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镇强:从十月革命的真相看列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8 20:43:13

  《学习时报》、《杂文报》上曾有《如果列宁能多活20年,苏维埃制度肯定不会变形、衰败》、《列宁如果多活20年又如何》等文章,两者观点对立。有《杂文报》读者希望我谈点看法,现冒昧从列宁在俄国革命中的重要言行来看列宁供讨论参考。


  第一,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未组织和领导二月革命。


  1917年俄国革命分二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二月革命的背景是,1917年沙皇俄国作为协约国的一员,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导致的经济破坏、人员伤亡等,大大加剧了国内矛盾——工人罢工、士兵反战、农民夺取地主土地、少数民族闹分离,所有矛头都指向沙皇专制统治。2月27日,沙皇御用议会杜马呼吁沙皇按照自由派愿望改组政府,以缓和人民的反抗无效后,杜马自行宣布成立执行委员会,执掌全国权力。同日,彼得格勒驻军开始起义,并与工人联合起来,成立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作为革命领导机构,并逮捕了沙皇政府的一些大臣和将军。3月1日,杜马执行委员会的一个代表团前往普斯科夫前线司令部会见沙皇,迫使他在3月2日晚上退位。3月8日,沙皇尼古拉二世在他的军事司令部被捕。统治俄国三百年之久的罗曼诺夫王朝崩溃了。


  二月革命产生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一是3月2日由杜马执行委员会改组而成的临时政府。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由一些地主、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组成,也有小资产阶级政党代表参加。二是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它是起义的工人、士兵直接选举产生的。虽然不是法统上的权力机构,但享有广泛的群众支持,掌握了大量武器,具有真正的实力。二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的主要活动家列宁等因沙皇政府迫害而流亡国外或被放逐于西伯利亚,留在彼得格勒活动的是由比较年轻的施略普尼科夫、莫洛托夫等三人组成的中央委员会临时局。因此,二月革命中,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的影响要大得多。彼得格勒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的成员90%是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党人,布尔什维克代表只占10%。主要领导人是孟什维克党人和社会革命党人。


  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宣布把俄国建成为资产阶级共和国。它在3月2日宣布给予公民自由,大赦一切政治犯,允许流放西伯利亚人士返回,许诺召开立宪会议,用民兵代替警察等。


  彼得格勒苏维埃中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也认为俄国是半封建性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尚未成熟,工人阶级需要一个过渡时期才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因此,目前只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由苏维埃对这个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实行监督。


  在国内的布尔什维克党人,少数人提出了“临时政府辞职,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口号,多数人如加米涅夫、斯大林等主张有条件地支持临时政府,继续战争。


  第二,列宁及时将二月民主革命转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正当国内争论俄国向何处去的时候,1917年4月3日(公历4月16日),列宁等人从瑞士通过德国进入瑞典回到彼得格勒。4月4日列宁发表了“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即著名的“四月提纲”,强调俄国应该由二月民主革命立即向社会主义革命发展。在政治上,应当使政权从资产阶级手中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在经济上实行土地国有化,银行合并和国有化,并由苏维埃监督社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不给临时政府任何支持,“全部权力归苏维埃”。


  列宁的革命方针,不仅遭到临时政府的憎恨,苏维埃领导成员的激烈反对,在布尔什维克党内也未获得响应和支持,只有流亡在美国的托洛茨基最先表示支持。5月,托洛茨基回到俄国,立即投入到列宁领导的革命斗争。


  “四月提纲”尽管起初遭到各方激烈反对,但列宁最终还是成功地战胜了反对派。4月27日,布尔什维克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通过了列宁提出的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否决了加米涅夫等人的对立路线。


  列宁先是致力于革命和平发展的任务,希望通过发动群众,揭露临时政府的“反动本质”,把一切权力转归苏维埃,再揭露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的妥协投降路线,改变苏维埃路线,由布尔什维克控制苏维埃。但最终遭到临时政府的反抗和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的反对而失败。于是列宁又提出无产阶级应该实行武装起义以夺取政权的方针。8月在彼得格勒举行的布尔什维克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武装夺取政权的方针获得通过,同时接纳以托洛茨基为首的“区联派”成员加入布尔什维克党,并选举托洛茨基为中央委员。8月31日和9月5日,布尔什维克党人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两市苏维埃中取得多数,托洛茨基当选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兼军事革命委员会主席。10月24日,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举行会议,决定由托洛茨基全面指挥起义。由于事前在托洛茨基领导下,广泛发动和争取了工人、士兵,瘫痪了临时政府军队,占领了各战略要地,10月25日上午九时,起义队伍开始进攻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只遭到少数卫戍部队和妇女组成的特别营的微弱抵抗,因而轻易地占领了冬宫,逮捕了正在开会的临时政府大臣。临时政府首脑、代表农民的社会革命党人克伦斯基则已预先逃出冬宫。起义非常顺利地取得了胜利。夺取冬宫的战役,实际上只有6人死亡,50人受伤。列宁高兴地说,十月革命是“罕见的不流血和非常顺利的起义”,是“轻而易举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在我国几个月内就取得了胜利,而西欧却要花好几十年的功夫。”


