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临床研究进展 如何辨别“气血两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16:56:17
如何辨别“气血两虚”
一说起气血,一般人都觉得是很玄的东西。中医认为,一个人健康的标准就是气血充足。人体的脏器就如同人一样,吃得饱了,干起活来才有劲。而血就是脏器的“饭”。
1、看眼睛:看眼睛实际上是看眼白的颜色,俗话说“人老珠黄”,其实指的就是眼白的颜色变得混浊、发黄,有血丝,这就表明你气血不足了。眼睛随时都能睁得大大的,说明气血充足;反之,眼袋很大、眼睛干涩、眼皮沉重,都代表气血不足。
2、看皮肤:皮肤白里透着粉红,有光泽、弹性、无皱纹、无斑代表气血充足。反之,皮肤粗糙,没光泽,发暗、发黄、发白、发青、发红、长斑都代表身体状况不佳、气血不足。
3、看头发:头发乌黑、浓密、柔顺代表气血充足,头发干枯、掉发、头发发黄、发白、开叉都是气血不足。
4、看耳朵:现在,人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不信你去仔细看看,现在人的耳朵小,看上去越来越僵硬、而且形状上看上去已有些变形。就是孩子和年青人都很少能看到圆润、肥大、饱满的大耳朵了。而这些大耳朵在老人那里却很多见,这说明以前人的身体素质明显强于现代人。
小孩子看耳朵看形态,大人除了形态就主要看后天的情况了,主要看色泽、有无斑点、有无疼痛。如果呈淡淡的粉红色、有光泽、无斑点、无皱纹、饱满则代表气血充足。而暗淡、无光泽代表气血已经下降。如果耳朵萎缩、枯燥、有斑点、皱纹多,它代表了人的肾脏功能开始衰竭,你要注意了。
5、摸手的温度:如果手一年四季都是温暖的,代表人气血充足,如果手心偏热或者出汗或者手冰冷,都是气血不足。
6、看手指的指腹:无论孩子还是成人,如果手指指腹扁平、薄弱或指尖细细的,都代表气血不足,而手指指腹饱满,肉多有弹性,则说明气血充足。
7、看青筋:如果在成人的食指上看到青筋,说明小时候消化功能不好,而且这种状态已一直延续到了成年后。这类人体质弱,气血两亏。如果在小指上看到青筋,说明肾气不足。
如果掌心下方接近腕横纹的地方纹路多、深,就代表小时候营养差,体质弱,气血不足。成年后,这类女性易患妇科疾病,男性则易患前列腺肥大、痛风等症。
8、看指甲上的半月形:正常情况下,半月形应该是除了小指都有。大拇指上,半月形应占指甲面积的1/4~1/5,其它食指、中指、无名指应不超过1/5。
如果手指上没有半月形或只有大拇指上有半月形的说明人体内寒气重、循环功能差、气血不足,以致血液到不了手指的末梢,如果半月形过多、过大,则易患甲亢、高血压等病。
9、看手指甲上的纵纹:只在成人手上出现,小孩不会有的。当成人手指甲上出现纵纹时,一定要提高警惕,这说明身体气血两亏、出现了透支,是肌体衰老的象征。
10、看牙龈:小孩子不明显,主要是成人。牙龈萎缩代表气血不足,只要发现牙齿的缝隙变大了,食物越来越容易塞在牙缝里,就要注意了,身体已在走下坡路,衰老正在加快。
11、看睡眠:成人如果像孩子一样入睡快、睡眠沉,呼吸均匀,一觉睡到自然醒,表示气血很足;而入睡困难,易惊易醒、夜尿多,呼吸深重或打呼噜的人都是血亏。
12、看运动:运动时如果出现胸闷、气短、疲劳难以恢复的状况,气血就不足,而那些运动后精力充沛、浑身轻松的人就很好。
补阳还五汤临床研究进展
1  前言
王清任是我国清代伟大的医学科学家,他的学术成就是举世瞩目的。100多年来,国内外对王清任学说的研究方兴未艾,硕果累累。他的唯一著作《医林改错》,确为后世集活血化瘀之大成者。该书制方三十三首,除去可保立苏汤、黄芪防风汤及单方等11首外,余22首皆以活血化瘀为主,用以治疗50种血瘀症,兼治20种气虚症,应用范围甚广。现就王氏补阳还五汤的临床研究进展试探讨如下:
