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下风险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8:56:24
2006年02月14日 15:59 
【字体: 】 【论坛】 【聊天】 【沙龙】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当一国利率水平及其结构主要由市场供求以及经济活动中的风险程度、通货膨胀程度、经济性质等市场因素共同决定时,即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具体讲,利率市场化包括以下几项内容:一是利率的决定权在于金融交易主体;二是市场自发的选择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及风险结构;三是市场利率水平的基准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或短期国债利率;四是中央银行拥有根据宏观经济形势需要依靠间接调控方式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利。
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因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它主要包括资本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信贷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政策风险等。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获得了资金定价权,同时也给其带来一种更主要的风险——利率风险。利率市场化之后,经济的过热与低迷,通货的膨胀与紧缩,外资的大量流入与流出,以及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上升与下降等因素,都会引起利率的波动与震荡。尤其我国的利率处于长期约束条件下,央行放松利率的市场管制往往会导致利率的整体飚升,这一点已从其他国家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历史得到了证实。
因此,商业银行将面临利率市场化初期的利率上升及充分市场化后的利率宽幅度波动的风险。商业银行应清醒认识到问题所在,利用目前的过渡时期,加速其处身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建设,构建利率风险预警系统,推行以利率风险为核心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激励金融创新,主动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
本文从中央银行制定的存贷款利率的变动情况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入手,分析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下所面临的经营风险。通过风险成因的分析进一步提出解决的对策。
一、 利率变动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
(一)贷款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主要盈利来源是通过贷款给客户而获得的利息,贷款的数量、质量以及贷款利率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银行的经营行为以及经营风险。我们现在分析市场化下利率的变动对商业银行贷款行为的影响,进而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影响。
这里我们使用净持有期分析法。持有期是资产或负债现金流量现值的加权平均期限。持有期在测度利率风险中的意义体现在:它可以测量出利率的变动引起资产或负债市场价值的变动量,深层次揭示资产和负债的期限完全匹配的情况下仍可能存在的利率风险。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净持有期,又称为持有缺口,指的是资产持有期与负债持有期之间的差额。在实际操作中经常运用,净持有期分析也称为持续期分析或久期分析。我们现在给出持有期的计算公式:
D=∑nC∕(1+r)n
P
该式中,D表示持有期;n表示资产或负债的期限(n=1,2,3…);C表示每期的现金流量;r表示贴现率;P表示资产或负债的本金。
下面再给出用持有期测量利率变化引起资产负债市场值的变动浮动的公式:
ΔY=(-D)∕(1+r)△R(100%)
该式中,△Y表示资产或负债市场变动率(%);D表示持有期;r表示计算持有期使用的现金流量现值贴现率;△R表示利率变动幅度,即利率与贴现率之间的差额。
我们现在分析由于贷款利率变动带来的资产或负债市场变动率。主要分析贷款利率无浮动情况下的利率变动引起的资产或负债市场变动率,这里所使用的数据是从98年到02年的中央银行制定的金融法定贷款利率:

