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等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7 04:48:33
关于基础等级(一)
——审题思维的发散与集中
一、关于审题
顾名思义,基础等级是基础,它对同学们作文的最基本的一般性的要求,发展等级是在基础等级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一级的要求。基础等级如果达不了标,那么,发展等级要想达标就是空中楼阁。为此,同学们要过的第二关就是基础等级达标关。
通常,人们将审题立意作为一个问题来谈,其实它们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审题主要是指对材料的认读与理解,同时还包括对考题要求的把握,也就是弄懂试卷上“给了什么,要求什么”;立意主要是指对材料、文题审读之后,确立观点,即文章的中心论点或文章的中心。它们之间有联系,更有区别,其侧重点和研究范围不太相同。
切合题意,这是基础等级评分标准对审题的要求。2001年高考作文题目是提供一则寓言材料引出”诚信”的话题,审题并无难度,但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却审题不准、偏题甚至跑题。有的写“忠诚”、“信任”,这被视为勉强切合题意,最高不超过42分;有的写“诚恳”、“自信”、“信仰”,这被视为不切合题意;还有的所写内容与“诚信”无关,被视为跑题判;后两种情况均被判为不及格,最高不超过35分。这三种情况的出现固然与这些同学对“诚信”内涵把握不准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重视审题。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同学们千万不要把现在高考降低作文审题难度与不审题画等号,相反我们更要加强审题意识。审题失误,是作文的最大失误,因为它会使我们的作文“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那么,如何使审题达标呢?
我们首先来看一个历史故事:宋朝时绘画风盛行,宫廷里多是通过考试绘画来选拔优秀画家。山水画家宋子房做画院博士时,曾经以“深山藏古寺”的诗为题让考生作画。如何作画才能很好地表现这句诗呢?考生们绞尽脑汁,有的着意表现“深山”,有的着意表现“古寺”。着意画深山的,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露出寺庙一角;着意画古寺的,寺内金碧辉煌,香烟缭绕等。然而宋子房认为这些画都很平庸,不足取。因为较关键的“藏”字并没有从画面上表现出来。“藏”又如何表现呢?最后有一幅画中选,考生是这样画的:苍郁的群山,中间露出庙里的半截旗杆,一条羊肠小道蜿蜒曲折,直通到山下水涧边,有个小和尚正在担水。这样绘画,就把“深山藏古寺”中“藏”字表现得淋漓尽致了。这幅画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考生真正抓住了“题眼”(集中地传达出旨趣的关键性词句)“藏”字,审题审得好。
同学们要从题型类别、文体特点、显隐要求三个方面来掌握审题的一些要求和技法。
(一)审准题型
从历届高考情况来看,作文的题型大致有三类: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包括话题作文)和综合作文。
命题作文的特点是命题者只出一个标题作为我们作文的依据。它有时只一个词,如“习惯”;有时是一个短语,如”我的财富”(1996年上海题);有时是一句话,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除标题外,一般还附有一定的提示、要求。
材料作文常见的材料作文有如下类型:文字材料如寓言、典故、名言、短语、现实生活精粹等;图画材料如一幅或多幅,多为漫画(讽刺)。这类题目要求我们根据所给材料,按提示中对于文体、篇幅等的要求自拟题目作文,所拟的文章标题、所写文章的内容,都必须同所给材料、提示有关联。
综合作文的特点是既提供了材料,又提供了作文的标题,要求我们根据材料,按照标题和提示来作文。如1998年高考全国题的大作文:
现今的中学生心理承受力差异较大,有的像鸡蛋壳那样脆弱,有的却很坚韧。那么你是怎样的呢?从后面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适合你的情况的题目,举出实例,写一篇关于你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题目: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
(二)明辨文体
上面说过,现在高考淡化文体观念,但并不是没有文体界限,写成非驴非马的东西。有两种情况要注意:一是对文体没有限制,这时我们需要根据自己平时的擅长和临场时手头掌握的材料,迅速决定文体,进入写作;二是考题要求写的不是一般的议论文,而是比较特殊的议论文,如读后感、发言稿、演讲词,或者是书信体形式的议论文等时,我们除了要具有议论文的一般特点外,还应符合这些类型的特殊要求。
(三)弄清要求
作文文题的要求一般有两种,即显性的和隐性的。显性的指题目上的要求,诸如写什么文体,多少字,什么题目等,这种要求比较容易把握;隐性的是指题目(如标题、材料)内容所隐含的条件和限制。作文的题目,不可能什么都明确,要靠我们透过材料去挖掘。如2000年高考题,题干的关键词句是:由于“世界是千变万化的”(此为客观原因),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此为主观原因),因此“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此为结果)。同学们可以追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原因,可以寻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方法,可以阐发”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意义,也可以叙写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中获得的启示,等等。总之,”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题意。
话题作文出现后,这种联想显得更为重要。法国作家茹贝尔说:“想象是灵魂的眼睛。”近几年考生佳作连连,得到社会一致好评,关键就在打破了对同学们僵化思维的束缚,而鼓励同学们大胆想象,大胆创新(想象是创新的基础),人人皆能创新,这是与生俱来的能力。”
二、关于立意
如果说”审题”是指明辨题目给的条件(题目或材料)和要求的话,那么“立意”指的是对于题目给的条件和要求,明确表示自己的看法和态度—肯定什么,否定什么;热爱什么,憎恶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等等。
一篇文章的优劣,很大程度上不是看它的词藻,也不是看它的结构,而是看它的”立意如何。立意,就是在对材料(题目)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提炼主题,向读者展示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作文必须“以意为主”,“意在笔先”。因为“意”(主题)是文章的“纲”,材料、结构、语言等要素是文章的“目”。”纲举目张”,立好了“意”,也就是确立好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明人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但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基础等级评分标准中的“中心突出”就是对立意的要求,那么立意达标的技巧有哪些呢?
要立好意,同学们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立意的基本要求和立意的思维方式。
(一)立意的基本要求
简单地说,四个字:准,深,稳,新。
1准——正确,鲜明
正确,这是写文章的起码要求。一篇文章,如果其主题没有任何的积极意义,那么这篇文章不可能成为好文章。主题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其是否正确,关键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怎么写”,在于作者的思想认识水平如何。也就是说,作者的世界观对作品的思想境界有直接影响,正如鲁迅所指出的那样:“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要注意学习,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考场上,有不少作文就是因为没有立意,或立意低下,造成失误。如2001年高考作文有同学将讲“诚信的好处”和“不讲诚信的”损害”都跟自己的具体利益挂钩,体现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再如1995年作文题《尝试》,有的同学忽视了立意的思想性和准确性,去写一些格调低下的内容,比如尝试吸烟、尝试当小偷、尝试初恋等等。这些”尝试”的内容也许是真实的,但绝不是美的,是考生思维品质不高、爱憎不分明的直接产物。实际上,历年高考满分卷,其立意的思想境界都是高人一筹的。下面一篇作文就是如此。
鲜明,是指文章的主题要明确,态度要明朗,爱什么,恨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毫不含糊。2001年的高考话题作文”诚信”,有的同学就没有在“能抛弃”与“不能抛弃”之间作出自己的判断,从作文中看不出他们的价值取向,立意不鲜明。当然,不同体裁的文章,表现主题的方式是不同的。议论性文章、说明性文章多半是直接把观点摆出来,或题目示意,或“开宗明义”,或“卒章显志”,或”立片言以居要”去点题。而记叙性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戏剧等,往往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来表达主题,或用含蓄的手法,让人去品析。如屠格涅夫的《麻雀》。
麻雀
我打猎回来,沿着花园的荫路行走,我的狗跑在我的前面。
忽然,它缩短步伐,开始潜行,似乎在寻觅猎物。
我沿着荫路望去,见有一只嘴部嫩黄,头生柔毛的小麻雀。它是从巢中掉下来的(因为风势很猛,正狂摇着路旁的桦树),立着不能动弹,失望地拍拍尚未丰满的羽翼。
我的狗慢慢地走近它。当时,突然从身旁的树木上落下一只头毛灰黑的老麻雀,势如飞石一般,正投到狗的鼻前来。它惊惶万状,倒竖了全身的羽毛,发出绝望而哀求的叫声,两次投向那齿牙发光的张大的口边。
它为救护而来,用它自己的身体庇护自己的小雀儿……但它整个的小身体面对恐怖而战斗了!它的音调哽咽而怪异。它虽恐怖失神,却还是愿意牺牲自己。
在它看来,这狗是多么庞大的怪物啊!但它不能因为有危险,就高高地躲在树枝上……有一种比它的自卫本能更强的力,使它扑下身来。
我的铁莱莎(狗名)呆呆地立住了,倒退了……显然也认识这一种力。
我急忙唤回了这惊愕的狗,而且怀着敬意走开了。
是啊!请勿见笑,我怀着敬意--对于那悲壮的小鸟,对于它那爱子的冲动。
爱,我想比死或比死的恐怖更强烈。全靠这个、全靠爱,物类的生命才得以团结而进步。
这篇散文诗,选择了一只老麻雀不惧强敌、舍命拯救小麻雀的事为题材,其立意,就是歌颂爱的力量,为了保护后一代,老麻雀可以牺牲自己。如果只写雀狗之争的有趣和惊险,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立意正确鲜明,也就是以往高考作文要求的“思想健康,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就是要写出传统美德,反映时代的印记,抒发健康的感情。考场作文的过程,应是展示我们思想境界、净化感情的过程。这里还要注意的就是对社会的“阴暗面”问题,要体现出正确的感情倾向,要用积极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否则会有”思想不健康”之嫌。
2深——深刻、集中
“深刻”,要求全面驾驭题目或材料,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意义;“集中”,是指一篇文章(除了长篇小说、戏剧外)只能有一个主题,不能零乱、分散。古人说:“立意要纯”,“意多乱文”,中心多了,就等于没有中心,也无从达到深刻。主题是否深刻,往往反映作者对事物认识的程度。看下面一篇作文:
生命是什么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生与死,除了那几声欢呼,几阵痛哭外,便再没了别的。那么,生与死之间的--生命呢?
我问:“你幸福吗?”“幸福?我离百万富翁还有十万八千里呢!”有人如是答。于是,生命在他们眼里就成了股市上跳跃的荧光屏、餐桌上的美味珍馐、豪华别墅加豪华轿车。
打开报纸:洪灾、绝症、暴虐、谋杀……满眼是苦苦挣扎的生命。
“有没有想过某天失去生命的情形呢?”“咳,那么忙,谁有空想那个!”是的,我们是太忙了。五彩纷呈的社会,变化万千的信息,我们忙着学习,工作,研究,吃喝拉撒睡玩……因为忙,所以有些人便也忘了生命。
生命是什么?
