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花八门到五体投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6:38:42

1. 五花八门指哪五花,哪八门

“五花八门”指的是:

五花:

金菊花—比喻卖茶的女人;

木棉花—比喻上街为人治病的郎中;

水仙花—比喻酒楼上的歌女;

火棘花—比喻玩杂耍的人;

土中花—比喻挑夫;

八门:

一门巾—算命占卦之人;

二门皮—卖草药的人;

三门彩—变戏法的人;

四门挂—江湖卖艺人;

五门平—说书评弹者;

六门团—街头卖唱的人;

七门调—搭篷扎纸的人;

八门聊—高台唱戏的人。

“五花八门”有时候也解释为古代战术中的阵势:“五花”是五行阵;“八门”则是“八门阵”。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战略家都懂得使用这种五行阵。五行系指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构成各种物质的种种元素即是五行。加之五行又代表红、黄、蓝、白、黑五种色素,它们混合在一起还可变成多种颜色,能够使人眼花缭乱。

八门阵也称八卦阵,这个阵势,原来是按照八卦的次第列为阵势的。 但是,八八可变成六十四卦,常使对方军队陷入迷离莫测之中。相传,春秋时期的孙武、孙膑最早运用八门阵。后来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又将八门阵改变成为“八阵图”。

2. 为何称女人的裙子为石榴裙

“拜倒在石榴裙下”是一句比喻男子对风流女性崇拜倾倒的俗语。这句俗语的产生与唐明皇和杨贵妃有关。

据说杨贵妃很喜欢石榴,为此,唐明皇在华清宫附近种了不少石榴供她观赏。唐明皇爱看杨贵妃酒后的醉态,常把贵妃灌醉以观赏她那妩媚之态。而石榴是可以醒酒的,故在观赏之后,唐明皇常剥石榴喂到杨贵妃口中。朝中大臣对此很是看不过去,对杨贵妃怨言日生,杨贵妃为此很不高兴。

一天,唐明皇邀群臣宴会,请杨贵妃弹曲助兴。杨贵妃在曲子奏到最精彩动听之时,故意把一根弦弄断,使曲子不能弹奏下去。唐明皇忙问是什么原因,杨贵妃乘机说,因为听曲的臣子对她不恭敬,司曲之神为她鸣不平,故把弦弄断了。唐明皇很相信她的话,于是降下旨意:以后无论将相大臣,凡见贵妃均须行跪拜礼,否则格杀不赦。从此,大臣们见到杨贵妃都诚惶诚恐地拜倒在地。

因为杨贵妃平日总喜欢穿绣有石榴的裙子,所以那些大臣私下都用“拜倒在石榴裙下”的话来开玩笑。

3. 为什么要称呼人家的女儿做千金

1.用“千金”来比喻女子,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元代曲作家张国宾所写的杂剧《薛仁贵荣归故里》:“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请自稳便。”明、清以后的话本小说中称女孩子为“千金”的就更多了。

2.古时把富贵人家的女孩称为“侯门千金”,今人泛称女孩叫“千金小姐”。

女孩何以称“千金”?这得从我国的古代货币单位说起。两千年前的秦朝以一镒为一金(“镒”是古代重要单位,一镒为二十两或二十四两),汉朝以一斤金子为一金。秦汉时金多指黄铜,“千金”实为“铜千金”。后人借“千金”以言贵重,如“一字值千金”、“一言千金”、“一笑千金”“一刻千金”、“一诺千金”、“一物千金”等均是此义。在社会交往中,渐渐地,人们也就将未婚女孩专称为“千金小姐”了。

4. 为什么单身汉叫做“王老五”

王老五”是民间俗语,特指没有家室之男士,来历无从稽考,只记得有句童谣“王老五,命真苦,裤子破了没人补”——也许它的出处就在这儿。

裤子没人补的王老五是“土坷垃”级别的,爱干净的女士们怕脏手,所以避之惟恐不及;某些媒体推出的王老五却是“钻石”级别的,以致出现慕虚荣的女士们趋之若鹜的盛况。那句童谣或许应改作——“王老五,命真好,裤子破了抢着补。”但是,钻石王老五的裤子永远不会破,不是他们不给女士们表现的机会,而是他们实在太有钱,不缺裤子,同时他们也太有名,还很英俊。

“钻石王老五”堪称完美男士的标本陈列室,雄性无毛两足动物的梦之队,他们被这个世界和女人宠坏了,所以自视甚高,待价而沽。

5. 三流九教指哪三流,哪九教

三教九流的分类

"三教九流"俗称社会人物复杂多样。泛指宗教、学术中各种流派或社会上各种行业,也用来泛称江湖上各种各样的人。其实,在古时候,三教九流确有所指:

