升。

  在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路径上,如何促进各类金融要素的集聚与辐射,重庆做了许多探索。重庆常务副市长黄奇帆提出“三六三”计划,即银行、证券、保险三类金融机构均衡发展,集聚六类金融机构,发展三大金融市场体系。六类金融机构是指除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主流金融机构之外的新型金融机构,包括: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信托公司、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三大金融市场体系即全国电子票据交易中心、全国场外交易市场体系(OTC)和畜产品远期交易市场。

  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主任白鹤祥提出,金融中心建设中,一项重要工作是建立金融资源集聚和辐射的高效网络。金融要素市场体系、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支付结算体系和金融后台、中介服务体系等是其有形部分。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争取中央支持,综合运用财税、土地、产业政策等多种激励措施是其无形部分。网络建设的正外部性和累积循环因果效应有助于整合资源,改善信贷资产结构和企业融资结构;维护交易秩序,降低服务成本,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价格指导和避险工具。基于统筹城乡、错位发展、先行先试的考虑,以下“五中心、三基地”应是发展的重点。“五中心、三基地”即信贷资产交易中心、全国性电子票据交易中心、全国性场外交易(OTC)市场中心、商品期货交易中心、私募股权交易中心;中央银行综合服务基地。争取建设央行重庆灾备中心;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利用建设“两江新区”潜在历史机遇,做好金融后台服务园区规划,争取区域性资金营运中心、信用卡中心、客户服务中心、数据处理中心和灾备中心入驻;银行卡产业发展基地,利用信息产业快速发展、银行卡EMV迁移、电子商务创新等机遇,开展银行卡及相关机具、软件设计与技术研发,率先完成产业升级,打造完整的银行卡产业链。

  周慕冰副市长提出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四大功能、五项重点工作”即:强化资金集散功能,到2015年,存贷款余额、资产证券化率、保险深度和密度要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金融机构总部要成为西部第一平台;培育具有区域优势的金融市场,把重庆产权交易中心和票据中心争取做成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都有名气的中心;提高金融创新能力,要力争成为西部地区金融创新发展试验区,争取保险资金的运用、市政资产支持证券等金融创新产品在重庆率先推广,要在金融组织制度创新上下功夫,让新型金融机构、金融中介组织和金融新产品百花齐放;建设金融核心区,这是金融中心的形象展示。目前重庆解放碑—江北嘴—弹子石一带是金融业发展条件最好的地区,要加大规划建设的指导力度,加快把江北嘴建设成“重庆的陆家嘴”,把解放碑“十字金街”建成“重庆的华尔街”。周慕冰副市长就金融产业发展、金融机构体系建设、金融市场体系建设、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重庆金融核心区建设等  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五项重点工作进行了重要阐述。

  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有明确的目标、战略、规划、思路,在具体的路径上、方法上与北京、上海、深圳相比却有不同,从重庆实际情况出发,从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人文环境、金融生态、体制和制度创新等等综合分析研究,先谋后动,笔者提出十项建议:

  一、加大“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政策、法律支持力度。

  重庆近几年来出台发展重庆金融业的政策性文件,比北京、上海、深圳等市慢一拍,政策效应滞后,而支持金融中心建设上海、深圳已提升地方立法层面,纵观重庆近几年是以“城乡统筹”“内陆开放”作为施政主旋律,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把建设国际和区域性的金融中心作为建设重点甚至摆在各项工作首位,上海明确将“发展金融业”列在“十一五”各项发展工作的首位。2009年2月23日上海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草案)》国务院4月29日正式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政策、法律给金融中心建设指明方向,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具有强制性和法律效力,建议重庆市地方立法制订《重庆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建设条例》,加大“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政策、法律支持力度。

  二、强化“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决策、咨询、执行机构,建议重庆市政府成立金融顾问团或重庆市金融发展委员会或者金融发展决策咨询委员会,为重庆金融业发展出谋划策。北京市政府新组建金融工作局 强化金融工作力度,建议扩大重庆市金融办职能。设立重庆市资本市场发展研究中心,常设类似“陆家嘴金融论坛”的“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论坛”借智借力。财政拨付专项资金,成立重庆金融中心研究课题组,召集市内金融、法律、财经等各类专家,对金融中心的政策、规划进行专题研究。设立重庆资本市场发展研究中心。

  三、创造重庆金融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一个城市要成为区域或国际金融中心,需要大量既懂国际惯例又熟悉国内法律的高级经营管理和金融人才。格林斯潘说的好:“我们永远不要忽视,不管技术如何前进不管技术如何先进,管理系统如何复杂,金融管理的基础始终是金融管理人员的经验和判断。”重庆要大力推动促进金融人才积聚的政策法规的制定,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重庆要建立科学的金融人才竞争评优机制,不拘一格降人才,避免优秀人才“反淘汰法”的潜规则。充分利用重庆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教育资源,大力引进和培养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可向全国公开招聘四类金融人才,金融业经营人才,金融业风险管理人才,金融产品研发人才,金融后台服务中心IT人才等重庆急需的金融高端人才。