从表中看出,98年到02年期间,短期贷款一年期由7.92%下降到5.31%,共下降了2.61个百分点。同时,一年期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由98年的(20%,50%)逐步扩大到02年的(90%,170%)。
假设银行发放一笔金额为1000万元的固定利率贷款,以三年期的贷款利率为参照来计算该笔贷款利率市场价值的变动幅度△Y。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1998年7月份开始的资产负债市场价值变动幅度△Y逐步的增大。在这里可以把资产负债市场价值变动的幅度看成一种衡量贷款风险程度的指标。当△Y越高时,银行的贷款面临的风险越大。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影响资产负债市场价值变动的因素,来进一步判断贷款利率变化下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如果把△Y看成是一种衡量贷款风险程度的指标,那么我们可以计算
这种变动幅度为风险系数。当△Y的数值越大时,风险越大。由此,我们可以根据以上的利率和资产负债市场价值变动幅度的数据来描绘出利率与风险存在的关系。随着贷款利率的下降,风险是逐渐增加的。我们进一步分析一下贷款利率下降导致风险增大的原因。根据持有期公式和资产负债市场值的变动浮动公式我们将资产负债市场值的变动幅度的公式写为:
△Y=—∑nC/(1+r)n+1
P△R
从这一公式,可以清楚地看出,在n、C、P、△R相同的情况下,影响△Y大小的是贷款利率r。当r变大时△Y变小,当r变小时△Y变大。更进一步的分析,由于利率的变小,导致了持有期的变大,持有期的变大又进一步导致了资产负债市场值的变动幅度的变大。利率与持有期和资产负债市场值的变动幅度呈反方向变化。随着利率的减小资产负债市场值的变动幅度是增大的,因而风险也是增大的。于是我们得出结论:控制利率风险的一种方法就是控制贷款利率。
(二)存款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我们来进一步分析存款方面的变化对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的影响。目前的存款利率市场还没有放开,放开存款利率市场的牵扯面广,敏感性强,央行要采取审慎的态度来对待这一措施的实施。以下数据是中央银行从1996年到2002年之间制定的一年期的存、贷款利率。通过给出的利率,我们进一步算出各年的存贷款利差。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从1996年8月23日央行制定的存、贷款利率开始,存款利率是逐步下调的。由1996年8月23日的7.47%下调到2002年2月21日的1.98%。同时,贷款利率也是在逐步调低的,从1996年8月23日的10.08%下调到2002年2月21日的5.31%。从近几年的调整利率的轨迹可以清晰地看出商业银行机构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从1996年5月1日开始,中国货币当局为调控宏观经济连续八次下调利率,前五次利率下调都导致银行利差大幅度减小;由于商业银行对大幅度的利差下降反应激烈,在后两次利率调整中,中央银行就开始有意识地增加存款下调利率,逐步扩大商业银行的利差,以保护整个银行机构的收益。
我们再用基本点分析法来看一下存款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影响。基本点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变动方向和幅度的差异引起净利息收入的变动。基本点风险是从名义利率角度考察利率风险,实际上即是名义利差风险。在同一时期内,当一般利率水平发生变化时,如果两种不同金融产品的定价基础即基准利率变化水平不同时,会导致金融产品的利率水平调整幅度不同,银行业会面临损失。通过对表二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得到:存贷款利差均值为:2.396,最大利差为:3.60,最小利差为:1.80。
从95年5月1日开始的存贷利差基本上是呈增大趋势。99年和02年的利差分别上升到了3.60%和3.33%。可以看出,央行制定这一政策的很大原因在于保证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但同时由于相同期限的存贷款利率下调幅度不同,导致了商业银行名义存贷利差因存贷基准利率调整幅度的不同而发生了变化,进而引起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二、银行防范、化解经营风险的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因存、贷款利率的变动而带来的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如下:第一降低贷款利率会导致银行的资产负债的市场价值的变大,从而增大银行的经营风险;第二商业银行为了获取高收益,可能对信贷资金投向的管制放松,可能将使大量信贷资金投入到高风险高收益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第三存贷款差额的增大会导致银行收益的增加,但同时存贷款利率的变动幅度的不同也会增大银行的经营风险。基于上述风险,我们提出了一定的防范化解风险的对策。
(一)利率市场化下中央银行采取的对策