三教:儒教(以孔子为代表)、佛教(释迦牟尼创建)、道教(东汉张道陵创立,到南北朝盛行起来)。

九流分为:

上九流: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

中九流:举子、医生、相命、丹青(卖画人)、书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师爷、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拐骗及巫婆)、盗、窃、娼。

九流也有说成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三教九流"一般都理解为古代职业的名称,并认为这是泛指旧时下层社会闯荡江湖从事各种行业的人。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三教九流",往往含有贬义。

其实,"三教九流"的本意,是指三种宗教和九种学术流派。

关于"三教",据记载此说起于三国时代。吴国的孙权和上书令阚泽谈话中所提到的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指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见于《汉书·艺文志》。这九个学派是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现简介如下:

儒家: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推崇孔子学说,影响最为深远。自汉至"五四运动"前,一直在中国思想界占重要地位。孟子、董仲舒适是著名的代表人物。

道家:以先秦老子的"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流派。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被称为"道德家"。老子哲学思想是客观唯心主义,但它的"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的思想,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汉代道教尊奉老子为道教的始祖,但老子的学说实非宗教。

阴阳家:战国时提倡阴阳五行之说的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是齐国的邹衍,

法家:战国时主张法治的重要学派。源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代表人物是战国时的商鞅、申不害,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名家:是战国时的学派,一名"辩者",实是古代的逻辑学。代表人物公孙龙。

墨家:是战国时的学派,提倡"非攻(反对非正义的战争)"、"节用"、"节葬"等。创始人是墨翟。

纵横家:战国时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策士中有"合纵派"和"连横派"。代表人物苏秦(主张"合纵",即六国团结抗秦)、张仪(主张"连横",即瓦解六国的团结,使之分别奉事秦国)。这两类策士统称"纵横家"。

杂家:战国至秦汉间杂揉各学派思想的一部分学者,他们的特点是"兼儒墨,和名法"。代表著作为《吕氏春秋》、《淮南子》。

农家:战国时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

6. 为什么事情没戏要叫“黄”了

去做生意,开张的那天,门外要贴喜报,大红纸上要写着“开张大吉”四个字。如果一家买卖没经营好,或者是干着干着掌柜的这山望着那山高,卖着卖着日用杂货,他又要开饭馆去了,老字号关门,也要有一个告示,这时候就要用一张黄纸,写上“收市大吉”,贴在门上,表示这买卖不干了。由此,人们就将一家生意的关门,说是“黄”了。

久而久之,人们不光是将一家商店的关门说成是“黄”了,人们把凡是没有办成的事情通通说成是“黄”了。

7. 为什么和尚都是光头

凡是出家当和尚的人都要剃光头发,这在佛教中叫做剃度。

公元前5世纪,在尼泊尔和印度交界的一个释迦族部落里,王子乔达摩·翻达多离家修行,7年后觉悟成佛,开始在恒河流域布教,广收门徒。佛教认为世界是虚幻的,人生是苦难的,只有断除一切烦恼修行成佛,才能达到永恒的幸福。佛祖释迦牟尼最初对迦叶等5人说法时,亲手为他们剃去了头发,表示接受他们做自己的弟子。

和尚剃发有三重含义:

   1. 按佛教的说法,头发代表着人间的无数和烦恼和错误习气,削掉了头发就等于去除了烦恼和错误习气;
   2. 削掉头发就等于去掉人间的骄傲怠慢之心;去除一切牵挂,一心一意修行。在我国古代,人们把头发看得十分重要,认为头发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必须保护好,不能有损害,否则是对父母的不敬。而佛教要求断除这些无谓的亲情牵挂;
   3. 为了区别印度其他的教派教徒。当时的印度,教派林立。可人们一见到剃光头的就知道是佛教徒了。后来剃头就成了加入佛门的一种仪式。

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其他仪式还没有发展起来,所以只要剃掉头发,披上类似袈裟的粗布衣服就可以当和尚了。

8. 诈尸是怎么回事

诈尸在过去的农村经常有。是真事,人没有死彻底。看人咽气了,就给穿死人衣服。

死亡的界定标准问题。常见的一是停止呼吸;二是心脏长时间停止跳动(10分钟左右);三是脑死亡;四是神经死亡。第一个,停止呼吸,如果时间短,现在有很多能抢救过来;第二,心脏停止跳动,经过抢救有很多能救过来;第三个,脑死亡,有部分死亡,有全部死亡,部分死亡的有的表现为植物人;第四个,神经死亡,有的也能恢复。