2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黄芪四两(生)(30-60)▲[1]  归尾二钱(10)   赤芍一钱半(10)  地龙一钱(去土)(10)   川芎一钱(10)  桃仁一钱(10)   红花一钱(10)  水煎服。
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一钱,服四五剂后去之。如患者先有入耳之言,畏俱黄芪,只得迁就人情,用一、二两,以后渐加至四两,至微效时,日服两剂,岂不是八两,两剂服五、六日,每日仍服一剂。如已病三、四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四五钱。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四五钱,若未服,则不必加。此法虽良善之方,然病久气太亏,肩膀脱落二、三指缝,胳膊曲而搬不直,脚孤拐骨向外倒,哑不能言一字,皆不能愈之症,虽不能愈,常服可保病不加重。若服此方愈后,药不可断,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不吃恐将来得气厥之症。方内黄芪,不论何处所产,药力总是一样,皆可用。”
【方歌】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该方特点为重用黄芪为君,大补元气使气旺血行,周流全身;川芎、赤芍、归尾为臣,养血行血;桃仁、红花为佐,破结散瘀;地龙为使,通利经络。黄芪量四两,而其它活血祛瘀药物大都为一钱,仅归尾、赤芍稍多,亦不过二钱,合计为八钱,其黄芪用量是其它活血药总和的五倍。本方以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为主,用于中风半身不遂等症,治验频多。
3  补阳还五汤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补阳还五汤据现代药理学研究具有以下药理作用:
3.1    扩张血管,尤其是动脉血管。
3.2     改善微循环,提高组织耐氧的能力。
3.3     改变血液流变学的性质,降低血脂,抗动脉硬化。
3.4     调节血流分布,改善心脏功能。
3.5     抑制血液凝固,抗血栓形成及预防血栓再发。
3.6     促进出血和渗出物的吸收。
3.7     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3.8     抑制胶原纤维的合成,抗组织增生,促进增生性病变的转化和吸收。
3.9     增强免疫代谢功能,抗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
3.10    增强组织的细胞的兴奋性。
3.11    抗血小板聚集、降低纤维蛋白原。
3.12    可促进脑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生长、存活和向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分化,并与神经功能恢复呈正相关。
4  补阳还五汤临症辩证加减方药34项
4.1  中风急性期加防风。
4.2  兼神志不清加菖蒲、远志。
4.3  兼语言不利者加菖蒲、远志、桂枝、生蒲黄。
4.4  兼有口眼歪斜者加菖蒲、生僵蚕、白附子、全蝎。
4.5  兼有偏头痛者加茺蔚子、钩藤。
4.6  兼有眩晕者加菊花、蔓荆子、白芷、元胡。
4.7  兼口禁或唇缓涎出者加钩藤、僵蚕。
4.8  兼失眠者加知母、茯神、酸枣仁。
4.9  兼血压高者加珍珠母、石决明、磁石、牛膝,黄芪用量宜少;若血脂高者加山楂、大黄。
4.10  兼血压偏低者黄芪宜加量,若其体温升高,可加知母、花粉凉润之品以制之。
