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没开过枪 狗也能当市长——美国社会四个矛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21:58:44
 
对于美国的印象,总是和好莱坞、NBA、伊拉克战争、超级大国等联系在一起,今年4月的美国之行,对美国的几个细节有了一点思考。或许,这些细节就是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原因之一,至少,有些值得效仿之处。
小费VS义工:究竟是自私还是无私
曾经一度执拗地认为,美国是个典型的有钱走遍天下、无钱寸步难行的社会,和朋友聊起来也常说“在美国只要你有钱一切都好”,这一看法源于躲不掉的小费制度。
小费可谓无孔不入。在宾馆,每天出门时要记得放一个美元在枕头上,算是给收拾房间的服务员的报偿;拿着餐券去吃宾馆提供的早餐,可别想当然地认为可以不用掏腰包,服务员给你殷勤地斟满咖啡,你就要掏出一美元或两美元放到桌上;中午吃大餐,可别光顾了看饭菜是否便宜而忘记15%到20%的小费,如果你们一桌超过6人,对不起,小费直接算到账单里,想少付都不成;下午打车去看朋友,给司机的小费也要车费的15%到20%;第二天早晨结账走人,宾馆服务员帮你扛行李,没错,也需要小费。
小费,就是一点小钱,可天长日久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陪同我们的美国国务院官员千叮咛万嘱咐:“你们来美国,是你们自己国家的大使,要记得给小费,否则会损害你们国家的形象。”
小费显示美国的拜金主义、金钱至上,但我的这一斩钉截铁的结论碰到美国的义工时竟然变成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在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前,几位戴着黄色帽子的老人引起了我的注意。攀谈时得知,他们退休后来到这里做义务讲解员,不拿工资,不拿补贴,还要自己搭车上班。在佛罗里达的坦帕市观看一场百老汇歌剧时,发现检票的都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一问才知道也是义工。在明尼苏达,我们应邀到当地居民家做客,享受了一顿丰盛的大餐,主人告诉我们,他向佛罗里达国际交流中心申请,得到了批准才招待我们,当然,他请我们吃饭也是“义务工作”。
我们这次记者交流项目,由美国国务院组织、教育发展学院(AED)负责具体安排,地方的大学、国际交流中心予以配合。我们最初只是拿到了华盛顿的行程安排,抵达各地后才能拿到当地的行程安排,最后项目总结时有记者对此表示不满,教育发展学院的肖恩·戴维斯无奈地说:“各地接待我们的都是志愿者,属于义务工作,我们不支付报酬,因此也不好过早地催促他们。”
看,又是义工,难怪有人夸张地告诉我,如果美国的所有义工都不干活,这个社会将坍塌掉一半。听了这话我想,小费和义工,到底是怎么样的矛盾和联系?显示了美国人什么样的民族性格?
在美国加州生活多年的吴瑞卿女士的话让我有所感悟。她解释说,美国宾馆、饭店的服务员收入很低,要靠小费才得以生存。美国各界对于小费文化也有争议,有人主张增加服务人员的最低工资,取消小费,也有人认为小费是和服务质量挂钩的,反对整齐划一地涨工资。听她这么说我恍然大悟,所谓小费,不是金钱至上,而是财富流动的一种形式,对弱势群体的变相支持。小费和义工一样,都是对社会的付出与回报。
免费教育:鼓励移民还是反对移民
佛罗里达的阳光晒得人慵懒乏力,可当一帮来自亚洲的记者走进西尔布鲁县的一所教会学校时,还是饶有兴致地问这问那。
这所2001年成立的学校,离不开教会的努力。教会有块空地,政府要办教育,因而双方一拍即合。政府出资并派老师、教会协助运营的特殊学校得以成立。县里的农场每年招收大量“农民工”,农忙时来干活,农闲时或回到老家,或无事可干。这下好了,他们的子女可以就近免费入学,可算得上是一个大好消息。跑到美国淘金的移民子女也是学校的免费教育对象。学校里的孩子“五颜六色”,来自四面八方,说起英语来也味道迥异。在这里接受了基本的教育,他们可以和美国当地的孩子一样上小学,国家还有帮助高中毕业的优待政策,这样长大成人后可以成为合格的劳动力,至少不是文盲。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没有什么新奇,毕竟义务教育在发达国家实行已久。这所学校的特殊之处在于,附近的适龄儿童均可入学,非法移民子女也不例外。严格地说,教会出面办这所学校的目的之一就是让非法移民的子女也可以接受正常的教育。和教会做法类似的是公立医院,根据政府规定,任何人,即使是非法移民,生病后被送到医院也要立即救治,不能收取押金,国家有一笔专门的资金用于此。
于是乎,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被提了出来:这些非法移民的子女在本国也未必能受到这样的免费教育,你这不是在鼓励非法移民吗?