确切的死亡是四者同时具备。比如脑袋掉了,神经没有完全死亡,身体还会动呢。特别是鸡,砍掉了脑袋,身体还能跑很长一段路,相当吓人的。有的还能跑回鸡窝里。如果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的脑袋掉了后,在短时间内像身体其他部位一样作手术接上,没准还能活呢。

产生诈尸的主要原因,是以停止呼吸也就是所说的咽气,作为判断人死的标志。有的人在咽气后,自身经过一小段时间也可能缓过来,就产生了所说的诈尸。

9. 月老的来历

月老在中国民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主管着世间男女婚姻,在冥冥之中以红绳系男女之足,以定姻缘。

这一形象最初出现在唐人李复言的小说集《续玄怪录》的《定婚店》中,小说言及:杜陵韦固,少孤,思早娶妇,然而,多方求婚而终无所成。元和二年,韦固将往清河,旅次于宋城南店,有客为其撮合清河司马潘昉之女,期于南店西龙兴寺门口相见,韦固由于求婚心切,夜半即前往会面之地,在那里,他遇到了月下老人:

斜月尚明,有老人倚布囊,坐于阶上,向月检书。固步觇之,不识其字,既非虫篆八分科斗之势,又非梵书因问曰:“老父所寻者何书?固少苦学,世间之字,自谓无不识者。西国梵字,亦能读之,唯此书目所未睹,如何?”老人笑曰:“此非世间书,君因何得见?”……固曰:“然则君又何掌?”曰:“天下之婚牍耳。”……因问:“囊中何物?”曰:“赤绳子耳,以系夫妻之足,及其生,则潜用相系,虽仇敌之家,贵贱悬隔,天涯从宦,吴楚异乡,此绳一系,终不可避。君之脚已系于彼矣,他求何益?”

这个于月下倚布囊、坐于阶上、向月检书的老人,就是后来在民间被奉为婚姻之神的月下老人。只要他用囊中红绳把世间男女之足系在一起,即使“仇敌之家,贵贱悬隔,天涯从宦,吴楚异乡”,他们也会成为夫妻。

月下老人以赤绳相系,确定男女姻缘,反映了唐人姻缘前定的观念,是唐人命定观的表现之一。唐人以为,人的命运,不是自己可以确定和改变的,“天下之事皆前定”(《感定录.李泌》),“人遭遇皆系之命”(《纪闻.王》),“人事固有前定”(《续定命录.韩泉》)。

月老形象的出现,正是这种命定观在婚恋领域的艺术化、形象化。月下老人也因此成为民间家喻户晓的婚姻之神。

牵红丝确有其事

《定婚店》中的月老和《阎庚》中的地曹以绳系男女脚以订婚姻,是唐人命定观念在小说中的形象化呈现,而这一男女脚的细绳,虽为于小说家想象和虚构,也却堪称绝妙,我想,古代男女成婚仪式上拜天地父母时牵红带的安排,恐怕也是由此逐渐演化而来。

其实,在唐代的现实生活中,也已经有用绳相系的方式来选择配偶的记载。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上《牵红丝娶妇》条中所载郭元振择妇之事,即是此类:

郭元振少时,美风姿,有才艺,宰相张嘉贞欲纳为婿。元振曰:“知公门下有女五人,未知孰陋,事不可仓卒,更待忖之。”张曰:“吾女各有姿色,即不知谁是匹偶,以子风骨奇秀,非常人也,吾欲五女各持一丝,幔前使子取便牵之,得者为婿。”元振欣然从命,遂牵一红丝线,得第三女,大有姿色,后果然随夫贵达。

此事《山堂肆考》等书亦载,张嘉贞有五女,郭元振不能确定到底娶谁,便用红丝相系而牵的办法挑选,这就是所谓的“红丝结褵”。当然,此事实出于传闻(洪迈《容斋随笔》卷一《浅妄书》有辩驳,可参看),然亦可见此类婚姻观念与习俗在民间的起源与演进。

10. 作弊为什么叫“出老千”

