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复去痣后留下疤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2:44:52
www.39.net  2009-9-1839健康网社区
现在有不少人通过激光进行除痣,有的时候黑痣是除掉了可又增加了新的烦恼--瘢痕.对于瘢痕的治疗恢复有以下两点建议.
脸上有痣的肌肤,怎么看都不如无暇的肌肤来的好看,所以很多人选择激光、点痣等各种方法除痣,但很多人除痣后会留下不同深浅颜色的疤痕,应该如何进行恢复呢?
1、除痣时,伤至皮肤真皮层而导致留疤,这种疤痕可通过较长时间慢慢恢复,平时多食蔬菜、水果、含维C的食品,少食色素食品。或到专业美容院做美白去印产品的护理,接受专业的呵护。
2、自身是疤痕性体质的肌肤,这种肤质留下的疤痕是很难除去的。
防晒是雀斑患者应该特别注意的事项。患者可在术后口服维生素C,促进色斑消退。平时应多吃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荔枝、核桃、西瓜、梨、西红柿、卷心菜、胡萝卜、茄子等。
要想不长或少长老年斑,只有增加体内的抗氧化剂。诸多研究表明,最理想的抗氧化剂是维生素E,它在体内能阻止不饱和脂肪酸生成脂褐质色素,自然也就有较强的抗衰老功能。因此,老年人除可遵医嘱服用一定的维生素E外,还应多吃含维生素E丰富的食物,如植物油就是维生素E最好的食物来源。此外,大豆、芝麻、花生、核桃、瓜子、动物肝、蛋黄、奶油以及玉米、黄绿色蔬菜,均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通过吃,不但能“吃”掉老年斑,而且还能吃出健康长寿来。
生活中有一些小窍门,对防治老年斑很有效,老年朋友不妨一试。
生姜 生姜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其中的姜辣素有很强的对抗脂褐素的作用。把姜洗净切成片或丝,加入沸水冲泡10分钟,再加一汤匙蜂蜜搅匀,每天饮用一杯不间断,可明显减轻老年斑。
洋葱 含有较多半胱氨酸,能延缓衰老,生吃或熟吃均可。
大蒜 把大蒜切成薄片,贴在老年斑处,反复摩擦,直到皮肤充血发红为止,每天3~5次。
杏仁 杏仁适量,去皮捣成泥状,与鸡蛋清调匀,每晚睡前涂抹,晨起用温水洗净。
茯苓 茯苓适量,研成细末,与鸡蛋清调匀后涂患处,每晚睡前涂抹,晨起用温水洗去。
维生素 把维生素E、维生素A胶丸刺破,涂抹在老年斑处,每天3次。还可以每天服用维生素C500mg和维生素E100mg。其次是维生素A、B1、B2,它们具有使皮肤柔腻、光滑、润泽,皱纹舒展,淡化色素,消除斑点的功效。
当人进入老年期后,面部、手背等处会陆续出现脂褐色的“老年斑”。一般认为,老年斑的产生与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有关,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下降,这些物质就会迅速氧化体内的不饱和脂肪酸,形成老年斑。
为此烦恼不已的老人,不妨试试每天喝杯蜂蜜生姜水。这是因为,中医认为老年斑的产生与气血运行不畅有一定的关系,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等功效,其辛温发散的作用可促进气血的运行;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生姜里含有的辛辣成分“姜辣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效果,可以快速清除自由基,抑制体内过氧化脂质的产生,因而可防止或减少脂褐素的沉积,其抗氧化作用比目前最常用的抗氧化剂??维生素E 的作用更强。而蜂蜜具有补中润燥,缓急解毒的作用,通过其补益作用可促进人体气血的化生,维持气血的正常运行;现代医学研究亦表明,蜂蜜中也含有大量的抗氧化剂、维生素C和黄酮类化合物等,对自由基有很强的“杀伤力”。但是,生姜具有发散作用,年老体弱,表虚自汗者不宜久服,否则易耗气伤阴,蜂蜜的补益作用则可以避免服用生姜后出汗过多,导致人体阴液过度耗伤的不良反应,二者“互补互利”。
因此,老年人可取新鲜生姜片10?15克,用200?300毫升开水浸泡5?10分钟,待水温冷却至60℃以下时,加入10?15克蜂蜜搅匀饮用。需要注意的是,加入蜂蜜时,水温不可过高,否则会破坏其中的维生素C,降低其抗氧化能力。长期坚持服用,不仅能从一定程度上防止老年斑继续生长,而且还可能使已经出现的老年斑渐渐变浅、缩小。
最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生姜性温,有牙龈肿痛、口腔溃疡、便秘等“上火”症状的老年朋友,不宜过多饮用生姜蜂蜜水。
.口服维生素E,每日50~100毫克,坚持服用半年到一年,多数斑点可逐渐变淡,少数消失。
注意多食含VC、VA的食物,如西红柿、柑橘、柠檬、柿子、胡萝卜、南瓜及水果蔬菜等。
1.局部按摩:这主要是通过按摩,升高局部皮肤温度,使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以促进色素排出。
两手手掌互相搓擦,待充分暖热后,各自对着面颊上下左右不断按摩,直至产生舒服感;然后对两手背进行交叉按摩;再用手指甲对个别的明显斑点进行局部刮擦,直至皮肤变红、发热为止,每日进行2~3次。大约两三个月就可使老年斑明显减退。
2.将维生素E、维生素A胶丸刺破,涂抹在老年斑处,每天3次。长期坚持治疗,会有一定疗效。
多吃蔬菜和水果能有效地减少老年斑的发生,尤其是常吃洋葱效果更好。洋葱中含有硫质和必需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能消除体内不洁废物,使肌体保持洁净。
雀斑应该如何预防?