带领我们参观的琳塔斯女士的回答并没有清晰地解决这个矛盾,但从某个角度道出了这么做的道理——可以说是在鼓励非法移民,可无论如何,我们要让小孩子有学上。“我本人就是墨西哥移民的后代。”她说。
和谐还是暴力:警察竟然没开过枪
在美国的日子,恰逢弗吉尼亚校园枪击案,媒体新闻铺天盖地全是这个悲剧性事件。我们每到一处,也多多少少会谈及此事。偶尔翻阅国内媒体关于枪击案的报道,发现有下列说法的存在:美国校园枪击案的发生有两大原因,一是美国枪支泛滥,二是青少年崇尚暴力,动辄拔枪相向。
美国枪支泛滥的确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可说青少年“动辄拔枪相向”,这就过了。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杀人凶手有严重的“精神问题”,并非普遍现象,他不能代表少数民族的状态,更不能代表美国青少年的普遍状态。
其实,认为美国枪声阵阵的大有人在,这样的印象或许来自好莱坞大片的枪战、打斗,可实际上并非如此。
胖胖的斯巴诺已经干了22年的警察,目前担任佛罗里达州西尔布鲁县警察局副局长。“你当警察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什么事?”我问。
“这得让我想想,对了,十几年前,我接到报警电话,赶到现场发现,一个女人打死了自己的孩子,又害怕又痛苦,打算自杀呢!”他回答说。
“那么,你最害怕的是什么事呢?”
“最害怕的,就是有一次我开车在街上,有一辆车从后面追上来冲我开枪,我差点儿没命了。后来,我们抓住了那个人,发现他有精神病。”斯巴诺笑着说,“我当警察22年了,还没开过枪呢!”他补充道。
狗能当市长:尊重制度胜过个人主义
我在美国遇到的最为吃惊的事,莫过于陪同翻译吴瑞卿女士讲的“狗市长”的故事。她说,她家的一座城市竞选市长,一只狗被选中当了市长。
对此我不敢轻信,于是多方查资料,发现下面这条消息似乎就是她所说的“狗市长故事”: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一只名叫“法雷”的12岁宠物狗成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东圣费尔南多小城镇3名竞选荣誉市长的候选人之一。候选人之一沃尔冈·舒文伯格的竞选经理詹姆斯·索勒说:“有关规定显然不允许狗当名誉市长。”但法官办公室官员则表示,“法雷”宣布参选虽然是项古怪的举动,但却合法。这种名誉市长并没有实权,只是出席主持商会的剪彩仪式等活动。
另外,狗、驴、山羊当选荣誉市长的事情在其他地方也有发生。尽管比市长多了“荣誉”两字,并非正式市长,但狗和人同台竞争看上去还是显得有些滑稽。我觉得,“狗市长故事”值得关注的不在于他是狗还是猫,而是在于即便狗当选了市长,也依法获得认可,不能赖账。
这就是美国尊重制度、尊重规则的传统,它在各个方面有所体现。在机场,乘客拿着大包小包接受安检,要把鞋子脱掉,如果带了手提电脑,必须要从包里拿出来,厚外套当然也要脱下来检查。在美国几个城市间跑来跑去,发现大家都适应了这套繁琐的程序,静静地排队,没有多少抱怨之语。有不满,可以,美国国土安全部成立之初,各界就安全和自由的关系展开激烈辩论,最终安全问题占据上风,美国人无论愿意还是不愿意都要牺牲掉部分自由;无论愿意还是不愿意,都需要遵守已经成型的规定。
这也算“集体主义”吧,我想。在文化比较的教科书里,学者们总喜欢说中国人是集体主义,美国人信奉个人主义。可我的观察不是这样,美国人更重视集体,有一套制度约束着他们尊重集体作出的决定。佛罗里达的清水市要修建机场,需要拆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反对有人赞同,吵得不亦乐乎。那怎么办?开听证会吧。听证会的要点在于它是“公开的”,各方激烈辩论,最后投票决定。由于采取决定前做到了公开,各方都有参与,因而最后往往能达成妥协,人人参与作出的决定也易于执行。这里,每个人都失去了一部分自我,每个人都在制度的约束下表达了自己。制度、集体和个人的妥协实现了共赢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