据说清时有一个秀才进京赶考,途遇强盗,将所有川资什物抢劫一空,秀才想来想去,一筹莫展,在万般无奈中,乃决定凭一个“骗”字去图一时的侥幸。主意已定,就重整衣冠,径往县府求见县官,诡称京城某府的亲戚,奉诏进京,任某要职,路过此地,不幸遇盗,要求从速派兵追捕,取回失物,以便早日进见皇上。县官听后,哪敢怠慢,一面派兵进城搜捕,一面摆酒为秀才压惊,待为上宾,唯恐招待不周,并尽量做出官官相护的样子,秀才第一炮打响,便更加软硬兼施,限期破案。县官对秀才种种殷勤,百般诉苦,意思是要他讲点交情,不必深究,只要是早点上路,那程伙从丰不在话下,秀才见目的已达,便打道进京去了。那秀才当日略施小计,一举成功之后,便看穿人情,无心举业,于是纠集一班落第同年,专门在这 “骗”字上下功夫,专做不要本钱的买卖,做的次数多了,经验也愈加丰富了,胆子也愈来愈大了,成就也愈觉可观了。世代相传,后世老千便奉之为开山祖师,此中国老千产生之由来。

千术的由来:《孙子兵法》云:“兵者诈也”,“兵者诡道”孙子可以说是后世老千们的开山祖师,,此即中国老千产生之由来。所谓“兵者,诡道也”,对外阴谋诡诈,对内亦然。一部不知年代、作者的《三十六计》,开篇明言:“且诡谋权术,原在事理之中,人情之内。” 兵属诡道,“兵以诈立”(《孙子?军事》),这成了春秋与其后战争中克敌致胜的基本谋略。而战争是一种特殊的赌博。能用于战争的中的各种诈术,用在赌场上则为千术。

11. 为什么我们说“三七二十一”

七二十一”是珠算乘法口诀,在其前面加上“不管”,即“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含有不管好歹,吉凶为何,偏要干一干,试一试,碰一碰的意思。

这里有个战国故事:当时苏秦主张合纵抗秦,与张仪主张的连横事秦针锋相对,苏秦遍游六国,到了齐国都城临淄,见到了齐宣王,进行游说抗秦,齐宣王慨叹齐国的兵力不足,苏秦说,都城临淄有七万户,我计算了一下,每户按三个男子服役,这就是三七二十一万雄兵,抗秦的兵源仅临淄一城就足够了,若再加上别处兵源,力量就更加强大,苏秦的这种算法,显然是如意算盘,因为临淄城不可能每户都能达到出三个男子当兵,这里有各种情况,有的是鳏寡孤独,有的有女无男,有的只是老弱病残,所谓临淄二十一万雄兵仅仅是纸上谈兵而已。

谓三七相乘之积为不祥之故,最早可能是谶纬家、阴阳家的用语说法。《汉书》载路温舒祖父就说过汉朝的“厄运”在“三七”之间,三国时代的陈琳作《神女赋》有“汉三七之建安,荆野蠢而作仇”的话,太平天国发布《奉天讨胡檄》也有“三七之娇运告终”的话。

后来,人们把三七二十一作为讥喻的贬义词相传,并在含意上有所扩展,成了不顾背景和前提,不认清形势局面,不顾条件与可能,不问是非曲直,不分青红皂白,不考虑事物发展的过程与后果,一味胡干蛮干愣大头的同义语。但是,此说也不尽然,“不管三七二十一”有时也要作褒义词使用。如某人办事有魄力,有办法,不怕困难,不管三七二十一,总要把事情做好。这里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赞颂某人有谋略,不怕风险,敢于承担责任,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的优良工作作风。

12. 对老婆的称谓还有哪些

神州大地,泱泱中华,词汇之丰富,令人砸舌。而对同一事物的称谓,莫过于对“老婆”的别称多了,这里就有几十种(不完全的统计):

皇帝称老婆叫锌童;

宰相称老婆叫夫人;

文人称拙荆;

雅士叫执帚。

商贾称贱内;

士人叫妻子。

酸秀才称娘子;

庄稼汉叫婆姨。

有修养的人称太太;

没文化的叫老婆。

年轻人称媳妇;

老头子叫老伴。

不结婚时称女朋友;结婚后叫对鼻子。

北方人称孩他娘;

南方人叫伢他妈。

大陆上称爱人;

台湾叫内子。

喝过洋墨水的称达令;

土生土长的叫那口子。

舍不得老婆的人称心肝;

阔别老婆的人叫宝贝。

对老婆亲热时称亲爱的;

对老婆厌恶时叫那娘们。

河北人称老婆为家里的;

河南人称老婆为屋里头的;

四川人称老婆则叫堂客

那些山区偏远之处的称呼就更有趣了----焐窝的,暖脚的,在一块睡觉儿的,吃饭一张桌儿的,睡觉一个窝儿的,下田一块坡儿的,死了埋到一个坑儿的,.......