有人说,生命是初生的无知,少年的纯真,青年的朝气,中年的稳健,老年的愤世嫉俗。
有人说,生命是母亲的慈爱,父亲的严厉,爱人的柔情,朋友的关切,是一切感情的组合体。
有人说,生命是夕阳衬落日,青松立峭壁,万里平沙落秋雁,三月阳春和白雪,是宝刀快马,金貂美酒,是孤月冷歌的漂泊。
我是女子,而自古女子的生命就好像特别轻贱,我不妨也说,女子的生命是貂蝉轻舞的团扇,是昭君出塞的黄沙,是杨玉环抛上树的白绸,是西子坠湖的涟漪,是绿珠溅落的鲜血,是黛玉葬花的悲吟,是窦娥赴刑场的怒火--都说是红颜薄命。
现代的女孩子是幸运的,时代懂得尊重她们,欣赏她们。但是她们的生命却有的挥霍于歌厅舞厅游乐场中,屈服于鲜艳的玫瑰和精巧的礼物下。同时又得感谢上帝造物的公平,有很多的女孩富有才华,懂得自重,用生命诠释另一种美的意义,划出一道亮丽的风景。
生命是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多少人物,平凡的不平凡的,虽然他们都对生命持有不同的见解,但都在我们脚下的土地上活过。不管他们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惊世伟业,也不管他们是多么碌碌无为,都已化作一黄土。而现在的拥有生命的人们,不管你对生命如何看待,生命短暂,望君多加珍惜。
这篇文章写得很大气,上下古今,纵横开合,在活跃的思维中透视出哲理和诗情。在纵论种种对于生命的感受以后,结合自身的性别,阐释古今女性的命运和生命的意义。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深邃的思想和对生命深切的感悟。另外,文章的语言骈散错落,琅琅上口,令人称道。不足之处是结尾显得短促。
3稳——平稳、理性
即是平稳地把握中心,增强理性思考,严格按试卷要求作文。注意两点:一是不要过分“标新立异”。我们提倡求新,但“新”要确保在正确合理的前提下;二是要选好角度。因为题目或材料往往不是单义的,它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命题立意,那么要选择深有感触、确有话要说的角度去写。如果一味求新,而“新”又是同学们所不熟悉的,写起来就难以展开,也不可能写好。
4新——新颖、清新
文贵创新。“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这样的文章方能给人以新鲜的生活感受和教益。“新”建立在作者对事物独到、深刻的认识之上。文章还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古人主张“文以载道”,要积极表现社会主题。我们写文章也要注意体现时代的发展,跳动时代的脉搏,歌颂美好的生活和健康的情感,鞭挞不良现象与丑恶。请看下面这篇2000年的高考作文:
《红楼梦》之我见
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当之无愧是中国历史上成就最高的一部小说。其中涉及的许多问题,不同知识结构,不同认识角度和不同世界观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由此而形成的“红学”确实令世人瞩目。作为一个无名后辈,冒昧谈谈我对《红楼梦》最深刻的认识--反腐败。
《红楼梦》中的贾府本是烈火烹油,花团锦簇的钟鸣鼎食之家,可就是因为有一帮腐败分子,搞得天怒人怨,使“白玉作堂金作马”的赫赫贾府彻底覆灭。
贾府中的反腐败斗争之所以失败,首先是领导对反腐败工作失之于软,失之于宽。贾府的最高领导人贾政,自己也算是一个廉洁的干部,有时也真想动动真格,对贾府的腐败问题进行整顿。可是当贾母一出面作梗,王夫人一吹枕边风,其“真格”也就变成了“银样蜡枪头”。
其次,权贵勾结,包庇腐败分子。贾母在贾府中虽无官无职,但她却以贾府的太皇太后自居。她重用腐败分子王熙凤,包庇穷凶极恶的贾琏。贾琏在外养情妇,蓄小蜜,被人抓住把柄,告到贾母处,贾母却包庇说:“小孩子们年轻,馋嘴儿猫似的,怎么保得住不这么着。”
再次,硕鼠当权,一手遮天,贾府中最大的硕鼠非王熙凤莫属。这个泼辣妇人常与其他腐败分子同流合污。她“弄权铁槛寺”,贪贿害命二条,争风吃醋,设计害死尤二姐、鲍二家。她还靠着官家的权力,凡是贾府有什么美差、肥缺、工程什么的,谁送礼多就派谁去。除此以外,还带出一大帮蛀虫,弄得贾府乌烟瘴气,加速了贾府这座大厦的倾覆。
最后,腐败分子拒绝教育,压制监督,也是反腐失败的重要原因。贾府的焦大,自以为劳苦功高,刚想对贾府中“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的不正之风进行监督,却被捆了个五花大绑,塞了一嘴马粪,扔进了后厨房。
“从《红楼梦》中,经学家看到了《易》,革命家看到了排满,道学家看到了淫,才子看到了缠绵,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鲁迅语)而我却看到了反腐败。这也算是别具一格吧!
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看法,辩证客观地去看问题是首要的。
“反腐败”虽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这位同学却做到了“人有我新”。“新”在认识独到,《红楼梦》众人皆熟,没有想到这位同学却以它为材料做起了“反腐败”的话题,且说出了那么多道理;“新”在“旧题新做”,联系实际,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它体现了该同学对社会生活的深切关注,也展示了本文的认识价值。虽然文中有些类比和提法不很妥帖,个别语句也有毛病,但文章的内涵却耐人寻味。
(二)立意的思维方式
立意是一种能力的展现,它是我们思维能力,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的体现。创造性思维是思维能力中最重要的品质。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愈来愈重视对创造性思维的检测,这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从应试这个角度讲,作文的题目或材料对我们每个同学来说都具有可写性,即每人都能动笔,都有话可说。这样,立意“碰车”的可能性很大,立意都想到一个点子上,写出来的文章也就会“千人一面,众口一词”,流于一般化,而阅卷老师又往往是“喜新厌旧”的。为了在竞争中略胜一筹,立意就必须示新示异,超凡脱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面对文题或材料,我们要进行多向发散思维,充分借助联想与想象,求新求异。下面我们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谈谈立意思维常见的几种形式。
1、因果联想
依靠事物间的内在因果关系,展开联想,即为因果联想。它可以是由因及果,也可以是由果及因,还可以是因果连环展开。看下面的题目:
面对秋天的落叶,一位哲人说:“它不是凋零,不是陨落,它是胜利者的凯旋。”
请你由此感悟,联系实际,写一篇有哲理性的文章。
这段材料,要抓住为何“是胜利者的凯旋”这个“果”来分析。因为落叶在生命的历程中,战胜了狂风暴雨,为新的生命风餐露宿,为夏日撑起一片绿阴,为秋天迎来累累硕果,耗尽了自己全部心血时飘然而落,不是“胜利者”是什么?再由此联想到这一类的社会现象,如历史上的许多英雄人物“陨落”、老师甘为人梯、春蚕等,正因为如此,才有社会的不断进步。
下面是一篇典型的因果式联想作文:
我爱柳树
每当我到公园游玩、赏花时,总要在池塘边望几眼青青的柳树。有时,我竟看得出了神。那倒不是我与柳树有什么难解之缘,只是觉得柳树不仅可爱,而且也很可敬。
说它可爱,无非是指它的姿容体态很柔美。的确,柳树千丝万缕,与苍松翠柏的刚劲、挺拔的情调确乎是迥然异趣。然而,它也柔中带刚,刚柔相济。你瞧,池边,柳丝低垂,婀娜多姿;你看,池中,柳影摇曳,临风起舞。池上池下,柳动影随,好像对镜凝妆的少女,又如舞袖飘飘的仙子。看着这迷人的景色,我不由想起了一首描绘新春景色的诗来:”我想踏进这湖/舀起倒影一杯/一饮而尽--/让你溶溶的绿水/浇灌我心上的花蕾……”此时,我心中荡开了希望和理想的涟漪,感到异常舒畅,如果把诗中的“湖”改成“池”来形容我那时的感受,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我喜爱柳树,不但因为它轻盈柔美的风姿为湖光山色增添了不少妩媚,而且因为它有坚忍不屈的性格。柳树的皮色呈灰白色,干是那样的纤细,弯曲地向上生长,枝条却显得分外的绿。它不需要种子。只要把枝条插进土里,无需人去管理,自己就会默默地成长,真叫“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每当秋冬之交,寒风袭来,草木皆枯,那些看上去比柳树坚实、粗壮的树木,也经不起严寒的考验,乖乖地卸下了葱茏的装束,落个枝枯叶凋的下场。倒是一向被人视为纤丽的柳树,在风刀霜剑中奋力支撑着,它虽比不上经冬不凋的桦柏,但能以自己惊人的毅力,坚贞不屈地与西北风搏斗着。再看冬去春来的时节,那些早早落叶的树木迟迟不肯发芽,柳树却在寒冬的余威下首先苏醒了,使劲地伸伸腰儿,畅怀地吮吸着那温润馨香的空气,抖擞精神,像归队的勇士一样,昂首挺胸。它望着脚下清清的塘水,迎着凛冽的寒风,不顾一切地率先吐翠,披上了娇黄嫩绿的新装,遥盼着小燕儿的归来。这时,我们只要抬眼望去,枝梢间,烟纱雾幔,纤细的枝条上一个个嫩芽,像缀着玉翠,悄悄地给人间带来了美好的春的消息。那情景仿佛是一首动人心弦的歌,一首表达美好信念的歌,一首生命的歌,一首迎春的交响曲!
柳树默默地生长着,但它也有自己的理想。它要让自己的干长得结实些,再结实些,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别人。我想满怀理想的柳树是爱春天的,春天也是热爱柳树的。假如春天象征着我们伟大的祖国,那我愿做一棵柳树!亲爱的朋友,你呢?
柳树,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枝叶婆娑的柔美体态,作者抓住这一点入题写出了柳树的外在美,道出了“我”之所以喜爱柳树的原因之一。本文并未停留在对柳树浅层次的描写刻画上,而是在此基础上生发开去,进一步挖掘柳树的内在美--坚强不屈、朝气蓬勃,进而道出了“我”喜爱柳树的根本原因。
本文是一篇因果式联想作文,由具体到抽象,由形体到精神,由外在到本质,由果到因,高度赞扬了柳树的可爱可敬的品质,抒发了作者的理想追求。
2、相似联想
事物之间在性质或形态或功能上相类似,在人们的感知或回忆中联系起来,即相似联想,也叫类比联想。请看下面这篇短文:
二十六个字母的奇想
A挺拔的大山,向上只有一个休息的小站。
B人们啊,请不要满足于八分的收成。
C永远圆不了,是因为每一次都半途而废。
D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E一步一步地向上,才能看见遥远的地方。
F是一把智慧的钥匙,只送给钟情她的人。
G运动员美的体形,来自于艰苦的锤打。
H只有团结,你我才能并驾齐驱。
I顶天立地,方显出有志者的本色。
J水里有铁制的鱼钩,人中间何尝没有它。
K交响乐队的指挥,凝视着整个的乐队。
L一把不歇的锄头,开拓着荒芜的土地。
M低谷与险峰,构成了多彩多姿的生活。
N未雨先到的闪电,你成了预示风雨的使者。
O周而复始,但不是简单的重复。
P永远不倒,是旗帜的天性。
Q阿桂走了,儿子犹在,孙子也不绝。
R要想有所成功,首先得跳过这”山羊”。
S弯弯曲曲,人生之路的象形文字。
T力举千钧,宁折不弯。
U不是一张安逸的床,而是一个危险的坑。
V是取得胜利的标志,是逃兵投降的手。
W有深有浅,当心汪洋中的暗礁与浅滩。
X是四通八达的路标,还是禁止通行的封条?
