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乞食制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14:15:33
乞食是佛教僧人规定的谋生手段,它是为满足自己身体的基本需求而乞食于人的制度化行为。它的原始意义也很简单,一是为了自己修行方便,不用分心为了生计而去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二是为了众生种福方便,出家人主动送上门,居家的信众就不用辛苦地跑去寺庙布施了。所以佛家乞食与乞丐不同,他们讨斋饭的同时也是在教化因缘,因而后来就有了“化缘”一词。
在教化因缘的过程中,佛教乞食又发展出了其他的功能。
首先,能够破除行乞者的骄慢之心,对于富贵贫贱没有挑选的余地。其次,能够破除乞食者对美味的迷恋。因为行乞得来的食物好坏都有,味道也不同,所以对食物就没法再有更多的要求了。
第三,通过没有贵贱之分的乞食,破除众生等级高低的不平等观念。
这在印度历史上是很了不起的创举,也是佛教立世的根本。在此基础上,还衍生出一条戒规,就是“次第乞”。迦叶尊者为了让穷人下辈子不再受贫穷之苦,乞贫不乞富,即专化穷人,有钱人家他走过去也不化。而须菩提他为了巩固富人上辈子的因缘果报,就专化富人,不化穷人。佛知道后,说二人心不平等,心中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以致不能众生、一视同仁。从此以后佛就规定,比丘们进城里不分贫富贵贱,要挨门挨户去乞取,这家供养不够就到下一家,这叫“次第乞”。持这个戒,是为了彰显佛家众生平等的思想。
因为乞食也成为修行的一部分,所以佛家行乞时就很讲究威仪。入城行乞时,穿上最隆重的袈裟,左手持钵,按顺序次第乞食;乞来的食物以维持生命为限,心中不能有贪婪的念头,所以得到食物时不要兴高采烈,得不到也不要垂头丧气。得来食物之后,还要再分配,先要拿一份分给因看守精舍寺庙而没有去化饭的其他比丘,再拿一份分给真正的乞丐穷汉,还要分一份供飨诸道鬼神,最后一份才轮到自己填饱肚皮。
这样的乞食行为,本身就在佛法的指导下进行,而具体实践的过程,时时刻刻都有可能启发佛法,对众比丘的修行产生积极影响。所以,乞食作为主要的事件出现在导入部分,是佛祖的一次精心安排。
解析佛的教育手段
说法的导入从平凡之处入手,显现了佛祖的教育手段已经到了很高的层次,吃穿住行都能拿来说法。从准备去化缘,一直到佛要打坐,每个行为细节都充满了佛法智慧,都闪耀着真理之光。具体说来,整个过程是佛亲自教大家修行菩萨道的六度波罗蜜。
乞食是教大家布施。不仅是教众生布施积福,更主要把福田给人送到家门口,当然就是对众生的大布施了。佛不辞辛劳,亲自率众乞食就是要让大家时时不忘布施之心。
盛装持钵是教众比丘持戒。乞食的时候穿上僧伽黎,这是戒律;自己带好饭钵也是戒律;饭钵的规仪尺度还是戒律。佛身着盛装,端着符合规格的餐具去乞食,是在示范如何遵守戒律。另外,次第乞食、整理内务这些行为中也有教持戒的寓意。
次第乞食主要是教众比丘忍辱。挨门挨户乞食不分贵贱贫富,就意味着看各种脸色,受各种待遇,吃各色食物,这种情况下要保持威仪,不愤怒、不记恨、不结怨,就是忍辱的修行。
饭后一丝不苟的整理衣钵和洗脚则主要是教大家精进。整理和清洁都是一心向善,勤奋不懈的日常修行,佛在这里暗示诸比丘,要积少成多、累善成德,修行才会有飞跃。
在蒲团上盘膝打坐自然就是教诸位禅定。人的生理最适合坐禅,根据人的体形特征,坐禅是修定的最佳方式。因为肢体盘曲,全身的气自然就聚敛在丹田周围,这对禅定冥想极为有益。这一步是收尾,教众人人定静思,既帮助消化食物,也使大家对佛祖的举止言行有一个沉淀梳理的过程。
这五度波罗蜜并没有言传,而是身教,佛的一举一动都挥洒自如,流露着般若之光,他的目的也正是要考查大家这第六度的修行,看谁见机启悟,看谁解空第一。
很可惜,佛陀如此光芒四射的无言之法,只有一个人悟到了,那就是即将见机请法的须菩提。趁着机缘,再把无上般若之法用言语讲说一遍,让所有人在处处佛法的氛围里开悟,这是佛与须菩提两师徒的默契。
从最平凡处入手
释迦佛还没有开口,已经在讲《金刚经》了,不是通过言语宣讲,而是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怎样来修行。到了该吃饭的时候,佛就穿起袈裟礼服,端上饭钵,进到舍卫大城乞食,从头到尾,都是很有威仪而且自然流畅的实践佛法,托钵,化饭,返回,吃饭,整理,清洁,打坐,没有一处执着表象。不执着在感官表象上,也就不会起生出虚妄,这就是安住真心的捷径,比用言语教你具体的方法、诀窍要可靠得多,因为言语说教很可能让人陷入语言的表象。所以在后面的言语说法中,释迦佛说完一个方法,又自己“否认”,并不是方法不对,而是怕众人对方法执着。释迦佛在这一段日常生活中向众人示范了修行佛法的正道,本意是教众比丘们依佛法实践,只有在实践中获得验证,才是真正得到了佛法。
佛陀的示范是让大家能够找到一个下手效仿的地方,所以一开始就是穿衣、吃饭这两样最平凡的日常事务。但越是平凡往往越容易让人放松警惕,吃饭、穿衣其实是最污染人心的事情了。饭菜对口味,就容易引发食欲,多吃一些;反过来,饭菜没有滋味,难以下咽,心里就会很不痛快,甚至怨恨做饭的人。穿衣服也一样,体面、气派的衣服,会让穿它的人不由自主生出虚荣心来,反之就会自惭形秽,像济公那样破鞋烂帽还悠哉游哉的实属难得。佛就从这些地方入手,教众人吃饭、穿衣要心无挂碍。最隆重的礼服,是杂色碎布条缝起来的“福田衣”;饭食要次第乞讨,根本不想什么滋味,能糊口就行。佛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一丝不苟,但却没有去考虑衣服是否光鲜,食物是否可口,这样自然就消除了虚妄之心。所以,对出家人来说,吃饭穿衣也是修行大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想降伏虚妄、安住真心,就照着佛的样子去做。穿衣服不执着衣服是否养眼,吃饭不执着饭菜是否美味,乃至于出入、往返、清洁、打坐,一切都从容自然,这些才是修行的真功夫。进一步说,这样实践下去,无上般若大智慧,也会很快被启发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