4.11  若半身不遂已久,脉虚缓无力者重用黄芪;若病日不久,邪气仍盛,正气未衰,脉弦有力者不用黄芪为宜;若瘫痪日久,曾用过桃仁、红花、归尾等活血药,效果不明显者可改用水蛭、虻虫等活血药,以破瘀通络。
4.12  若以下肢瘫痪无力为主者加补肝、肾之剂,如桑寄生、功劳叶、千年健、枸杞、川断、牛膝、地黄、山萸肉、锁阳、肉苁蓉;上肢瘫痪为主者加桂枝;右瘫痪加人参、白术,左瘫痪加熟地、杭菊;腰脊无力加枸杞子。
4.13  弱智体萎软较重者加虎骨、熟地、石决明、龙骨、牡蛎。
4.14  若肢体寒冷者加肉桂、附子。
4.15  若肌肉痿缩者加鹿角胶、阿胶、鱼鳔。
4.16  若痰盛者加天竺黄、南星、桔红。
4.17  若大便秘结者加麻仁、杏仁、枳实、菜菔子、酒大黄或蕃泻叶冲茶。
4.18  兼大便失禁者加熟地、山萸肉、肉桂、五味子;小便不利者加车前草、旱莲草。
4.19  兼有自汗而气短、脉虚弱缓或先天不足者加倍黄芪或人参、鹿茸、熟地。
4.20  兼关节痛而脉促者加乳香、没药。
4.21  若肝火盛而脉弦数口苦者加龙胆草、山栀、黄芩。
4.22  若伤阴者(舌质红、无苔、脉细数)加白薇、麦冬、玉竹。
4.23  若痰湿重者(苔腻、脉滑)加菖蒲、天竺黄、霍香、青皮。
4.24  若心下痞(自觉胃脘部痞闷不适)而气不利者加台乌、青皮。
4.25  若纳少胸闷者枳壳、陈皮、白术。
4.26  若心下痞而善太息者加人参。
4.27  若脉浮弦数而心烦失眠者加山栀、炒枣仁。
4.28  若口淡无味,饮食不香加党参、白术、云苓、半夏、陈皮、甘草。
4.29  口干,口内常有甜味,饮白水也甜系脾蕴湿热,加霍香、山栀、石膏、防风、甘草。
4.30  如果原方剂中加上蜈蚣、全蝎、白附子则疗效更佳。
4.31  呃逆,用旋覆花、代赭石、人参、半夏、生姜、大枣、甘草。
4.32  深静脉血栓症,加乳香、没药、蒲公英、连翘、党参、牛膝等。
4.33  血管性痴呆加远志、菖蒲、郁金、龟板。
4.34  “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平衡气血,科学地调节被破坏了的身体阴阳平衡可采用活血化瘀的中药—补阳还五汤,来重建人体的内环境,年过半百之人,在秋、春季服该方药10-15剂,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颈椎病、腰腿关节病。
5  补阳还五汤古方新用
近年来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以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取得可佳的疗效,现概述如下:
5.1  血管性痴呆:加远志、菖蒲、龟板或石菖蒲、郁金、天竺黄、胆南星等。
5.2  脑动脑炎:加胆南星、天竺黄、菖蒲、全蝎、麦冬、陈皮等。
5.3  脑萎缩:加首乌、云苓、白术、半夏、莪术、杞子、生龙骨、生牡蛎。
5.4  小儿病毒性脑炎致偏瘫。
5.5  帕金森病:加僵蚕、牛膝、勾藤、菊花、陈皮、生石决明。
5.6  多发性硬化、急性脊髓炎。
5.7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5.8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加天麻、刺蒺藜、丹参、葛根素注射液。
5.9  深静脉血栓形成:加牛膝、鸡血藤、忍冬藤、水蛭。
5.10  血栓性深静脉炎(脉痹):加苍术、茯苓、牛膝、鸡血藤、土鳌虫、甘草。
5.11  输液性静脉炎:加桑枝、桂枝、羌活、威灵仙、蒲公英。
5.12  雷诺氏病:加桂枝。
5.13  面神经炎:加僵蚕、全蝎、附子或勾藤、陈皮。
5.14  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有机磷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病:加鸡血藤、茯苓、桂枝、蜈蚣。