Y尽管是一株幼苗,但你知道向上的重要。
Z收慢速度转弯,是为了以后的迅跑。
作者以26个拼音字母,从外形特征上展开了联想,为我们描绘了26种事物,既有情趣,也充满了哲理,对人很有启迪。这篇以联想构思成文的短文,可谓经典。
相似联想,在古诗文中出现很多,“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先秦诸子散文里就更多了,像成语“叶公好龙”,“狐假虎威”等。《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典型的相似联想之作。现在有很多人将古书中人物典故,联系当今社会实际,写成文章,大多运用的是相似联想。这种写法,“故事新编”(借用古代的人和事或材料,写今日的人或事,以讽喻当今),读之会心,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3、推测联想
它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已知的表象材料的内部关系,对可能出现的新的变化或结果作出推测的一种联想。
许多科幻小说均用推测联想。法国小说家儒勒·凡尔纳被人誉为科幻小说之父,早在直升飞机、雷达、导弹、坦克、潜艇等出现之前,他已经在小说里把它们想象出来了。1999年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就要求运用推测联想去写作。下面是湖北一考生作文:
重回百慕大
手术室厚重的金属门缓缓地打开,怀特博士走了出来,对着紧张地盯着他的莎莉文摇了摇头,把手一摊,不无惋惜地说:“我们回天无力。”“怎么会这样?”莎莉文一下子瘫坐到转椅上,喃喃地自言自语:“就这样结束了,这世界上惟一一个从百慕大海难生还的人,惟一一个能告诉我们百慕大奥秘的人……”“冷静一下,或许还有办法。”博士的话点亮了莎莉文眼中的一团火焰,但随即又黯淡:“还有什么办法,人已经死了。”“记忆移植!”“记忆移植?”莎莉文重复着,眼睛又亮了起来。博士却在此时有些犹豫:“当然,这只是我们的一个实验方案,还从未在人身上试验过,不知是否会有危害,你愿作为第一个试验对象吗?”莎莉文坚定地点了点头:“为了了解百慕大,我愿意!”
无菌的层流室里,静谧得有些诡异,莎莉文坐在手术椅上,耳边响起了博士刚才的话:“你知道,人的记忆是由大脑褶皱引起的,我们要做的实验就是利用一种经过编码贮存的化学物质将他的大脑褶皱复制到你的大脑上去。不过在现阶段,这一切只能依靠特殊设备进行,一旦离开了它,大脑就会恢复原状?“多么奇妙啊,我会拥有别人的记忆。”莎莉文想着,微微有些激动。“准备好了吗?”对讲机中突然传来了博士的声音。“一切就绪。”莎莉文轻快地回答着。“闭上眼睛,做深呼吸,然后戴上右边的那只头盔,你会开始进入催眠状态,记住,要回答我的问话。”莎莉文照着博士的吩咐做了。她的眼前开始慢慢地变得漆黑,突然,如一道闪电划破天宇般,她看见了明亮的日光。看一看四周,自己正坐在一艘豪华游轮上,蓝的天,蓝的海,一切都好平静。游轮就这样静静地行驶着。这时,前方的海面突然开始旋转,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漩涡,如被一双无形的大手拉住一样,游轮向里面滑去,巨大的恐惧笼罩了莎莉文。“你看到了什么?”博士温和的声音像从遥远的天边传来。“漩涡……”莎莉文说完这两个字,眼前又开始变得漆黑……
“据报道,经科学家怀特博士与女科学家莎莉文的共同努力,百慕大秘密已被揭开。研究结果表明,那里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磁极……”播音员甜美的声音还在继续,莎莉文已沉沉地睡着了,梦中的她飞翔在百慕大的上空,她看见了蓝的天,蓝的海和真正的平静……
这是一篇运用推测联想写成的成功之作。颇具吸引力的科幻故事,带着几分神秘色彩的故事情节,加上生动形象又不乏细腻的语言,给人很强的感染力。
4、逆向联想
俗称“反弹琵琶”,即向着人们正常的思路相反的方向思考,另辟蹊径立意。这种联想有两类:一是变肯定为否定,或变否定为肯定,使两者形成矛盾关系,如“知足常乐—知不足常乐”,”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二是运用反义词,使两者形成对立关系,如“玩物丧志—玩物长志”,”皎皎者易污—皎皎者难污”。此法的特点是观点新颖独特,卓尔不群。当然,运用此法要以切合实际为基础,否则立意就失去了根本,站不住脚。很多传统观点,一经逆向思维,往往是别开生面,如“班门弄斧—弄斧就要到班门”、“有志者事竟成—有志者事未必成”、“不成规距,无以成方圆—成了规距,就能成方圆?”“儿不嫌母丑—儿要嫌母丑(不安于现状,努力去改变母亲现状)”等等。“伯乐相马”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可下面一篇文章作者却另辟蹊径,一反传统观念,写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
有感于相马不如考马
一位曾被誉为“伯乐”的人事干部,最近却颇有感慨地对人说:”我过去是很迷信伯乐相马那套办法的,被我相中的也确有些是“千里马”,可是把他们放到领导岗位上去以后,大部分都没有突出的表现。看来,伯乐的“相马经”并不可靠。
这位人事干部的话很发人深思。前一时期,两千多年前的伯乐忽然交了好运,报刊上连篇累牍地表扬他,他的“相马经”更是吃香得了不得,许多人以被称为“伯乐”为荣。其实,伯乐那套“相马经”并不足取,用现在的观点看,不过是形而上学的东西。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伯乐相马的弊端,就在这个“相”字上。相者,观也,即察其毛色是否纯净,察其躯体是否俊伟,察其头颅是否高昂,察其嘶声是否亢奋,察其奔驰是否迅猛。当然,伯乐相马也讲究看马的内在精华。有一次,秦穆公请他推荐一名继承者,伯乐就推荐了九方皋。穆公命九方皋去寻千里马,三个月后,九方皋回报说马已在沙丘得之,雄而黄色。穆公使人一看,说是雌而骊色的,很不高兴,就责备伯乐说:你推荐的人,连雌雄马也分不清,还能寻千里马?伯乐辩解说:九方皋相马,只注重内在精华,至于它的外形,是不在考虑范围的,所谓“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即使如此,我觉得这种相马方法仍然值得怀疑。从理论上讲,马可能是千里马,但它是否一定能达到日行千里的实绩,恐怕就不一定了。在此我们随便就可以拈出几个影响千里马跑出日行千里实绩的因素来:
一曰:假如马之脾性孤高自傲,它或者不肯轻易露一手,只愿在有名有利的赛场上才肯拼命跑;或者只有当公子王孙骑坐时才肯日行千里,而平民百姓来使用,则对不起,日行百里也未必肯跑到终点;或者沾沾自喜曾经在千里赛场上获冠军的荣誉,从此就永远吃这块金牌的老本……那么,此类千里马,得之又有何益?二曰:假如它之本质娇嫩畏苦,非好草料不吃,非平坦大路不跑,此类千里马,恐怕也难当重任。三曰:假如它在高山峡谷,翻山越岭,如履平地,但到平原水乡,连一条小沟渠也不敢跨越;它或者长于千里草原,平川旷野敢于勇往直前,而崎岖山路,则畏畏缩缩,不敢向前。由此来看,千里马也不一定能做到放之四海而皆能行千里也。
以上种种,均说明千里马之所以能日行千里,并不单取决于马的外貌内质,还取决于许多主客观因素。难怪人们虽然选到了千里马,却往往有可能见不到日行千里的实绩。单凭相,是很不够的。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以貌相来进行优选,不仅对人不可,就是相马也不科学,此伯乐之大谬处,亦是当今某些 “伯乐”之大谬处也。
我认为,与其相马,不如考马。考者,即考查,实践检验之谓也。三国时刘备征江夏获“的卢”一匹,荆州相马权威们都说此马眼下有泪槽,额边生白点,会妨主。但刘备不为所动,后他遇难时,“的卢”一跃飞越三丈宽的檀溪,救了刘备。马真正千里良马,非相能得之,而应靠考才行。考马这道也有三:一是应从千里马这生长环境中去了解,如所选之马将来准备要放在艰险道路上使用,则不妨先于崎岖之道考查之;二是将马之所擅所短,与具体用途放在一起进行考查,如为了拉车而选马,则只需在擅负重之良马群中考选,如为了赛马而选马,则可在擅快跑马群中考选;三是尚需了解该良马之成长环境、脾气习性,因为任何千里马都是有个性的,使用时,应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当对策。
5、多角度联想
多角度联想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思维方式。由于客观事物往往有它的多面性,人们认识事物的立场、观点、方法也不相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作文的题目或材料往往也是多义的,因此,要求我们在立意时,要运用多角度思维,这样思考,往往能爆发出求异创新的火花。“毛遂自荐”的故事大家很熟悉,一般理解多为肯定毛遂勇于自荐的积极态度。我们还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是从社会环境角度,可以看出当时社会风气的状况,嫉贤妒能,“红眼病”者甚多,故虽知毛遂之能,却无一人向上举荐,以至“三年得见”;二是从领导者角度,可以看出平原君的官僚作风,成天沉浸在“文山会海”之中,不深入实际,不了解下情,看起来天天在做事,实际上未做一件事,爱才(养士三千)只不过是“沽名钓誉”而已;三是从人才使用的角度,应建立一套合理的人才使用机制,多渠道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使更多的“毛遂”不至于被埋没。
多角度联想往往对一则材料或一个文题有着不同的理解,立意时可选择其中一个较好的成文;在一篇文章中,同样可以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想象。实际上,人的思维过程很少是“单打一”的,常常是“复合”的。下面这篇文章就是一例:
萧规曹随与邯郸学步
毛书征
近日重观京剧《萧何月下追韩信》,引出我的一些联翩之想。
作为汉初“三杰”的萧何,不仅对刘邦的得天下出力最大,而且对刘邦的坐天下也有首功。刘邦统率汉军攻进秦都咸阳时,一般文武官员都忙着抢夺财物,掳掠美女,而萧何却赶到相府中,保护档案文件,搜集律令图书,并当成宝贝似地整理珍藏起来。刘邦做了皇帝,萧何因为掌握了秦朝的文献资料,对于全国的地理形势、风土民情、秦制利弊等都非常熟悉。汉朝开国时,萧何参照秦朝旧制,去劣存优,除陈布新,制订了一整套符合当时国情民意的法规、典章和制度,对刘邦治国安民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应该说,萧何是一个建树颇丰、政绩卓著的称职官吏。刘邦死后,汉惠帝即位。不久,年老的萧何亦病死,由曹参继任相国。曹参的做法是一切政策法令全部依照萧何所定,丝毫不加改变,坚决“按既定方针办”。汉惠帝对曹参的这种率由旧章、无所作为的态度很不满意,曹参的理由是:陛下不如高皇帝,我不如萧相国。高皇帝和萧相国平定天下,又制定了一套规章法令,我们能够一切照办不失职就不错了。实际上曹参是按照他一贯主张的清静无为的黄老学说来治理天下的。由于他墨守成规,做了三年相国,虽然没有给老百姓增加更多的负担,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但也没有新的建树,与萧何相比,就显得政绩平平了。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萧规曹随”。
今天看来,像曹参这样“故步自封”不足为训,而像寿陵少年那样“失其故步”也要碰壁。这后一故事,《庄子·秋水》有记载:“……子独不闻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其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汉书·叙传》也有引述:“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这个寓意深刻的故事告诫人们:只从形式上简单地生搬硬套别人的做法和经验,而忽视自己的特点,不结合自己的实际,其结果往往难免和“邯郸学步”一样,最终落个“匍匐而归”的下场。
历史上,一切善于治国安邦的有识有为之士,几乎都和萧何一样,既不“故步自封”,又不“失其故步”。故步自封,难免步曹参的后尘,维持现状而无所开拓;失其故步,很易蹈寿陵余子的覆辙,前功尽弃而贻笑于人。今天,我们要富民强国,必须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既不“故步自封”,又不“失其故步”,实事求是、扬长避短地推进改革开放。前一段,有极少数人“邯郸学步”,“失其故行”,要走“全盘西化”之路,想搬用”洋教条”来治中国,受到党和人民的批评和制止,这是理所当然的。现在,仍有一些人墨守成规,用陈旧、停滞、僵化的观点看待改革开放,想沿用“萧规曹随”的办法来治中国,显然也是行不通的。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这两种倾向都不能治国安邦、振兴中华,因为他们的共同症结都是严重脱离中国的实际。当前中国的最大实际是生产力水平很低,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就是从这个实际出发,探索解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样一个伟大而丰富的实践问题。脱离党的正确路线的轨道,坚持“萧规曹随”的僵化观点和“邯郸学步”的“全盘西化”,都只能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背道而驰。
