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发展:包容性增长对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4:06:35
岳金柱
2010年10月14日16:48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前不久,胡锦涛同志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致辞中,首次公开倡导“包容性增长”。从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首次提出“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到如今胡锦涛同志公开倡导,一时间“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包容性增长”含义十分丰富。在新的发展阶段,胡锦涛同志公开倡导“包容性增长”,对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首都社会建设有其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包容性增长”的由来及其背景
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包容性增长”这个概念是2007年由亚行首先提出来的,也是国际组织近年间逐渐完善的一个概念,是基于中国加入WTO以后,经济增长迅猛的事实提出来的。据统计,2002年至2007年,中国年均经济增速高达11.65%,尤其是2004、2005年这一轮增长比较明显,甚至超过10%以上,2006年、2007年更是达了12.7%和14.2%。当时大家都在谈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过程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收入分配不公。虽然经济增长了,但并非所有人都受益,有的人受益多,有的人受益少,特别是贫困人口受益更少。同时,中国GDP如继续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增长,资源、环境压力会增大,由增长本身不均衡导致的矛盾也会增多。当时,导致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是由投资、出口拉动,消费的比重偏低,在产业方面重工业比重高,服务业比重偏低;经济和社会相比较,社会领域发展相对差一些,特别是收入分配结构、收入分配状况、城乡差距比较大。针对这种不利于长期可持续均衡的增长,2005年由亚行赞助支持,亚行经济研究局和驻中国代表处联合开展了“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研究课题,同时邀请林毅夫、樊纲等国内位知名学者参与研究。与此同时,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2007年,由林毅夫主编,庄巨忠、汤敏等学者编写的《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一书正式出版。该书分析中国经济过去30年的增长特点,收入差距扩大原因和所带来问题及挑战,探讨通过实现共享式增长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选择。这本书英文版当时译成中文时,使用了“共享式增长”一词,实际上也有人将其译成“包容性增长”。业内人士认为,2008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是“包容性增长”被逐渐认同的助推器。
二、“包容性增长”的内涵及其目的意义
“包容性增长”译自英语复合名词“Inclusive Growth”,其中心词是“ Growth(增长)”,“Inclusive”应包含“社会包容”或“社会融合”之意。“包容性增长”这个概念,与中央提出的“全面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创新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应有之义。一般认为,“包容性增长”就其内涵而言,须强调两个方面,即“参与”和“共享”。换句话说,只有在所有社会成员能够“参与”和“共享”时,经济增长才具有积极意义,才能促进社会发展。因此,“包容性增长”的含义在于,不能只单纯发展经济,而应该经济社会更加全面、均衡地发展,使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同步进行。这样的增长,才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亚行当时在中国提倡“包容性增长”,比较重要的一点是:保持较快经济增长的同时,增长也要可持续和协调,同时也应更多地关注社会领域发展。这种增长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应考虑到其他方面尤其是社会领域,使更多的老百姓能够共享这种发展成果。可以说,“包容性增长”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经济增长与其他方面的增长应该是互相协调的。从国内方面来讲,首先,增长是和谐增长、可持续增长和科学增长;其次,增长的同时,财富公平分配,不造成贫富差距,向低收入人群倾斜,使所有人都从增长中获益;再次,这种增长有利于社会发展、公共服务和精神文明建设。从国际方面来讲,“包容性增长”应该是某国增长了,不损害或抑制另一国增长,不给对方带来危害,国家间协调、和谐增长,在共赢多赢中实现共同发展。一般来说,“包容性增长”主要还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而各国之间的“包容性增长”,更多的是指贫困国家在全球区域性增长过程中能够受益更多。
胡锦涛同志强调,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们应该坚持发展经济,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增加社会财富,不断为全体人民逐步过上富裕生活创造物质基础;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论述科学阐明了包容性增长的深刻内涵和目的意义。这就告诉我们“包容性增长”包括民生、环保、社会和谐等诸多方面,其核心要义是经济增长让低收入人群和弱势群体受益且多受益。也就是说,“包容性增长”最终要惠及更多的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惠及更多的普通劳动者,惠及社会的大多数人,让他们的收入增长更多更快一些,并且不仅仅要解决贫富差距问题,还要作为一种价值导向和理念向全社会倡导。正像温家宝总理所强调的,要让人民过上一种更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让社会更公正、更和谐,这就是“包容性增长”所要达到的目的,而不是过多地强调GDP增长。胡锦涛同志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倡导这一理念,应该是向外界传递一种信息和价值导向,即中国现有的发展方式、发展模式需要改变和完善,只有这样今后的发展才能可持续、协调与和谐,今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各方面都需要“包容性增长”。
三、当前社会建设亟待“包容性发展”
社会建设承载着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与国家长治久安。当前,北京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大关,首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战略,要求北京在经济高端发展的同时,还应该民生幸福、环境宜居、开放包容、社会文明、和谐稳定。包容性增长的逻辑延伸就是包容性发展。“包容性”增长与发展,体现了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共同增长、制度公平等内涵。这就要求我们,当前不但要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包容性增长”,尤其是在社会建设中更需要倡导这一理念,从包容性增长到包容性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推进和实现每个人、每个群体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包容,确保社会建设包容性发展和全面进步,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社会和谐的统筹兼顾和相互推动。当前,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包容性发展”,需要着力把握和突出以下几个重点:
一是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当前,经济社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亟待解决,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协调可持续,这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和考验,更是我们必须担当的历史使命和重大任务。因此,必须按照“包容性增长”的要求,着力解决社会建设这个短板,深化社会领域改革,加快推进社会包容性发展,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是不断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是已被国内外发展实践所证明的实现现代化和社会繁荣稳定的必由之路。只有这样,中产阶级或中等收入者才会增加,社会才会形成一个中间多、两头少的“橄榄型”结构。这样的社会结构包容性最强,社会最稳定,社会能不断发展进步。为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在首都率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三是加快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当前正值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期,政府应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增加投入,尤其是加大城乡结合部和郊区农村的投入力度,为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所有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均等的公共服务。加快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加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提供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满足广大群众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四是努力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安全网,也是社会包容的重要体现。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围绕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能转移,加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与社会慈善事业的衔接和协调,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五是科学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贫富差距势必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贫富差距的原因是改革的不到位,收入分配不公正,分配制度不完善。这就需要加快推进深化改革,缩小贫富差距,践行包容性增长。尤其是调整政府、企业和百姓的收入分配结构关系,让老百姓的收入增长快一点。此外,还要调整高收入、中等收入和低收入者之间的关系,让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得更快一点,促进共同富裕,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六是着力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基层民主、公众参与,事关社会包容与生机活力。首先,创新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模式,扩大居民自治和村民自治,推动基层党务、政务、社会事务公开和民主参与。其次,创新社会组织服务管理模式,提高社会组织化程度和公众参与率。第三,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特别是人民内部矛盾,在基层构建“大调解”格局的同时,坚持把最广大群众利益作为制定政策、部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矛盾的发生。第四,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以服务促管理,不断创新社会服务管理,实现社会服务管理全覆盖。
七是始终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建设的核心价值,最具包容性特点。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和机制,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坚持以人为本和改善民生,大力解决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重点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社会包容、和谐与公正。
我们殷切期待“包容性增长”成为“十二五”时期的我国的主导发展理念,包容性发展成为“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的主导思想,在包容性增长和协调持续发展中,加快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世界城市建设,努力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与相得益彰,让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让社会更和谐、更公正。(作者单位: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