5.15  糖尿病致周围神经病:加牛膝、穿山甲、丹参。
5.16  糖尿病肢端坏死:加路路通、益母草、玄胡、牛膝。
5.17  坐骨神经痛:加党参、全蝎、蜈蚣、丹参、羌活、乳香、没药。
5.18  颈椎病:加葛根、菟丝子,如风寒痛加桂枝、附子、细辛。
5.19  早期强直性脊柱炎:加鸡血藤、威灵仙、羌活、独活、牛膝。
5.20  类风湿性关节炎:加丹参、乌梢蛇、全蝎、蜈蚣、穿山甲、威灵仙、羌活、独活。
5.21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去赤芍,加天麻、勾藤、乳香、没药、党参、茯苓、白花蛇、甘草。
5.22  肩关节周围炎:加青风藤、威灵仙。
5.23  冠心病(胸痹):加丹参、党参、半夏、薤白、山楂。
5.24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加瓜蒌、薤白、枳实、半夏。
5.25  慢性肺心病:加瓜蒌、黄芩、川贝、桑白皮。
5.26  低血压症:加丹参、桂枝。
5.27  高脂血症:加泽泻、虎杖、首乌、决明子、山楂。
5.28  肾病综合症(水肿型):加丹参、水蛭、益母草、半枝莲。
5.29  慢性肾炎:加蝉蜕、益母草、杞子、甘草。
5.30  前列腺肥大(癃闭):加王不留行、泽兰、牛膝、鱼腥草、三七。
5.31  遗尿症:加太子参、桑螵蛸、制香附、牛膝、杜仲、复盆子、陈皮。
5.32  阳萎:加十二至丸、炮穿山甲或枣皮、泽泻、女贞子、淫羊藿、首乌。
5.33  糖尿病:加山药、知母、黄精;合伴周围神经病加蜈蚣、桂枝、鸡血藤。
5.34  消化性溃疡:临症加味。
5.35  汗出:加煅龙骨、牡蛎、制附片、鹿角霜、莪术。
5.36  慢性荨麻疹:加荆芥、全蝎、防风或疾藜、防风。
5.37  结节性红斑:加牛膝、苍术、板兰根、黄柏。
5.38  带状疱疹:加车前子、龙胆草、甘草。
5.39  黄褐斑:加远志、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甘草。
5.40  慢性阑尾炎脓肿:腹痛加玄明索、白芍、败酱草;包块大;穿山甲、莪术;身热大便干燥加大黄、山栀、蒲公英;脾虚畏寒、食欲不振加党参、附片、白术、焦山楂。
5.41  腹部外伤:加 虫、甘草。
5.42  胸部外伤:加 虫、枳壳、陈皮。
5.43  脑部外伤:泽泻、茯苓、木通、葶苈、牛膝。
5.44  四肢骨折及软组织损伤:加 虫、甘草。
5.45  周围神经断裂吻合术后。
5.46  脑外伤后综合征。
5.47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加生蒲英。
5.48  视网膜动脉硬化性眼底出血:临症加味。
5.49  美尼尔氏病:加菊花、益母草、勾藤、竹茹、代赫石。
5.50  慢性肥大性鼻炎:加辛夷、贝母、白芷。
5.51  慢性扁桃体炎:加桔梗、牛蒡子。
5.52  慢性盆腔炎:加丹皮、三棱、鱼腥草、甘草。
5.53  子宫内膜异位症。
5.54  不孕症:加巴戟肉、鹿角霜、制香附、紫石英、蛇床子。
5.55  肿瘤:乳腺瘤术后上肢肿胀加路路通、炮山甲、肿瘤化疗或放疗后加蜈蚣、威灵仙、鸡血藤、丹参。
笔者主要用于缺血性中风(包括TIA)及出血性中风恢复期、脑外伤、脑炎、植物状态、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血管性痴呆、老年性痴呆、脊髓炎、脊髓血管疾病、间歇跛行、雷诺氏病、深静脉血栓症、脉管炎、多发性神经病、肿瘤术后或化疗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等,亦取得满意之疗效。
肢体麻木确效验方
定能生慧