本文运用了多种联想,而联想的发端事物是京剧《萧何月下追韩信》。由京剧这一小段故事想到萧何一生的政绩,是相关联想;由萧何而下,说到曹参,也是相关联想;由曹参的“故步自封”想到寿陵少年的“失其故步”,是相反联想;由古人的“邯郸学步”想到今人的“全盘西化”,是相似联想;由“萧规曹随”想到今人的墨守成规,是种属联想。结论是:脱离党的正确路线的轨道,坚持“萧规曹随”的僵化观点和“邯郸学步”的“全盘西化”做法,都只能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背道而驰;今天,我们要富民强国,必须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既不“故步自封”,又不“失其故步”,实事求是、扬长避短地推进改革开放。这个结论在当时是很深刻的,是很有针对性的。
联想的方式还有很多,如对比联想、相关联想、换位联想、连锁辐射联想等,在此不一一说明。
关于基础等级(二)
——彰显文体特色
课堂BBS
一、什么是“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符合试题规定的文体要求。二是指符合考生自己选择的文体要求。试题不限定文体是基于考生选择的自由,但是考生选定了哪种文体就要写得像哪种文体,不要信手写来,写成四不像。如2001年高考作文,有的考生先写一个有关“诚信”的故事,再来两段有关“诚信”的空洞议论。既不像记叙文,又不像议论文,这都是不符合文体要求的。近几年高考作文评分说明里就有这样一条,“文体不符合要求的酌情扣分”。
已规定文体的,按规定文体写作;文体自选的,选自己擅长的、准备充分的。如1991年全国题《近墨者黑》(或《近墨者未必黑》),要求“写成发言稿或议论文”;1994 年的《尝试》,其要求为“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现在的话题作文连这一限制也已取消。考生要根据平时作文得分情况考虑哪一种文体自己最拿手,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还是其他文体。如果水平相差无几,建议写记叙文,记叙文比议论文可读性要强一些。
另外,要看题目最适合哪种文体。有些题目,虽未规定文体,但仔细分析,往往有最佳文体。如《时间啊,时间》,宜写成散文化的议论文,可取得形象化的说理效果。再如《机遇》一题,如果以“抓住机遇”立意,写成议论文,就有人云亦云之嫌,如果写成一篇小小说,效果就会好得多。下面通过图表的形式来说明几种实用文体所应注意的事项:
文体
记叙文
议论文
说明文
应用文
写作目的
以情动人
以理服人
以知授人
以事告人
写作要求
刻画形象
分析推理
介绍知识
清楚明了
结构单位
场面
论层
事项
事由
语言要求
具体生动
严密概括
简洁准确
平实得体
二、把握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
下面以同学的一次作文(以“诱惑”为话题)为例,说明不同文体不同的语言特点。
[例一]
就从令人眼花缭乱的游戏机说起吧。再过去一两年中大多是些“掌中型”、“插卡”的。我记得我们家也买了一个,它是与电视机联系在一起的,有两个手柄,一个是主柄(可以选择游戏的),一个是副柄(不可以选择游戏项目,并且是在主柄玩过之后,才能进行)。而现在游戏机最大诱人之处就是——逼真。现在这种游戏是在电脑上进行的,由于高度的清晰度,人物的逼真,使玩家在玩的同时真正感觉到好像自己在游戏里与对方打一样,而且有些游戏还可以获得一些报酬。所以这才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迷恋网吧,沉醉于游戏机的刺激中。
像这样的事情是常有的,在我们的周围也有。例如某中学一名学生,他沉迷于网络游戏里致使被学校劝其回家。由于他旷课达几十余节,经家人、老师劝说无效,学校决定劝其回家。可他回到家里并没有回(悔)改,反而变本加厉,把家里的生活费竟然又拿去玩游戏,导致家人对他丧失信心。这就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游戏机的诱惑,如果你也遇到过,你会向(像)他那样吗?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诱惑,如果我们都像那位中学生一样去拼命追求,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境界,这样也不是一种好的方法。
[例二]
我来到网吧门口,站在那儿犹豫不决,进还是不进?
放假,有几位同学约我去上网,是好久不见的老同学。前天他们来到我家说大家聚一聚,没等我答应他们已经定下了,只能去了。
我站在了网吧的门前,心情十分复杂,一面是学习,一面是同学。如果我进去了,一定玩一天,我将什么事都做不了,大量作业只能放在一边,但是这一天我会过得很开心的,没有学习的压力全身心放松,也许是调节学习的好方法。我想这可能是我上网的借口,学校明文规定:学生不可以进网吧。算起来,从开学到现在,我已经很久没有上网了。好,进去吧!我向前走了几步,就要将脚跨进那门槛时,我止住了。
如果我今天进去了一定还会有明天、后天。不行!现在的时刻很关键。网吧里的游戏的打闹声和那些网迷们发出的尖叫声混杂在一起。我决定进去看看,不玩。我掀起那门帘,但我又止住了,将手抽了回来,掉头就走开了。走了不久,我想:同学还在里面等我呢,我应该进去跟他们说一声,我又回到了那家网吧门口,停住了。我进去后真的会立刻出来吗?我相信会的,大步向前迈去。这时,我看到有一群人簇拥着一个人挤进了网吧,我停住了,如果我真进去了……
面对有趣的网络游戏,面对诱人的网上聊天,面对……我真的能控制住自己吗?答案我自己也不清楚。别人问我我当然会说:“我能。”可是真的面对时,我……
我不进去了。这是我最后的决定,离开了那家网吧,我如释重负,心情格外的轻松。也就是一道门槛,距离只有几十公分,几公分,但进去了是一个样,不进去又是另一个样。
例一的语言有说明(游戏机的构造)、叙述(同学迷恋网络)、议论,既不像记叙文,也不像议论文。不符合文体要求。例二的语言,具体生动,把人物在网吧前的矛盾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是标准的记叙文语言。
记叙文的语言要清新流畅,文采奕奕,记人要生动形象,记事要准确流畅;议论文的语言要准确鲜明,概括生动,如果是杂感之类的,更要强调其文学性;说明文的语言要准确、精练、简明,一般不求其生动性,以平实、自然为主,当然科学小品例外。
例如,不同文体都要求语言生动形象,但议论文要用概括性语言,记叙文要用描述性语言。鲁迅《拿来主义》中用一穷青年“欣欣然蹩进卧室”的形象来比喻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一个“蹩”字形神毕现,入木三分,语言何等凝练。阿累《一面》中写鲁迅:“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初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摸一寸长,显然好久没有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作者以形传神,高度赞扬了鲁迅先生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不事雕琢却感动人心。
三、区分不同文体的主要表达方式。
记叙文以叙述和描写为主,间以议论和抒情。优秀的描写性文字,可使人读后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晤其人,如临其境。如《红楼梦》第五回《林黛玉进贾府》中对王熙凤的出场描写,《包身工》中对包身工起床场面的描写,有如电影中的画面,让人过目不忘。记叙文间以议论和抒情,也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恰到好处,抓住“时机”,往往是在文中高潮或最有意义的地方,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二是要自然得体,简练精当,与记叙部分融为一体,不可无病呻吟。
记叙文中的议论和议论文中的议论不同,有它自己的特点:
1、要言不烦,画龙点睛。议论文中的议论,常常要列出论点,用论据来论证,有论证过程,要具备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而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要言不烦,画龙点睛,把所叙事物本身包含的深刻意义揭示出来,以加深读者的理解。例如《孔乙己》中的那个带议论性的句子:“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故乡》中的那个名句:“希望是本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些话议论精辟,寓意深刻;言简意赅,要言不烦。它们没有论点、论据、论证,只寥寥数语,便把全文的要旨点出来了。
2、以记叙为基础,从记叙的内容中提炼。
记叙文中插进必要的议论,是为了深化主题,是帮助读者认识文章的思想意义,理解作者生活感受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这种议论必须建立在叙述的基础上,而不是凭空发议论,必须是从所叙内容中提炼出来的,并和记叙的内容保持一致,而不能叙议割裂。如《包身工》最后的议论。
在这千万被压榨的包身工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前文叙述了包身工恶劣的住宿、饮食、工作环境和上工时随时可能遭到殴打、罚工钱、停工的惩罚以及下工时的被抄身等非人的待遇。这段议论紧扣这些内容,有力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使读者对包身工制度有了深入的认识。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在用事实作论据时,有必要的叙述交待,但同样与记叙文中的叙述是不同的。一是目的不同。记叙文通过叙事,突出形象,以表现中心,叙述本身就是目的;议论文中的叙述是为了阐明事理,叙述只是手段,不能用叙述来代替道理。二是侧重点不同。议论文选择事例加以叙述时,是有选择的,只选与论点有关的内容,不必要介绍事物的全过程,所以它的叙述往往高度概括。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背信弃义进攻苏联。斯大林在7月3日发表广播演说,号召苏联人民起来保卫祖国,击溃敌人,争取胜利。这篇演说全文不到4000字,《解放日报》曾就此事写了一篇特写,详尽地介绍了演说的时间、地点、背景、内容以及演说者当时的情绪、听众反应等。而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说到这件事,只用了不到100字:“去年六月二十二日,苏联进行那么大的反侵略战争,斯大林在七月三日发表了一篇演说,还只有我们《解放日报》一篇社论那么长。”作者这样概述是为了说明写文章应力求做到文字简洁而内容充实,所以演讲的内容、当时人们的情绪、反应,都成了不必要的信息,表述时也就舍繁求简了。再如《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一文中有一段话:
战国时候,有个南郭先生。此人不学无术。他听说齐宣王爱听竽合奏,就混在乐队里,装模作样,冒充内行,领取俸禄。后来齐宣王死了,齐缗王偏偏喜欢听独奏。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再也没法混下去,只得溜走了。这就是“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由来。
这段话是通过比喻论证证明“不懂就是不懂”,弄虚作假是不行的。从语言上看,是叙述“滥竽充数”这个典故的由来,也可以看作是一个论据,但作者叙述非常简练,只用了五句话,就把故事内容交待得清楚明了。由此可见,议论文用论据论证论点时的语言特点。三是手法不同:记叙文调动一切描述手段,绘声绘色,细腻地表现人物活动或事情的发展过程;议论文是用明白而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人物活动和事情发展过程。
四、掌握不同文体的文体特征。
记叙文往往是通过叙述事件来塑造形象或表现主题,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俱全,因此在结构安排上往往有不同的线索和顺序,如时空顺序、感情变化线索,等等。议论文是通过事例来证明某一个观点,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俱全。贯穿全文的“线索”不是“感情”,也不是“时空顺序”,而是严密的判断、概括和推理,也就是说是逻辑顺序。说明文则要抓住被说明的对象,根据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或事物内部的逻辑关系来构思全文。
最后要强调一点的是:以上我们只是以标准的记叙文和议论文为例在说明如何辨体,请同学们不要产生误解,以为只有这两种文体可选。作文的体裁非常丰富,有记叙文、议论文,有小小说、诗歌、短剧、分镜头剧本,有抒情散文、散文诗、寓言,有书信、演讲,有续写、改写,有广告、说明书……各种文体应有尽有。“文体自选”就是要我们以自己的强项去取胜,写自己最擅长写的文体。如长于想象的可写科幻,善抒情的可写散文,爱抬杠的可写议论文等。同学们一定不要放弃“自选”“文体”的权利,要把命题者给我们的“优惠政策”用足。
训练在线
(一)下面是鲁迅《拿来主义》一文中的一段,请将它改写成记述性文字,并注意体会两种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荫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二)以《烛》为题,如果运用三种(记叙、说明、议论)不同的文体,怎样确定它们各自的中心?