  第三,列宁是“一党专政”的创建者。


  10月25日晚上,当彼得格勒革命士兵向冬宫发起进攻之时,全俄工兵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开会。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起初同意与苏维埃其他政党有条件地分掌政权。因此,代表大会由各党派代表组成。代表共670名,布尔什维克党300人,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等其他党派共370人。会议开始,布尔什维克党人坚持应由他们来组织和领导政府,孟什维克等党派人士则指责布尔什维克武装夺取政权的行动,并要求成立布尔什维克、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等享有同等权力的联合政府,但遭到托洛茨基等的断然拒绝。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因此退出了会议,只有左派社会革命党人留在大会,参加了新成立的苏维埃政府。大会选举产生了全俄工兵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俄罗斯共和国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苏维埃政府组成后,由孟什维克控制的全俄铁路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又以最后通牒形式提出由苏维埃中的所有党派组成“清一色社会主义者政府”,否则他们就要发动全国铁路工人总罢工。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在列宁和托洛茨基缺席情况下,以多数票通过接受全俄铁总执委会的要求,决定派出以加米涅夫为首的代表团与之谈判。由于列宁和托洛茨基的坚决反对,导致加米涅夫等五人退出中央委员会,李可夫等四人辞去人民委员会职务(后来都认错,重返中央委员会)。


  二月革命后,列宁是肯定当时的多党竞争和各党自由竞争自由协议的。列宁从四月以来,曾不断批评临时政府拖延召开立宪会议,要求尽快举行选举,苏维埃政府成立以后,也不得不回应各方要求,进行立宪会议选举。但选举结果是:3600万投票人中,只有900万人投了布尔什维克党的票,将近2100万人投了社会革命党的票。立宪会议的707个席位中,社会革命党占了370席,赢得了明显的多数。布尔什维克党只得175席,其余则为左派社会革命党等党派、少数民族人士占有。


  1918年1月5日,立宪会议正式举行。会议在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党人操纵下,宣布俄国为民主联邦共和国。列宁立即以苏维埃人民委员会名义发布命令,解散立宪会议。


  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退出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后,一直构成反苏维埃势力的一部分。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参加了苏维埃政府,但后来因坚决反对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也公开反对苏维埃政权甚至企图暗杀列宁。布尔什维克党人完全失去了联盟对象,列宁决定结束“分掌政权”而实行“一党执政”。


  第四,列宁不惜冒背叛国际无产阶级利益和民族利益之骂名保卫苏维埃政权。


  布尔什维克党取得政权后,面临的第一个最大难题是:要不要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摆脱战争负担。当时俄国的敌对国德国军队已大量进入俄国,沙皇政府早已穷于应对,苏维埃政府更无法应付。是继续抵抗还是与德国讲和,成了二者必居其一的选择。英、法等协约国坚决反对苏维埃政府退出战争,国内大多数党派也主张继续战争,布尔什维克党内以布哈林为首的多数人坚决主张继续抵抗,认为与德国讲和是对世界无产阶级的背叛。因为德国的胜利将使西方国家无产阶级处于重压之下。列宁则坚决主张同德国讲和,退出战争,以保卫苏维埃政权。德国也趁此提出更高的和谈要求。党内主和派和主战派的斗争一度导致列宁威胁要退出中央委员会,布哈林威胁要逮捕和开除列宁。托洛茨基主张不战不和。最终列宁占了上风。苏维埃政府派出以托洛茨基、越飞等为首的代表团两次和德国政府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城谈判,最后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根据这一和约,苏维埃俄国接受了德国最苛刻的条件。条约使俄国失去它的人口的26%,种植区的27%,铁路26%,纺织工业33%,铁和钢铁业的73%,煤矿的75%。列宁以铁腕逻辑缔结和约后,也承认条约是“可耻的”,而且把它比作1807年拿破仑屈辱俄国的《特尔西和约》。所幸不到一年,同盟国失败,德国军队向协约国投降了,列宁立即宣布《布列斯特和约》无效,不再履行条约义务。