1)平时应避免过度的日光照射,更应避免过度的日光暴晒,尤其夏季更应注意。外出应遮阳或使用防晒霜。避免近亲配婚。
2)多食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新鲜水果和蔬菜。
3)忌食光敏性药物及食物,如:补骨脂素、甲氧补骨脂素等。
4)保持心情舒畅、愉快;避免忧思、抑郁的精神状态。
5)切忌随便使用药物点涂;必要时请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脸上黑斑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研究证明,引起面部皮肤黑斑的成因有许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
人们面部的皮肤如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特别是在无遮掩的情况下受到紫外线的直接照射,容易引起色素沉着。使用劣质化妆品、或长期使用与自身皮肤属性不一致的化妆品后,一部分人的皮肤会出现过敏反应或炎症,也可导致色素沉着而形成黑斑。
女性内分泌(荷尔蒙)失调、消化功能紊乱(如长期便秘者)、以及肝脏机能减退、精神压力过重、严重的睡眠不足、贫血等多种原因,都可以引起黑斑的产生。
另外,皮肤的过早老化,也是导致黑斑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面部的表皮细胞通常每隔25天至30天更换一次,如皮肤新陈代谢旺盛,即使色素沉着也会在较短的时间内随着角质层的脱落而自然消失。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的新陈代谢日渐衰退、皮肤角质层的自然修复能力降低,结果使沉着的色素难以消退而变成黑斑。
脸上长斑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1、新陈代谢功能减慢,黑色素无法正常排出。
2、阳光对皮肤造成的累积性伤害。
3、生活紧张,作息无规律,内分泌失调,增加黑色素的异常分泌。
脸上长斑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脸上长斑的鉴别诊断:
黄褐斑
中医称黧黑斑,为淡褐色或黑褐色的斑片,斑片大小不等,边界清洗,行状不规则,不高出皮肤,无明显自觉状,但影响美观。多发生于面部,基本呈对称性分布于颧额、鼻、双颊、口周等部位。多见于中年妇女。颜色深浅有一定的季节性,夏季颜色加重,冬季变浅。黄褐斑是中年女性头疼的肌肤问题,斑斑点点的样子,让美丽白皙的肌肤一去不返。导致黄褐斑形成的主要因素:外因主要是紫外线损伤,内因则于内分泌有关。黄褐斑可分为:
肝斑
肝硬化、肝炎、肝功能不健全等肝病,所引起的皮肤黑黄和面部色素沉着。(中医称为肝气郁结型:是指忧思郁怒,情志不遂影响肝的疏泄而滞结成斑)
妊娠斑
激素水平不稳定。理论界论证雌激素过高可刺激黑色素细胞,分泌黑色素颗粒增多,黄体酮能促使色素沉着。妇女在怀孕期黄体酮和雌激素增多,因内分泌变化而出现斑点。另外脑垂体、肾上腺、性腺及甲状腺对分泌黑色素的多寡都有很大的影响。(中医称为肾虚火燥型:是痣妊娠分娩,房事过多,久病耗伤至阴精亏损,水不制火,火燥面颜而致斑。)
蝴蝶斑
常常发生与鼻及两面颊部位,形式蝴蝶。长期精神紧张、抑郁、睡眠不足,疲劳会使皮肤抵抗紫外线的能力下降,而导致面部晒斑和黑斑的发生。(中医称为脾虚血弱型:是指劳倦过度,饮食不节,思虑伤脾,湿热交阻于面而结成褐斑)
日晒斑
