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谁是真正的汇率操纵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1:52:01

崛起中,坚持固定汇率实现崛起;霸权后,频繁大幅贬值美元解救自己困境,逼迫他国采用浮动汇率削弱其竞争力。140年来的美国,操纵汇率一直是其终极“政治武器”之一
 
过去15年来中国从未用过竞争性贬值的手段。即便在风高浪急、多种货币纷纷贬值的亚洲金融危机和本次国际金融海啸期间,中国也没有将名义汇率贬值,而是负责任地维护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对这样一种十分有利于全球经济稳定的善举,美国不仅不予理解,还将此指责为刻意操纵的行为。如果连汇率稳定都被算作损人利己的话,那么,从过去140年的历史看,美国显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汇率操纵国。
美国崛起离不开汇率稳定
关于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优劣的争论,在国际上一直是个热门话题。批评固定汇率的人认为,固汇制不能真实反映资金的价格,容易损害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导致资源错配。但肯定固汇制的学者却认为,浮动汇率制度不见得优于固定汇率。
浮动汇率制度的弊端:一是使汇率在更大幅度范围内波动,从而助长了投机,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动荡;二是使对外投资收益和进出口贸易成本的不确定性加大,进而影响了商人长期投资和缔结长期贸易契约的意欲;三是使货币政策失去了所谓的名义锚,不利于央行遏制通胀;四是不利于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
对汇率制度优劣的争辩,迄今为止学术界都没有达成共识或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但有个事实却无可争辩,那就是:在主要国家汇率被迫浮动之后,IMF在1976年牙买加协定中曾要求成员国根据经济条件,在将来逐步恢复固定汇率。
近代及现代世界经济史也告诉我们:美国和日本的崛起与汇率稳定是分不开的。在赶超当时全球霸主——英国的进程中,美国实行的一直是固定汇率制度。
美国的崛起是缘起于1870年之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依靠电力、发电机等方面的技术创新,美国经济取得了后来居上的优势;依靠1879年之后确立的金本位,美国在金融方面建立了保障国际贸易和外来投资、保障跨境借贷安全、避免汇兑风险的制度基础;依靠稳定的美元汇率,美国在“精力旺盛的成长期”逃过了制造业竞争优势被浮动汇率制度下美元持续升值所削弱的结局。这才有了19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国家。
与美国相似,日本经济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崛起时所使用的同样是固定汇率制度,只不过稳定的轴心从金本位变为“双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而已。从1950年到固定汇率制瓦解的1975年,日本的经济发展速度高达9%;但在浮动汇率机制形成之后,日本经济却失去了赶超美国的迅猛势头,1976~1990年的年均发展速度竟大幅回落至只有4%。
在1985~1989年日元大幅升值之后,日本制造业的对外竞争力更是备受打击,加上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因针对升值红利的热钱大量流入而迅速膨胀,日本经济在1990年泡沫破灭之后更是陷入持续20年的低迷状态。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原先估计经济规模可在90年代末超过美国,但因为相关战略上出了问题,日本经济规模与美国的差距后来却越拉越大,目前已只及美国经济规模的40%了。
从美国、日本崛起的历史事实看,选择汇率稳定确实有助于后起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如果连这个都成问题的话,美国无疑是在否定自己的发展历史,无疑是汇率操纵者之一。
美国多次用行政手段大幅贬值美元
除了在长达60年的经济崛起阶段保持汇率稳定外,美国还在经济陷入困境时多次使用以邻为壑的行政性贬值手段。
早在1929~1933年大萧条时期,美国就曾经将美元大幅贬值41%,而且美国国会还废除了国债的黄金条款:即国债购买者不能再按原有契约购得黄金。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严重丧失了商业社会的诚信和法律尊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取得了最大化利益,确立了战后霸主地位。1944年7月在美国的主导下,以“双挂钩”为特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美元成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各国央行可随时用美元、以35美元/盎司的价格向美国兑换黄金;与此同时,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
但在1960年代西德、日本的制造业崛起之后,美国对外贸易开始出现较大逆差,加上受庞大的资本输出和军事开支的影响,美国的国际收支开始由顺差转为逆差。1961年美国先后与英德等国签订了巴塞尔协议和黄金总库协议,让其他国家来分担稳定美元、平抑金价的责任,以支撑以美国为霸主的战后国际金融体系。1962年美国又解散了黄金总库,宣布实行黄金双价制。这样就形成了两种金价,而且黄金的市场价格明显高于35美元的官价。在实行双金价的情况下,美元实际上已经贬值了。
进入70年代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恶化。1971年8月美国停止外国央行按官价向其兑换黄金,并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同年12月美国拉其他发达国家签订了史密斯协议,将美元一次性贬值7.89%,并强行要求其他国家货币对美元升值2.76%~7.6%。由此,美国的国际收支压力得以部分缓解。但由于西德、日本制造业竞争力持续强于美国,因此,上述措施并没有帮助世界老大明显摆脱经济困境。
进入80年代后,美国开始明目张胆地干涉德日两国的货币政策,强行要求马克、日元大幅升值。其中,仅1985年9月至1987年底,日元就在广场协议和卢浮宫协议的约束下被迫升值97%。除了外交施压外,美国还千方百计为境外热钱流入日本创造有利条件,包括逼迫日本开放金融市场、诱使日本将日元国际化等,试图借助全球市场的力量推动日元持续不断地升值。在“尼克松爆炸”之前,美元兑黄金一直保持在麦克阿瑟战后确定的1:360的水平,经过美国的不断操纵,到80年代末已升至1:110左右,累计升幅高达227%。
在日元大幅升值、热钱涌入以及与此相关的资产价格泡沫先膨胀、后破灭的巨大冲击下,日本企业总算走进了先扩张后萎缩、先“强大”后衰弱的怪圈,美国经济也总算把日本经济远远地甩在后面。而随着苏联的解体,美国再次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暗中推动美元贬值是美惯用手段
除了行政干预外,美国还暗中运用其市场力量,引导美元汇率有序回落。其惯用手法主要有三个:利用美联储的地位和美国在国际财经评论方面强大的话语权,操纵舆论不断压低美元汇率;利用美国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对冲基金雄厚的资金实力和熟练的财技,通过做空美元实现其政府的战略意图;通过降低利率、过度增加美元资金的供应量,以市场力量推动美元持续贬值。
比如,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道琼斯指数大幅滑落,整体经济也陷入衰退。此时,偏偏又发生了“9·11”恐怖事件,美国被迅速拖入反恐泥淖,其财政状况和经常账户迅速恶化。其中,贸易逆差占GDP的比重从2001年的3.8%跳升至2005年的6.2%,财政赤字与GDP的比重也从1.4%攀升至3.7%。为了促进经济复苏,美联储在“9·11”事件之后连续降息11次,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大幅降低至1%。同时,美国还放松对货币供应的约束,实施口头上强美元、实质上弱美元的汇率政策。以上两个动作直接导致美元汇率进入一个新的长贬值周期。
除了2005年录得温和反弹外,美元汇率指数从2002年2月112.73的高位持续滑落至2008年5月的69,累计跌幅高达41%,创下了1971年“尼克松爆炸”以来的新低。美元汇率的大幅下滑,既可以提振美国经济,又可以达到转嫁财政负担和战争负担的目的,而本来就不如美国的欧盟和日本经济却不得不长期备受高汇价的煎熬。□(文/姜艾国 作者为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