1.中央银行对于贷款利率变动引起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控制
目前中央银行正在逐步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允许贷款利率上浮。这种措施,既有利于抑制少数过热行业的投资,又不会导致企业融资成本的全面上升。同时,对于我们的分析而言,这种措施毫无疑问的降低了银行的经营风险,银行可以根据贷款企业的具体情况,来调整贷款利率。对那些发展过热的行业(如房地产业)提高他们的贷款利率,进而控制他们的贷款数量,以此来缓解他们的急速发展。同时,中央银行还要进一步的控制贷款利率的下限,避免银行业之间的竞争。我们都知道,商业银行的经营利润主要是贷款利息,放开贷款利率的下限,商业银行之间就会以降低贷款利率的方式来争夺贷款客户,这种竞争最终会导致银行业的盈利的降低,经营成本的加大,无疑是增加了他们的经营风险。因而,控制银行的贷款利率下限也是势在必行的。
2.中央银行对于存款利率变动引起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控制
目前对于存款利率,央行的政策倾向是允许商业银行对存款利率向下浮动,人民银行统一制定和管理存款利率上限。制定存款利率上限这一政策,可以增大存、贷款的利差,从而降低了银行的经营风险。
(二)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采取的对策
1.加强商业银行的内部利率管理
首先确定合理的利率水平。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银行要保持利率水平的合理性。对银行而言,定价要考虑6个因素:一是资金和服务成本;二是拟获取利润;三是企业形象,产品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形象的体现,较高的定价往往要有明显优于同业的服务水准为后盾;四是商业银行对客户群体的细分,较高的定价将会使对资金运用比较保守的客户无法接受;五是实际贷款利率水平应大于零,部分金融产品的设计中可考虑加入通货膨胀因子;六是贷款利率须与资本和劳动力的相对价格相适应,利率应低于投资一般收益率。总之,要综合考虑客户的信用风险、综合收益、筹资成本和运营成本分摊,建立综合的测算体系,以灵活定出合理价位。
其次建立利率风险管理机制。在利率风险管理上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对利率走势的预测。利率预测是根据利率变动的一般规律,通过分析和研究大量的信息资料,对未来某一时期将出现的实际利率做出科学的说明和判断,以此判断利率变动的趋势及利率风险的大小,一边有的放矢的进行防范。二是运用多种方法化解利率风险。首先,应增强各类金融工具的学习与应用,利率的风险并不是完全能通过银行内部能力解决,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衍生工具来转嫁。金融市场是具有很大风险的场所,但也是规避风险的最好中介,关键是加强管理,利率期货、期权、掉期等手段的运用不仅能控制、抵补利率风险,甚至能从中获取高收益。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参与了大量的国际金融业务,外币存款利率也已经放开,给这些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创造了条件。其次,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规避利率风险的最好方法是不产生利率风险,商业银行可通过发展中间业务,如结算、咨询、财务顾问、承兑等,调整利润结构,通过增加无利率风险业务来降低利率风险。三是建立利率风险管理部门,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银行有效监管的核心原则要求,在市场利率环境下,各商业银行必须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管理并指导全行利率工作,牵头并协调银行内相关工作。
2.建立起存款保险制度
面对着市场化下利率波动的加大,商业银行面临着一定的利率风险,为了防范化解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以及由于银行破产而带个存款人的损失,目前商业银行应采取强制的贷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防止银行倒闭、保护存款者利益、稳定金融体系和秩序的事后补救措施。它具有事前检查和事后监督的双重稳定特征,能够减少银行倒闭数量、安稳人心、防止挤兑风潮、减轻银行倒闭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的破坏作用,避免因局部危机对全局的冲击,最大限度地挽回局部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提高了金融体系的信誉和稳定性。
3.建立监管体系和制定法规取代对利率和金融的直接干预