13. 古代更夫为什么要喊出来

类别:社会人文 > 风俗文化 | 标签:更夫 | 打印文章  参与讨论


更夫一边打更报时,一边提醒大家“三更半夜,小心火烛”。当时的更夫多为老人,他们敲着笃笃笃的更声,不仅给夜城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也震慑了夜间出动的盗窃。

其时,为照顾更夫的功劳,地方上的大户人家,商店作坊的业主们,纷纷解囊让更夫有碗苦饭吃吃,有件布衣穿穿。

14. 为何银行门口的狮子一个张口一个闭口

类别:社会人文 > 风俗文化 | 标签:银行 | 打印文章  参与讨论
统计:浏览(457)、评论(0) | 时间:2007-05-09 11:09:19 | 字体:大 中 小

民间习俗狮子是镇宅神兽。也有避邪的作用,而且狮子的嘴一个张开一个闭合,两者代表吐纳之意,有些放麒麟,麒麟也是神兽,而且有助于风水,特别对那些门对水(河,江)的,有驮水的作用,银行前面的狮子嘴巴一张一闭,张是招财,闭是守财,钱财只吃不吐的意思。

古老的庙前正门两侧的石狮左公右母,公狮张口注视来往信众;母狮子闭口护子,表现传统社会男尊女卑、各司其职的特性。

还听说一种说法是它们在念佛号,一个“阿”,一个“弥” 。

提示:

很多银行门口的并不是石狮,而是貔貅。

貔貅,音读“皮休”,是龙的第九子。貔貅是一种凶猛瑞兽。 在南方,一般人是喜欢称这种瑞兽为"貔貅",而在北方则称为"辟邪"。

貔貅有镇宅辟邪,趋财旺财的作用,所以股票交易所、银行、赛马、期货等行业的机构喜欢在门口摆放貔貅。

貔貅为什么有趋财旺财的作用呢?,据说貔貅没有“屁眼”,只往里进,不往外出,所以有敛财的作用。

这应该算是我国的传统——在汉书“西域传”上有一段记载:“乌戈山离国有桃拔、狮子、尿牛”。孟康注日:“桃拔,一日符拔,似鹿尾长,独角者称为天鹿,两角者称为辟邪。”辟邪便是貔貅了 。

15. 为什么醋又叫做忌讳

据传,这个典故出自唐朝的宫庭里,唐太宗为了笼络人心,要为当朝宰相房玄龄纳妾,大臣之妻出于嫉妒,横加干涉,就是不让。太宗无奈,只得令大臣之妻在喝毒酒和纳小妾之中选择其一。没想到房夫人确有几分刚烈,宁愿一死也不在皇帝面前低头。于是端起那杯“毒酒”一饮而尽。当房夫人含泪喝完后,才发现林中不是毒酒,而是带有甜酸香味的浓醋。从此便把“嫉妒”和“吃醋”融合起来,“吃醋” 便成了嫉妒的比喻语。

本来这个典故也只是传说,并没有多少文字记载,可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的第三十一回中又把“妒嫉”与“醋意”联在了一起。原文是这样写的:“袭人听了这话…,少不得自己忍了性子道:‘妹妹,你出去逛逛,原是我们的不是。’晴斐听她说‘我们’,自然是她和宝玉了,不觉又添了醋意……。”经曹先生这么一写,《辞海》中对醋的含义又加上一条:“因嫉妒而感到心酸。”

“吃醋”被引申为“嫉妒’也由此而来。

16. 在中国什么姓氏是最古老

在华人的数以千计的姓氏当中,最古老的是“姬”姓。姬姓的族人,可以说是黄帝的嫡系后裔,这个姓氏具有将近5000年的悠久历史。

人类最早生活在母系社会里,中国人的姓氏追根溯源,也都与母系社会有关,与女娲有关。姓是一个会意字,左边一个女,后边一个生,合在一起意味着姓最初是女性的专利,所以中华姓氏中一批最古老的姓氏都是有女字旁。比如:姬、姜、赢、姒、妊、妘、娮、姚。

