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公报:大公报史专家王芝琛病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6 12:34:24
香港大公报:大公报史专家王芝琛病逝

一代报人王芸生之子王芝琛(左)于二○○二年六月十七日参加大公报百年报庆时与大公报老报人高集合照(资料图片)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著名的大公报报史研究专家、一代报人王芸生之子王芝琛,于二月五日凌晨五时三十分因病在北京解放军三○一医院去世,享年六十八岁。
王芝琛一九六一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海军系指挥仪专业,一直从事国防科技工作。退休后专注于大公报报史研究,先后发表了大量学术文章,并出版《百年沧桑──王芸生与大公报》、《1949年以前的大公报》、《一代报人王芸生》等著作,揭示了《大公报》在现代史上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在新闻史学界享有盛名。
老父临终追述平生
一九八○年,生命垂危的王芸生把在外地工作的王芝琛召到身边陪侍,向他追忆了平生的重大事件。王芸生预感到,国人对二十世纪的历史评价,将会出现重大的变化。生命的最后三个月,王芸生陆陆续续与王芝琛谈到一生经历的很多重大历史问题,比如中苏关系、西安事变、《大公报》和国共双方的关系等等。他一边说,王芝琛一边录音。
父亲临终的心愿,王芝琛看得很重。一九九一年,五十四岁的王芝琛决定提前退休,专门从事与《大公报》相关的历史研究。十几年间,他埋头大公报故纸堆中,悉心研究,并采访大公报故旧,广搜博闻,于大公报研究,卓然成家。大公报老人、著名历史学家唐振常曾评价他说,王芝琛积累大公报材料之丰富,于大公报史事之熟悉,朋辈中无人能及。
为大公报排垢正名
二○○二年六月十七日,是英敛之在天津创办《大公报》的百年纪念。王芝琛集多年心血,终于出版了《百年沧桑──王芸生与大公报》、《1949年以前的大公报》两本专着,引起了很大反响。在这些专着中,王芝琛尤其对于遭人诟病的“小骂大帮忙”,大公报与国民党之间存在依附关系等言论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反驳,并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
对于乃父主持大公报笔政期间的表现,王芝琛指出,《大公报》虽然不可能超出当时的环境,但确实为践行“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办报方针尽其所能作出了最大的努力。从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九年,王芸生在主持大公报笔政的八年间,为了坚持言论独立,多次让蒋介石碰壁。蒋介石请他兼军委会参议,送来聘书和薪水,均被他退回,颇不给面子。在历任报馆主脑的坚持之下,《大公报》在当时卓然独立,堪称舆论领袖,受到各方的尊敬。
著名学者丁东评价说,在隆重纪念《大公报》诞生百年之际,王芝琛的这些观点几乎成为舆论的共识和纪念的基调。
抱病笔耕得偿父愿
丁东认为,王芝琛虽然不以新闻史研究为业,但他对新闻史研究的贡献,却已高于许多专业人士。二○○四年,王芝琛在体检时发现结肠癌变,但他仍然笔耕不辍,继续撰写出版了《一代报人王芸生》。作为王芸生的哲嗣,王芝琛秉笔直书,不为尊者讳,真实再现了报人王芸生一生从激进革命青年而走上知识分子“以言报国”道路的曲折历程。该书荣获“首届华语图书传媒大奖”二○○四年度历史传记类图书奖。
王芝琛生命的最后一年,恰逢中日关系面临严峻冰冻期,王芝琛努力于整理再版其父王芸生的遗着《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日本半月》、《芸生文存》等书稿。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王新生教授认为,《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一书,对当下研究中日关系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王芝琛因为癌变扩散,肝肺等器官功能衰竭而辞世。其妹王芝渝说,哥哥通过努力,终于得偿父愿,为大公报正名,完成了两代人生前最大的心愿。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