在开放利率、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一套适宜而谨慎的管理制度,制定高质量的监管标准,进行严格而有效的银行监督,评估银行风险。这对利率开放后的金融体系成功的发挥作用非常重要。监管体系健全最大的好处是它可以弥补改革政策设计中的不足,缓和短期内释放出的冲击波,保证改革能按既定的方向进行下去。因此,要尽快实现金融监管的规范化和市场化,建立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监管法规体系,选拔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监管队伍,从而大大提高我国监管水平,规避利率市场化可能带来的风险。
4.防范后利率自由化问题
利率自由化后,金融机构资金会大量流向一些管制背景下发展不足,但却可迅速升值的行业中去。如日本、马来西亚、智利、瑞典等都遇到过具有泡沫性质资产的价格的骤升问题。这就为作为经济调控者的政府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即如何有效防止此类事件发生,或减少其破坏性影响,利率自由化之后面临的另一个问题,便是原有银行如何处理好其管制时代积累起来的大量不良资产问题。绝大多数国家都曾面临或正在面临这一问题,却苦无良策。我国政府应充分考虑上述问题的严重性,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及早研究和出台相应政策,做到早防范、少损失。
三、利率市场化下的金融创新
利率变动及其因此带来的风险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商业银行要加强利率的风险管理,引进金融创新机制。我们根据上面的存、贷款利率变动的分析得出了影响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原因,下面我们根据这些原因来进一步的引进一些可以防范化解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
(一)敏感性缺口管理
利率敏感性缺口是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两者之间的差额,实际上就是利率风险敞口(需要注意的是,选择的时期划分不同,则会得出不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因此,利率敏感性缺口可用于衡量银行净利差收入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利率风险程度。为规避利率风险,商业银行根据自身风险偏好选择主动性或被动性操作策略。主动性策略是指商业银行预期市场利率的变化趋势,事先对利率敏感性缺口进行调整,以期从利率变动中获得预期之外的收益。譬如,预期利率上升,商业银行通过增加敏感性资产或减少敏感性负债,将利率敏感性缺口调整为正值。被动性操作策略是指商业银行将利率敏感性缺口保持在零水平,无论利率如何变动均不会对银行净利差收入产生影响。这是一种稳健保守的风险管理策略,但也因此失去获取超额利润的市场机会。
(二)利率期货
利率期货合约是买卖双方在有组织的交易所内的交易厅,通过公开竞价,就在将来某一日期按成交价格交收标准数量特定金融凭证而达成的协议。这是金融创新业务,随着商业银行不断的改革,这一管理方式将逐步的被采用。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规避由于利率变动而引起的风险。假设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为正值,如果预期市场利率水平下跌,则银行利息收入的减少将超过利息支出的增加,即银行净利差将缩小。这时商业银行可以在期货市场上做多头交易进行套期保值。因为利率期货的价格走向和利率变动方向相反,所以银行通过在期货市场低买高卖的方式,用期货市场的收益来弥补现货市场的损失,消除了利率下降的风险,从而稳定银行净利差。
(三)远期利率协议
远期利率协议也是一种金融创新业务,它是有关利率的一种远期合约。买卖双方商定将来一定时间的协议利率并规定以何种利率为参考利率,在将来清算日按规定的期限和本金额,由一方或另一方支付协议利率和参照利率利息的差额的贴现金额。
远期利率协议是防范未来利率波动的一种预先固定远期利率的金融工具,买方是为了防止利率上升的风险,卖方是为了防止利率下跌而遭受的损失。远期利率协议主要用于银行机构之间防范利率风险。对于那些未来有借款债务和贷款资产业务,但又担心将来市场利率发生不利变动而增加借款利息成本或减少贷款利息收入的商业银行来说,选择远期利率协议应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防范利率风险的方法。因为通过远期利率协议可以将未来的利率锁定,从而保证银行净利差收入变动最小。
(四)利率互换
利率互换指的是合约双方同意就未来某一特定时期内的一系列利息支付款项进行交易。一般期初或到期日都没有实际本金的交换,即不涉及本金的支付,交换的只是双方不同特征的利息。由于利率互换合约交换的只是利息款项,所以可以直接改变某种金融产品或交易的利息收付特征。当利率变动导致银行的利息收付发生变化时,通过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以及利率结构的表外重组,进行互换交易的银行可以对银行净利差的波动进行保值,达到减少或消除利率风险的目的。以上的四种金融创新业务中,敏感性缺口管理是商业银行主要的利率管理方法之一。而利率期货、远期利率协议、利率互换管理将随着商业银行的不断改革而逐步的被采用。
作者:刘又哲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