说到姚姓,不能不说古代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舜是有虞氏部落的首领,所以人称虞帝。古人往往根据出生地或居住地用做自己的姓氏,舜帝因生在姚墟(山东荷泽县)而得姚姓,于是姓姚名重华。姚姓的始祖是舜帝,舜帝后裔除去姓姚,还派生出其他的姓,头一个姓妫。妫是尧帝赐给舜的,所以舜的后裔先都以妫为姓。舜帝死后,大禹接位,大禹把舜帝的儿子商均派往虞国(河南省虞城县一带),商均的子孙就把国名虞当作姓氏了。以妫为姓的舜帝子孙代代繁衍,过了一千年,出了一个妫满。周武王大封诸侯,把妫满封到宛丘,即今河南淮阳附近,妫满在这里建立陈国,因为他长寿,所以死后谥号为胡公,妫满也就被后人称为陈胡公满。妫满又往下十一传,传到公子陈完,因为陈国内乱,陈完逃到齐国,并改姓为田,人称田完。姚姓经过历史演变变成妫讷五姓,分别是陈、胡、姚、虞、田。

在香港、台湾和东南亚华人等集居地,常常可以见到这几个姓联宗的祠堂。

17. 为什么把太监称为“公公”

“太监”和“宦官”在清朝以前不是相同的概念。宦官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不过那时的宦官并非全是阉人,“悉用庵人”是东汉以后的事情。“太监”一词,辽代才出现,明代,太监和宦官才发生联系;太监是宦官的上司,是高级宦官;充任太监的必须是宦官,而宦官却不都是太监。到了清朝,太监才成为宦官的同义语。

公公是对太监的尊称,因为太监,特别是高级太监最接近皇帝,权势极大,最了解皇帝的心思,在朝为官者有些时候不得不依靠太监揣摩皇帝的心思,或者借助大太监的权势往上爬,要是直呼其为太监,那是在侮辱他,所以尊称为公公,以示尊敬。至于“公公”的称谓到底何时开始,由何而来,这个就不得而知了。

18. 为什么说“房东”而不说房北房南

类别:社会人文 > 风俗文化 | 标签:房东 | 打印文章  参与讨论
统计:浏览(440)、评论(0) | 时间:2007-05-18 09:08:49 | 字体:大 中 小

因为自古以东为上为大,所以东房就是上房,中国的老式房屋组成一般都是一座向南朝向的主屋,主屋的前面两侧再造东西向的厢房,主屋的东首房间就是上房,而上房定是主人或家中最权威的人的住房,上房连晚辈和下人都不能住,就更不要说是出租给外人住了,所谓的房东就是住在东首上房的人,也就是主人的意思。

房东、东家都表示主人的意思。

至于为何以“东”为“主”,在《礼记》中的《曲礼篇》记载:“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客若降等,则就主人之阶。主人固辞,然后客复就西阶。”这句话说的是有关主客之间礼仪的规定。从文中可以看到“东”位就是代表主人。我们平常所说的“做东”(主人请客)、东道主(典故来源于春秋时期秦国攻打郑国,郑文公以供应秦国后勤物资请求撤兵,因郑国在秦国东面,故称东道国)中也包含了这个意思。

再往深处研究,在古代周易的星相学说中,东南西北四宫各有四大神兽镇守,东宫苍龙,南宫朱鸟,西宫白虎(咸池),北宫玄武。其又各属7个星宿,合计 28星宿。东宫苍龙所属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史记·天官书》记载:“东宫苍龙,房、心”。“龙”作为华夏民族的图腾,是吉祥、长久的象征,古代帝王以龙子自居。

19. 为什么用“上当”来表示吃亏

们常把受骗叫做"上当".其实"上当"的原意是指到当铺去典当东西.

清朝末年,清河有一个大户人家姓王,世代经营当铺,家大业大,生意兴隆.生活富裕了,各房的族人开始懒于经营,把资金存入当铺做入股的股东,日常的典当营业事务全交给一个名叫寿苎的年轻人来主持.寿苎酷爱读书,喜欢校刻书籍,对生意却并不精通,处理典当业务非常随便.王氏族人见此情景,都认为有机可乘,不约而同地从自己家中拿一些无用的东西到当铺来典当.各人估定了高于物品本身的价格,要伙计如数付给,伙计不敢得罪股东老板,寿苎也心不在焉,不加阻拦. 就这样,没过两个月,典当的资本就被诈骗得差不多了,一家资金充足的当铺破产了.因此,当时流传着这么一首民谣:清河王,自上当,当得当铺空了档.

