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茶好水好心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7:09:51
陈敏昭
(三门峡行政学院  472000)
喝茶,本来只是一种满足生理需要的行为,但是在文人们的鼓惑下、在历史的积淀下,喝茶被赋予了太多的文化因子,从而变成一种高雅的精神生活:“一瓯香茗,涤我尘襟,借问往来船,载多少画意诗情,好传韵事;万里晴空,豁人心目,欲语登临者,看几次朝暾夕照,珍惜流光”。尤其是在长期的传统农业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是那么简单乏味,缺少选择,于是乎,品茶就变成了一种高雅时尚的生活方式。这种传统一直影响到现代。然而,今天的人们有太多的精神生活选择:电影,电视,唱歌,体育活动,打牌,搓麻,读书,饮酒,郊游,逛街等,足以打发无聊的时光。品茶,只是固守传统的少数人的选择。
品茶要品出个中滋味,却有“五要”:要有好茶,要有好水,要有好的茶器,有一处幽静之地,更要有一个好心情。
1、先说好茶。茶之好坏,因人而异。中国乃茶之故乡、茶之大国,茶之类不下万数。有人喜“红”(红茶),有人爱“绿”(绿茶),有人好“酸”(居住在西双版纳州的布朗族和居住在德宏州的德昂族人有制作、饮用酸茶的习惯),有人“喜新”(绿茶以新为妙),有人“酽旧”(普洱以陈为佳),不一而足。好之者谓之优,恶之者谓之劣,故茶之优劣本不可评。一般而言,茶之材优良,采之以时,制作考究,工艺精细,保管得当,均可称为“好茶”。好茶有好价,价高有好茶。但是人为炒作的高茶价,未必会有好茶。对我等工薪阶层而言,量力而行,购买价格适中的、自己喜欢的茶叶就可以了,然后选择佳水,配以清洁之器,在心情良好的时候,约三二知己共品尝,不亦乐乎?
2、好水。俗话说,饮茶是七分香茗三分水。所以,选择水是品茶的一道关键程序。现代美国人巴特曼博士更是认为“水是最好的药”,还专门写了一本十分畅销的书《水是最好的药》,值得一读。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讲:“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欲得佳饮,须取佳水。取水以山水为上,江河水次之,井水为下。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又水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酷暑时节——敏昭注)至霜郊(秋末冬初霜降大地——敏昭注)以前,或潜龙蓄毒于其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陆羽《茶经》)。宋代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讲:“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古人品水,虽曰中泠惠山为上,然人相去之远近,似不常得。但当取山泉之清洁者。其次,则井水之常汲者为可用。若江河之水,则鱼鳖之腥,泥泞之污,虽轻甘无取。” 冲泡扬州富春的珠兰花茶“魁龙珠”须以扬子江中水。茶中双绝指的就是“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不过“江中水”不是一般的江水,而是扬子江中金山岛上的“天下第一泉”。惜哉,今已绝矣!
陆羽在《茶经》中排列名泉20处,无锡惠山泉位居第二。无锡位于江苏省南部,南临太湖,西依惠山。惠山九峰如九条苍龙,挤在一起,头东尾西,淹没于太湖之中。“挹九峰之苍翠,瞰太湖之波涛”,山间古木参天,幽谷清静。惠山多清泉,史上有“九龙十三泉”之说。位于惠山寺附近的惠山泉原名漪澜泉,相传是唐朝大历末年(公元779年),由无锡县令警澄派人开凿的。共两池,上池圆,水色澄碧,饮料都在这里汲取;下池方,虽一脉相通,但水质不如上池清澈。苏轼游无锡品惠山泉,有“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吟唱。泉水无色透明,含矿物质少,水质优良,甘美适口,系泉水之佼佼者。