(三)阅读漫画诗,以《读漫画诗〈漂亮的书架〉有感》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漂亮的书架
--啊,你有一个多漂亮的书架呀!
--为了买这个书架,我把所有的藏书都卖了。
要求:①根据漫画诗,如果让你画一幅漫画,请用一段文字表述出来。
②根据题意,确立一个中心,写一篇议论文。
[写作提示]:
训练题(一):注意两点:一是不同文体的特点。原文是议论文。因此作者以这个“穷青年”面对“大宅子”的三种作法为喻,阐明对“拿来主义”的正确态度,通过叙述,作者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而改写文是记叙文,因此只能通过对这个“穷青年”面对“大宅子”的心理活动的描述,含蓄地表明自己的观点。二是两者语言的特点。原文语言简洁、形象,改写文是记叙文,因此,要求用描述性语言,要展开合理的联想,运用外貌、心理活动、行动等描写。
训练题(二):记叙文:可以状物为主,围绕“烛”的象征、比喻意义,抓住特点,具体描写;可记叙歌颂有关的人和事,少说空洞的赞评,多举生动的事例。
说明文:主要介绍烛的有关知识,如外形特征、起源、生产和用途。烛曾被广泛应用,现在虽然被电灯取代,仍常常用得着,如生日蜡烛、宗庙蜡烛、花灯蜡烛以及断电时照明用等。
议论文:由物及人,如可由“蜡炬成灰泪始干”到甘为人梯、愿为他人作嫁衣的人,再到最后大力提倡蜡烛的献身精神等,应多举新鲜典型的事例。
训练题(三):1、没有图画,而要根据自己的想象去描述,因此要运用说明性的语言,注意画面的人物、神态、背景等。2、本题的漫画与对话表明一个人为了买一个“漂亮的书架”,把所有的书都卖了,带有深刻的讽刺意味,对那些只用装潢门面,不求实际有效的“附庸风雅”者作了辛辣的讽刺。可确定的中心论点有:凡事要务实;爱慕虚荣要不得;附庸风雅者戒。
关于基础等级(三)
——题材的处理与选取
课堂BBS
基础等级中的“内容充实”就是对文章材料的质量的要求,即选材的要求。选材就是在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运用并组织材料。凡可用于文章写作的客观事物和事理,统称为材料。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没有材料,就等于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即使观点再新颖、正确,也会因空洞无物而使人印象不深。
(一)材料来源
材料最好能是亲身经历的,但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人生体验”,所以关键在于”积累”。积累的主要途径有:
1课本上的事例和事理。要经常温故知新,归纳整理。不要抱着金碗讨饭。
2留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注意思考和提炼。这些事例由于是“亲历”的,往往能写出动人的文章来。
3听广播、看电视、读报刊杂志,做有心人,善于收集。
4同学之间的交谈和作文,有不少是值得借鉴的材料。
5老师平常讲课、谈话所引事例。
6试卷中的材料往往会成为写作的触发点。如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的作者,就由作文题目中的寓言材料,一下子联想到与“诚信”相关的吕布和关羽形象,巧妙地构思了”赤兔之死”,写出了人人称道的佳作。
(二)选材要求
1围绕主题
作文总是要表现某个主题的,与主题无关的材料,即使它再生动,也不能选用。如论点是“天才出于勤奋”,就要选一些天资并不突出的人或事例,说明他们是靠勤奋二字成就事业的。如果挑选一些天资本来就好的事例作论据,那扣题就不是很紧了,论证就缺乏针对性。
2真实典型
“真实”就是要求材料符合实际,符合生活的逻辑;“典型”指材料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代表性。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运用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最好“慕名而选”,即选用名人名家的名言和事例。“我姥姥说”、“我妈妈说”或同学张三李四说,往往“人微言轻”,缺少分量;凡人琐事,往往体现不出典型性;名著名作中的事例可选用,大家不太熟悉的就要慎用。二是记叙文的选材与议论文选材有不同的特点。记叙文的选材不一定非得选用那些惊人的“大事”,往往一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同样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此所谓“滴水也能见太阳的光辉”。如《琐忆》、《一件难忘的衬衫》均为“小事”,却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境界,突出了主题。
3新颖生动
“新颖”就是对旧材料能从新的角度加以分析,挖掘新的含义,或是采用别人文中未用过或很少用过的材料“生动”就是材料要有时代气息,有意味,有可读性。要做到这些,同学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选材以今以中为主时,尽量从生活中选择紧跟时代潮流,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现实问题的事例,这些事例总是新颖的,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选材以洋以古为主时,要选择那些历久弥新、洋为中用的事例,因为回归古典(如《赤兔之死》)、借鉴西方也是新颖生动的重要途径。
二是选用名人事迹言论时,避熟就生,尽量不选为人熟知、人人皆用的。如有位作者在一篇《也说班门弄斧》的杂文中引用华罗庚说的“我总是反对‘不要班门弄斧’的成语,而应当改为‘弄斧必到班门’”这句话,就用得恰到好处,使文章增色不少。
三是运用求异思维,打破惯有的思维定势,从相反角度观察、分析、理解事物,往往能使老掉牙的材料化腐朽为神奇,如前文所述的“滥竽充数”“伯乐相马”等材料即是。
对于记叙文的选材,同样要善于把握角度,小中见大,平中见奇,从那些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新鲜生动的材料。请看下面一篇2002年考生的优秀文章:
月若有情月长吟
太阳最终吝啬地收起了它最后的一线亮光。月亮还没有出来,留下的只是满天的云霞,轻轻地亲吻着宁静的山村。
我心急如焚地奔走在狭窄的村巷间,无心欣赏大自然的赠赐。我焦急地挨家挨户去筹钱为我妈治病。
突然,一阵凄凉的哭声传入我的耳朵。“谁?这么晚了,他为啥哭?”我循着声音寻找,原来是一个小男孩。
小男孩看见我,揪着我的裤管:“我迷路了,送我回家,好吗?”我本能地应了一声,就想抱起他走。突然,我触到了一束熟悉的目光。咦,这不是王医生的儿子吗?顿时,我心里轰起一腔怒火,王医生的影子又浮现在脑海。就是他,为了小小的一笔医药费而拒不为我妈治病!
“走吧!现在的世道还会有多少人情?”我心里想着,脚下迈开了步子,这时,一声更凄厉的声音狠狠地剐了我一刀:难道真的丢下他不管?夜深了,难道就让他留在孤寂的野外,他不怕黑暗吗?他能抵抗动物侵害吗?……我打了个冷噤。啊!不能,我不能丢下他而去,我猛转身,我不能选择与道义相悖的行为。
我轻轻地敲开了王医生家的门。我不理会他的语言与目光,只是快速地离开,我想我的心灵是纯净的,我不会因为金钱而丧失了做人的道德。我之所以走得如此迅速,不是因为愤怒,而是不愿在这块见利忘义的地方多呆一刻。
月儿已经爬上了树梢,有了些许凉气。我仍然在为母亲治病筹钱。我坚信:人与人之间一定有人情的气息。
当我拖着疲倦的身躯踏进家门的时候,我嗅到了一阵药味。我疑惑地询问我的母亲。妈妈只是微笑地递给我一封信。信上说:“谢谢你,把我的儿子送回家。你的行为给了我一次心灵的教育。在金钱与医德面前,我们应该选择医德。”
我的眼睛有点湿,我推开窗:多美好的夜!多明亮的月!多明智的选择!人与人之间比金钱更珍贵的是友爱。
温柔的月光如流水般倾泻而下,仿佛是滑过了一曲悦耳的琴声。哦!月若有情月长吟!
这是一篇编故事写法的应试文。这位考生,编写了一个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故事,切合题意。故事以“我”为母亲治病筹钱作线索展开,通过“我”选择送迷路小孩回家,感化了王医生选择为“我”妈治病的事,表现“友爱比金钱更可贵”的主题。故事内容丰富,较好地反映了社会风貌。
更值得一提的是,整个故事设置在月光下展开。开头写月景,为“心急如焚”作反衬。中间写月景,为“我坚信人间真情在”的美好心灵作映衬。卒章写月景,为深化主题,为抒发情怀大放异彩。回头再回味文章的标题,不更令人觉得意境深远吗?
