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2:53:20
发布日期:[07-10-22 18:38:04] 点击次数:[17 ] 来源:
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TIA)指突然发病而历时短暂的局灶性神经功能异常,后者反映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供应区域内的暂时性功能障碍。
大多数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TIA)是由脑栓塞所造成,栓子来源于颈部的颈动脉或椎动脉的动脉粥样硬斑块的溃疡面,或较少见地来自有病心脏内的附壁血栓。某些TIA是由于经过狭窄的动脉的血流有短暂的降低。
高血压症,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疾病,糖尿病以及血红细胞增多症都易促成TIA的发生。TIA在中年人和老年人中最为常见,但偶尔亦可见于患有严重心血管疾病发生栓塞,或血细胞压积很高的儿童。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情况,在椎动脉起源处近端发生狭窄的锁骨下动脉,当上肢进行活动的时候,可从椎动脉处"盗血"使血液从椎动脉逆流供应上肢。在血管造影时看到的在椎动脉与狭窄的锁骨下动脉之间的血流逆行的证据不能作为诊断依据,如果没有临床体征提示在受损侧上肢运动时引起了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缺血。
症状和体征
TIA起病突然,持续2~30分钟或更长些(很少超过1小时或2小时),然后消退,不留下持久的神经障碍;在整个发作中,意识保存。如果TIA持续达数小时,即便没有留下持久的神经障碍,在事后进行的脑CT或MRI上可能会看到梗塞灶。
症状和脑卒中的表现相同,只是历时短暂。当颈动脉系统被累及时,症状一般都是单侧性的。病变同侧的单眼失明,配合对侧的偏身轻瘫,往往伴有感觉异常,是典型的表现,但更为常见的是不完全的症状。当椎-基底动脉系统(供应脑干,小脑,部分颞叶,双侧枕叶)被累及时,症状反映出脑干的功能障碍。可发生精神错乱,眩晕,双眼失明,复视以及单侧或双侧(更多见)的肢体无力或感觉异常。口齿含糊(呐吃)在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受累及时都可发生。
倾跌发作是指神志清醒的病人突然双腿发软,倾跌倒地,往往被认为是由椎-基底动脉缺血所造成,但这种常见情况的确切病因还不肯定。
病人可以每天有若干次TIA,或若干年内只有二三次发作。在颈动脉系统TIA中,反复发作的症状通常都相似,但在椎-基底动脉TIA中,前后各次发作的症状可稍有变动。TIA病例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显著增高,应按紧急的原则对可能的病因进行评估。
诊断和治疗
有时候必须与癫痫抽搐发作,脑肿瘤,偏头痛,美尼埃病,其他类型的眩晕以及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过多症作鉴别。无创伤性多普勒超声检查,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或有创性动脉造影术可证实动脉狭窄的存在,并确定有病变的动脉;在考虑进行颈动脉外科治疗之前,这种客观的证实是必需的。当锁骨下动脉有闭塞时,病侧上臂的血压明显低于对侧。如怀疑心源性栓塞时应作心动超声检查。
应检查有否基本的危险因素(表174-2),并尽可能进行治疗。
在颈动脉TIA病例中,如果证实动脉的闭塞程度>70%,或病变侧颈动脉内存在溃疡性斑块,则进行颈动脉内膜离手术,与单独应用内科治疗相比,能显著地减少发生脑卒中的机会。如果颈动脉闭塞程度<30%,以内科治疗较为适宜。对介乎30%~70%之间的动脉闭塞,目前未能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若干随机的多中心的试用研究指出对颈动脉狭窄>60%但无症状的病例,颈动脉内膜剥离手术能降低TIA与脑卒中发生的危险性。不过,在这种病例中进行颈动脉内膜剥离手术是有争议的,因为危险/效益的比例很狭窄,须依据病例的选择,以及要求施行手术的致残与致死率<3%。
如果动脉闭塞发生在颅内,或在椎-基底动脉内,或椎动脉与颈动脉都有病变,而病人又无高血压症,则可以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药物治疗。对近期内每天多次发作者开始时可使用肝素;若发作次数不多则可以考虑应用华法林类药物。抗凝治疗维持时间的长短全凭医生的经验;往往是连续应用抗凝剂2~3个月,然后试行停药。对继发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偶有TIA的病例,大多数学者在开始应用抗凝剂之前,先试用抗血小板药物。除非有特殊的禁忌证,抗血小板药物可无限期连续使用。首选药物为阿司匹林650~1300mg/d,或噻氯匹定250mg,每日2次;阿司匹林最适宜的剂量尚无一致的定论。磺吡酮,双嘧达莫和氯贝丁酯的效果尚未确立。
颈外动脉与大脑中动脉之间的手术吻合或搭桥手术一般都无效,但在一些需要立即闭塞颈动脉,或侧支循环不足虽经抗凝治疗症状无好转的颈动脉闭塞的选择性病例中,搭桥手术可能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