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说使你和陌生人一见如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4:30:10





巧说使你和陌生人一见如故

   一见如故,这是成功交际的理想境界。无论是谁,如果具有跟大多数初交者一见如故的能耐,他就会朋友遍天下,做事就会左右逢源;反之,如果缺乏跟初交者打交道的勇气,不善于跟陌生人交谈,他就会在交际中处处受阻,事业也就难以成功。当今正处在改革开放时代,对大多数人来说,交际面越来越广,跟初交者一见如故的交际才能越来越显出其重要性。

  怎样才能跟初交者一见如故?下面介绍的几种开场白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奇效。

  一、攀亲认友。一般来说,对任何一个素不相识者,只要事前作一番认真的调查研究,你都可以找到或明或隐、或近或远的亲友关系。而当你在见面时及时拉上这层关系,就能一下缩短心理距离,使对方产生亲切感。三国时代的鲁肃就是一位攀亲认友的能手。他跟诸葛亮初次见面时的第一句话是:“我是你哥哥诸葛瑾的好朋友。”就凭这一句话就使交谈双方心心相印,为孙权跟刘备结盟共同抗击曹操打好了基础。有时,对异国初交者也可采用攀亲认友的方式。1984年5月,美国里根总统访问上海复旦大学。在一间大教室内,里根总统面对一百多位初次见面的复旦学生,他的开场白就紧紧抓住彼此之间还算“亲近”的关系:“其实,我和你们学校有着密切的关系。你们的谢希德校长同我的夫人南希,都是美国史密斯学院的校友呢。照此看来,我和各位自然也就都是朋友了!”此话一出,全场鼓掌。短短的两句话就使一百多位黑发黄肤的中国大学生把这位碧眼高鼻的洋总统当作十分亲近的朋友。接下去的交谈自然十分热烈,气氛极为融洽。你看,里根总统这段开场白的设计是多么巧妙!

  二、扬长避短。人人都有长处,也都有短处。人们一般都希望别人多谈自己的长处,不希望别人多谈自己的短处,这是人之常情。跟初交者交谈时,如果以直接或间接赞扬对方的长处作为开场白,就能使对方高兴,对你产生好感,交谈的积极性也就得到极大激发。反之,如果有意或无意地触及对方的短处,对方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就会感到扫兴,感到“话不投机半句多”。日本作家多湖辉所著的《语言心理战》一书中记述了这样一件趣事:被誉为“销售权威”的霍依拉先生的交际诀窍是:初次交谈一定要扬人之长避人之短。有一回,为了替报社拉广告,他拜访梅伊百货公司总经理。寒暄之后,霍依拉突然发问:“您是在哪儿学会开飞机的?总经理能开飞机可真不简单啊。”话音刚落,总经理兴奋异常,谈兴勃发,广告之事当然不在话下,霍依拉还被总经理热情地邀请去乘他的自备飞机呢!

  三、表达友情。用三言两语恰到好处地表达你对对方的友好情意,或肯定其成就,或赞扬其品质,或欢迎其光临,或同情其处境,或安慰其不幸,就会顷刻间暖其心田,感其肺腑,就会使对方油然而生一见如故、欣逢知己之感。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桂系代表、进步人士刘仲容先生由西安秘密前往延安,毛泽东第二天即邀请他到寓所会见。毛泽东在门口表示“欢迎刘先生光临”之后,刘仲容答以“毛先生日理万机,多有打扰了。”毛泽东马上说:“刘先生不远千里而来,不避危险而来,总得见见面嘛。”这短短的两句话既表热烈欢迎之情,又达高度赞扬之意,言简意赅,情深意长。刘仲容听后深感温暖,如逢故旧,便以推心置腹的热忱态度毫无拘束地跟毛泽东促膝长谈。初次见面时交谈可以达到这种程度,跟从未见过面者电话交谈时适当地表情达意同样能使对方感动不已。美国爱荷华州的文波特市,有一个极具人情味的服务项目——全天候电话聊天。每个月有近两百名孤单寂寞者使用这个电话。主持这个电话的专家们最得人心的是第一句话:“今天我也和你一样感到孤独、寂寞、凄凉。”这句话表达的是对孤单寂寞者的充分理解之情,因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作用,难怪许多人听后都掏出知心话向主持人倾诉。