长波紫外线照射可使皮肤变黑(称晒黑现象),中波紫外线,能使皮肤深层受到灼伤,引起皮肤发红,起疱(称晒斑现象)。紫外线过度照射是色素剧增并沉淀成色斑的重要原因。皮肤受到紫外线强烈照射,皮肤自我保护功能便发挥作用,会制造大量黑色素以抵抗紫外线的“侵略”。色素沉着在脸上留下难看的色斑或使雀斑加重。(中医称为风热蕴肤型:是指日光曝晒,风热毒邪蕴积肌肤而淤结成斑。)
雀斑
是一种常见的损容性皮肤。他的发生常与遗传有关。父母一方有雀斑者,子女的遗传机会则占50%。表面光滑,不高出皮肤,无自觉症状,易集中在鼻部,个别人全脸都有,一般在少年时期开始显现,很可能要伴随终生,这种斑不能靠药物强行治疗,但可借助去斑护肤品慢慢淡化,日晒后雀斑颜色加深,秋冬季变淡。
外伤性黑斑
早些年人民为了快速消除脸上的色素使用一些具有强力漂白成分,强力剥脱;长期外用激素类软膏、含重金属成分的产品后,会使皮肤出现累积性中毒现象,不仅给皮肤带来伤害,还将重金属沉淀在皮肤内,使皮肤容易形成黑色素,加上原本雅致的毒素一并发作,造成难以治愈的黑皮症。(中医称为激怒性皮)
慢性疾病斑
患慢性复课病(如附件炎,盆腔炎、宫颈炎等)的人。患肝病、结核病、慢性胃炎、肿瘤病以及长期服用避孕药而免疫力下降,导致面部晒斑和黑斑的发生。
根据临床表现就可以作出相应的诊断。
形形色色的斑点家族
www.39.net  2008-5-1439健康网社区
黑子,又名雀斑样痣,出现较雀斑更早,常在1-2岁,分布多不对称,并且无一定好发部位,通常颜色较深,一般与光线照射和季节无关。
晒斑
一、外因造成的斑点:外因指紫外线或外伤等。
深褐色或深棕色的斑块,大多出现在脸部、前臂外侧、手背等经常暴露在阳光下的部位,有时小腿前侧也有。
二、内因造成的面部斑点:有遗传因素导致的雀斑,有身体内部的阴阳失调导致的黄褐斑、妊娠斑、肾斑、老年斑等,也有色素障碍导致的皮肤斑点,和病理因素如红斑狼疮、酒精肝等疾病在面部形成的斑点。
雀斑
1、针尖至米粒大的棕色小斑点,因其形状、颜色如雀卵,故名雀斑。
2、雀斑好发于颜面,颈部、手臂等日晒部位,面部多散布在两颊及鼻梁。
3、雀斑数量多少不定,各个之间互不融合。
4、一般幼年时就有,女性多于男性,常伴有家族史,无其他症状。
5、雀斑需和黑子、黄褐斑加以区别:
黑子,又名雀斑样痣,出现较雀斑更早,常在1-2岁,分布多不对称,并且无一定好发部位,通常颜色较深,一般与光线照射和季节无关。
黄褐斑
1、好发于面部的颧骨、额及口周围,多对称呈蝴蝶状,故又名“蝴蝶斑”。
2、起初色如尘垢,日久加深,变为浅灰褐色或深褐色,枯暗不泽。
3、大小不定,斑点边缘清晰,表面光滑,无炎症反应,无痛痒。
4、经常使用口服避孕药及妊娠女性,面部会出现“妊娠斑”,也属于黄褐斑的一种。
5、女性有黄褐斑者多伴有月经紊乱、经前乳胀,或慢性病症。
6、男性黄褐斑患者多伴有阳萎、早泻、胃肠功能紊乱等。
7、一般认为日照是黄褐斑的促发因素。
白斑
1、又称“白癜风”。
2、千万别认为斑就一定是深色的,白斑就是一种常见的后天性色素脱失性皮肤病变。
3、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部位,常见于面、颈、手及前臂。
4、颜色较正常皮肤浅,呈白色或淡肤色,不痛不痒。
5、斑点大小不定,边界清楚,逐渐扩大并相互事融合成片,可终身存在,也可自行消退。
老年斑
1、又名“寿斑”或老年色素斑(痣)。
2、呈褐黑色,扁平状。直径大多在1毫米至10毫米之间,大小不等。
3、表面粗糙,多呈蜡样棕色斑快或丘疹,会逐渐增多增大。
4、好发于老年人的面部、手背及前臂等平常日晒多的部位。
汗斑
