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杰:汉城中文名称究竟消失了多少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3:19:53
(一)汉城中文名称变更成功
博导:“汉城”二字,是由汉字记载和呈现的,而汉字在朝鲜半岛所置身的文化史境和形成的文化事实,如此简洁明了历历在目,如此近在眼前记忆犹新,何以,“汉城已改名百年”?何以,一个存世600余年,比韩文的寿命还要漫长,堪称中韩文化血亲活化石的古老名号,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就丝毫不被待见,丝毫不被见容了?
韩国首都“汉城”这个名词,自2005年10月起,逐渐从中国大陆的中文里隐退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两个由韩国人挖空心思琢磨出来,要求中国人使用的汉字——“首尔”。想出这两个字,韩国人的确费尽心机,官方于2004年1月专门成立由14位专家学者组成的“Seoul中文名称更名推进委员会”( Seoul是1948年韩国建国后为汉城确立的英文音译,基于韩文拼写词Sieur,意为首府或首都), 负责研究解决首都新中文名称问题,总体要求是“发音相近,意义良好”。此后大范围多层面征集改名方案,包括首尔,首午尔,首沃,中京(意思是,位于北京与东京中间的京都),林林总总,五花八门。同年6月,经过层层筛选,初步确定“首尔”和“首午尔”两个方案。2005年1月18日,终定为“首尔”。第二天,汉城市长李明博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汉城正式中文名称改为“首尔”,不再称“汉城”,韩国将在政府中文网站、所有中文发行物和各种标志牌上,一律采用“首尔”,同时提请中国政府同步使用韩国首都的新中文名称。
此事在全球华人世界引起巨大反响。李明博在记者会上曾强调两件事,一是,“韩国首都Seoul不使用汉城这一名称,已有近百年历史”;二是,更名前“向中国人民进行了民意调查”。 这两点在学术上分别引发了不小的争议。稍后,台湾记者采访了参与汉城正名活动的韩国汉阳大学中语中文学系教授严翼相。严的表述是,二战结束后首都更名为“Seoul”,迄今已逾六十年;并且透露,2004年8月1日至9月30日,“Seoul中文名称更名推委会”针对在韩国的中国外交官、中资企业驻韩人员及中国留学生进行过民意调查,在1440名接受民调的中国人中,对于“汉城”更名一事,表示反对的占44%,表示赞成的32%,答以无所谓的24%。严还说,针对中国网友进行的网上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如果汉城改名势在必行,在调查方提供的4个候选中文名称中,“首尔”得到65%选择,“首午尔”12%,“首沃”9%,“中京”也得到14%的使用选择。
在韩国人眼里,首都中文名称成功更名,乃十余年来“文化正名工程”最大的胜利之一。“十余年”提法之来自,大概源于中韩正式建交的1992年。根据最近“销密”的中韩建交谈判相关资料,实际上,早在秘密谈判初期,韩国方面便向中方提出过“汉城改名”事项,但没有被中方立即接受。主要原因,一是牵涉到比较复杂的学术问题,二是由此给中方造成的各种成本难以估计。放在中韩关系大格局上,这并非关键议题,搁一搁再议未尝不可。中方建议暂时搁置歧义。但是自此而后,韩国推进汉城中文名称改名的积极性,始终未减,态度很决绝很执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2005年10月,新华社报道说,中国政府知会韩国政府并对外宣布,中国将启用韩国首都汉城市的中文新译名“首尔”。中国政府此举,我认为不仅是恰当的,而且是十分十分恰当的。
(二)韩国改称首尔的理由
韩国弃用“汉城”的深层原由,见仁见智,一言难尽。如果归纳韩国的官方说法,表面上看,大的理由有三条。其一,韩方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按英文标识Seoul的发音称呼韩国首都,唯独中国依据古代旧名,称为“汉城”。韩方特别强调,汉城改名已有近百年历史,汉语和中文继续沿用汉城,不符国际惯例。