可以看出上当是指被骗了,而吃亏在大多情况下是因为被骗了,也就是说上当了,所以人们总爱把这两个词联系在一起。

但是吃亏不等于上当。 吃亏是指受了损失,人们总是喜欢把这两个词联系起来是因为这两个词的某种关系,比如因果关系。人们常说上了别人的当所以才吃了亏,但是吃了亏并不一定要理解为是上了别人的当,上当在现带的语言含义上来说是指被骗了,而那吃亏的人也可能是自愿的。

20. “罗宋汤”的“罗宋”是什么意思

所谓罗宋,就是Russia的谐音。

Russia——俄罗斯。

罗宋:旧时上海人对俄国的称呼。随俄国人大量进入上海,带来的还有“罗宋牌”,“罗宋汤”,“罗宋帽”,“罗宋面包”等等。

罗宋汤,是罗宋人(俄罗斯人)常喝的,所以叫罗宋汤。

21. 为什么古代教师叫西席

西席:即“老师”。

古人除了尊称老师为“夫子”、“先生”、“恩师”外,何以还经常尊称为“西席”呢?这与汉明帝刘庄有关。据《称谓录》卷八记载:“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故师曰西席。”

此事史料可查:汉明帝是光武帝刘秀的继承人,他当太子时就拜桓荣为老师,登上皇位后,对桓荣仍十分尊敬。他常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请桓荣坐向东的位子,并替桓荣摆好桌案和手杖,亲自手拿经书听桓荣讲解经文。

他为何让老师“向东”坐呢?原来,汉代室内的座次是以靠西而坐——即面向东方为最尊。“西席”,就是“坐西面东”的座次,明帝这样安排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由于皇帝安排老师坐西席,于是人们就把家庭教师,甚至所有老师尊称为西席了 22. 为什么过生日要吃寿面 民间有生日吃寿面的习俗,其由来可有漫长的历史了。这个习俗源于西汉年间。

相传,汉武帝崇信鬼神又相信相术。一天与众大臣聊天,说到人的寿命长短时,汉武帝说:《相书》上讲,人的人中长,寿命就长,若人中1寸长,就可以活到100岁。”坐在汉武帝身边的大臣东方朔听后就大笑了起来,众大臣莫名其妙,都怪他对皇帝无礼。汉武帝问他笑什么,东方朔解释说:“我不是笑陛下,而是笑彭祖。人活100岁,人中1寸长,彭祖活了800岁,他的人中就长8寸,那他的脸有多长啊。”

众人闻之也大笑起来,看来想长寿,靠脸长长点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想个变通的办法表达一下自己长寿的愿望。脸即面,那“脸长即面长”,于是人们就借用长长的面条来祝福长寿。渐渐地,这种做法又演化为生日吃面条的习惯,称之为吃“长寿面”。

23. 民间传说包拯死后变成什么

在中国民间的传说中,包拯成为公正的化身。有的认为他死后成为阎罗王,继续审理阴间的案件。有的则认为他“日断人间,夜判阴间”,就是说白天在人间审案,晚上则成为阎罗王,在阴间断案。人死后,灵魂到阴间接受包拯的审判,如果确实是受人陷害,包拯会把他放回阳间活命;如果的确有罪,则被送入地狱受罚。

民间传说中,“四大阎王”一说认为阎王有四位:除包拯外,还有韩擒虎、范仲淹和寇准。另一说则认为阎王有三位,分别是:包拯、范仲淹和寇准。

包拯

包拯(999年4月11日—1062年5月24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今安徽肥东),中国北宋官员,以清廉著称。

包拯为北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申科进士甲科,初任建昌知县,官至开封府尹及龙图阁直学士。因为他进入“二府”成为北宋最高决策机关成员后,其衣著饮食和器具依然“如布衣时”,是古代中国清官的典型代表,民间谚语有云:“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为人严正,殊少笑容,时人以黄河清,比包拯笑。后世包括朱熹、欧阳修、刘敞、司马光对包拯皆有正面评价。

阎王

阎王是民间传说中阴间的主宰,掌管人的生死和轮回。在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里面,人死后要去阴间报到,接受阎王的审判。阎王有一本生死簿,上面记录着每一个人的寿命长短,当某人阳寿已尽的时候,阎王就会派遣下属无常鬼去把人的魂魄押解到阴曹地府接受审判。阎王的判决取决于此人生前行事的善恶:生前积德行善立功的人,阎王会让他成为神仙,或者给他一个好的来世;生前行凶作恶的人,阎王会让他下地狱,接受各种惩罚,或给他安排一个不好的来世。这是因果报应、抑恶扬善等民间信仰在“阎王”观念上的体现。

24. 为什么宰相肚里能撑船

相传,宋朝宰相王安石中年丧妻,后娶名门才女姣娘为妾。婚后,王安石忙于国事,常不回家。而姣娘正值妙龄,难耐寂寞,便与家中一仆人偷情。事情很快传到王安石的耳朵里。一天,他假称外出办事,悄悄藏在家中,让轿夫抬着空轿子出了门。深夜,他蹑手蹑脚地溜到居室的窗外,听到俩人正调情。很生气,但他并没有惊动屋里的人,而是拿起一根竹竿朝树上的老鸹窝捅了几下,老鸹惊叫着飞了。屋里偷情的仆人闻声忙从后窗逃走。