四是材料要具体。要善于让具体事实、数字说话,不要笼统地概述材料,甚至用一些模糊的材料。如有位同学论证“教育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这个观点时,写道:
古今中外,很多国家、很多民族的兴盛,都是以重视教育、重视人才为先导;而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衰微不是因为忽视了教育?特别是经济的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更是不可分,不论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所以,我们要建设四个现代化,就要使全民重视教育成为风气。
这段话单说选材方面,写到了一大堆的判断,却没有举出一个具体的事实,这样,文章就缺乏说服力。
(三)组材方法
“组材”是文章构思的重要一环,它涉及到文章的结构形式和论证方法的运用。这里只说一些常见的组材技法。
1.点面结合法
所谓“点”,即典型性的材料,能够深刻体现主题和观点。对这样的材料要进行细致描写、深入分析,作为重点。所谓“面”,即指一般材料,只起辅助的作用,当以概述和列举为好。点面结合,能使文章在思想内容上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如有一位同学在写《父辈》这个题目时,对父亲送“我”去上大学、帮“我”办入学手续及整理床铺的一系列动作、语言等进行了详细地描写,而对其他同学的父亲的言行举止等作为一个整体略写,穿插其中,点面结合,有力地表现了父辈对下一代的关怀和厚望的主题。
再如下面一篇习作:
跛足·拳击·掌声·雪耻
乔治·戈登·拜伦是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可惜他从小是个跛足,很少参加体育锻炼。有一天,他在操场上看打球,健壮而顽皮的印司为了戏弄他,故意拉他去打球。拜伦只好一再推托。印司便找来了只竹篮,硬要他穿上,在操场上走一圈。面对挑衅,拜伦屈于体弱,不得不含泪忍辱从命。然而,这难以容忍的侮辱,却使他暗暗下定决心:锻炼!用强健的体魄来雪耻。面对重重困难,拜伦毫不气馁。他坚持不懈地锻炼,终于达到了目的。在一次学校的拳击赛上,拜伦犹如一头小狮,一拳将印司打倒,赢来了阵阵热烈的掌声。拜伦胜利了!
虽然拜伦只是为个人争气、雪耻,但这种发愤图强的精神,难道不发人深省吗?
我不禁想起我国著名书法家沈尹默练字的一则小故事。沈尹默25岁时,在杭州遇见了他的安徽朋友—陈独秀。一见面陈独秀就对沈尹默说:”昨天看见你写的一首诗,诗很好,字则其俗在骨。”这不加丝毫掩饰的当众批评,使沈尹默满脸羞愧。过后,他决心从头学起,从最基本的执笔开始,每天取一刀纸,用大笔蘸浓墨临写汉碑,墨迹干后,翻转再练行草,写满方止。如此几十年不间断。他广采博征,勤学苦练,经过长期的、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成为我国现代著名的书法家。
我反复玩味这两件事,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受了难堪的批评和侮辱,如果心灰意懒,从此一蹶不振,那只能蹉跎一生,一事无成,最终被时间所吞噬;如果变批评、侮辱为动力,自强不息,那就有成功的可能。古人司马迁,受了宫刑,发愤著书,这是众人皆知的。今人孙冶方,是个经济学家,在十年动乱中,蒙受不白之冤,被投入狱中达八年之久,在没有纸笔的情况下,却以惊人毅力,坚持构思,完成了三万多字的《我与经济界某些人的争论》一书的腹稿。
此文所选材料,以拜伦、沈尹默的事例为“点”,详写,其余为“面”,略写。主次分明,点面结合。
2变换角度法
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人物性格或选择论据,再按一定顺序组织起来,这是使文章全面充实、显出层次的有效办法。如唐弢的《琐忆》就是从对待青年、对待在思想战线上一起作战的人(“横眉冷对千夫指”)和对待敌人、对待变坏了的青年(“俯首甘为孺子牛”)两个方面来体现鲁迅先生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下面是一篇2002年的高考作文,从不同角度选材,论证有力。
选择中华魂
翻开昔日的历史,寻找心灵的选择。
1.英雄的选择
你的目光,在黑夜中仍闪耀着灵性,只有你才拥有这样的目光,目光中似乎闪耀着晶莹的东西。荆轲,你流泪了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啊,悲歌已在易水旁响起,你提着樊将军的人头,拿着用地图包裹好的匕首,义无反顾地踏上刺秦之路。
为什么你要选择刺秦?难道你不知道这是死路一条?难道你不知道燕国必亡已成定局?难道你不知道有人在深爱着你?不,我想这些你应该都知道?而且比别人更清楚。然而你放弃了可以带着你心爱的人远走高飞的选择,毅然踏进了虎狼之地的秦国,你洒在秦国宫殿里的热血,渲染了你那光耀尘埃的英雄豪气。
你使我明白要选择勇敢,选择诚信。
2.王者的选择
乌江旁,战马的悲嘶响彻云霄,你高举长矛,以横扫千军之势奋力拼杀,江上飘来一叶小舟,你没有选择逃亡,而是从容地自刎。你败了,彻底地败了。然而,你实际上是可以选择不败的,鸿门宴上,你可以杀掉刘邦,你可以不相信刘邦的承诺,而你却没有这样做。你虽然失败,可你以英雄的身份活在人们心中,刘邦虽然胜了,可他永远被人们称为小人。乌江旁,你本可逃走,而你却选择血染乌江,当鲜血从你身上喷出的那一刻,你的灵魂得到了升华。
你使我明白要选择仁爱,选择无悔。
3.科学家的选择
你是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回来的,美国人曾扬言”宁可毙了你,也不让你回中国”。而你却拿生命作赌注,毅然踏上了回国路。
你为什么要选择中国呢?要知道在美国你可以生活得很好,你可以不必在恶劣的环境中辛苦工作,不必忍受劳苦,而你却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到祖国,当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你会心地笑了。
你使我明白要选择爱国,选择一颗爱国心。
中国之所以能够以文明著称于世,正是由于华夏儿女有正确的选择,让我们选择我们的优良传统,选择龙的精神,选择中华魂。
3并列组合法
几个材料相互并列,从不同的几个侧面来表现主题或证明论点,可达到内容丰富、说理充分的效果。
如下面两篇文章节选:
在人类文明史上,摈弃”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人是不乏其例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三个女儿,不以父辈的荣誉而自傲,而是各自努力地工作,干着同父辈一样的事业。上海市原市长曹荻秋同志的女儿曹晓兰,在其父平反昭雪后,放弃居住上海的优裕条件,继续留在安徽教书,为实现四化做着平凡的工作。她们的行动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不能安逸地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庸庸碌碌,最后像刘阿斗那样,被后人所唾弃。(《从刘禅说起……》)
如果缺乏天文常识和不善于逻辑推理,屈原能写出《天问》?如果没有关于天文、地质、植物、光学的广博知识,歌德怎能成为一代诗哲?如果缺乏医学知识,契诃夫何以写出《第六病室》?如果缺乏人体解剖的知识,不懂得几何学的黄金分割和透视原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毕加索,又岂能成为绘画、雕塑大师?(《文理要并重》)
以上两个片段,采用并列式组织了古今中外的例子,使说理全面、充分。
采用这种并列式组织材料,要注意顺序的合理:或按时间(从古至今),或按空间(从中国到外国或从外国到中国),或按认识规律(由浅入深或从现象到实质),或按事物的主次、类别等排列,使之井然有序。
运用并列组合法写议论文时,一定要防止堆砌论据的毛病,这是许多同学作文的一个通病。要克服这个毛病,除了要掌握几种行之有效的论证方法外(如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等),还要阐发材料本身所包含的思想意义,对材料有所分析。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运用典型事例后可进行分析。如有一篇《近墨者未必黑》的高考作文,作者在列举“南京路上好八连”这个典型事例后,马上阐释论据的意义说:
为什么他们可以近墨而不黑呢?其关键,那就是他们在“香风”、“毒雾”面前,有着坚强的信念!有了坚强的革命信念与意志,任何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都不能腐蚀他们。
作者举例之后,接着便对事例本身所包含的思想意义进行分析,比起单纯的举例,就深刻得多。
二是如果运用多个事例,则要注意综合分析。如果不进行综合分析,论据便是散的,文章就缺少整体感。如有位参加高考的同学写《读画蛋有感》,在举出“达·芬奇画蛋”、”巴格压尼学提琴”、“李少春练功”三个论据后,接着分析道:
我们试想:达·芬奇如果没有名师这一番严格训练,他日后怎么可能成为一代艺术大师?巴格压尼如果没有孩提时代严格的基础训练,他怎么可能成为世界小提琴之王?如果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没有苦练童子功、基本功,他怎么可能成为文武兼备的演员?他们都”画过蛋”,他们都经过严格的基础训练,为万丈高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段文章的综合分析是很不错的。经作者一分析,所举的例证都拴在一起了,再也不会散乱。
三是对理论论据,如革命导师的有关论述,以及人们所公认的公理、格言、谚语等,其涵义也应作适当的阐发。如有位同学在高考作文中引用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后,就立即阐发道:
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的意思是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享乐之后,再享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句话,闪耀着理想的光彩,跳动着民族的脉搏,孕育着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萌芽。一个“先”字,一个“后”字,一个“忧”字,一个“乐”字,对比何等鲜明,真能启人深思!
作者引用范仲淹的话,不是“一引而过”,而是对它的含义进行了阐发,从而避免“抄书”之嫌。
另外,还可以借助哲学的观点,辩证地分析问题,注意矛盾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相互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等等,分析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分析它们的关系,分析对立面的相互转化,从而揭示事物的内涵,深化我们的议论。
训练在线
一、作文《谈谈意志和毅力》,不少同学的论点是:”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是搞好学习、搞好工作、作出贡献的必要条件。”这些同学在说理后,便摆出事实。有的这样写道:
有些科学家,为了研究一个项目,往往废寝忘食数年、数十年;有的工人,为了技术革新,竟连续几年早上班、迟下班;有的同学,为了学好英语,两年之中抄了近十本单词簿。这些都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和巨大的毅力啊!
有的同学这样写道:
马克思为了写作《资本论》,连续多年在大英博物馆查阅资料,每当读书兴奋时,鞋底在地上一挫,年长日久,地板竟磨掉了一层;我国汉朝史学家司马迁,用了十年时间,在竹片上写了五十二万字的《史记》;科普读物作家高士其,凭着他微弱得难以分辨的声音,别人为他记录下数十万字的科学读物。他们这些人的意志和毅力多么坚强啊!
上面两段文字,都是以举事实作为论据。你认为哪些事例说服力强?哪些事例无说服力?为什么?