其原因是由于惠山夺石地层为乌桐石英砂岸村下水从地层中涌向地面时,水中杂质多数已在渗滤过程中除去。唐代李德裕挟宰相之权,动用政府的驿马为他装运无锡惠山泉,驰马传递数千里,从江苏运到陕西,供他煮茶。宋代杨万里有诗曰:“惠泉遂名陆子泉,泉与陆子名俱佳。一瓣佛香炷遗像,几个衲子拜茶忙。” 西湖龙井茶,本以水名,“三名”巧合,“四绝”俱佳。“三名”者,地名——龙井乡、泉名——老龙井、茶名——西湖龙井茶;“四绝”者,色绿、香郁、味甘、形美。“龙井茶叶虎跑水”,虎跑泉位于西湖南面大慈山麓,有天下第三泉之称。水质甘冽醇厚,与龙井茶叶合称西湖双绝。老龙井位于西湖之西翁家山的西北麓,本名龙泓,又名龙湫,五代时称龙泉,以井名与虎跑、玉泉并称西湖三大名泉。因在此祈求上天降雨每每灵验,于是世人以为该泉井与东海相通,是龙王“别墅”,所以名之为老龙井。泉水澄清,水质清洌,水源茂盛,最独特、最有趣的是观赏“龙须”。用一根小棍在泉池中搅动画圈,稍停片刻就可以见到水面上形成一条奇妙的会动的水纹线,状若游丝,开始呈现半圆形;接着由内向外由大到小逐渐缩小圆形水纹圈,最后变小圆点而消失。俗传是搅动惊扰了井底的老龙,老龙发怒而显“龙须”。实质这是由于地面水和得下泉水互相冲击,因流速不同和比量差别所形成的“龙须”实为水中矿物质含量丰富所致。明朝田立衡在《煮泉小品》中云:“武林诸泉,惟龙泓入品,而茶亦惟龙泓山为最。”万历年间《钱塘县志》载:“茶出老龙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与他山异。” 而今在各种水体都遭到严重污染的情况下,煮茶择水似乎成为了天方夜谈。上海市的评茶专家用物理和化学手段,对杭州虎跑泉水、上海市内的深井水和自来水、蒸馏水四者作比较,虎跑泉水为第一、深井水第二、蒸馏水第三、自来水最差。虎跑水美太远,井水虽好难凿,蒸馏之水成本太大。看来只能用自来水了。对三门峡市的茶客而言,似乎有西站温泉水和桶装的纯净水可供选择,何优何劣,自有茶客评说。
3、茶之器。品茗是种生活的享受,也是精神的愉悦。对品茗者而言,茶器是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精神寄托的主要载体,古代亦称茶具或茗器。西汉辞赋家王褒在《憧约》中说:“烹茶尽具,酺已盖藏”。南宋诗人翁卷写有“一轴黄庭看不厌,诗囊茶器每随身”。
今人品茶的器具相对简单些,主要是茶壶和茶杯。茶壶是孕育茶叶的摇篮,是茶具的主体,肩负着蕴育香味的重要任务,亦成为泡茶动作中最能影响个人感受的焦点。在选壶方面,古董收藏家或专家的选取要求是以名为贵或以稀为贵。一般言之,只要是一把善于蕴育香味的好壶,则古今皆足取。至于选壶的要领,有人提列七点可以供我们参考:一是美感:茶壶毕竟是自己使用的,所以在选择茶壶的造型及外观方面,只要依个人喜好、个人感觉不错即可,最重要是自己看得舒服满意;二是质地:泡茶用的壶,一般是以砂为主,因为砂器具有吸水性且不透光,外型较瓷器浑厚亲和,在上面题诗作画也别具韵味,所以大致上砂壶比瓷壶受欢迎。至于茶壶的质地,主要是以胎骨坚、色泽润为佳;三是壶味:在选购新壶时,应嗅一嗅壶中味,新壶有些略带瓦味,这倒还可选用,但若带火烧味或其它杂味,如油味或人工着色味则不足取了;四是精密:壶的精密度是指壶盖与壶身的紧密程度,密合度愈高愈好,否则茗香散漫;五是出水:壶的出水效果与“流”的设计息息相关,倾壶倒水而壶里滴水不存则为佳。至于出水态势,则可刚可柔,但出水无劲不顺却是缺点。而出水水束的“集束段”则以长者为佳;六是重心:一把壶提起来是否顺手,与壶把的力点是否位于或接近于壶身受水时的重心扯上关系。测定方法是注水入壶约四分三,然后水平提起再慢慢倾壶倒水,若觉顺手则佳。亦可将干壶轻放水面,如能受水半升,谓之“水平”;七是适用:壶的特性若与茶的特性配合则更佳,壶音频率较高的茶壶,适宜配泡重香气的茶叶,如清茶;壶音稍低者较宜配泡重滋味的茶,如乌龙、铁观音等。
茶杯是送茶入口的器具,有人喜欢温润的,有人喜欢紫砂的,有人喜欢玻璃的,因人而异。在下就喜欢玻璃茶具,一则在玻璃器具中能够欣赏到色形俱佳的茶叶的漂浮变化,二则能够欣赏到色香味俱佳的茶汤,二者都能够给人以透明的美的享受和享受美的过程。