转眼到了中秋,王安石想借饮酒赏月之时婉言相劝姣娘,便趁着酒兴说:“饮空酒无趣。我吟诗一首你来答如何?”“是。”姣娘答。王安石吟道:

“日出东来还转东,乌鸦不叫竹竿捅,鲜花搂着棉蚕睡,撇下干姜门外听。”

姣娘一听就脸红了。"扑通"跪在丈夫面前答到:

“日出东来转正南,你说这话整一年。大人莫见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撑船。”

王安石见她诚心认错,心也就软了。他想:自己已经花甲,而姣娘正值花季,不能全怪她,与其责怪他们不如成全他们。中秋节后,王安石赠白银千两,让仆人与姣娘成了亲。事情传开后,人们对王安石的宽宏大量赞不绝口。

从此,“宰相肚里能撑船”成了千古美谈。

25. 为什么第二次娶妻叫续弦

续弦的来历

相传春秋时,俞伯牙善鼓琴,他的妻子很赞赏他的琴技,常让俞伯牙弹给她听。后来俞伯牙的妻子得了重病,俞伯牙请医熬药精心地侍奉,可总不见效。俞伯牙常为此焦急忧虑,便无心思弹琴了。

妻子的病一天比一天重,可有一天,妻子突然感到身体好多了,精神也好了,就让丈夫给她弹琴。俞伯牙忙取琴调弦,“铮铮淙淙”地弹奏起来,好让病中的妻子从美妙的琴声中得到欢快和慰藉。他不顾劳累,弹了一曲又一曲,当他弹得雅兴正浓时,突然“崩”一声,琴弦断为两截。就在这当儿,妻子也不呻吟了。俞伯牙丢下拔子,急忙到床前一看,妻子已经咽气了。伯牙抱头痛哭了一阵后,就招呼家人料理后事。从此再不弹琴了。

一年后,有个亲戚从外地给伯牙说了一个女人。因俞伯牙与其妻感情很深,本不打算再娶了,可经不住众人的劝说,只好勉强答应先去女方家相看后再定。因俞伯牙人品好有才气,家境也不错,女方一看就相中了。但她提出一个条件,要亲耳聆听俞伯牙鼓琴,而后再定亲。俞伯牙也看中了女方,虽还在怀念故妻,但他又一想:人死不能复生,便回家把搁放了一年多的琴取来,拆去一直没心思接的断弦,续了一根新弦后,在众人面前弹奏起来。一曲曲悠扬动听的雅韵,一会儿如高山流水,一会儿如碧空飞云,真是出神入化,一派仙乐。大家听得似痴如呆,琴声停后好一阵才醒转,接着就是一阵喝彩声,就连一向拘谨的闺秀也情不自禁地拍起了巴掌。当下就答应了这门婚事。

这个故事很快在民间传开了,后来人们便把妻死后再娶比作“续弦”。

26. 为什么中国古人写字是从右而左、从上而下

汉字有左右结构,也有上下结构,纵向是否比横向更能预防阅读的误会,很难说。

那么为什么中国古人写字是从右而左、从上而下呢?

首先,古人之所以竖着写,是因为在造纸术发明以前,古人是在竹木简牍上写字的。而竹木简牍都是窄长的竹木片,用绳串起来可卷成册。“册”字就是简牍的象形字。而打开卷册自然是右手执端,左手展开方便。所以,书写也就是自上而下,从右往左了。

其次,从汉字的特点和人的生理习惯来看,因为是右手写字,左手执册,一个字的笔顺自然是从上至下,自左而右的方便。如果从右往左写,写左半部时,毛笔势必挡住右半字形,不便于安排结构,影响结字的美观。而每个汉字的末笔都是在中下或右下,写完上一字的末笔紧接着写下一字的起笔,竖式书写比横式书写更方便,更便于笔势的连贯。

第三,汉字书写的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也反映了古人的尊卑思想。古代,上为君,为父母;下为臣,为子女。右为大,左为小。“无出其右”就是没有超过的意思。竹简的书写,是一片片单片写好后再装订的,不存在书写之前展开的问题,倒是有书写之后(竹简顺序)排列的问题。一般是左手持简,右手写字,写好后自然由左手放下,既然是由左手排列的,向左排开大概比较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