  四、创建中国城乡统筹发展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建立统筹城乡的金融体制,加快创建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目前还没有为统筹城乡发展服务的专门银行,统筹城乡发展领域存在金融空白点,特别是解决统筹城乡土地流转的金融支持,以及高技术产业中无形资产融资、创意产业金融支持、农村农民和城镇居民个体创业和中小企业、微型企业等领域存在金融空白点,当前的金融体系很难支撑重庆统筹城乡的发展这一重大历史使命,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重庆分支机构金融创新受制于总行,不能很好适应城乡统筹的地方金融需求特点的金融机构,近日由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还专门要求各金融机构全面做好重庆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区等国家重点支持区域的金融服务,提出了重点支持重庆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区,而将重庆明确纳入国家金融类战略规划,还尚属首次。《意见》的出台将加速重庆市金融创新的步伐,如: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探索开办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支持地方试点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探索发行非上市企业私募可转换债券等。建议“中国城乡统筹发展银行”可进行尝试。

  五、倾力打造重庆核心金融区。按照重庆市“十一五”规划,整合重庆金融资源,打造一个金融核心区,近日江北嘴中央商务区开发投资公司与民生银行重庆分行举行授信签约仪式。江北嘴中央商务区将学习上海“陆家嘴”模式,向民生银行贷款100亿元,5年内自建100万平方米近10栋商务楼。渝中半岛解放碑至朝天门打造成“金融半岛”或“资本半岛”,解放碑联动江北城,应该是举世无双,无法替代。这个半岛金融文脉所蕴藏的潜能和张力使世人无法忽略中国西部古老而又年轻的金融中心-重庆。

  六、加快发展重庆资本市场,建立全国性场外交易(OTC)市场中心及电子票据交易中心,着力打造西部产业金融中心。所谓产业金融中心,是以企业融资为特色的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标准运作的金融中心,可为企业提供全面高效的融资服务。全面的融资服务体现在这个中心,可以提供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可以以私募方式(间接融资)和公募方式(直接融资)为企业融资,构成一个协调发展配套的资本市场。进入资本市场的主体是企业,推动资本市场的也要靠企业,产业金融中心能够促进企业资本的形成和发展。

  七、加强与国内外金融机构协作。推动开放合作,推动金融要素市场、金融机构为各地区提供良好金融服务,实现与辐射区城市的金融功能互补。争取中央和金融机构总行(总部)的支持,更多地引进金融机构来渝设立地区总部;加大引进外资金融机构来渝设立经营性分支机构的力度。重庆应尽快融入泛珠三角区域、长三角区域合作,引进海外战略性投资者参与重庆资本市场建设,争取香港联交所在重庆设立西部办事处。引进香港证券公司,投资银行及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师事务所等金融证券中介机构到重庆设立分支机构,支持重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评估师事务所到香港设立窗口。在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允许外资银行、中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能较自由地在该区域开展离岸金融业务。

  八、完善重庆完善金融体系。设立重庆市中小企业融资中心,倾力打造重庆“融资之城”,发展银行货币、证券、债券、保险、基金、创投、担保、信托、租赁、外汇、黄金、产权等市场。

  中小企业因自身发展欠稳定、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透明度低、缺乏必要的担保和抵押等原因,融资难是中小企业发展“瓶颈”,重庆中小企业对银行贷款依赖性过大,自身造血功能不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比较突出。加大政府推动力度,创办更多中小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九、加大对“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宣传,培育市民的金融意识和城市的金融文化,优化金融生态,营造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发展的良好环境。

  建议加大对重庆金融的宣传力度。深圳、香港、北京、上海关于金融宣传的力度很大,重庆在这方面远远不够,缺少发展金融业的文化舆论氛围,不利于动员全社会关注、支持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建设。建议加大媒体包括网络媒体宣传报道力度,以增强金融资源的凝聚力、辐射力、影响力。重庆传媒应加大对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宣传的建设广度、深度和力度,形成有利于重庆金融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十、争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试点权,在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取得突破。

  农村金融问题是重庆金融的一个短板,这也是所有发展中国家所共同面对的问题。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并存,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扶持力度,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农村金融需求方在提供抵押物、资金需求规模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这是农村金融发展中的关键性难题。城乡统筹改革最关键、最难的也是涉及到全局性的突破是制度创新和金融创新,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被征地农民保险、农民工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责任保险四项重点业务。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主体,形成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地区性中小银行良性竞争、持续发展的局面。建立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农业贷款贴息制度,构建支持“三农”的财税激励政策。

  蔡律     2009年5月26日

     注:本文由《当代党员》杂志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