  第五,列宁为巩固“一党专政”而作的辩解。


  列宁把原来由多党组成的苏维埃政权变成布尔什维克一党独揽的政权后,不仅引起了被推翻的旧政权军事将领和政客的憎恨,因而发生了内战,也招致了所有其他党派的反对,特别是代表农民利益的社会革命党人的反对。列宁的回答是强硬解释,加强专政。他说,“有人指责我们是一党专政……我们就说‘是的’,我们是一党专政”,还说“个人独裁成为革命阶级专政的表现者、代表者、执行者”。1918年1月6日立宪会议被解散,反对党谴责这种行为非法,列宁回答:“革命的利益高于议会的法定权利,它应当服从革命所产生的政府,否则就只有消失。”为了斩断其他社会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对布尔什维克党的敌视宣传,列宁以中央委员会名义发布命令,要求把一切信息置于布尔什维克掌控之中。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人为抗议这种违反既有承诺(新闻自由)的做法曾辞去中央委员和所有其他职务(很快又重返岗位)。1920年12月10日,列宁回答西班牙工人代表的话说:“我们从来都不讲自由,而只讲无产阶级专政。”1922年他又提出,俄共是“国内唯一合法的政党,不允许任何政党出版物毒害人的思想。”


  第六,列宁用无产阶级专政铁拳镇压一切反对派。


  列宁既通过演讲和著述强硬地为“一党专政”理论辩解,更无情地用红军和民兵镇压一切反对派。早在内战期间,为防止沙俄残余势力复辟,威胁新政权安全,列宁命令秘密处决早已囚禁的沙皇尼克拉夫二世全家,斩草除根一个不留。(叶利钦政权已重新为沙皇正名)他在内战结束后的1921年,在《论粮食税》一文中直接了当地说“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不论公开的还是妆扮成非党分子的,他们的安身之处应该是监狱。”1922年3月,列宁在党的十一大上说“凡是公开宣传孟什维主义者,我们的法庭应一律予以枪决。”1922年5月,列宁建议在刑法典中“应把枪决(也可代之以驱逐出境)的适用范围扩大到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的一切活动”。1921年上半年,任何出版自由、集会自由、言论自由,都被认为是“致人死命的药”和“自杀”的行为。1922年8月1日通过了《关于行政驱逐》。1922年底完成数十万人的驱逐,驱逐与逃亡国外者达二百多万人。(《炎黄春秋》2007.11何方、尹彦文)


  最体现列宁镇压反对派的坚决无情之处是1921年3月对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的镇压。布尔什维克取得政权后,为了打退白军与外敌入侵,坚决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经济崩溃,人民既不自由,生活又极端困苦。1920年底到1921年春,各地爆发农民起义,工人罢工。驻在彼得格勒海域附近的喀琅施塔得水兵也受彼得格勒骚动的影响,于1921年2月28日发动“叛乱”。他们在3月2日的集会上谴责共产党血腥毁灭的三年。要求举行新的完全自由的秘密选举,要求言论自由,出版和集会自由,“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平等分配食物,取消贸易限制,手工业和小工业自由发展,不得限制农民蓄养牲畜,等等。面对俄国第三次革命的形势,列宁在派加里宁(当时他在农民中尚得人心)作为政府特使前往劝说水兵停止叛乱无效后,决定采取武力镇压措施。他说,“我要让你们几十年里不敢再打反对派的念头。”并立即派后来成为苏联红军中最年轻勇敢而且有智慧的元帅屠哈切夫斯基率军前往镇压。随后陆海军人民委员托洛茨基也前往督战。托洛茨基命令,水兵若不投降,就像打靶一样,一个一个地击毙。果然水兵没有一个愿意放下武器。屠哈切夫斯基就用大炮重重轰击喀琅施塔得,最后在契卡(cheka——全俄肃反委员会)部队赶赴现场后,水兵“叛乱”终于被彻底压下去。


  水兵反抗之激烈和坚决,使大约一万红军被打死、致残或失踪。连托落茨基也惊呼从未见过如此以死抵抗的叛乱者。而喀琅施塔水兵队伍约有10000人,没有一个人投降。被俘的人,少数人经审判后被处决,大多数人未经审判就被处决或被送入契卡集中营。


  喀琅施塔得水兵曾是十月革命最重要支柱之一,其中1/10是布尔什维克党党员。因此,他们的激烈反抗行为也深深震撼了列宁。3月15日,他立即召开了布尔什维克党第十次代表大会,宣布停止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努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抚慰人民不满,保住苏维埃政权。但是,列宁很快去世,斯大林一掌权,立即停止了新经济政策,重拾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差无几的国有化集体化政策,又导致了三十年代的经济灾难。