《素问·逆调论》说:“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所以临证悟出肢体麻木一症,可用调和营卫之法。临床上用桂枝汤加味治之,多能获效。基本处方如下:
桂枝12  白芍12  鸡血藤15  桑寄生30  炙甘草6  生姜5片  大枣5枚。水煎二次,饭前分二次温服。药渣再煎5~10分钟连药渣带水乘热泡洗患手或足。
加减:麻为气虚,可加生黄芪30~60克,亦可白术等加健脾益气之品;
木属湿痰死血,可加白芥子6~10川椒6  制没药6
久病入络者,加地龙10,或加乌梢蛇15克。
师传麻木医理如下:
麻者,非痒非痛,肌肉之内,如小虫乱行,按之不止,搔之愈甚;
木者,不痒不痛,自已之肉,如他人之肉,按之不知,搔之不觉。是麻犹知痛痒,而木则感觉全无,二者判然不同,未可混而为一也。
《经》云: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即麻木之谓也。盖营属水谷之精,和调洒陈,能入于脉,故循脉上下,贯脏腑而营经络;卫属水谷之气,慓疾滑利,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薰于肓膜,散于胸腹。营卫和谐,经络通畅,自无麻木之病。若坐卧不得其所,四肢重压,暂时麻木,尚不致病。苟营卫先虚,风寒湿三气,得乘间而入,致营卫不相联属,血不行而气又不至,则有四肢淫淫然麻木,如绳缚初解之状者,方书名为麻痹。盖以四肢乃胃土之末,而经脉又皆起于指端,四末远行,气血罕到故也。有舌本麻木者,以心、脾、肝、肾四脏之络,皆系舌本,四脏亏损,湿痰风火,因虚而袭经络,故均能令舌本麻木也。有半身麻木者,在左责风邪与血少,在右责气虚与湿痰,缘左右乃阴阳之道路,肝从左升,肺从右降,肝藏血而肺主气也。更有所谓中指、食指忽然麻木不仁,三年内须防中风者,亦以气血空虚之象,已露于经脉之间,因知空穴必来风也。是麻木一症,虽挟实邪为患,然莫不因正气先虚,邪乃得乘虚而踞之。《沈氏尊生》谓治麻木,须补气血,不可专用消散,旨哉言矣    1.可以在本方加黑木耳100G每次效果更佳;    2.上肢可加桑枝,下肢可加牛膝,不管久病新病,均用地龙,可引药入络
治类风湿经验
定能生慧
岳美中先生认为 ,宋代朱丹溪所制上中下通用痛风丸 ,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良方。
根据《丹溪心法》的记载 ,本方的组成、用量和制法为 :南星 (姜制 )、苍术 (酒浸 )、黄柏 (酒炒 )各 60克 ,神曲 (炒 )、川芎各 30克 ,白芷、防己、桃仁各 15克 ,桂枝、威灵仙 (酒拌 )、羌活各9克 ,红花 (酒洗 )4. 5克 ,龙胆草 1. 5克。上为末 ,曲糊丸梧子大 ,每服 100丸 ,空腹米汤送服。
类风湿性关节炎即中医之所谓“白虎历节风” ,症状以四肢百节走痛为特征。丹溪谓此病“大率有痰 ,风热 ,风湿 ,血虚 ,”故方以苍术、黄柏、南星、川芎为主 ,兼顾风、湿、热、痰、血诸因。白芷、灵仙、桃仁、红花为辅 ,助主药驱风活血宣痹止痛。六曲为佐,防止诸药损伤胃气。桂枝取味薄者 ,引诸药以达上肢 ,行于手臂 ;防己、胆草取其苦降 ,引诸药下达髋膝足趾 ;羌活能走骨节,领诸药直至痛处 ,故皆用之为使。通过临床验证 ,此方若无黄柏、苍术、川芎三药 ,疗效会显著降低 ,使用时应予注意。
本方应用得当 ,收效颇著。岳美中曾治一男孩患历节风 ,病情发展迅速 ,经多处治疗无效。就诊时手指肿胀 ,不能伸直 ,脚痛,全身关节肿痛 ,舌红苔白腻 ,脉弦数。投以痛风丸 ,六剂后肿痛消失。又曾治一成年女性 ,手指肿痛 ,诸药不效 ,以痛风丸加桑枝、松节各30克 ,服之而安。
岳美中认为 ,桂枝芍药知母汤亦治周身关节肿痛 ,它与上中下通用痛风丸在主治证上的区别是 :前者以下肢肿痛为主,仲景故有“脚肿如脱”之训。后者以上肢肿痛为主 ,丹溪故于列方之前谓“取薄桂味淡者 ,独此能横行手臂 ,领南星苍术诸药至痛处”。
据岳美中的临床经验 ,若历节肿痛服前二方不能止之 ,可试用《河间六书》治历书之银花藤、葛根、羊霍方 ,亦验