古代人的茶具概念要大的多。唐代文学家皮日休在《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筍、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茶人”指采茶者,“茶籯(ying)”是箱笼一类器具,唐陆龟蒙写有一首《茶籯诗》”金刀劈翠筠,织似波纹斜”。可知茶籯是一种竹制、编织有斜纹的茶具,“茶舍”多指茶人居住的小茅屋,皮日休在《茶舍诗》云:“阳崖忱自屋,几日嬉嬉活,棚上汲红泉,焙前煎柴蕨,乃翁研茶后,中妇拍茶歇,相向掩柴扉,清香满山月”。描写出茶舍人家焙茶、研(碾)茶、煎茶、拍茶的制茶过程。古人煮茶要用火炉(即炭炉),唐以来煮茶的炉通称“茶灶”,《唐书·陆龟蒙传》说他居住松江甫里,不喜与流俗交往,虽造门也不肯见,不乘马,不坐船,整天只是“设蓬席斋,束书茶灶”,往来于江湖,自称“散人”,宋南渡后誉为“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压波堂赋》有“笔床茶灶,瓦盆藤尊”之句。唐诗人陈陶《题紫竹诗》写道:“幽香入茶灶,静翠直棋局。”可见,唐宋文人墨客无论是读书,还是下棋,都与“茶灶”相傍,又见茶灶与笔床、瓦盆并例,说明至唐代开始,“茶灶”就是日常必备之物了。古时把烘茶叶的器具叫“茶焙”。据《宋史·地理志》提到“建安有北苑茶焙。”是有名的,又依《茶录》记载说,茶焙是一种竹编,外包裹箬叶(箬竹的叶子),因箬叶有收火的作用,可以避免把茶叶烘黄,茶放在茶焙上,要求小火烘制,就不会损坏茶色和茶香了。
4、品茶也要有个好地点,以幽静自然为佳。板桥先生也是茗中好友,他认为饮茶的好地方是:“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纸窗,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当然,耐不住寂寞的人是享不了这份清福的。
现代台湾人池宗宪先生认为,绝妙的饮茶地应该是“有古琴,有烛光,有柳树摇曳,有月色朦胧,还有湖畔入画的舢板船”,其要求近乎苛刻。不过,追求境界和情调者亦不妨刻意营造之。在下认为,品茗最好去处是自然的幽旷之地,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无喧嚣之音,有鸟儿共鸣当是最佳饮茶地。有句时髦的话说:喝茶就是品味自然。
5、好心情。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首先就必须练功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感觉。”有人说,能够真正喝懂一杯茶、细腻而尽心地品味茶的滋味和茶理、从而进入茶文化境界的人,一定是那些排除了心中的杂念,清除了心灵中污秽的人。这种人早已参透了生命中的生生死死,看破了人生中的功名利禄。这种人的心中也充满了檀香,举止高雅如行云流水。在他(她)们的灵魂深处才真正留有一方清凉、安静的乐土,也才终能静下心来,真正品尝到茶的最高境界!在下觉得此话有点过,或者说人所难及。人食五谷杂粮,谁能没有私心杂念?关键是品茶的时候一定要有个好心情。品茶是一种心情,茶在杯中上下漂浮,香气四溢,二三知己,对茶当歌。一饮涤昏沉,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清尘;三饮通体透,何须苦心破烦恼。品茶之余,为茶所思,为茶所想。茶,不求酒的浓烈,却也不甘于水的平淡,它与世无争,自始自终保持着清香溢人和甘甜的本色,如果做人也同茶那样,或许算是完美吧。茶虽清雅,却能给人温暖,这种感觉只能意会,就像爱情和友情,慢慢地品味,才能品出感觉,才能品出默契。茶如人生,苦后是芳香,清茶在手,用心品味,慢慢地品味杯中的每一片绿叶,慢慢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分阳光,好好珍惜身边正在拥有的人、实实在在拥有的物,走好生活中的每一段路程,何不乐?
网友“风景雨”写到:随意到一户茶农家,品一杯农家自己采摘、自己炒制、自己冲泡的龙井新茶,坐在茶山茶园的凉棚里,看满目的青山绿树,三三俩俩的采茶女,那田野风光,农家的辛勤劳作,让人的心境平静到了极致,美到了极致,忘我到了极致,这,才是最返朴归真的品茶心境。
2008年12月1日星期一,三门峡上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