其二,韩方指出,按照中文习惯,外国地名的中文标识一般都与原文发音近似,例如美国首都“Washington”中文标识为华盛顿,英国首都“London”为伦敦,俄罗斯首都“Moscow”为莫斯科等等;而汉语中汉城的发音,与韩语发音差别很大;汉城与Seoul的含义也不尽相同;这在两国交往中会造成混乱;譬如,韩国有两家大学,一是Seoul大学,一是汉城大学,中国人往往把二者都称为“汉城大学”,实不应该。
其三,韩方认为,新中文名称“首尔”的发音与其韩文实际发音基本一致,“是一个简洁明快的二音节词”,字意可理解为“首席城市或第一城市”,很适合作为首都名称使用。韩国专家还阐述了中文里的“首”是什么意思,说,“首”就是“首等和一流”,可以解释为韩国首都为全球一流都市;续而论之,汉字“尔”,也是中文文化圈在指称外国国名地名时,极为常用的一个字。
以上三条理由,在我看来存疑之处突兀。第一条里,关于“汉城已改名百年”的提法,即便在韩国内部也有强烈异议;官方口吻轻率发布出来,相当不妥(异议原因本文下一节将提供相关史实商而榷之)。
第二条里,“汉语中汉城的发音,与韩语发音差别很大”,既然如此,为何又要提供“中京”的预案?中京的汉语发音不是与“Seoul”的韩语发音同样差别很大?还有,举出“汉城与Seoul”两家大学的例证,貌似有理,其实并不严谨,有攻其一点不顾其余的牛角尖之嫌,而且对这两所大学,中国方面区分得很清楚,混用混谈之说是韩方的一种单方面猜想。
第三条里,韩国学者不厌其烦不辞辛苦地向中国人解释汉字的含义,果然显示了精湛的中文功底,这不奇怪,这更加说明中国文明对韩国文明的影响是更换几件文化外衣所不能掩盖和清除的。再者,诸如尼泊尔,喀布尔,塞舌尔,塞内加尔,尼日尔,安道尔,布鲁塞尔等等,中文里之所以这么音译,盖因彼此的文明基因和文化血脉毫无瓜葛或少有交集;韩国人既然乐意与之为伍,以尔为荣以尔为乐,以便在历史文化和现实文化上与中国保持很远的距离,我觉得除了成全它答应它,中国方面不应再有其它选择,所以我支持和拥护中国政府的“更名”决定。尽管说句实话,韩方的这条理由不过尔尔,既不机智也不高明。
(三)汉城的由来和传承史实
从历史上看,汉城这个名字不是中国强加使然,是韩国先祖自己叫起来的。汉城处于朝鲜半岛咽喉要冲,历来兵家必争。在古代,它的名称变迁因为诸侯乱战几易其国,显得纷杂不定。公元前18年,百济在此修筑“慰礼城”,设为国都,其城池雏形开始发轫。474年,高句丽击退百济,于此地设置“北汉山郡”。这或许是“汉”这个字,在这里首次出现。668年,新罗打败高句丽,统一朝鲜半岛,北汉山郡改为“汉山州”,随后又直称“汉州”。935年,高丽灭新罗,先是改其为“南京”,后因其汉山之南汉江之北的方位,改称“汉阳”。1393年,李氏朝鲜王朝决定以此为都,遂大兴土木,用心构建,从此定名为“汉城”(朝鲜语读音Hansung)。
必须要提及的是,1910年,朝鲜半岛沦为日本殖民地,日本曾将汉城改为“京城”(日语读音Keijo)。1945年日本投降,朝鲜半岛得以光复独立。1948年,大韩民国建国,定都汉城,称为首府,韩文拼写为Sieur(英译Seoul)。其时,刚获解放的韩国整体国态,急剧靠向解放者美英世界和以英文为圭臬的“国际价值体系”,这个Sieur和Seoul,一度成为韩国境内唯一没有中文对应名称的地名(中国大陆曾短期使用过音译名“苏乌”,但不久,为了与其他华语地区衔接,便沿用了日本占领前的旧称“汉城”)。在韩国民间,虽然Sieur或Seoul已颁布实行,可是它的中文名字只有“汉城”。这从当时的韩国中文出版物和老照片老影片里显现的中文牌匾上,可以找到不胜枚举的例证。
可以这么说,随着1945年日本战败,汉城的中文名称也因而“恢复原名”。
了解了以上简况,问题就出来了——说“汉城改名已有近百年历史”,是从何谈起如何计算的?如果以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半岛后将汉城更改为“京城”(Keijo)起计,至2005年,大约90余年;如果以1948年大韩民国成立后改名为“首府”(Seoul)起计,大约50余年。究竟以何种标准计算,牵涉到的意义大相径庭。假如选择“90余年”,等于间接承认了日本殖民统治的合法性;假如选择“50余年”,学术上又有漏洞,等于遗失、漠视和回避了1910年至1948年的历史。客观地说,这确实是个两难之题,可谓里外不是,左右为难。我想,这应该就是为什么在言及“汉城已改名多少年”时,就连韩国方面也会出现两个完全不同的版本,以至说法自相矛盾的真实原因。
除此之外,Keijo也好,Sieur和Seoul也好,它们分别属于日语、韩语和英语,与汉语无关。事实是,哪怕经历了1970年韩国政府要求中小学教材里废除汉字事件,“汉城”这个中文名称,也不仅存在于汉语圈,还存在于整个朝鲜半岛的民间甚至一部分官方的书面汉字里。1988年汉城奥运会前,韩国政府曾彻底拆除汉城市区所有中文路牌和标识,即便如此,当人们在汉城用汉语或中文交流时,“汉山之南汉江之北”的此地,仍旧用“汉城”表达。在汉语里,它始终没有其它任何中文别名和称谓。