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定能生慧       乳腺增生病又称乳腺结构不良,是乳腺主质和间质不同程度的增生与复旧不全所致的乳腺结构在数量和形态上的异常,属于中医“乳癖”范畴。乳腺增生病病机复杂,症状轻重不一,虚实互见,并非单一治法所能独任,更不能一方一汤治疗全过程。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潜力,近年来,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文献报道呈上升趋势,临床疗效显著,现将其治疗进展并导师的个人经验综述如下。
1  中药治疗
黄氏[1]以逍遥散为基本方随症加减治疗,基本方:柴胡10g,白芍药15g,当归10g,茯苓10g,炒白术10g,荔枝核12g,三棱9g,夏枯草12g,穿山甲9g,桔梗9g,甘草6g。日1剂,水煎分3次服,每次月经前2周开始服药,以7日为1个疗程,每月2个疗程,连用3个月。随症加减:月经周期延迟,经量少加益母草12g,泽兰9g,路路通9g;肝郁化火出现口干、便结加黄芩9g,牡丹皮9g,栀子9g,麦门冬12g;肝郁脾虚出现纳差、腹泻加党参15g,怀山药12g;乳房胀痛加延胡索12g,川楝子12g;乳房结块较大加昆布15g,瓦楞子10g。结果:经治疗3个月后,32例中治愈23例,占71.9%;好转7例,占21.9%;无效2例,占6.2%。总有效率93.8%。刑氏[2]等用补消结合法治疗该病,治疗组80例患者用丹参、莪术、牛膝、柴胡、三七粉、穿山甲、王不留行、红花、赤芍、鹿角霜等药煎服,连续3个月,经治后治愈49例,显效15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97.5%;对照组76例服乳癖消片,经治后治愈30例,显效14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78.95%,两组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刘氏等[3]应用消积散瘀丸治疗,药物组成:红花10g,桃仁10g,三棱12g,莪术10g,海藻15g,地鳖虫15g,夏枯草15g,生牡蛎30g,香附10g,青皮10g。制成蜜丸,每次1丸,每日3次口服,月经期停用。总有效率80.00%。高氏[4]以柴胡疏肝散合乳癖消加减治疗乳腺小叶增生,取得满意疗效,基本药物:柴胡、枳壳、赤芍药各10g,制香附15g,浙贝母、昆布各10g,牡蛎30g,皂角刺20g,三七5g,连翘10g,甘草6g。
2  针灸治疗
2.1  针法
赵氏[5]用围刺法配合电针治疗乳癖患者108例,其中肝郁痰凝型66例,冲任不调型30例,气血两虚型12例,在肿块周围沿内上、外上横纹行横纹刺,以患者自觉酸麻胀为度,得气后加G6805-A电子治疗仪疏密波治疗20min,肝郁痰凝型加刺行间、平隆、脾俞,冲任不调型加刺关元、肾俞,气血两虚型加刺气海、足三里、肾俞。结果痊愈81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93.5%。侯氏[6]利用针刺配合康为电子灸治疗本病。方法:选穴,乳根、膺窗、膻中、期门,月经不调加三阴交。用40mm毫针,局部常规消毒后,快速刺入所取穴位,得气后将G6805治疗仪接在诸穴针柄上,以疏密波通电30min,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收到较满意效果,肯定了针刺疗法治疗本病的作用。用毫针刺入乳根、膺窗、膻中、期门,得气后通电,配合康为电子灸疗仪灸阿是穴、乳根、膻中治疗乳腺小叶增生32例,总有效率96.6%。