  第七,我的看法。


  根据列宁上述系列言行和十月革命的结局,笔者认为:


  1917年的俄国革命形势只适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不适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二月革命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再创造条件,实行全民民主,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符合当时俄国大多数人的愿望,切合俄国的社会实际。列宁坚持将二月革命立即转变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显然超越了俄国的社会现实,违背了多数人的意愿。


  1.列宁的理想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的主观片面认识。他把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帝国主义看作垄断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把沙皇俄国看作帝国主义最薄弱的链条,处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而未看到当时的资本主义仍处上升阶段,仍有强大生命力,还有自我革新和完善的能力。十月革命发生90年后的今天,资本主义并未垂死,而是继续发展、革新和完善,证实了列宁的误判。正是这种误判促使列宁顽固地坚持把俄国人民从二月革命所铺设的很有希望的前进道路上拉回到脱离现实、前途渺茫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上来。


  2.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四月提纲”一直遭到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的激烈反对,而这两个党代表占俄国人口80%以上的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布尔什维克声称代表无产阶级,但当时的俄国工人不到总人口的10%,其中还包括许多流氓无产者。何况布尔什维克党内的大多数当时也反对“四月提纲”。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退出大会,通过选举产生的立宪会议中,社会革命党居多数,布尔什么维克居少数,都显示列宁的社会主义纲领不受欢迎。


  3.既然列宁的社会主义纲领不被多数人接受,为何布尔什维克又取得了政权?这有很大的偶然性或特殊性。首先是二月革命后,俄国国内非常自由。沙皇专制政权消失后,临时政府刚成立,由多党人物组成,本来很脆弱,而它又宣布给予公民自由,大赦一切政治犯,给了布尔什维克党以极大的自由活动空间。这在世界历史上很少见。列宁也承认,俄国是当时交战国中民主自由最多的国家。帝国主义忙于交战,也无力顾及镇压俄国人民革命。原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在苏共二十大发言中也说:“二月革命的结果,俄国劳动人民获得了民主自由,而这样的民主自由甚至在当时被称为民主的美国也是不曾有过的。”


  二是布尔什维克党有大量敌对营垒的矛盾可资利用,削弱对方,壮大自己。1917年8月25日,临时政府军队总司令科尔尼洛夫要求政府首脑克伦斯基立即解散苏维埃,取缔布尔什维克党。布尔什维克党出面组织了反科尔尼洛夫的斗争。在这危急关头,克伦斯基因害怕自己也被军队推翻,被迫与布尔什维克结成暂时联盟,迅速释放了所有被拘禁的布尔什维克党人,并交出五万条枪来武装工人。科尔尼洛夫叛乱被粉碎了,布尔什维克党得救了。


  三是布尔什维克有列宁、托洛茨基、布哈林等这样一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最精明能干的组织者和宣传鼓动者。他们最善于以煽动性的演讲争取群众。十月革命胜利前的10月21日,布尔什维克党召开首都卫戍部队和舰队团队代表紧急会议,托洛茨基作了“关于目前形势的报告”。第二天,彼得格勒卫戍部队完全承认苏维埃为唯一的权力机关,拒绝执行克伦斯基要把2/3的卫戍部队调往前线的命令。临时政府最可靠的支柱——彼得巴甫洛斯克要塞的官兵,原来拒绝接受托洛茨基为该要塞政委,听完他的报告后,也归附了布尔什维克。部队几乎一致通过了拥护苏维埃,准备武装起义反对临时政府的决议。当时要塞握有步枪十万支,一下就转到了布尔什维克手中。


  以上情况,在一般国家的革命胜利前很难出现。所以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并非历史必然,只是个例。十月革命道路也非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道路。二月革命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十月革命实质上是历史的倒退,是对二月革命的反动。现在许多俄罗斯学者甚至认为十月革命不是革命,只是一场少数政治精英的政变。


  4.列宁在取得政权后,面临国内外强大的反对势力和经济崩溃局面,在政治上不得不实行“一党专政”和“领袖独裁”制度,经济上则实行军事共产主义政策(与我国的人民公社同类,典型的贫穷社会主义)。结果事与愿违,局势更加恶化。不算地主、资产阶级、旧军阀等发动的反政府叛乱,各地农民也普遍发起反政府暴乱,工厂工人罢工游行示威,连十月革命重要支柱之一的喀琅施塔水兵也发生最激烈悲壮的反布尔什维克“叛乱”。这不有力地证明社会主义纲领超越了当时俄国的社会现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