  四、添趣助兴。用风趣活泼的三言两语扫除跟初交者交谈时的拘束感和防卫心理,以活跃气氛,增添对方的交谈兴致,这是炉火纯青的交际艺术。1988年10月,文化大革命中的风云人物陈伯达刑满释放不久,著名作家叶永烈即去采访他。曾显赫一时而今刚度过18年铁窗生涯的陈伯达感到往事不堪回首:“公安部提审我,我作为犯人,不能不答复提问。对于采访,我可以不接待,不答复。”对于这位对自己不抱欢迎态度的采访对象,叶永烈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如何开场才能使他知道我毫无恶意?该用怎样的语言才能使他跟我愉快地合作?一进门,叶永烈就告诉陈伯达:1958年,陈伯达到北京大学作报告,他作为北大学生听过这个报告:“当时你带来一个‘翻译’,把你的闽南话译成普通话。我平生还是头一回遇上中国人向中国人作报告,要带‘翻译’!”多么有趣的往事,多么风趣的语言!陈伯达一听,哈哈大笑,感到面前的这位不速之客很可亲近,气氛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原先尴尬的采访终于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叶永烈45万字的《陈伯达传》也就增添了不少资料。

  天涯何处无朋友?交谈何必曾相识!要用三言两语便惹人喜爱、一见如故,关键是功夫要花在见面交谈之前。上述各例之所以成功,除了有高超的语言技巧,无一不是在未见初交者其人之前早已了解他的大概情况。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跟任何一位来访者交谈,不管是牧童还是教授,不管是经理还是政客,他都能用三言两语赢得对方的好感。秘诀就是:罗斯福在接见来访者的前一晚,必花一定时间了解来访者的基本情况,特别是来访者最感兴趣的题目。这样,一交谈就能有的放矢,切中肯綮。不然,纵使有三寸不烂之舌,也只能是对“牛”弹琴了。

 

妙语背后的语言策略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有一则澳柯玛冰柜广告,广告词“澳柯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乍听出人意料,细品回味深长,较好地满足了广告创意的“创异”要求。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其成功之处在于巧妙地违反了两条语言规律。

    一是违反了语言的否定规律。自然语言否定的基本规则是表示“少于、低于、次于”,否定结果要比否定前提低一个量级。比如,修饰形容词的程度副词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量级,低量“一点儿”等* 、中高量“比较”、“很”等* 、极高量“最”等* 。所以,没吃很多东西≈吃了一点儿东西;没吃一点儿东西≈什么也没吃;不很好≈一点儿好;一点儿也不好≈好的程度为零。依此类推,“没有最好”隐含义应为“只有次于最好比较好* ”,但广告词的后续小句“只有更好”揭示了“比最好还要好”之义,违背了一般的心理期待,使人颇生意外之感。

    二是打破了语言的常规预设。常规预设,是语言交际的背景知识,一般是交际双方共同认可的常识。平常人们谈论是否存在某方面性质程度最高的某一个成员时,往往是在比较确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进行的,这已构成人们的常规预设。当人们先听到广告词“没有最好”时,自然会从常规预设出发认为是“在确定的范围内没有最好”。难道广告是说企业现有的产品都质量平平吗观众疑窦顿生,急欲探寻究竟。再听下句,疑问豁然冰释,原来,冰柜广告做出“没有最好”的否定判断,是立足于企业发展的无穷无尽的美好未来而言的,比较范围并不确定,这就违反了人们的常规预设,但又十分合情合理。

    还有一个类似的例子也运用了同样的语言表述策略。有人问球王贝利,“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贝利答:“下一个。”发话人的预设为:在球王已往踢过的所有球中,总有最好的一个。球王的回答表面上承认“有过最好的球”但又幽默而机智地指出是不确定对象“下一个”,实际上是说“没有最好,只有下一个”。这既打破了语言否定的一般规律,同时也取消了比较范围的确定性。

    冰柜广告反映了广告者对提高质量的不懈追求和对产品质量不断发展的充分自信,球王巧对亦表达了球王对自己球技不断提高、日臻完美的自信。两种表述可谓异曲同工。

    相形之下,冰柜广告显然要比一些广告一味地介绍自己的产品是某地区、某省或某国家最好、最最好高明得多,后者总给人华而不实、吹嘘标榜之嫌,相应地,广告受众的心理认同度就要差一点;同样,球王也要比一些人盲目地自夸为最好更胜一筹,后一种人易让人觉得话说得太满、夸了海口,态度不够谦虚谨慎。众所周知,在一定的范围内,最好总有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