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泛滥成灾/ 江曾培/东方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23:35:16
"专家"泛滥成灾
2008年1月17日 08:53
来源:东方网  作者:江曾培  选稿:上官贤
尽管我国人才不足,尤其是高级人才缺乏,但是,如今却是专家帽子满天飞。在人们交往中,不经意间就会遇到几个称作专家的人。而在社会上,打着专家旗号的活动,如专家评审会、专家评议会、专家论证会、专家鉴定会等,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狂轰乱炸的电视广告中,为证实某种产品的效能,更常有打着“专家”头衔的人,在镜头里现身说法。就是在社区基层的各式各样推销活动中,也少不了“专家”的吆喝身影。有人曾用“教授满街走”形容当前教授之多,教授自然是专家,而专家却远不限于教授,故而“专家”更是多得“满街走”。
专家,是指在学术、技艺等方面拥有专门研究或特长的人。他们在特定的专业范围内造诣较高,能发别人之所未发,见别人之所未见,解决别人所不能解决的疑难杂症。人们对专家多怀有一种尊敬之心。然而,多如牛毛的“专家”,却使专家在人们的心里大大掉价了,甚至有人说:如今“专家”泛滥成灾。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教育事业大发展,读大学的人越来越多,专家相应增多,不再像过去那样“稀”少了,专家也就不像过去那样稀奇金“贵”了,这是正常的,是社会进步的反映。然而,就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来说,现在的专家在总的数量上,仍然是供不应求,不是嫌多,而是嫌少。专家所以掉价,症结不在多,而在滥。滥者,虚妄不实也。在当前“满街走”的庞大的专家队伍中,鱼龙混杂,混进了不少南郭先生,他们有专家之名,并无专家之实,对社会不仅起不了专家的作用,相反却一再误人误事。专家内在“含金量”的大不如前,是所以掉价的关键。
同时,“滥”,还表现在一些专家自我膨胀,缺少自知之明。“学术有专攻”,专家的本领,仅在于对他专攻的领域有专长,并非是 “万事通”。离开特定的专门领域,专家不一定比别人高明,甚至会更无知一些。然而,当今一些专家,如鲁迅所指出过的那样,“倚专家之名,来讨论他们专门以外的事”,热衷于参加他们不熟悉不了解的专业评审,结果也如鲁迅所说,“悖起来了”。一些工程和产品,被这些专家论证通过,说得花好稻好,实际上内中问题多多,蒙蔽了公众,使公众受损。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谈到严谨学风时,特意告诫院士不要参与“同自已专业无关的评审和鉴定活动”。
“滥”,也表现在有些专家虽然具有一定的专门知识,但缺少专家应有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他们跪倒在“孔方兄”脚下,昧着良心作“利益代言人”。在各种评审会论证会上,不讲实话,不说真话,甘做“三字一包”的专家(签一个名三个字,领一个红包)。这样的专家,又怎能有“含金量”,赢得人们的尊重呢?
最近,打着“联合国专家”旗号在大江南北行骗的喻晓,被以诈骗罪、招摇撞骗罪判处无期徒刑。喻晓之所以能够骗过那么多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专家为五斗米折腰,为其捧场,做了骗子的屏风与帮手。前些时候,原科龙电器董事长顾雏军被查处,一批曾经为顾雏军说话的专家学者也被曝光。据称,顾雏军为收买专家,每开一次研讨会,给每个与会专家8万元出场费。老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里也可以说:重赏之下,必有软骨头。一些缺乏学术道德的专家,被群众贬为帮助不法分子的“吸血的蚊子”。是故有人说:“专家”泛滥成灾。
因此,我们要大力造就各式各样的专家,但要脚踏实地,不能 “滥”,要防治“专家”泛滥之灾。要严格规范专家帽子的发放程序,只戴在该戴的人头上。打击冒名顶替者,整治名不副实者,专家队伍中尽量不容“水货”存在。同时,要加强对专家的教育管理。在专家队伍中弘扬学术道德,反对以专家名义,获取不正当的利益,抵制学术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