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数千年龙山文化的辉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6:38:43
时间:2009-06-02 19:46来源:未知 作者:随 文 杜云山http://www.yuanqu.gov.cn/html/sxwh/wenhualuntan/2009/0602/637.html
人类使用陶制文化历史已很久,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发明使用,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又经过数千年的岁月,人们将手工制陶从仰韶文化发展到庙底沟文化,经历了大约6000年的历史,到5000年至4000年中国出现了龙山文化。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这里所讲的“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是指在寿丘所制的陶器,就是龙山文化陶器,这种龙山文化陶器在制陶史上是一个历史转折时期。舜在垣曲寿丘发明的龙山文化陶器不苦窳。从此,龙山文化陶器的诞生。后来又发展到成熟和鼎盛期。由于陶器精美实用、做工考究,曾一度成为上贡宫廷的御用品,它可以彰显出龙山文化陶业的辉煌,因为龙山文化陶器,一是轮制作业的开端;二是饰纹增加了方格纹和柳叶型纹;三是:美观大方、经济实用,很少有次品。它开创了轮制作业之先河,在中国陶业发展史上写下了重重一笔。
龙山文化陶器是我国仰韶文化和庙底沟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一个新阶段,是手工制陶转向轮制作业的一个里程碑,它从原来绳纹豆纹的装饰上进化到方格纹和柳叶型纹。饰纹改革之后,创新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装饰纹艺术。并且烧制技术也进行了改革,由氧化烧成改为还原烧成技术,提高了火候的温度,使陶器提高质量,轮制作业后增加光洁度。后来,还增加了彩陶。达到了三个改革:烧成技术改革、轮制方法改革、火候改革,提高了光洁度,提高了质量,提高了饰纹的改革,体现了陶业文化进步的特点。
龙山文化的演义
山西垣曲寿丘龙山文化的发现,具有原始社会末期“原生态”发育的考究价值,而且从寿丘现场挖取土层,暴露出的遗迹土城墙外表,从这些地表取土痕迹看出,距今也在4000年以上的历史迹象。而且在当地地表层中,农民多年耕地中惊奇地发现,还有大大小小的碎陶片。这些随手可得的陶片标本、经碳14测定,大约是 4000----4400年间的遗产。这与舜文化在垣曲故里的发现是同步发展的文化迹象。根据这些器物的时代特征,通过对碎陶片的初步整理与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器物有钵、罐、大口小口缶和各种饰纹的表现等等。有的器物做工非常精细考究,与仰韶文化相比觉得以前这些陶器笨拙、粗糙,这说明舜所创造的龙山文化陶器解决了苦窳的问题。
《史记》说舜制陶、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贩于顿丘(河南清丰县),意思是舜在垣曲寿丘制陶就是在负夏城周围,并把陶器运往河南清丰顿丘做买卖。相传舜主政后将自己的大儿子商均封于顿丘,在那里长期做生意,商均看到龙山文化陶器在这里非常火爆,为了解决长途运输不便,商均就把在寿丘制陶的技术传授给距清丰不远的濮阳也开始制作龙山文化陶器。经过几年的发展,濮阳人又将这个技术传给山东菏泽鄄城,所以龙山文化在东夷区域就开始发展,东夷人又将龙山文化陶器传到江苏、浙江、江西一带。这是经过舜的后裔,把龙山文化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区域的。
舜被尧王荐于平阳府后,舜首先将这个先进制陶技术传授给距平阳不远的陶寺大陶场,开始大规模学习舜的先进烧烤工艺。从制作技术上用轮制作业,从烧制作业上推行还原烧成技术,在舜执政后,把陶器作业传遍九州大地。舜把尧的九个儿子和自己的九个儿子被封为九州地方,所以天下九州都开始学习舜的龙山文化。龙山文化就是这样传遍天下的。
