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肛垫下移学说”正确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4:14:21
【讨论】“肛垫下移学说”正确吗?
目前国内外肛肠学术界的主流对肛垫下移学说大加推崇,去年国内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肛肠学会这三个主要的肛肠学会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中痔的定义就是采用的肛垫下移学说。这几年来一直很流行、文章也是很多很多的PPH术式其理论依据也是以肛垫下移学说为理论依据的。
但我多年来心中一直对肛垫下移学说有些不理解的地方。肛肠界的老前辈王玉成也)对肛垫下移学说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一假说并不能圆满地解释痔的病因,Thomson论文中的一些论点是错误的。认为:(1)Thomson的“三垫论”很难解释临床所见的痔的多样性。因为临床上痔的性质、形态、数目和排列是多种多样的,半数患者并没有“3个肛垫”而只有2个甚至只有1个。(2)从Thomson文章里的描述和他绘制的示意图来看,这一筋膜也位于肛管下半部分,距痔区相距尚远。Thomson把这一厚达3mm的筋膜拉到“分隔开来”的3个肛垫结构中并强调是病因机制似乎颇为牵强。(3)Thomson的学说难以解释一期内痔的出血。Thomson在论文中断言“脱出”是痔的首发症状,这一论断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在临床上患者主诉的第一症状绝大多数是出血。因此Goligher评论说Thomson WHF“肛垫”脱垂学说最显著的缺点是把脱垂作为产生痔的始发因素和第一症状,而对一期内痔的出血根本无法做适当的解释。(4)另外,大量痔手术切除病例统计并不像Thomson文中所说,痔切除后破坏了正常结构而造成失禁,失禁和部分失禁的发病率是微乎其微的。
PPH手术是以衬垫下移学说为依据的,也确有临床疗效。但其发挥疗效的机理主要是悬吊肛垫,而不是主要因为减少血流呢?如果主要是因为减少血流而发挥作用的,就好比肝硬化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的食道静脉结扎一样,就不应该硬拉上肛垫下移学说了。
以往的痔环切术早期疗效也不差,做法甚至与肛垫下移学说相反,是将直肠粘膜向下拉的,你用肛垫下移学说又如何解释?以往的破坏肛垫的痔切除术远期疗效也很好,也没有什么肛门关闭方面的问题又如何解释呢?
从哲学角度来看,如果一个学说不能解释所有他应该解释的现象,这个学说就是不正确的,应当被推翻。这个学说充其量是一个假设推理。建立在一个不成立的假设基础上的推理,可能是正确的吗?肛垫下移学说既然不能解释痔的所有现象,也像其他学说一样啊,怎么能取代所有其他学说呢?
希望听到各位的高见!化解心中的不解。学说不是真理,是在一定时间段里较多数人都似乎认可的对问题的一种说法。
其实用西医的观点是很难对“痔”做一完美的解释。用中医的模糊说法反而好一些。痔同峙,高突也。高者易损,损而出血、脱出、疼痛、肿胀........
对症治疗,解决病人的就诊主诉。法是死的,人是活的。没有完美的“法”,但有灵活的医生。众所周知,千百年来有关痔的学说争论焦点是:什么是痔的本质.
肛垫的英文字是“cushions”或“pades”指“护垫”、“垫肩”、“缓冲器”之意,它形象而又恰当地描绘了凸向肛腔的黏膜组织的形态特点和功能特性。肛垫有3个,也可能有多个,或3个主垫及若干子垫。Thomson本人也不讳言,典型的3垫形态其出现率仅为19%。肛垫和痔的关系:现代学者普遍认为:“肛垫肥大下移而成痔”,“痔是肛垫支持组织变性的结果”,“痔是肛垫移位的临床表现和后果”,总之,痔的病因学概念是以肛垫是人体解剖正常部分为基础的。尽管是个“学说”,但它比较科学地揭示了痔的本质,为当代肛肠学界广泛接受。1975年以前,国外所有医学词典和教科书中尚写道:“痔是静脉曲张。”可是1975年以后陆续出版的医学书籍中逐渐发生了变化,有些学者在他们的著作中也反映了对新概念的认识过程。根据本人粗略地翻阅80年代以来国外出版的外科学教科书及肛肠病学专著,发现比较普遍地反映了痔的新概念。我国接受时间较晚偶见于90年代末出版的少数医学书籍中,如黄家驷外科学(第6版)(1999),汤钊猷的外科学(1999)以及1996年出版的《常见肛肠疾病>>,书中王玉成教授对肛垫学说倍加推崇。2000年中华外科学肛肠学组制定的《痔的诊治标准》中明确提出:“痔是肛垫病理性肥大和移位”这一新概念。勿庸置疑,这里讲的“痔”当然是指内痔。这个学说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可以说是PPH术的理论基础,但是这个手术开展不久,远期效果有待总结就临床上来说,还是用痔静脉学说来解释和治疗疾病较多些,且效果也比较肯定痔环切术式已经废弃,早有公论,术后多有狭窄,
而传统的Milligan-Morgan只是外切内扎,同时经过 Parks等学者改进恰恰是在解除出血脱垂的前提下,缩小了切除范围保护了肛垫.只要范围不是太广就不会对自控排便有太大的影响,同时自控功能又不是仅仅靠肛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