[提示]后者说服力强,前者说服力弱。因为前者引用的事例都是一些不具体的事例,如“有的”“有些”等,影响了文章说服力;而后者则相反。
二、读下面这篇2001年高考作文,说说在选材和组材上有何特点。
一生的思索
可笑的我呵,总要用一生来思索这样一个问题……
——席慕容《疑问》
十岁时
老师在讲台前微笑着问:“今后,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周围的同学纷纷回答:”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要做一个有才能的人。”他默默的听着,不说话,暗暗思索着。小小的心灵第一次有了对人生的思索,他觉得充实而且有微微的激动。
好久,他举起手,很庄重地回答:“我要做一个讲究诚信的人。”稚嫩的语调却充满了坚决。
三十岁时
十字路口,他等待着对面绿灯亮,准许行人通过。身旁一辆辆名贵汽车驶过,里面坐着的都是和自己差不多年纪的中年人。满脸事业有成后的意气风发。他觉得失落极了,自己在商界工作了十几年,却一事无成。他不会钻空子,用诚信待人却换不回回报。前阵子一宗很大的生意被多年的好朋友小张耍点手段就抢过去?“商界里你不懂尔虞我诈行吗?诚信顶什么用?”妻子就这样数落他。站在十字路口,他觉得迷茫,开始重新思索……
四十岁
车子、票子、房子……什么都有了,现在他叼着香烟,在沙发里得意的陶醉着。想想自己不过十年功夫,凭着小聪明,稍稍施点欺诈的手段,便有了今天的成就。诚信,靠边去吧,”兵不厌诈”嘛。就像徐杰以前说过的“我相信诺言,但不相信诺言的时代。”现在的时代,绝不是诚信的时代。
六十岁时
人老了,他也厌倦了商界的你欺我骗,他真想好好休息一下。他觉得寂寞,身边没有可以说话的人。以前的朋友都离他而去,朋友们都怕受到欺骗。有时他看见一些老人聚在一起下棋聊天,他也不敢过去。他悲哀地想:“难道我的选择错了吗?”
七十岁时
寂寞的晚年里,他常常会想起小时候的事情,想起自己儿时的真诚守信,那份美好的情感。小孙女这天跑着来问:“爷爷,老师问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望着孙女稚嫩的脸,耳边响起自己十岁时铿锵的声音,他不禁落下泪来,摸着孙女的头,他说“一生中,诚信少不得呀!我现在才彻底明白了。”
[提示]本文组材的最大特点是用并列组合法,将人一生中的五个生命时段“十岁时”、“三十岁时”“四十岁时”、“六十岁时”、“七十岁时”,用五个小标题,按时间顺序排列。本文选材的最大特点是典型,五个生命时段截取了五个生活场景,分别写出了“诚信”的萌发、迷茫、蜕变、回归和再生,照应了“题记”中的“用一生来思索”和题目中的“一生的思索”,使全文浑然一体。
关于基础等级(四)
——话题作文的结构技法
课堂BBS
结构是文章的“骨骼”,我们又称之为谋篇布局。《考试说明》对”好”和“较好”的作文在结构上分别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完整,二是严谨。
所谓完整,第一,构成文章的各个局部应该结合成一个完美统一的整体;第二,构成文章整体的各个局部要相对齐备,不可残缺;第三,各个部分在文章结构中所占的地位要适当。
所谓严谨,是在完整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它应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和谐自然,上下文之间要脉络通畅,承接自然,过渡得当,层次井然,全文浑然一体;第二,各部分之间有严密的逻辑关系,不得出现互相矛盾或互不相干的现象;第三,有曲折变化,文章的结构如同音乐一样,要有曲折变化,正如朱熹所说“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态。”
结构技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维的条理性,二是篇章组织的技法。前者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构思;后者是从文章的局部来分析,如首尾与过渡等。
(一)思维的条理性
思维的条理性实际上是一个文章构思(布局谋篇)的问题,是指从整体上构建文章的框架。
怎样使文章具有条理性呢?下面以记叙文和议论文为例加以说明。
1记叙文
根据其叙事特点,可按一般事物发展顺序,也可运用倒叙、插叙,设置悬念,先抑后扬,欲擒故纵等,使行文跌宕多姿,富于变化,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较复杂的记叙文还可以有双线甚至多线并进、“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等传统手法技巧,使文章更具风采。
先请看1999年湖北一考生的作文:
琴声不息
高贵典雅的演播厅中央,一位瘦弱的小女孩正在演奏《梁祝》这首曲子。优美的旋律从她纤细的手臂上抖落出来,接着又流进每位听众的耳中,让人们陶醉在这如幻如梦、如诗如画的琴声中。
一曲奏毕,台下过了好一会才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台下一位记者捧着一束鲜花送给这位小女孩。”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几岁了?”记者问道。”我叫林娜,今年刚八岁。嗯,我可是二年级的学生哩!”小女孩脸上充满了自豪。
“小林娜,你的小提琴拉得真好,告诉阿姨,你学了几年了?”
“第二次,今天才第二次拉小提琴。”小林娜的话如同滴水溅到油锅中,台下观众你一言我一语说什么也不相信。
“是的,小林娜今天才第二次拉小提琴。”一位老者从幕后走了出来,他接着说,“小林娜是我们记忆研究工程的第一名自愿试验者。我们将著名的提琴演奏家沈一弘的记忆蛋白分离出来,注入到小林娜的脑中,这样使得她也可以拉提琴了,而且与沈老师有同样的造诣。”
这位老者的话使大家都感到惊奇,有人站起来说道:“请问什么叫记忆蛋白,您能简要地为我们介绍一下吗?”
“当然可以。记忆蛋白是人脑记忆的载体,它由脑啡呔和脱氧核糖组成,外界的信息通过大脑反馈,贮存在脑啡呔中,并使脱氧核糖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这样便形成了记忆。我们通过记忆蛋白移植便可以达到移植记忆的目的。”
“简直太神了!是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可以移植呢?”站在小女孩旁边的记者问道。
“目前还只能移植音乐记忆蛋白,因为这种蛋白分布在左脑丘以下,一般人对这种蛋白开发较少,而且这种蛋白的成分也比较单一,有利于分离出来。但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一定可以移植所有的记忆,到那个时候,我们国家的科研事业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我们国家也一定会成为世界上的科技大国?
接下来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久久不息。人们仿佛从这儿看到了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崛起。
这篇文章结构严谨,得益于构思的新巧。一是善设悬念,开篇描写小女孩高超的演奏技艺,成功的演奏自然引起人的注意;二是巧设记者采访情节,以记者之口提问,借老者之口答疑,清晰地道出”记忆移植”的奥秘。作者巧用插叙手法(第⑤段)使行文一线贯串,情节不枝不蔓。
2议论文
议论文的结构通常分为并列式、总分式、层进式和对照式四种。
并列式:先提出总论点,然后列出分论点,从几个方面对总论点加以阐发,几个层次的联系是平等并列关系。并列式是议论文中最基本的结构方式。
总分式: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根据中心论点中提到的几方面内容,逐项展开论述;或围绕所要论述的中心问题,在逐步论述分论点的基础上先分说,再总说,即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概括。
对照式:在论证中,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对比,或者是用另一事物(或意思)来烘托某一事物(或意思)。
层进式:文章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
这些结构特点不难把握,但在构思时,怎样选择论据进行论证决定着结构的形式,它是行文思路的重要体现。因此,下面结合组材以论据为切入点来看看如何安排议论文的结构。
[1]点面结合法
“点”是指花费较多的、能有力证明论点的,并且是新鲜生动、比较独特的某个事例(“独家新闻”最好),这样的事例能让人过目不忘。再用一个排比句,一个一个地罗列出与“点”内容相映的、同样有针对性、典型性的一般事例,这叫“面”,这些事例人尽皆知,所以只需提及。虽然“面”可能一般化或陈旧,但这个“面”与“点”配合起来,能使文章显得充实饱满,增加说服力。
下面是一篇论“挫而弥坚”的观点的应试作文,作者先举了爱因斯坦成才的事例做重点论据,然后写道:
正是这样挫而弥坚的奋进精神,使爱因斯坦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由此,我还想到达尔文长达8年的环球考察;爱迪生经过几十万次试验,才有了那造福人类的一千多项发明;唐玄奘艰苦卓绝的印度取经之行,还有中国女排的姑娘们用汗水和眼泪换来的胜利。……
这段论据点面结合,“面”的事例纵横交叉,有古有今(纵向),有中有外(横向)。思路清晰,有说服力。
[2]正反法
用内容相反的两个论据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说明论点。
如1999年广东一考生《神奇的记忆移植》一文即是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的:正面看,人类将变得神通广大,社会乃至宇宙都将绽开人类文明之花;反面看,记忆功能丧失,知识理解困难。文章的论证一分为二,条理清晰。
[3]变换角度法
从不同角度选择论据。
2002年有位考生在《人生的选择》中这样写道:
选择诚实和信誉。不仅是对得起他人,更是对得起自己。假如你选择了欺骗,总有一天会吞下自己栽下的苦果……
选择赞美和歌颂。当一位比你出色的学友获得嘉奖时,你能真心诚意地走过去说一声发自内心的赞美和祝福吗?……
选择隐忍和坚持。人生的许多时候,不成功是因为我们面对困难的放弃和退缩,坚持下去,你会发现你比自己想象的要强!……
文章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心灵的选择。用排比形式展开全文,呈横式结构,富有说服力。
[4]递进法
指在内容上一个比一个深入的论据,如从一般事例到特殊事例,由小事例到大事例等,使文章呈“层递式”结构。当然这种方法常常与论证的思路联系在一起。如有一篇《照镜子的启示》,文章先亮出观点:”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也应该经常‘照镜子’——坚持开展自我批评,力求不断上进。”随后围绕这一主题,分三层论述:一是说“照镜子”首先要选择一面合适的镜子;二是说要懂得照的方法;三是说照了镜子之后,看到有不干净之处要及时洗刷掉,做一番细致的整理工作。这样层层深入,结构非常严谨。
以上所讲方法,并不是篇篇都要用上,侧重一点用好就行。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都要注意与中心论点挂钩,否则,你论证得再好,也有损文章的说服力,文章的结构就不可能做到严谨。
(二)篇章组织的技法
我们着重对文章的首尾与过渡进行分析。明谢榛云“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元人乔梦符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凤头”指开头小巧玲珑,俊秀漂亮;“猪肚”指文章的主干饱满充实;“豹尾”指文章的结尾结实有力,色彩斑斓,卒章显志,启人深思。而联系这三者的纽带就是“过渡”。《考试说明》中特别要求的“文气连贯”就是指段与段之间,一段内层次与层次之间要有内在联系。这个“内在联系”就靠“过渡”来体现,使之做到“连贯”“得体”。
1开头——小巧而俊秀
[1]单刀直入,开门见山。或揭示全文内容,或交代写作动机,或切入正题,使全文纲举目张,便于下文条分缕析。
口头语也是一种习惯,在许多场合下,人们往往脱口而出。(《习惯》)
世界千变万化,疑问层出不穷,答案丰富多彩。(《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湖北一考生)
值得一提的是文章多喜欢开门见山,切忌转弯抹角,看了半天不知所云,尤其是议论文。
[2]运用修辞格(如引用、比喻、排比等)开篇,营造一种氛围,引人入胜,然后急转直下,切入正题。引用指引用名言、警句、诗文或与文章有密切关系的话语(包括材料作文引述材料)。
曾记得一首歌词:“莫怨人情冷,将心来比心,一人种下一棵苗,沙漠也能披绿荫。”质朴的歌词道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只要对社会、对他人满怀爱心,从我做起,乐于助人,就一定能使社会变得更加灿烂美好。(《从我做起》)(引用歌词,阐明观点。)
心灵的选择是一组生命的方程式。在无限的空间求解着有限的未知,在茫然的心灵中找寻着最终归宿,在付出与收获的天平上衡量是非与对错。(《心灵飞扬》湖北一考生)(运用比喻,排比,极富思辩色彩。)
人生就是一张答卷,它上面有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和问答题。(《人生也是一张答卷》湖北一考生)(开篇点题,比喻形象,令人深思。)
[3]抒情开篇,拨动读者心弦,烘托渲染气氛,引出所叙说的人和事。
黄山!这就是以奇秀俊美而闻名于世的黄山!有道是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我可要好好记下这里的世外美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湖北一考生)(奇峰突起,直接抒情,运用反复、引用,开篇就吸引住了读者。)
[4]设置疑问,引起读者注意,急于卒读。
谁是最美的人?——“亚洲小姐”?“世界小姐”?“最上镜小姐”?(《谁是最美丽的人?》)
湛蓝长空上云彩是什么形状?似鲲鹏,像蛟龙,如骏马,没有一个固定的形状。鲜花怒放的苗圃里哪种花最迷人?牡丹高贵,秋菊雍荣,玫瑰艳丽……(《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湖北一考生)
2结尾——华美而有力
“头难起,尾难收”,结尾的好坏对文章有相当的影响,切忌虎头蛇尾或画蛇添足。
[1]照应开头,结构圆合。这种方法因为前呼后应,常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下面是2000年湖北一考生《生命的出口》一文的开头与结尾,可见这位同学的匠心。
开头:“坐在窗边细细地品着一盏龙井(茶),漫不经心地翻着一打报刊,感觉生活是如此美丽。无意间翻到一篇令人触目惊心的报道:一名中学生跳楼自杀未遂,高位截瘫……”
结尾:“轮椅上的孩子,愿你已经找到了你生命的出口,找到了一个关于生命满意的答案,愿你生命能够更精彩!”