舜登天子位后,把他的弟弟象封于湖南有庳,象又把龙山文化技术传给湖南、湖北,后来又辐射给四川、广东的韶关。龙山文化在全国的发展分四个渠道:一是从垣曲寿丘至河南顿丘,辐射到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景德镇一带;二是舜登天子位后,通过九州地方官的相互传播,传遍天下大江南北;三是舜的弟弟象首先在湖南、湖北传播至四川一带;四是舜的后裔把龙山文化传播给各地域。五是尧把九个儿子给舜处世,舜教会了尧的九个儿子制陶技术,舜主政后将九个儿子分封于九洲大地,他们把龙山文化传授到九洲大地。
寿丘作什器 河滨窑烧陶
寿丘在古堆村高处,河滨在古堆的低处。寿丘因高岭土是制作陶器的优质原料。所以作土坯就在寿丘附近10000平方米左右挖取土层,经十多年的左右取土,中间留下一个土城墙长500米、高8米、厚2米。古堆村的老百姓称它为陶城墙,这段留有数千年的土墙象一条龙卧在山丘上,人们称为龙山文化陶场。由于舜在青年时代发明创造的陶器,并且陶器质地闻名于世;由于舜是在生龙活虎年代发明的轮制陶器工艺,又是在这个山丘上实现了自己的伟大目标。人们在饰纹改革上把绳纹变为方格型的龙身、龙体陶器工艺,人们就称此陶为龙山文化陶器,这就是古堆老百姓们解读龙山文化陶器的又一答案。
从传世已久的龙山陶器,由于做工精细,饰纹巧夺天工、栩栩如生,龙身龙体活龙活现,这个饰纹作业起源于寿丘。后来还有巧工在这种陶器的盖沿上加工成龙体。这种龙体形状和饰纹龙身龙体一时传播鼎盛。但由于那年发大水,这窑陶器被洪水淹没。老陶工也为挽救这窑陶器而被洪水冲走。从此再也没有人制作出这种龙盖、龙身饰纹陶器。
现在古堆村又改名为宋家湾村。在宋家湾有个八十岁的老汉说:“据我爷爷的爷爷传说,明清时期,村里不断有人寻物觅宝。一天有人真的找到了那窑龙山文化宝物,因器物埋藏过深,精妙绝伦的龙山陶器竟成了一堆废器,无法下手拿出,这个地下事件代代秘不示人的文化秘密,终成为寿丘的不解之迷。还有听说神后村(卫地村)的老人说:“他也听过他的爷爷的老爷说过在神后舜井旁不远处,也有人发现过这窑龙山文化陶器,已被盗为一空。因为舜在卫地也开展过龙山文化制陶场。我多次去这两处地方,总感觉应该费些笔墨将这鲜为人知、史籍中不曾有的资料如实记录。最终想:随着我们对龙山文化的不断深入研究,定会有个水落石出。这只是我个人的推测。
有专家说,如今的寿丘地理环境还在,龙城龙山地理遮蔽没有被破坏。有山、有水、有高岭土。二级公路从宋家湾穿村而过,交通甚为便利,更有数千年悠久的烧陶历史,宝贵财富应当很好的利用开发。有的说,这里应当恢复几处陶窑,将老祖宗的烧陶绝活继续发扬光大,继续为天下人民服务,继续为当地的经济创造财富。有人建议,在这里成立一个龙山文化的研究基地,征集汇聚全国龙山文化陶器,率先建立一个龙山文化博物馆。这样一来,一是为国际国内的专家学者提供一处研究基地;二是为历山镇寿丘村开辟一处新的旅游景点;三是为当地政府搭建一个宏扬寿丘古老传统工艺文化的文化平台,又增加人们了解寿丘的历史和认识舜生诸冯的魅力文化。再现陶器工艺的辉煌历史。
寻访千年古陶在卫地
历山镇神后村,4000多年前称卫地村。这个村是有妫、氵内 二河相汇聚的三角地带而形成的一片开阔之圣地,是舜当年迁居之地,该村南北纵向1公里多范围。过去的古陶场和古窑址已经全部被村民的房屋所压盖,除有个别地点因深挖取土暴露出烧陶遗迹外,地表看不出窑址痕迹。在村的北头,高丘之下(瞽冢)鸣条岭之下,坐北向南建有一处舜井庙,还有舜井亭至今犹存,村里的百姓都叫它舜凿井处。据当地老百姓传说,舜在这里建过陶场。在这个陶场还铸造烧过“龙头虎枕”,但到目前还没见过实物,后来在古墓之中挖掘出过龙头虎枕陶器,在以前也没有找到过相关“龙头虎枕”的碑刻记载,只是当地百姓祖祖辈辈传下的口碑。有老人口述村里以前曾有人发现过“龙头虎枕”。但至今完整地实物无迹可寻,但村里建房挖基地常挖掘出龙山陶器碎陶片。村里偶尔能见到几块设立纪念舜打井的文物保护标志(石碑)的碑刻记载,风雨剥蚀给石碑打上了时间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