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因学说的发展历程(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23:02:52

中医病因学说的发展历程(图)

  北京中医药数字博物馆

 
《三因方》

中医病因学说在《内经》时代就已非常发达了,到了宋代以后,则进入成熟阶段,《三因方》是最为重要的代表著作。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宋·陈言撰于淳熙元年(1174年)。全书十八卷,180门,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载方1050首。该书虽也属于方书一类,但是其医论也占有很大的比例,并重点讨论了病因学问题,其“三因致病”理论为对中医病因学理论的系统总结,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陈言的“三因致病”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张仲景《金匮要略》三因说的影响。但是张仲景的“三因”所论述的实际上是三种发病方式,更多的是属于病机学的理论,而陈言则将不同的病因做了系统分类,是对历代积累起来丰富的病因学内容重新进行高度概括。陈言将复杂的病因分为三类: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认为“医事之要,无出三因”,故结合病证详细论述。书中明确指出内因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过极,因其为“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外因即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因其“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而饮食饥饱、虎狼毒虫、劳累、房事、外伤等除内因与外因之外的所有致病因素,皆乃“有背常理”,故为不内外因。这三种致病因素,既可单独致病,又可相兼为病。这种归纳简明的概括了各种病因的性质,对于病因学理论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对后世病因学的发展影响十分巨大。

然而,陈言的《三因方》更多的是对前代病因学说的总结,到了金元时代,中医的病因学说则出现了一次革命性的发展,这就是“内伤”病因说的提出与盛行。

自《内经》时代始,以“六淫”为主体的“外感”病因说就占有中心主导性地位,其余如七情过极、饮食劳倦等病因则明显处于从属地位,很少提及。这一现象与当时医学的主要任务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自张仲景起,对具有一定季节性与流行性的各种急性外感热病的治疗,就始终是医学界面临的首要目标。而在“六淫”、“疫疠”等外感病因学说的指导下,中医学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到了宋金之际,随着医学的进步,外感热病带给人们的威胁逐步降低,而另有一类由于人体正气虚损所致的内伤杂病则凸现出来,成为医家所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在此背景下,“内伤”病因说逐步发展起来。 
张元素

 

最早重视内伤杂病的是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有感于杂病辨治体系的薄弱以及借用外感方法辨治杂病易成误治,张元素提倡以脏腑经络辨证来论治各种杂病。至其弟子李东垣则正式提出了“内伤”病因的理论。李杲总结了多年临床经验后认为,动荡不安的社会所造成的饥饱失常、劳役过度、寒温失调,喜怒过度等是造成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其中精神因素又常起先导作用。这些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导致脾胃受损,使人元气耗伤,阴火亢盛,从而形成内伤之病。故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说。

朱丹溪则更以善于治疗内伤杂病而著称,在阐述内伤病因时,他充分借鉴了理学中的太极阴阳思想,又将人体的体质禀赋观念引入到病因学当中。他提出了“阳有余阴不足论”,将内伤诸病与人生的整个过程,生长壮老的自然规律和摄生方法等联系起来,加以全面考虑。朱氏认为,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与视、听、言、动等都需要阴气供给,阴气常处于“难成而易亏”的状态。故在生理状况下,人体已经有“阳常有余,阴常有余”、“气常有余,血常不足”等情况存在,再加上“人之情欲无涯”,人心易受声色犬马的物欲所诱惑,若不知节制就会引起相火妄动,会进一步损伤阴精,导致阴精虚损的各种病变,甚则危及生命。此外,朱丹溪对情志因素导致的疾病也非常重视,他认为情志怫郁,会导致气机郁滞,从而引起各种病变,并创气、血、痰、火、湿、食“六郁”之说,它们既可单独为病,又常相兼致病。一般来说诸病皆以气郁为先,若郁久则多化热生火。故又有“百病皆生于郁”之说。

除李、朱二人外,金元时期的其他著名医家在“内伤”病因与病机学方面,也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王好古创“内已伏阴”独重阴证;罗天益反对滥用攻法,提出“脾胃一衰,何病不起”的论断等。

“伤寒”与“杂病”的区分始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后由于其外感热病六经辨证体系引起人们广泛重视,伤寒学说日益繁盛,杂病论治则长期被忽视。时至金元之前,尚未形成一种被普遍接受的杂病辨治体系,虽然杂病之中部分以邪气盛为主的实证,也可借用治疗外感伤寒热病的辨治方法,用之得当也同样“其效如神”,但是杂病中也存在有以内伤正气为主的虚证,以及虚实夹杂的证候,伤寒之法就难以奏效了,失治、误治时有发生。因此,金元时期“内伤”病因的发展,其最主要的意义在于它为内伤杂病证治提供了一套完整、系统且行之有效的辨证治疗体系,特别是为虚证的辨治指出了须从人体正气着眼,而不以外邪立论的原则。这一进步的影响非常深远,为中医学的发展与转型开辟了新的方向。其后,以薛己、张景岳等人为代表的明代温补学派,即深受李、朱等人的影响,开创并发展了培肾固本等理论,使内伤学说得到更加成熟与完备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