之所以如是,与汉字久存于朝鲜半岛的深阔文化背景有关。朝鲜半岛分裂前,虽然由朝鲜世宗大王于1446年创建的字母型朝鲜文(韩文)已推广使用了500年,但是在朝鲜社会,除了官方的朝鲜文(韩文),当地人也一直习用和喜用——在有些学科和阶层甚至一直通用——中文和汉语。尤其在知识界和上流社会,精通中文和汉语的人不计其数。在文学、书法、哲学、历史、佛学和教育界,不懂中文而能享誉全国堪为泰斗的人,不是九牛一毛就是凤毛麟角。韩国文史资料曾记述,在日本殖民时期,韩国最有名的几位书法大家,其作品清一色皆为汉字,无一例外。而私下里阅读中文书籍,也是韩国学界精英最大的精神享受和修为。与日本人强迫朝鲜人学习日文不同,中文在朝鲜半岛的存在、根植、普及和流行,自发而自然,广泛而悠久,是一种根深蒂固习以为常,久而为之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被日本亡国后,有思想有见识的韩国知识分子历来持有这样的观点:日文脱胎于中文,与其苦读日文,不如直接钻研中文。
我父亲曾参加过1950年至1953年的朝鲜战争。据他讲述,在与朝鲜民众接触时,尽管语言不通,但双方时常可以通过书写汉字进行交流。家父曾惊叹:“有些朝鲜人的毛笔汉字比中国人写得还好。”家父还发现,当时许多朝鲜家庭的厅堂都挂有汉字书法条幅,内容多取材于中国的名诗名句,其品质和数量,是主人文化层次和社会地位高低贵贱的一种象征。此外,普通民宅的家具上,喜欢雕刻或漆写带有吉祥意味的汉字,比如门板窗棂和衣柜上的“福”或“禧”,以及双喜的“囍”。家父是山东人,祖居离曲阜不远,因而朝鲜人崇拜孔子的行为给他印象极深。据他所见,孔庙、孔像和孔龛,在当时的朝鲜满目皆是,即使处于残酷的战争状态,交战的朝鲜人与韩国人均能一致共识:与孔子有关的所在和物品,不可侵犯不可破坏不可亵渎。

“汉城”二字,是由汉字记载和呈现的,而汉字在朝鲜半岛所置身的文化史境和形成的文化事实,如此简洁明了历历在目,如此近在眼前记忆犹新,何以,“汉城已改名百年”?何以,一个存世600余年,比韩文的寿命还要漫长,堪称中韩文化血亲活化石的古老名号,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就丝毫不被待见,丝毫不被见容了?
若果,汉山又该如何?汉江又该如何?还有汉阳、汉南?以及,至今韩国所有官方材料里都承认和确定的——代表韩国文学起源的“汉诗”?(汉诗,顾名思义,乃汉字写成的诗,遵循中文韵律的所有规则。)
正因为韩国人太通晓中文,对汉字汉词的涵义和意蕴几乎与中国人一样了然于胸,所以他们把“Republic of Korea”(高丽民主共和国)这个国名,译成“大韩民国”这样的中文名称,推荐给中国人使用。这时候,他们不会提醒中国人,要按照国际惯例用英文发音来称呼“Republic of Korea”;也不会要求“按照中文习惯,外国地名的中文标识一般都与原文发音近似”因此中国方面应以韩语发音来命名他们的国家。
两种做事标准,两种治学情绪,两种做人心态。
备注:(1)我最近忙得没日没夜没鼻子没眼,等过段时间闲一些,再接着这个题目谈谈“韩国文明起源于汉字”“韩国文学起源于汉诗”“废弃汉字造成韩国年轻一代知识结构出现深度文化断层”这样的话题。
(2)最让我难受的,是这样一种悱言难述的文化真相:百分之一百的韩国古籍和史龄高于500年的文化宝典,今天的韩国人是无法直接阅读和完全弄懂的。看看下面这首诗——
寂寞禅房古树边,
孤灯炉香燃佛前。
问僧如何度长日,
客来闲聊客去眠。
这首诗的作者叫李奎报,辞世700多年了。他是韩国人,其人其作在韩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相当于李白或杜甫之于中国文学史。问题是,他的优美作品,今天所有的中国人都能够读懂看懂,反而今天的韩国人没多少可以读懂看懂了。像这样的“汉诗”,如果不懂汉字,怎可能深切感知和体味?
我的这类矫情感受,在越来越多的韩国文人和学人中同样存在。所以1999年,当时的韩国总统金大中才会“部分解除对汉字使用的限制”。很多人或许不知道,如今来中国负笈的韩国留学生,就数量来说,排在各国留学生之首(具体数据我记不准了)。这种动向以我之见决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