王氏[7]将乳腺增生分为肝气郁结型、肝火上炎型、肝肾阴虚型、气血两亏型,以乳根、少泽、天宗为主穴,肝气郁结加膻中、肝俞(双)、太冲(双)、膈俞(双);肝火上炎加行间、阳陵泉;肝肾阴虚配肝俞(双)、肾俞(双)、太溪(双);气血亏虚加脾俞(双)、肾俞(双)、足三里(双);月经不调加三阴交、合谷。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120例经5个疗程治疗,痊愈78例,占65%;显效32例,占26.67%;有效8例,占6.67%;无效2例,占1.67%。总有效率98.33%。李氏等[8]取穴膺窗、乳根、神封、天溪,用28号1.5~2寸毫针在穴位快速进行斜刺,针尖指向乳头,进针0.8~1.2寸,不提插捻转,然后接电针仪,选用按摩波治疗4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80例,其中痊愈47例,占58.75%;显效19例,占23.75%;好转9例,占11.25%;无效5例,占6.25%,总有效率93.75%。
2.2  灸法
陈氏等[9]采用艾灸仪配合中药治疗,第1组患者35例,配戴插有专用艾柱的乳罩式治疗器灸30~40min,同时口服中药乳健1号方(鹿角霜、补骨脂、路路通、三棱、柴胡、郁金等),每日1剂;第2组患者26例仅用艾灸仪治疗,第3组患者20例仅服用乳健1号方,经治疗3个疗程后,第1组总有效率91.4%,第2组65.4%,第3组60.0%,第1组疗效明显优于第2、第3组,有统计学意义。李氏[10]用艾灸交替灸增生结的正中及四周以及乳根(患侧)、膻中、足三里等穴,配合内服逍遥丸治疗68例,总有效率97%。
3  其他治疗
3.1  穴位敷贴
高氏[11]采用药磁乳罩治疗乳腺增生,用药:柴胡、没药、乳香、海藻、昆布、当归、生牡蛎、淫羊藿、磁石、冰片,上药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加入适量氮酮并混匀。将上述药粉30g装入纸制的椭圆形药芯中,再放入纱布袋中,将药袋放入一般乳罩内紧贴于病灶处,每周更换药芯1次,1个月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91.67%。
3.2  耳穴
刘氏[12]选神门、皮质下、内分泌、肝、肾、乳腺六个穴位进行耳穴贴压治疗本病,研究发现:刺激以上耳穴能双向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有调节生理功能和内分泌的作用,可逐步调节雌激素、孕激素水平,渐至生理平衡状态。沈氏[13]对112例患者取耳穴神门、乳腺、内分泌、肝、肾、胆、胃、皮质下、三焦等消毒后贴王不留行籽1粒并用胶布固定,每天用手轻压3~5次,每次3~5min,以发热或疼痛感为宜,隔天换另一侧,结果治愈68例,好转41例,总有效率97.32%。
3.3  推拿
王氏[14]等以疏肝解郁、补益肝肾、通络止痛为治则推拿治疗患者28例,取中府、曲池、阴陵泉、蠡沟、足三里、天宗、肩井、心俞等穴位,用揉、按、推、提、抖等法治疗,治愈16例,好转10例,总有效率92.86%。治疗所取穴位分布与支配乳房的神经相吻合,刺激穴位可调节胸部经络气血的畅通,推拿使胸部气血流畅,经络疏通,乳络畅通,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魏氏等[15]采用膏药外贴配合手法治疗患者18例,膏药药用白芷、蜈蚣、赤芍、川连、川柏、蝉蜕、乳香、没药、大黄、全虫等,药粉用川乌、草乌、郁金、枳壳、丁香、蟾蜍、芒硝等,用药膏涂抹病变部位,平时用手轻提乳头,上下左右摇动各15min,18例患者除1例未坚持外,其余全部治愈。史氏[16]运用足部反射区按摩治疗乳腺小叶增生,取得较好疗效。方法为踩脚(把鹅卵石放入大小约20~50cm的布袋里,置于地,患者立其上,踩30min左右);泡足(将双足置于泡足器内,温水泡足30min);足部按摩(取穴:基本反射区之肾脏、输尿管,主要反射区之胸,关联反射区之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生殖腺、脾脏及淋巴腺等,操作:按摩基本反射区的肾脏、输尿管、膀胱,反复3次,根据“全足按摩,重点刺激”的原则由上到下、由脚底到脚背、由内到外进行全足按摩,然后再重点刺激主要反射区及关联反射区)。
