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参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6 13:18:15

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参与
 菊河小学   古学东
   
[内容提要]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阅读教学来实现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筋思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阅读教学课堂之中呢?我认为要做到:强化学生的自信、教给自学的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精心设计问题。
[关键词]  自信     方法    兴趣    问题
韦志成先生指出:“从阅读教学的外部功能看,它统领着语文教学,制约和影响着写作教学、说话教学和听知教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重中之要。”那么如何实现阅读教学素质化,如何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变得尤为重要。换句话说,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教育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积极主动的参与呢?现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经验谈点浅见。
一、强化学生的自信。
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想获得成功,其前提之一是要有自信心。一个人若有自信心,则意味着对自己采取肯定的态度,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发挥自己内在的潜能,以达到既定的目标。无数成功者的实践也证明,成功之路是崎岖坎坷之路,能走完这条路的,大都是具有自信心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和培养。
针对学生而言,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必须创造各种条件进行强化。1.榜样强化。让学生观察同伴成功的作业过程,能够促进这种自信心的培养。,当自信心较低的学生观察到同水平学生成功的作业时,会增强他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同时,对于那些成功的学生来说,在获得成功的过程中自信心也会不断增强。树立示范性榜样的形式很多,如口头表扬、作业展示、作文范读、日记传阅等。2.多给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尽可能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如朗读、表演、复述等,便他们在充分展示自己才能时候增强学好语文的信心。3、鼓励学生。“好学生是夸出来的”
多鼓励学生、夸学生,对学生多作肯定性评价,可以很快很好的强化学生自信。当发现学生的发言偏离了教师备课的答案时,教师应当肯定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即便是完全错了,也要肯定学生积极发言的态度,告诉学生再仔细考虑,听听别人的意见,使学生不会因为回答有误而积极性受挫,而能注意聆听别人的意见,找出自己的不足。
二、教给自学的方法。
1.  学会自己预习。教师在让学生预习课文时,应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和传授不同的预习方法。我给学生提供了几种方式:(1)基础型预习。借助字典正确读准字音,正确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提问型预习。在基础上有所提高,能根据课文大意提出问题。这两种预习法,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达到预习的效果。
2.学会自己提问。教师先教给学生方法,然后指导学生如何依据课文题目、人物言行及重点、重点词语提出问题。如教《小英雄雨来》,我主要引导学生围绕课文题目和人物言行提出问题:雨来是谁?为什么要把他称为小英雄?他做为什么事?再让学生自已去逐一解决问题,从而为解决课文中的重、难点奠定了基础。
3.学会自已检测。让学生自己检测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如字词是否都理解掌握,能否背诵精彩语段,能否做出课后练习题等等。从中找出不足,及时予以弥补,学习效果就更好了。
三、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决定其学习效果、学习水平的关键。因此,教师要着眼于让学生最大限度地积极参与教学、让每一个学生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和技能。在阅读教学中,可着重采用以下方法来达到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目的。
1、电教手段引发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要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强烈渴求感。根据小学生爱新鲜、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发挥电化教学特有的“鲜明色彩”、“生动形象”、“声像同步”等优势,尽量设计一些学生觉得新鲜、有趣的电教手段,把静止的东西变成活动的东西,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从而刺激学生的视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新奇的快感,唤起求知欲,引起对所学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战胜疲劳的新的力量。如我在教《迷人的张家界》时,播放张家界的风景纪实课件,学生直观感受张家界的雄伟和险峻,深切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美妙,体会到了作者观察的细致、描写的生动与形象,学得趣味盎然。

2、创设情境深化兴趣。
创设情境可以加强学生接受信息、理解信息的效果,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激发学生情感,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学生就能走入课文,走入文中的情感世界。如《金色的鱼钩》,写的故事发生在红军长征路上,学生对红军过草地的艰辛缺乏感性认识,自然对文中人物言行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上。为此,讲这篇课文时,我为学生播放了红军长征途中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艰难前行的感人画面,让学生亲眼目睹疲惫的战士累死、饿倒在草地上的惨景,再加上大雨滂沱、狂风怒号,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完全理解了老班长宁可饿死也不吃的原因,这样,学生对小红军的崇敬之情会油然而生。在教《秋天的怀念》时,我让单亲家庭(没有妈妈)的学生来讲述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学生在回忆母亲时流下了伤心的泪水,其它同学也深受感动,我趁机满怀豪情的歌颂母爱的伟大,同学们对自己的妈妈更添了一份敬爱。
四、精心设计问题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把教师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应有明确的思维指向,宽松的思维空间、完整的思路要求,要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思维环境。怎样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来启迪学生的思维呢?
1.围绕课文题目,设计富有吸引力的问题。课文题目是一篇课文内容的高度浓缩,是文章的眼睛。有的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则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围绕题目设计几个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激发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探究欲望。如教《蛇与庄稼》,我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在田里放蛇,庄稼就能丰收吗?蛇与庄稼有什么联系吗?放其它的什么动物行吗?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便认真阅读课文,寻找正确答案了。
2.抓住重点,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学习一篇课文,如果设计的问题过多,缺乏针对性,不仅费时低效,而且学生的能力也得不到锻炼。所以,应该抓住每篇课文的重点,设计有启发性。有思维价值和思维容量的问题。如《地震中父与子》一文,课文结尾有这样一句话:“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不幸福地拥抱在一起。”我设计的问题是:“了不起”指什么?为什么说他们了不起?学生纷纷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学生体会到了伟大的父爱,同时也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3.抓住关键,设计富有想像力的问题。教师应抓住课文中那些含义深刻、表达精练的关键词句,设计出富有想像力的问题,这既可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体会,又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如教《草原》一课,讲到描写分别的一句话:“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我提问:你能想象话别时的情境吗?“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里相互倾诉惜别之情”会是怎样的情境呢?如果是你,你会舍得离开吗?这些富有想像力的问题,能拓宽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丰富的想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总之,要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必须重视学生的目主参与。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法、设计问题,精心指点,引导学生自学、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指导学生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从而较好地培养其读书能力、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