[2]篇末点题,画龙点睛。这种结尾大都以议论总结,把文章推向高潮,使意境得以升华。
世上无难事!朋友们:只要你们都能够拥有坚忍不屈的品格,再大的困难也只是一时的“纸老虎”。让我们共同记住奥斯丁的这句话吧:坚强不屈的品格是每个人都应当去奋力追求的。(《坚韧——我追求的品格》)
[3]抒发情怀,余味无穷。这种结尾法,因为感情激越,常使读者久久难以忘怀。
……妈妈,我不知道如何安慰您啊,为什么您一想起外公就满脸泪花。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妈妈,把我的记忆移植给您吧,我的记忆里不仅有欢声笑语,还有感动和幸福。把我的记忆移植给您,抹去您眼中的泪花,让您重现昔日的芳华!(《妈妈,把我的记忆移植给您吧》)(平实的语言,蕴含着赤子的脉脉深情,令人动容。)
[4]蕴含哲理(包括引用名言警句),发人深思。
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无源之水绝不会清,让我们记住这句话吧!(一考生作文)(无论是引用的诗句,还是作者的话均富有哲理,令人回味。)……突然,我竟有一点恐惧,一丝茫然。我还是我吗?思想的获得需要生命去体验,需要阅历去滋润。……这样或许不能达到那些大师的境界,但它属于我。脚印歪斜处有我的人生。(一考生作文)(精美的语言,揭示出人之为人的真谛。难得!)
文无定法。文章的结尾同开头一样,要看文章的体裁、内容的表达和中心的需要而定。文章好的结尾方法也是千变万化,多而不定。如还有“希望号召式”、“反问作结式”等,同学们要善于灵活运用。
回顾这些年的高考作文,有的同学是很讲文章的“豹尾”的。试看以下几例:
付出,不一定有回报;然而,没有付出,绝没有回报。伸出援助的手,挽起来,是一个天,撑起来,就是高大的“人”字!(1997年)(这个结尾有对比,有比拟,简洁有力,颇有阳刚之美。)
人生的十字路口,有着暗香浮动,有着恶浪汹涌。勇敢地作出自己的选择,迈出关键的一步,休管他人论长短!(2002年湖北考生《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这个结尾暗引,排比,语言隽永。)
朋友,走过历史的烟云,你对生活有什么答案?你将如何面对现实?你将以什么姿态去面对未来生活的挑战?别忘了,我们正年轻,“看云”的日子不要迷失在天真浪漫中,寻找一个理性的答案,让我们追,让我们飞。生活要我们去创造,美好的未来是我们自己的!新世纪的大舞台,将旋转我们自己的人生风采!(2000年湖北考生《沧海看云》)(这个结尾写得文采飞扬,运用呼告、设问、排比、双关等修辞手法,激情而又富于理性。)
有美丽、有悲怆,有璀璨、有痛苦,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但无论如何,我的心中都有一首歌:唱出你的热情,伸出你的双手,让我拥抱着你的梦,让我们的笑容拥抱着明天的骄傲,让我们期待:明天会更好!(2000年湖北考生《20世纪你美吗?》)(这个结尾,号召、激励,意味隽永,引用脍炙人口的歌词,增强了艺术魅力。)
一个守信用的民族,才能跻身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守信用的国家,才能为国际所信赖。最后,我想起了一位哲人的话:要使一个民族所有人都守信用,那么未免过于天真;而若连守信用的人都找不出,那又未免过于堕落。(2001年广东一考生)(这个结尾,运用对比、引用,语言整饬,富有思辩色彩。)
3过渡机动而灵活
“过渡”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和转换,它如同“粘合剂”、“纽带”,具有搭桥接榫、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能将上下段落、前后层次连接起来,构成一体。
注意两个问题:
[1]文章哪些地方需要过渡?
内容的转换处。文章的内容由一层意思转入另一层意思,一个部分转入另一个部分,其相邻之间需要过渡。
写作手法的变换处。如由叙转议,由议转叙;由叙议转抒情等。
表达方式的变换处。叙述方式的变换,如由倒叙转顺叙,由顺叙转插叙,往往靠过渡来实现。如《祝福》“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由前文的顺叙过渡倒叙祥林嫂的一生。
[2]怎样过渡?
过渡的方法一般有三种:一种是用段落过渡,一种是用句子过渡,还有一种是用词语过渡。另外,还可通过小标题(如《义理、考据和辞章》)或序数词(如《改造我们的学习》)来过渡。这些就不一一举例了。
在线训练
(一)根据下面故事梗概,合理扩展,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结构要得体、巧妙,能较好地突出主题思想。
十月革命前的彼得堡。一位青年作家看到一个穷孩子又冷又饿,就在电车上偷偷地把钱塞进那孩子衣服的口袋里,结果遭到误会,竟被当成小偷。
[提示] 写作本文,首先要确定一个正确的立意——展示青年作家的高尚品格。其次,再选择个恰当的下笔突破口,构思全文。或设置悬念,几经周折,终于开释;或侧面衬托,激化矛盾,形成高潮。要注意矛盾、误会解除时过渡的合理性、巧妙性。
(二)写一篇题目为《吃》的议论文。要求:从全文看,运用层进式的结构;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纵向和横向的思维方式。
[提示]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思维方式来构思全文:其一,横向思维,采用横式结构,如用对比式,赞颂正面”吃”,批判反面”吃”,一正一反形成对比;或用并列式,从”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联想到为广大人民着想,要摆脱一穷二白的困境,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首先是如何解决温饱问题。其二,纵向思维,先举实例(列举社会上各种各样?吃”),再进行剖析(分析各种”吃”的利害),最后得出结论,发出号召。
(三)下面是一篇高考作文的开头,请指出它的毛病并加以改正。
中国人的公德心真的”缺”了吗?
潇潇春雨夜,在朦胧的灯光中,出现了一对身影,那是一对恋人。他们共撑着一把伞,呢喃着走过来了。男的英俊而潇洒,女的漂亮而摩登。女子的高跟皮鞋敲打着路面,就像为“春雨进行曲”而进行伴奏。突然,她的高跟皮鞋踩到一堆破玻璃;随着一声大叫,她漂亮的皮鞋已形成了黑糊糊的东西,爱的进行曲停止了。她愤愤地骂道:“唉,真缺德,中国人的公德心呀……”
听到女子的话,我的心真难平静。我久久地想着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人真的缺乏公德心吗?
[提示]病因有二:一是开头过长,拐弯抹角,拖沓冗肿,迟迟不亮出自己的观点,弄巧成拙;二是文章开头要符合文体特点,从拟的题目看,这是一篇议论文,因此,这种叙述性甚至是描摹性的语言,不适宜(议论文可用叙述性语言,但要简洁形象)。
改正:潇潇春雨夜,朦胧的灯光中,一对恋人撑着伞相拥而行。突然,高跟鞋踩到了一旁的碎玻璃上,漂亮的鞋子沾上了黑乎乎的东西。“唉,真缺德,中国人的公德心呀……”愤愤的骂声渐渐远去。——中国人真的缺乏公德心吗?
(四)给文题《挑战》写开头,要求运用不同的方法,不能少于两种。
[提示]要写好开头,首先要认真审题,”挑战”可写议论文,也可写记叙文。不同的文体也影响着不同的开头。”挑战”的内容很多,诸如学习、生活、科技、习惯、势力等。要选择与自己生活最紧要且感受最深的内容。结构安排要恰切,段落、层次要呈现出内部的联系性,开头可以场景描写,也可以用名言警句(引用法)。
运思举要一:”我要向小A提出挑战,期末考试超过她。”随着台下热烈的掌声,我还是红着脸低下了头,种种感情纷至沓来……(这是记叙文的开头,先设置场景。)
运思举要二: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竞争是硬道理。作为社会动物的人类,与自然斗争,与自身斗争,就必然会遇到许多挑战。(暗引达尔文理论,然后直接入题。)
运思举要三:IBM公司要与世界棋王卡斯帕罗挑战下棋。他们的选手,是一名叫“深蓝”的电脑。棋王欣然同意,结果棋王赢了。几年后,今非昔比的深蓝再度与棋王对弈,棋王输了。对于挑战者,失败是成功之母,而对于被挑战者,胜败兵家事不期。(引用事例,亮出观点。)
运思举要四:历史只为勇于挑战的人喝彩,历史总是给挑战成功者最多掌声。什么是挑战?挑战是登山队员在功近垂成时突遇的风暴,挑战是起跑线上运动员们静候发令的枪声,挑战是在物欲横流面前洁身自好的抉择……挑战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身边。(设置疑问,用一组排比句引出观点。)