3.4  小针刀
彭氏[17]采用小针刀治疗乳癖患者23例,患者取仰卧位,上肢平放,在结节痛点标记好消毒后,用朱氏4号小针刀快速刺入,有阻力感时慢慢切开,当针下有空、轻、松感时止针并提至皮下,针体斜15°刺入,再慢慢切开,上下左右各一刀。经1次治疗治愈13例,2次治愈4例,3次治愈6例,疗效理想。
3.5  熏蒸
许氏[18]采用瓶口熏蒸法治疗乳癖,将药物煎煮后倒入保温瓶内,患者脱去上衣,胸口对瓶口熏蒸30min,待药温后再倒入盆内边洗边揉乳房直至药液冷却。肝气郁结型选用逍遥散加青皮、香附、夏枯草、牡蛎,气滞血瘀型选用血府逐瘀汤加牡蛎、夏枯草,痰气交阻型选用四海舒郁丸加浙贝、夏枯草、牡蛎。
3.6  联合治疗
武氏等[19]用通络消癖汤(柴胡、白芍、香附、郁金、白芥子、穿山甲、白附子、荔枝核等)煎汤内服配合WE2102型微波治疗仪照射患处20min治疗患者52例,经3个疗程后治愈19例,好转31例,总有效率96.15%。李氏[20]对93例患者中药郁瘀散(瓜蒌、牡蛎、丹皮、当归、郁金、香附、仙灵脾、鸡内金、丝瓜络等)配合美迪克乳腺治疗仪治疗,选定太溪、乳根、胸乡、天池等穴位放好针并置强微调20~25min,经1~4个疗程后痊愈41例,显效31例,好转17例,总有效率95.7%。
4  经验介绍与反思
导师从医三十多年,在治疗乳腺增生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曾采用点刺肝俞、膏肓俞为主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病78例,并与口服乳癖消片治疗40例作对照,治疗组总有效率96.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5%。肝俞乃肝脏精气汇聚之处,膏肓俞位于上背部做太阳膀胱经上,前应于乳房,二穴点刺放血既可舒肝理气,又可活血化瘀散结。乳房胀痛者可加臂中穴,本穴虽为经外奇穴,但位于手厥阴心包经上,其经“循胸出胁”,经过病位,善调气机,为治疗本病的经验有效穴;痰盛者加治痰效穴丰隆穴。诸穴相配,共奏疏肝解郁而止痛,化痰散结而消肿之妙,故本法在临床使用至今,疗效甚佳。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取得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很多学者认为中医药治疗为本病的一线治疗方法,对年龄大(50岁以上)且经中医药治疗效果不明显者再考虑西药激素治疗。但过去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诊断、辨证、疗效评价标准相对滞后,诊断标准的不统一势必造成临床研究对象选择范围的偏大或偏小,进而影响对治疗效果的评价,而疗效标准的不一致性更是直接影响对治疗有效率的评估。当前应统一标准,严格按2002年中华中医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议研究制定通过的诊断、辨证、疗效评价标准操作,将其作为研究乳腺增生病中医药治疗的技术平台。
舍得 的补阳还五汤临床研究进展+肢体麻木确效验方 +治类风湿经验 + 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名医秘方:中风偏瘫一周康复痊愈补阳还五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