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教育看中国望子成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4:36:50

从美国教育看中国望子成龙

 

     据文汇报载,一位小学高年级老师对所教班级进行了一次“长大了,干什么”的调查,结果多数学生想当明星、当大官、当老板、当科学家、当学者,只有极少数学生想当普通劳动者。记得上世纪中叶,做“普通劳动者”是中国社会的统一的号召和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如今形移势转,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出人头地”,成为当代青少年的主流追求。作者由此提出问题:“平凡”意识还要不要?

  同版还有一篇文章,谈的是美国学校的“职业日”,在“职业日”里,学校请各行各业的人介绍自己的工作,让孩子们形成对各种社会岗位的尊重。美国是个个人意识和竞争意识为主流价值的国家,但美国人也明白,如果让孩子们个个“眼高手低”,“书剑都不学,要学万人敌”,这种轻浮将是社会的不能承受之重。

 

  中国的孩子们之所以个个“心雄万夫”,和当前社会各种有形无形的价值导向有关,也和当前一种普遍的“家长情结”有关。中国向有望子成龙的传统,在独生子女一代的家长中,人生波折较多,很多人对孩子有过重的“替代性期望”。过高的家长期待会造成孩子们种种的心理问题,或成为不能承受之重,或沦为不可承受之轻。

 

  上世纪30年代,上海有过一次关于“怎样做父亲”的讨论,其中也有“孩子长大干什么”一类问题,鲁迅先生对此的回答是:不要去当什么空头作家,宁肯做一点小事情。鲁迅的意思很明白:孩子干什么是件听其自然的事,干什么事都好,实实在在做好就好,不要搞什么假名头,“客里空”。

 

  孔夫子有个思想方法原则,叫“毋意,毋固”,意指人的想法不要太主观、太固执。这个词应该加在“望子成龙”之后,以稀释这一期待的主观性和执迷。围棋中有“下棋要有平常心”之说,意思是下棋时功利心太重,棋下不好。对于人生塑造和职业选择,“平常心”恐怕也是同样重要的。“平常心”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平凡心”,一个人把职业上的事做好,远比做什么职业更重要。

 

  大教育家陶行知对教育有个说法:“在立脚点要平等,于出头处争自由”。他指的是培养人的一种理想教育制度和社会环境。这个说法似可借用于“平凡”和“不凡”的两种价值追求的关系上。首先,社会应该培养孩子一种尊重各种劳动,各种岗位,各种职业的“平等”意识、“平凡”意识,这应该是一种社会人的基础道德。其次,应该鼓励孩子们在各种活动中产生的创造冲动,以适应未来职业生涯中的创新要求。有了这两方面的价值熏陶,孩子的人格才会比较完整,才能适应社会,敬业乐群,有所作为。

 

  上世纪90年代,美国一杂志曾以极大篇幅刊登名为“平凡英雄”的系列文章,描述了各行各业中“普通劳动者”所展现的职业道德感召力。中国当前似也需要类似的工作,以矫正价值导向上的某些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