汗斑在医学上叫“花斑癣”,是由一种嗜酵母圆形糠秕孢子菌所引起的。一般好发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多发生于青壮年男性的颈部、背部、前胸,呈圆形或不规则形黄豆大小,不高出皮肤表面,微微发亮,有光泽,这些斑点会逐渐扩大融合成片,呈深褐色或暗棕色,患者多无任何不适,少数可有瘙痒影响美观,治疗以药物外搽抗菌为主。预防汗斑的要点是:勤洗、勤晒被褥、床单等,使糠秕孢子菌在紫外线照射下被杀灭。
扁平疣
另一种较为常见的皮肤病是扁平疣,由于多发于青年人面部,所以又叫做“青年扁平疣”。扁平疣其实是一种病毒性的赘生物,外来毒性物质侵袭,加上自身皮肤腠理不密,导致毒邪积聚在皮肤形成疣体。真实疣体呈粟米或芝麻样丘疹,而后会逐渐增大如大米粒或绿豆状,呈群集的扁平状血疹。
色斑皮肤的护理方法
www.39.net  2009-8-2439健康网社区
雀斑是一种遗传性的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皮肤病,但它的发展与日晒及某些放射性物质有关,需注意防晒。
一、色斑皮肤的特征
小编提醒:中医解读黄褐斑形成
1. 雀斑
多长于面部或颈、手背、臂、胸及四肢等部位。一般是浅咖啡色,针头至米粒、绿豆大小样。
呈圆形或椭圆形,常对称或分散分布,且受气温影响。夏天颜色深,数目增多;冬天颜色变浅,数目减少。与遗传有关。
2. 黄褐斑
呈对称性分布,在面颊部形成蝴蝶状,也有遍及到前额、颧部、鼻、口周围的淡褐色或褐色斑边缘一般很清楚,邻近斑块趋向融合,无任何主观上的不适感,在中医上称为“黧黑斑”、“
黄褐斑”、“肝斑”、“妊娠斑”、“蝴蝶斑”。
3. 黑斑
黑斑多见于面颊、前额、颈、手背、前臂、脐等处。如针尖、米粒大小,呈点状、网状、片状的黑斑,较褐斑色重而浓,在中医上称“面尘”。
小编提醒:终极去色斑方法
4.老年斑
呈黄褐色,斑点的大小较雀斑大一点,常发生在太阳照射的部位,尤其是手背、手臂、双颊和前额比二、产生原因及分析。色斑是当前美容治疗的一大难题,其原因在于它的病程长且病因复杂。因此在专业护理周期应 配合内在的调理。
外因:外伤、日晒、衰老,使用不当的护肤品,或换肤后遗症。
内因:遗传、疾病、营养不良,内分泌失调,服用某些药物产生的色斑。
1. 黄褐斑
黄褐斑的产生是内脏病变的外在表现。凡七情内伤肝郁气滞,身心劳倦。妇女经血不调等均可致病。
2. 雀斑
雀斑是一种遗传性的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皮肤病,但它的发展与日晒及某些放射性物质有关,需注意防晒。
3. 老年斑
老年斑即老年性的一种脂溢性角化症与皮肤生理功能(皮肤中的氧、水分及机体激素水平等物质代谢减弱)、生活规律、营养状况、情绪、运动、健康等有关。
小编提醒:预防雀斑的五个建议
三、护理原则
促进脸部的血液循环,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抑制黑色素细胞的增长,降低黑色素细胞的代谢,淡化色斑,防止紫外线的照射,美白肌肤。积极治疗身体内部疾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饮食均衡,
多吃含VC、VB的食物,正确使用护肤品。
家庭护理程序
1、 避免日晒;停用避孕药或镇静类药。
2、 不可滥用化妆品,尤其是劣质化妆品。
3、 面部皮炎应及时治疗,避免引起炎症性色素沉着;面部疾患不可使用激素类软膏,以避免色素加深。
4、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疲劳忧虑。
5、 注意多食含VC、VA的食物,如西红柿、柑橘、柠檬、柿子、胡萝卜、南瓜及水果蔬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